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隙微光林夏沈昭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_热门小说排行榜碎隙微光(林夏沈昭)
时间: 2025-09-16 05:50:25
自办公室那次同行后,林夏的生活像是被投入了一颗细沙的湖面,表面平静无波,底下却悄悄漾开了圈圈涟漪。
她依旧是那个坐在角落、话少得近乎透明的转校生,但胸腔里多了一份隐秘的期待,像揣着颗发着微光的星子,在无人知晓的时刻亮起来。
她开始不自觉地观察沈昭。
原来他不止是成绩稳居榜首的优等生,篮球场上更是耀眼的存在。
篮球空心入网的瞬间,场边响起女生的尖叫,他却只是笑着和队友击掌,汗水顺着下颌线滑落,眼神清澈得没有一丝张扬。
原来他对谁都温和。
前排总考倒数的男生拿着物理题来问他,他耐心地讲了三遍,首到对方挠着头说“懂了”才罢休。
后排女生跑步崴了脚,他从书包里翻出创可贴,又跑去医务室借了冰袋。
连走廊里打扫卫生的阿姨,他都会笑着说声“辛苦了”。
他的书包侧袋里,永远躺着一包未拆封的纸巾和一小盒创可贴,像个移动的“小药箱”。
原来他讲题时总爱用些奇奇怪怪的比喻。
物理课上讲抛物线,他会举起手比划篮球投出去的弧线:“你看,就像刚才那球,从手里出去到进筐,轨迹就是标准的抛物线”;数学里的加速度,他就说“跟坐公交车似的,起步时身体往后仰,刹车时往前倾,这就是加速度在捣鬼”。
那些枯燥的公式定理,经他一说,竟变得像故事一样好懂。
林夏的数学成绩依旧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但她像着了魔似的开始刷题。
文具店能找到的练习册买了厚厚一摞,台灯亮到凌晨是常事,草稿纸写满了一张又一张,指尖被笔磨出了浅浅的茧子。
她心里藏着个微小的念头: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或许就能多一个问他题目的理由。
机会终于来了。
一次数学小测后,鲜红的分数刺得她眼睛发酸,她攥着卷子,指节泛白。
放学后,同学们陆续离开,她看到沈昭还在座位上整理书包,侧脸对着她,夕阳正落在他挺首的鼻梁上。
心脏在胸腔里擂鼓,手心沁出的汗濡湿了卷子边缘。
林夏深吸一口气,抱着试卷和练习册,像个揣着炸弹奔赴战场的士兵,一步一挪地走了过去。
“沈…沈昭同学…”她的声音细若游丝,几乎要被窗外的风声吞没。
沈昭抬起头,看到是她,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漾开温和的笑意:“怎么了?”
“这…这道题…”她的手指微微颤抖,点在一道打了红叉的几何题上,“我不太懂…你能不能…当然可以。”
沈昭自然地接过她的卷子,扫了一眼题目,“哦,这道题啊,其实换个思路就好,你看这里…”他从笔袋里拿出一支黑色水笔,抽出一张草稿纸,开始给她讲解。
他的手指修长干净,骨节分明,握着笔的样子很好看。
声音清澈温和,像山涧的溪水流过光滑的鹅卵石,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林夏努力想集中精神听题,但心跳声太大,震得耳膜嗡嗡作响。
她只能模糊捕捉到“辅助线”、“全等三角形”、“余弦定理”这些词语,更多的注意力却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地落在他低垂的眼睫上——长而密,像两把小扇子;落在他挺首的鼻梁上,阳光在鼻尖投下一小片阴影;落在他说话时轻轻开合的嘴唇上,唇色是淡淡的粉。
“……这样明白了吗?”
他讲完,抬起头看她,眼里带着询问。
林夏猛地回过神,脸颊“腾”地烧了起来,慌乱地点头:“明…明白了!
谢谢!”
其实她根本没听太懂,那些公式像绕成一团的线,在她脑子里乱作一团,但她没勇气让他再讲一遍。
“不客气。”
沈昭笑了笑,把卷子还给她,指尖不经意间碰到她的手背,温热的触感让林夏像触电般缩回了手。
“你基础其实不差,就是有时候容易钻牛角尖。
多练练就好了。”
这句简单的鼓励,像颗糖在她心里慢慢融化,甜意蔓延了一整个晚上。
她抱着那张写满他清秀笔迹的草稿纸,翻来覆去地看,连他画辅助线时微微倾斜的角度都觉得好看,最后小心翼翼地将它夹进了自己最宝贝的日记本里,像珍藏着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从此,问问题成了林夏接近他的唯一方式。
有时是课间十分钟,有时是放学后的空档,每一次短暂的交流,都能让她在心里窃喜好久。
她渐渐发现,他并非永远是那副温和从容的样子——会在连续上完三节课后,趴在桌子上小憩,眉头微蹙,眼下有淡淡的青影;会在月考成绩公布后,看着排名表轻轻叹气,似乎藏着什么心事;会在听到某个名字时,眼神瞬间黯淡下去。
但她不敢问。
她觉得自己像株角落里的小草,而他是阳光下的白杨,他们之间隔着看不见的距离。
能这样远远地看着,偶尔说上几句话,己经像偷来的幸福,她怕一问,连这点幸福都会碎掉。
她开始更拼命地追赶。
英语听力总是跟不上,她就每天天不亮就揣着那台按键都掉了漆的复读机,跑到操场最偏僻的角落,跟着磁带里的声音一遍遍地跟读,首到喉咙发哑;数学思维转得慢,她就用最笨的办法,把同类型的题归类整理,刷遍所有能找到的题型,错题本记了满满三大本。
她的成绩像爬楼梯似的,一点点往上挪。
从刚转来时的班级中下游,慢慢挤进了中游,偶尔还能冲到中上游。
班主任在班会上表扬她:“林夏同学进步很大,大家要学习她这种刻苦的劲头。”
有一次月考,她的数学竟然破天荒地及格了,还超出了几分。
发卷子时,沈昭恰好从她身边走过,眼角的余光扫到那个分数,脚步顿了顿,有些惊讶地挑了挑眉,随即对她露出了一个清晰的、带着赞许的笑容,像春风拂过湖面,漾起温柔的涟漪。
那一刻,林夏觉得窗外阴沉了一整天的天空,都突然亮了起来。
她不知道的是,沈昭也渐渐注意到了这个安静的转校生。
他会在自习课上,不经意间抬眼时,看到她伏在桌上奋笔疾书的侧影,阳光落在她低垂的头上,发梢泛着柔软的光;会在老师提问她时,听到她虽然声音不大、却条理清晰的回答,心里掠过一丝欣赏;会在她对着难题皱眉时,悄悄把自己的错题本往她那边挪了挪。
两个看似平行的世界,因为一方小心翼翼的靠近和另一方不动声色的关注,悄然有了交集。
像初春的嫩芽,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悄舒展着叶片。
青春的乐章,就在这无声的注视里,悄然奏响了第一支旋律,宁静,却又暗流涌动。
她依旧是那个坐在角落、话少得近乎透明的转校生,但胸腔里多了一份隐秘的期待,像揣着颗发着微光的星子,在无人知晓的时刻亮起来。
她开始不自觉地观察沈昭。
原来他不止是成绩稳居榜首的优等生,篮球场上更是耀眼的存在。
篮球空心入网的瞬间,场边响起女生的尖叫,他却只是笑着和队友击掌,汗水顺着下颌线滑落,眼神清澈得没有一丝张扬。
原来他对谁都温和。
前排总考倒数的男生拿着物理题来问他,他耐心地讲了三遍,首到对方挠着头说“懂了”才罢休。
后排女生跑步崴了脚,他从书包里翻出创可贴,又跑去医务室借了冰袋。
连走廊里打扫卫生的阿姨,他都会笑着说声“辛苦了”。
他的书包侧袋里,永远躺着一包未拆封的纸巾和一小盒创可贴,像个移动的“小药箱”。
原来他讲题时总爱用些奇奇怪怪的比喻。
物理课上讲抛物线,他会举起手比划篮球投出去的弧线:“你看,就像刚才那球,从手里出去到进筐,轨迹就是标准的抛物线”;数学里的加速度,他就说“跟坐公交车似的,起步时身体往后仰,刹车时往前倾,这就是加速度在捣鬼”。
那些枯燥的公式定理,经他一说,竟变得像故事一样好懂。
林夏的数学成绩依旧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但她像着了魔似的开始刷题。
文具店能找到的练习册买了厚厚一摞,台灯亮到凌晨是常事,草稿纸写满了一张又一张,指尖被笔磨出了浅浅的茧子。
她心里藏着个微小的念头: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或许就能多一个问他题目的理由。
机会终于来了。
一次数学小测后,鲜红的分数刺得她眼睛发酸,她攥着卷子,指节泛白。
放学后,同学们陆续离开,她看到沈昭还在座位上整理书包,侧脸对着她,夕阳正落在他挺首的鼻梁上。
心脏在胸腔里擂鼓,手心沁出的汗濡湿了卷子边缘。
林夏深吸一口气,抱着试卷和练习册,像个揣着炸弹奔赴战场的士兵,一步一挪地走了过去。
“沈…沈昭同学…”她的声音细若游丝,几乎要被窗外的风声吞没。
沈昭抬起头,看到是她,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漾开温和的笑意:“怎么了?”
“这…这道题…”她的手指微微颤抖,点在一道打了红叉的几何题上,“我不太懂…你能不能…当然可以。”
沈昭自然地接过她的卷子,扫了一眼题目,“哦,这道题啊,其实换个思路就好,你看这里…”他从笔袋里拿出一支黑色水笔,抽出一张草稿纸,开始给她讲解。
他的手指修长干净,骨节分明,握着笔的样子很好看。
声音清澈温和,像山涧的溪水流过光滑的鹅卵石,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林夏努力想集中精神听题,但心跳声太大,震得耳膜嗡嗡作响。
她只能模糊捕捉到“辅助线”、“全等三角形”、“余弦定理”这些词语,更多的注意力却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地落在他低垂的眼睫上——长而密,像两把小扇子;落在他挺首的鼻梁上,阳光在鼻尖投下一小片阴影;落在他说话时轻轻开合的嘴唇上,唇色是淡淡的粉。
“……这样明白了吗?”
他讲完,抬起头看她,眼里带着询问。
林夏猛地回过神,脸颊“腾”地烧了起来,慌乱地点头:“明…明白了!
谢谢!”
其实她根本没听太懂,那些公式像绕成一团的线,在她脑子里乱作一团,但她没勇气让他再讲一遍。
“不客气。”
沈昭笑了笑,把卷子还给她,指尖不经意间碰到她的手背,温热的触感让林夏像触电般缩回了手。
“你基础其实不差,就是有时候容易钻牛角尖。
多练练就好了。”
这句简单的鼓励,像颗糖在她心里慢慢融化,甜意蔓延了一整个晚上。
她抱着那张写满他清秀笔迹的草稿纸,翻来覆去地看,连他画辅助线时微微倾斜的角度都觉得好看,最后小心翼翼地将它夹进了自己最宝贝的日记本里,像珍藏着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从此,问问题成了林夏接近他的唯一方式。
有时是课间十分钟,有时是放学后的空档,每一次短暂的交流,都能让她在心里窃喜好久。
她渐渐发现,他并非永远是那副温和从容的样子——会在连续上完三节课后,趴在桌子上小憩,眉头微蹙,眼下有淡淡的青影;会在月考成绩公布后,看着排名表轻轻叹气,似乎藏着什么心事;会在听到某个名字时,眼神瞬间黯淡下去。
但她不敢问。
她觉得自己像株角落里的小草,而他是阳光下的白杨,他们之间隔着看不见的距离。
能这样远远地看着,偶尔说上几句话,己经像偷来的幸福,她怕一问,连这点幸福都会碎掉。
她开始更拼命地追赶。
英语听力总是跟不上,她就每天天不亮就揣着那台按键都掉了漆的复读机,跑到操场最偏僻的角落,跟着磁带里的声音一遍遍地跟读,首到喉咙发哑;数学思维转得慢,她就用最笨的办法,把同类型的题归类整理,刷遍所有能找到的题型,错题本记了满满三大本。
她的成绩像爬楼梯似的,一点点往上挪。
从刚转来时的班级中下游,慢慢挤进了中游,偶尔还能冲到中上游。
班主任在班会上表扬她:“林夏同学进步很大,大家要学习她这种刻苦的劲头。”
有一次月考,她的数学竟然破天荒地及格了,还超出了几分。
发卷子时,沈昭恰好从她身边走过,眼角的余光扫到那个分数,脚步顿了顿,有些惊讶地挑了挑眉,随即对她露出了一个清晰的、带着赞许的笑容,像春风拂过湖面,漾起温柔的涟漪。
那一刻,林夏觉得窗外阴沉了一整天的天空,都突然亮了起来。
她不知道的是,沈昭也渐渐注意到了这个安静的转校生。
他会在自习课上,不经意间抬眼时,看到她伏在桌上奋笔疾书的侧影,阳光落在她低垂的头上,发梢泛着柔软的光;会在老师提问她时,听到她虽然声音不大、却条理清晰的回答,心里掠过一丝欣赏;会在她对着难题皱眉时,悄悄把自己的错题本往她那边挪了挪。
两个看似平行的世界,因为一方小心翼翼的靠近和另一方不动声色的关注,悄然有了交集。
像初春的嫩芽,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悄悄舒展着叶片。
青春的乐章,就在这无声的注视里,悄然奏响了第一支旋律,宁静,却又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