时空阅读网

《钱塘潮里见归舟》沈砚林晚完本小说_沈砚林晚(钱塘潮里见归舟)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

时间: 2025-09-16 05:40:36 

1 雷裂古碑,潮送异客2024 年秋,钱塘江畔的捍海石塘遗址考古现场,晨雾还没散尽,林晚就蹲在探方里,指尖拂过一块嵌着牡蛎壳的青石板。

石板边缘还沾着南宋时期的淤泥沙,她用竹制小铲小心翼翼地剔去浮土,目光发亮 —— 这是钱镠时期 “石囤木柜” 筑塘技术的实物遗存,竹笼的纤维痕迹还嵌在石缝里,千年未腐。“林工,这块碑上有字!

” 实习生小张的声音从隔壁探方传来,带着雀跃。林晚直起身,拍了拍沾在卡其色工装裤上的泥土,快步走过去。断裂的碑身半埋在土里,风化的表面隐约能辨出 “钱王射潮” 四个篆字,笔触苍劲,像是能透过石碑看到当年钱镠率人执弩射潮的壮阔场景。她从工具包拿出软毛刷,蹲下身细细清扫碑角的泥沙。刚扫到 “潮” 字的最后一笔,天边突然滚过一声惊雷,原本淡蓝的天空瞬间被乌云压得发黑。豆大的雨点砸在防雨棚的塑料布上,噼啪作响。

“快把仪器收起来!” 林晚喊着,伸手去扶被风吹得摇晃的防雨棚支架。就在这时,一道惨白的闪电直直劈在古碑上。刺眼的白光裹着潮湿的水汽扑面而来,林晚只觉得掌心一阵灼痛,像是被烙铁烫过,紧接着天旋地转,耳边只剩下钱塘江潮的轰鸣声,意识彻底沉入黑暗。再睁眼时,鼻尖萦绕着一股混合了艾草与海盐的气味,不是考古现场的泥土腥气。她动了动手指,触到的是柔软的锦缎被褥,而非坚硬的探方地面。头顶是绣着暗纹的青色纱帐,帐角垂着小小的铜铃,风一吹就发出细碎的响声。“姑娘醒了?” 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

林晚侧过头,看见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端着铜盆走进来,青布襦裙的裙摆扫过木地板,留下浅浅的痕迹。小姑娘约莫十五六岁,脸上带着婴儿肥,见她坐起身,惊喜地丢下铜盆就往外跑,“沈丞官!那位从潮里捞上来的姑娘醒了!

《钱塘潮里见归舟》沈砚林晚完本小说_沈砚林晚(钱塘潮里见归舟)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

”林晚揉着发疼的太阳穴,撑着身子下床。踩在微凉的木地板上时,她才发现自己身上穿的不是沾满泥土的工装,而是一件淡紫色的交领襦裙,领口绣着小小的菱花,针脚细密。她走到房间角落的铜镜前 —— 黄铜镜面有些模糊,但能看清镜中人的模样:还是她的脸,只是长发及腰,额前垂着细碎的刘海,眼底带着刚睡醒的朦胧。“姑娘可是哪里不适?” 一个温声细语的男子走进来。

林晚转过身,看见一个身着青色窄袖长袍的男子,腰束玉带,头戴黑色幞头,面容清俊,眉眼间带着温和的关切。他身后跟着两个挎着药箱的医工,药箱上刻着 “都水监” 三个字。“在下沈砚,现任吴越国都水监丞。

” 男子走到她面前,微微躬身,“三日前在钱塘江口的芦苇丛里发现姑娘时,你怀里抱着一块刻字的青石板,已经昏迷了。”吴越国?都水监丞?

林晚的脑子 “嗡” 的一声,像是被重锤砸过。她猛地抓住沈砚的衣袖,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声音发颤:“现在是…… 哪一年?钱镠还在吗?”沈砚愣了愣,随即温和地抽回衣袖,递过一杯温水:“姑娘莫慌。如今是后唐天成二年927 年,吾王钱镠尚在,定都杭州。姑娘口音奇特,衣着也与我吴越不同,莫非是从海外来的商旅之女?”后唐天成二年 —— 林晚倒吸一口凉气。

穿越到了五代十国,而且是她研究了三年的吴越国!钱镠建立的吴越,此时正靠着 “保境安民” 的政策在乱世中偏安,可钱塘江海塘的溃决问题,就像悬在百姓头上的利剑,史书记载钱镠晚年几乎年年都要耗巨资修堤。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掌心,那里还留着一道浅淡的疤痕 —— 正是被闪电劈中时灼伤的地方,而那块 “钱王射潮” 碑,恐怕也跟着她来了这个时代。“我叫林晚。” 她定了定神,决定暂时隐瞒穿越的真相。接过水杯时,她的手指还在发抖,“家乡遭了水灾,乘船逃难时遇到风暴,醒来就到了这里。多谢沈丞官相救。”沈砚点点头,吩咐医工为她诊脉。医工摸过她的手腕,又查看了她掌心的疤痕,说:“姑娘只是受了些惊吓,气血有些虚,喝几副汤药就好。

” 阿桃 —— 就是那个双丫髻小姑娘,很快端来了吃食:青瓷碗里盛着白糯的米饭,配着油润的酱鸭和清炒莼菜,还有一碗冒着热气的莼菜羹,香气扑鼻。林晚饿了三天,狼吞虎咽地吃着。阿桃坐在一旁,叽叽喳喳地说着杭州的事:“姑娘不知道,最近江潮特别大,北岸的堤岸塌了三处,王上派了好多人去修呢!沈丞官天天泡在工地上,昨天回府时,靴子里都灌满了泥沙……”林晚的心猛地一跳。927 年,正是钱镠晚年重修捍海石塘的关键时期。她记得史料里写,钱镠曾亲自率人 “候潮筑塘”,用 “竹笼填石” 的方法加固堤坝,可潮汐太猛,刚修好的堤段常常一夜之间就被冲垮。

她是现代水利工程专业的研究员,对潮汐动力学、堤坝结构的了解,或许能帮上忙。饭后,沈砚来问她后续的打算。林晚走到窗边,推开雕花的木窗,远处的钱塘江隐约可见,江面上飘着几艘乌篷船。“沈丞官,” 她转过身,语气坚定,“我虽为女子,却略懂治水之法。如今江堤危急,我想随你去工地看看,或许能尽一份力。”沈砚皱起眉,显然不信:“治水乃是国之大事,需通晓天文地理、算学力学,还要懂如何调度民夫、统筹物料,姑娘……”“沈丞官不妨让我一试。” 林晚打断他,从怀中摸出一支随身携带的钢笔 —— 穿越时,她口袋里的笔记本和钢笔竟也跟着来了。

她翻开笔记本,凭着记忆画出钱塘江海塘的横截面图,用钢笔标注出潮汐冲击力的分布:“传统的竹笼石堤只注重堤身,却忽略了堤底的加固。

潮水涨落时,会不断冲刷堤底的泥沙,时间一长就会形成空洞,堤身自然会塌。

若在堤底打入带榫卯的木桩,形成‘桩基’,再用糯米灰浆粘合石块的缝隙,就能增强稳定性。”沈砚凑过来,盯着图纸上清晰的线条和标注,眼神逐渐变了。

他虽不懂 “榫卯”“糯米灰浆” 这些新鲜说法,但图中堤底加宽、木桩加固的设计,竟与他近日反复思索的方案不谋而合。他沉吟片刻,道:“姑娘若真有办法,明日便随我去工地。只是工地上多是男子,姑娘需换上男装,对外只说是我的远房表弟,不可暴露身份。”林晚大喜过望,连忙答应。阿桃连夜为她改了一身青色的男装,用青布将她的长发束成发髻,再戴上幞头。次日清晨,林晚跟着沈砚坐上乌篷船,沿着钱塘江往工地去。船行江上,两岸的稻田一片金黄,桑林里不时传来蚕农的歌声,远处的杭州城轮廓清晰,城楼高耸,市井间炊烟袅袅 —— 这便是千年前的吴越,一个在乱世中守住了一方安宁的国度。2 工地遇险,初显身手海塘工地设在钱塘江北岸,绵延数里的工地上,数百个民夫正忙碌着。有的扛着石块往堤上运,有的坐在江边编织竹笼,竹条碰撞的声音、民夫的号子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江风呼啸,卷起白色的浪花,拍打着临时搭建的土堤,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民夫们的粗布短衫。

沈砚带着林晚走到一处正在溃决的堤段,指着塌陷的地方说:“此处已塌了三次。

上次修好的竹笼,今晨涨潮时被冲得粉碎,连带着二十多个民夫都受了伤。

王上派使者来催了,若三日内再无法加固,我和工地上的官员都要被治罪。”林晚蹲下身,抓起一把堤边的泥土。泥土很细,一捏就散,这是典型的钱塘江冲积土,抗冲刷能力极差。

她又走到被冲垮的竹笼旁,竹笼已经断裂,里面的石块大小不一,最大的有磨盘那么大,最小的却只有拳头大,缝隙能塞进拳头 —— 这样的竹笼,根本挡不住汹涌的潮水。

“沈丞官,麻烦你让人准备三样东西。” 林晚站起身,拍掉手上的泥土,“一是直径五寸以上的杉木,要选树龄二十年以上的,做成带榫卯的木桩,每根长一丈二;二是糯米、石灰、黄沙,按三比二比一的比例混合,蒸熟后捣成灰浆;三是把竹笼里的石块筛选分类,大石块在外,小石块在内,缝隙用碎石和灰浆填满。”沈砚立刻吩咐手下的小吏去办。民夫们围过来,看着这个突然出现的 “少年”,眼神里满是疑惑。一个满脸虬髯的工头走过来,上下打量着林晚,粗声粗气地说:“沈丞官,这小子看着弱不禁风的,能懂治水?

别是来添乱的吧!”“李工头,” 沈砚开口道,“林表弟是我请来的帮手,他的法子不妨试试。”林晚没在意李工头的质疑,脱下外袍,只穿里衣,挽起袖子走到江边。

她拿起一根杉木,教民夫如何在木桩的一端凿出榫头,另一端凿出凹槽:“这样两根木桩就能扣在一起,像人的手指一样,牢牢抓住江底的泥土。

” 她又拿起一把木锤,示范着如何将木桩打入堤底,“打桩时要顺着潮水退去的方向,这样能减少潮水的阻力。”民夫们半信半疑地跟着学。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民夫,抡起木锤时没掌握好力度,差点砸到自己的脚。林晚连忙上前,握住他的手腕,调整他的姿势:“手腕要稳,力气要顺着锤柄往下沉,不是用蛮力。”“这样太费时间了!

” 李工头又忍不住抱怨,他蹲在一旁,看着民夫们慢悠悠地凿榫头、调灰浆,急得直跺脚,“按姑娘这法子,别说三日,十日也修不完!要是再塌一次,我们这些人都得去坐牢!

”林晚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指着江面对他说:“李工头,你看这潮水 —— 每日两次涨潮,子时和午时的潮水最猛,冲击力能达到三千斤。若我们按传统方法,只把竹笼堆在堤上,今日修好,明日涨潮还是会塌,反而白费人力物力。现在加固桩基、密封缝隙,虽慢,但能一劳永逸。”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林晚抬头望去,只见一队骑兵疾驰而来,为首的男子身穿紫色官袍,腰佩长剑,面容倨傲。

骑兵在工地前停下,男子翻身下马,目光扫过工地,最后落在林晚身上。“沈丞官,” 男子走到沈砚面前,语气带着嘲讽,“你这都水监丞是当腻了?

竟让一个毛头小子在工地上指手画脚?”沈砚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回钱少卿,此人名叫林晚,是在下的远房表弟,略懂治水之法,特来帮忙。

”林晚心中一凛 —— 钱少卿,想必是钱镠的侄子钱弘亿。她在史料里见过这个人,此人在吴越朝中以保守著称,多次反对钱镠推行的新政,尤其看不惯沈砚这种 “重用外人” 的做法。钱弘亿冷笑一声,抬脚踢了踢脚边的木桩,木桩纹丝不动。他皱了皱眉,又看向地上的糯米灰浆:“用木头和糯米修堤?沈丞官,你是急糊涂了吧!王上让你修堤,不是让你在这里做儿戏!若三日内堤岸再溃,我看你如何向王上交代!”说罢,他甩袖上马,对着身后的侍卫冷声道:“我们走!

” 骑兵扬起一阵尘土,很快就消失在远处的官道上。沈砚的脸色发白,他知道钱弘亿在朝中颇有势力,若是在钱镠面前说几句坏话,后果不堪设想。

林晚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坚定:“沈丞官放心,我们抓紧时间,一定能赶在涨潮前修好这段堤岸。”接下来的两天,林晚几乎没合过眼。白天,她带着民夫们打桩、垒石、填灰浆;晚上,她就着油灯,用笔记本记录潮汐的时间和水位,根据数据调整施工进度。阿桃每天送来的饭菜,她总是随便扒几口就继续干活,有时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沈砚看在眼里,时常默默递上一壶热水,帮她擦拭额头上的泥沙。

有一次,林晚蹲在堤边画图,江风把她的笔记本吹到了江里。沈砚想都没想,立刻跳进冰冷的江水中,把笔记本捞了上来。笔记本湿透了,上面的图纸模糊不清,林晚看着沈砚湿透的衣衫,心里一阵暖流。第三日午时,涨潮的时间快到了。

林晚指挥民夫们将最后一批竹笼固定好,用糯米灰浆封死石块间的缝隙,然后带着众人退到高处的土坡上,紧张地盯着江面。远处的潮水像一条白色的巨龙,从天际线处奔涌而来,轰鸣声越来越近。民夫们纷纷屏住呼吸,有的握紧了拳头,有的闭上眼睛祈祷。沈砚站在林晚身边,手心全是汗。潮水撞上堤岸的瞬间,激起数丈高的浪花,水珠像雨一样落在众人身上。

林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 她怕自己的方法不管用,怕辜负了沈砚的信任,更怕这些民夫又要面临堤岸溃决的灾难。但这一次,加固后的堤岸纹丝不动。

潮水顺着堤身往下流,只有少量江水从石块的缝隙中渗出,很快就被糯米灰浆堵住了。

等潮水退去,堤岸依旧完好,连一块小石子都没掉。工地上爆发出欢呼声。

李工头激动地跑到林晚面前,抱拳行礼,黝黑的脸上满是愧疚:“林姑娘,是在下有眼不识泰山!您这法子,真管用!”沈砚长舒一口气,他走到林晚身边,眼中满是敬佩:“林姑娘,你立了大功。我这就派人去杭州向王上禀报。

”林晚笑着摇摇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是后续还需定期检查堤岸,若发现裂缝,要及时用糯米灰浆修补。另外,最好在堤外种上芦苇和柳树,芦苇的根能固沙,柳树的枝条能减缓潮水的速度。”正在这时,远处又传来马蹄声。

这次来的是钱镠的贴身侍卫,身穿金色铠甲,手持金色的令牌,高声喊道:“王上有旨,宣沈砚、林晚即刻入宫!”3 钱王召见,智解难题杭州的王宫建在凤凰山上,沿着石阶往上走,两旁种满了桂花树,金秋时节,桂香满溢。红墙黛瓦的宫殿群依山而建,飞檐翘角上挂着铜铃,风一吹就发出清脆的响声,虽不如唐朝长安的宫殿宏伟,却透着江南的精致雅致。林晚跟着沈砚走进大殿时,心里有些紧张。她穿着男装,双手垂在身侧,目光不敢四处乱瞟。大殿里很安静,只有香炉里的檀香袅袅升起,飘向殿顶的藻井。殿中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身穿赭黄色龙袍,龙袍上绣着五爪金龙,腰间系着玉带,面容威严,却带着一丝温和 —— 正是吴越王钱镠。他约莫七十岁,眼角有深深的皱纹,但眼神依旧锐利,像是能看透人的心思。“草民林晚,叩见王上。

” 林晚按照阿桃教的礼仪,双膝跪地,头不敢抬起。钱镠的声音洪亮而沉稳,带着岁月的厚重感:“平身吧。沈砚说,你有治水的奇能,保住了北岸的海塘?

”林晚站起身,垂着眼道:“回王上,草民只是略懂些皮毛。这次能保住堤岸,全靠沈丞官调度有方,还有民夫们齐心协力,草民不敢居功。”钱镠点点头,目光落在她身上,仔细打量着:“你既是沈砚的表弟,为何口音与我吴越人不同?

衣着也颇为奇特。”林晚的心一紧,手心冒出冷汗。她早就想好了解释的说辞,却还是有些紧张:“回王上,草民幼时随父母在海外经商,一直在泉州、广州一带生活,去年父母不幸病逝,草民才回到杭州投奔表哥。因久居南方,又常与海外商人打交道,口音和衣着都与吴越人不同,还望王上恕罪。”钱镠没有追问,转而拿起桌上的一份奏折,递给沈砚:“你看看,这是南岸送来的奏报,说最近潮汛越来越大,堤岸也出现了裂缝。

” 他又看向林晚,“钱塘江潮患,困扰我吴越多年。朕年轻时曾率人‘射潮’,用箭射向潮水,虽振奋了民心,却终究是治标不治本。你有什么长久的治水之策?

”林晚知道这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她定了定神,走到大殿中央,恭敬地说:“回王上,钱塘江潮患的根源,在于潮汐冲击力大,且江底泥沙淤积严重,导致堤岸根基不稳。

草民有三个建议,或许能解决潮患。”钱镠坐直了身子,示意她继续说。“第一,继续用‘桩基竹笼’之法加固现有堤岸。” 林晚缓缓道,“在堤底打入带榫卯的木桩,形成稳固的‘桩基’,再用糯米灰浆粘合石块,减少缝隙。同时,在堤外种植芦苇和柳树,芦苇的根系能固定江底的泥沙,柳树的枝条能减缓潮水的速度,形成‘生态屏障’。

”“第二,在江中修建分水堤。” 她顿了顿,组织着语言,“钱塘江的潮水之所以凶猛,是因为江面狭窄,潮水汇聚在一起,冲击力才大。若在江中修建一道弧形的分水堤,将潮水分为两股,就能分散冲击力。而且分水堤还能引导江水流向,减少泥沙在堤岸附近的淤积。”“第三,设立‘潮汛司’。” 林晚看向钱镠,“专门负责记录潮汐的时间、水位变化,还有风向、降雨量。根据这些数据,提前预警潮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