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替嫁露馅,我揣崽逃了(林溪陆承渊)完结的热门小说_全本免费完结小说替嫁露馅,我揣崽逃了(林溪陆承渊)

时间: 2025-09-16 05:51:39 

九月的风已经带了些凉意,穿过梧桐巷时,卷起满地碎金似的落叶,打着旋儿落在“市立古籍修复中心”的木质门牌上。

林微背着半旧的帆布包,指尖捏着一张折叠整齐的介绍信,站在巷口看了好一会儿——巷子里的老建筑都还保留着民国时的模样,灰砖黛瓦,木窗棂上雕着简单的缠枝纹,连墙根下的青苔都透着股慢时光的劲儿。

她是昨天接到中心主任的电话,说城西老图书馆要启动改造项目,馆里藏着一批民国时期的线装书,受潮虫蛀得厉害,需要派个修复师驻场跟进。

林微刚结束上一个清代善本的修复工作,正想着换个环境,便一口应了下来。

老图书馆在梧桐巷的尽头,是座三层的红砖小楼,墙面上爬满了枯萎的爬山虎,只有几处还留着深绿的残叶。

替嫁露馅,我揣崽逃了(林溪陆承渊)完结的热门小说_全本免费完结小说替嫁露馅,我揣崽逃了(林溪陆承渊)

门口的台阶被岁月磨得发亮,推开厚重的木门时,“吱呀”一声响,像是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时光。

馆内弥漫着旧书特有的霉味,混着灰尘和木质书架的气息,林微深吸了口气——这是她最熟悉的味道,比任何香水都让她安心。

“林老师?”一个穿着浅蓝色工装的姑娘快步迎上来,梳着利落的马尾,胸前挂着“项目助理 苏晓”的工牌,“我是苏晓,负责对接您这边的工作。

沈工已经在二楼等您了,他是这次改造项目的主设计师。”

林微点点头,跟着苏晓往二楼走。楼梯是木质的,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咚咚”声,扶手被摩挲得光滑温润。

二楼的格局还没动,原本的阅览区被临时隔出一块办公区,几张折叠桌拼在一起,上面摊着厚厚的图纸和文件,几个穿着西装的人正围着图纸讨论,声音压得很低。

“沈工,林老师来了。”苏晓朝着人群中心的男人喊道。

那人回过头来,林微的脚步顿了顿。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线条清晰的手腕,腕上戴着一块简单的机械表。

头发打理得整齐,额前的碎发垂下来一点,遮住了部分眉眼,却挡不住那双眼睛——很亮,带着专注过后的锐利,又在看向她时,稍稍柔和了些。

“林微老师?”他走过来,伸出手,掌心干燥温暖,指节分明,“我是沈知行,这次老图书馆改造的主设计。”

“您好,沈工。”林微回握过去,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掌心,又很快收回来,将介绍信递过去,“这是我的资料,后续古籍修复的需求,可能需要和您多对接。”

沈知行接过介绍信,没立刻看,而是放在了手边的图纸上,指了指旁边的折叠椅:“先坐,我们刚好在讨论三楼古籍库房的改造方案,正需要听听您的意见。”

林微坐下时,目光扫过桌上的图纸——是老图书馆的分层平面图,用蓝色墨水绘制,线条流畅精准,三楼的古籍库房被用红笔圈了出来,旁边标注着“恒温恒湿系统”“防紫外线窗户”“木质书架加固”等字样。看得出来,设计方对古籍保护做了不少功课。

“林老师,”沈知行指着图纸上的库房区域,声音清晰,“目前我们计划将库房的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50-60%,窗户换成双层中空的防紫外线玻璃,书架用樟子木,避免虫蛀。您看这些参数,是否符合古籍修复和存放的要求?”

林微俯身靠近图纸,指尖轻轻点在“恒温恒湿系统”的标注上:“温度和湿度参数没问题,但系统的出风口不能直接对着书架,最好做侧出风,避免气流直吹古籍,导致纸张失水过快。

另外,樟子木书架很好,但最好在组装前做一次防虫处理,再晾置半个月,散掉木材本身的味道,有些古籍的纸张比较脆弱,可能会受异味影响。”

她说话时,气息轻轻拂过图纸,沈知行的目光落在她的指尖上——指甲修剪得干净,指腹因为常年接触古籍和修复工具,带着一点薄茧,却很灵活,点在图纸上时,动作轻柔得像是在触碰易碎的珍宝。

“好,这些我们会调整。”沈知行拿出笔,在图纸上快速标注下来,字迹和他的人一样,工整又不失力度,“还有其他需求吗?比如修复工作区的设置,您需要多大的空间,对光线和工作台有什么要求?”

“修复区需要靠窗的位置,自然光最好,再配两盏可调节亮度的台灯,工作台要宽一点,至少1.2米,高度80厘米左右,方便铺展古籍。

另外,需要一个小型的消毒室,用来给待修复的古籍做初步的除虫消毒,面积不用大,6平米就够了。”

林微一一说明,这些都是她多年修复工作总结出来的习惯,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古籍修复的效果。

沈知行听得认真,偶尔会问一两个细节问题,比如消毒室的通风要求、工作台的材质是否需要防水,两人讨论得很顺畅,旁边的设计师和苏晓都没插话,只偶尔记录一下重点。

等讨论完,窗外的天已经有些暗了,梧桐巷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透过窗户,落在沈知行的侧脸上,勾勒出清晰的下颌线。

他看了眼手表,对林微说:“已经六点多了,一起吃个晚饭?顺便再聊聊后续的工作安排。”

林微愣了一下,下意识想拒绝——她不太习惯和刚认识的人一起吃饭,总觉得会有些拘谨。

但转念一想,后续还要和沈知行长期对接,早点熟悉起来,工作也能更顺利,便点了点头:“好,不过我请吧,麻烦沈工今天这么详细地跟我对接。”

“哪有让女士请客的道理。”沈知行笑了笑,收起桌上的图纸,“巷口有一家私房菜,味道不错,做的是本地菜,应该合你口味。”

两人收拾好东西,一起下楼。苏晓已经先走了,馆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脚步声在空旷的一楼回荡。

走到门口时,沈知行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馆内的书架,对林微说:“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就觉得这些老书架很有意思,每一块木板都像是有故事。”

林微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些书架是民国时期的旧物,木质已经变成了深褐色,有些地方还留着当年读者刻下的字迹,虽然模糊,却透着烟火气。

“是啊,”她轻声说,“这些书架守了这些书几十年,见证了很多人在这里读书的时光,这次改造,能保留下来真好。”

沈知行转过头,看着她的眼睛,路灯的光落在她的瞳孔里,像是盛着细碎的星光。

“我也是这么想的,”他说,“老建筑改造,不是把旧的全部推倒重来,而是让它们以新的方式‘活’下去,保留住那些值得被记住的东西。”

林微心里轻轻一动。她遇到过不少设计师,有的只追求现代感和视觉效果,觉得老建筑和旧物是累赘,沈知行的想法,和她不谋而合——她修复古籍,不也是为了让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旧书,能继续“活”下去,被更多人看到吗?

两人走出图书馆,沿着梧桐巷往巷口走。落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风里带着晚饭的香气。

沈知行走在靠马路的一侧,偶尔会提醒林微注意脚下的台阶,语气自然,没有刻意的殷勤,却让人觉得很舒服。

巷口的私房菜叫“梧桐小馆”,店面不大,只有五六张桌子,装修得很雅致,墙上挂着老照片,都是梧桐巷和老图书馆过去的样子。

服务员领着他们坐在靠窗的位置,递上菜单。沈知行把菜单推给林微:“你看看想吃什么,他们家的糖醋排骨和清蒸鲈鱼做得很好。”

林微接过菜单,扫了一眼,大多是家常口味的菜,她点了糖醋排骨、清蒸鲈鱼,又加了一个时蔬。

沈知行补充了一个汤,然后把菜单递给服务员。

上菜的时候,沈知行拿出手机,翻出几张照片给林微看:“这是我之前做的一个老教堂改造项目,也是保留了原来的结构,只做了内部的功能升级,你看这个穹顶,原来快塌了,我们加固后,又重新刷了漆,现在成了社区的文化中心。”

照片里的老教堂很漂亮,穹顶上的彩绘鲜艳却不张扬,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进来,落在木质长椅上,温暖又宁静。

林微看着照片,忍不住赞叹:“做得真好,既保留了教堂的特色,又能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

“谢谢,”沈知行收起手机,“其实和修复古籍有点像,都是在‘修补’和‘延续’,只不过我修补的是建筑,你修补的是书。”

“是挺像的,”林微笑了笑,“都需要耐心和细心,还得有敬畏心,不能随便改动。”

两人就着这个话题聊了起来,从老建筑改造聊到古籍修复,从各自的工作经历聊到喜欢的书籍和电影。

林微发现,沈知行不仅专业能力强,知识面也很广,而且很会倾听,不会让人觉得被冷落。

她平时话不算多,但和沈知行聊天,却觉得很轻松,不知不觉就说了很多自己的事——比如她为什么喜欢古籍修复,是因为小时候跟着爷爷在旧书堆里长大,爷爷教她认繁体字,给她讲书里的故事;比如她第一次独立修复完一本清代的诗集时,那种成就感,比拿到任何奖励都开心。

沈知行听得很认真,偶尔会问一两个问题,比如她爷爷是不是也喜欢古籍,修复时遇到最难的问题是什么。

他的目光很专注,落在她脸上时,没有探究的意味,只有真诚的兴趣,让林微愿意把更多的事说给他听。

菜很快就上了。糖醋排骨色泽红亮,甜而不腻,鱼肉鲜嫩,入口即化。

两人边吃边聊,气氛很融洽。

吃到一半,林微的手机响了,是妈妈打来的,问她今天去新地方工作顺不顺利,晚上回不回家吃饭。

林微走到外面接电话,跟妈妈说了几句,说自己在和同事吃饭,晚点回去。

挂了电话,她转身往店里走,刚走到门口,就看到沈知行站在窗边,手里拿着她落在桌上的帆布包,正低头看着包上挂着的一个小挂件——那是一个用木头刻的小书册,是爷爷生前给她做的,她一直挂在包上。

“这个挂件很特别。”沈知行看到她回来,抬起头,把包递给她,“是手工刻的?”

“嗯,是我爷爷做的。”林微接过包,指尖轻轻碰了碰那个小书册,“他以前是木匠,也喜欢旧书,这个是他特意给我做的,说跟我的工作配。”

“很有意义。”沈知行看着她,眼神里带着一点温柔,“你爷爷一定很支持你的工作。”

“是啊,”林微笑了笑,眼眶有点发热,“他是我最喜欢的人,也是我走上古籍修复这条路的原因。”

沈知行没有再多问,只是递给她一杯温水:“慢点喝,别噎着。”

晚饭快结束时,沈知行结了账,林微想转钱给他,他却摆摆手:“下次你请我喝杯咖啡就好,不用这么客气。”

两人走出小馆,巷口的风比刚才更凉了些。沈知行看了看天,对林微说:“我送你回去吧,这个点不好打车。”

“不用麻烦了,我家离这里不远,走路二十分钟就到了。”林微说。

“我刚好也要往那边走,顺路。”沈知行说得很自然,不容她拒绝。

林微只好答应。两人沿着路边慢慢走,路上的车不多,偶尔有晚风卷起落叶,落在他们脚边。

沈知行没怎么说话,只是陪着她走,偶尔会指给她看路边的老建筑,说几句关于这些建筑的历史。

走到林微家小区门口时,她停下脚步,对沈知行说:“到这里就可以了,谢谢你送我回来,今天麻烦你了。”

“不麻烦,”沈知行看着她,“明天上午九点,我们在图书馆汇合,我带你去看修复区的现场,没问题吧?”

“没问题,我明天准时到。”林微点点头。

“那你早点休息,路上小心。”沈知行说。

“你也是。”林微转身走进小区,走了几步,她回过头,看到沈知行还站在门口,朝着她的方向挥手。她也挥了挥手,然后快步走进了楼道。

回到家,林微打开灯,把帆布包放在沙发上,那个木头小书册挂件晃了晃。

她坐在沙发上,想起今天和沈知行的相遇,想起他认真讨论工作的样子,想起他听她讲爷爷时温柔的眼神,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泛起淡淡的涟漪。

她拿出手机,翻出苏晓今天发她的项目组联系方式,找到沈知行的微信,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加——等明天工作对接的时候再加吧,现在加,好像有点太刻意了。

林微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窗帘,看到楼下的沈知行还没走,正沿着马路往相反的方向走。

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渐渐消失在夜色里。她轻轻关上窗帘,嘴角忍不住向上弯了弯——或许,这次老图书馆的项目,会比她想象中更有意思。

第二天早上,林微起得很早,特意挑了一件浅米色的连衣裙,外面套了件浅灰色的针织开衫,显得干练又不失温柔。

她提前十分钟到了老图书馆,沈知行已经在了,正和几个工人在三楼古籍库房里测量尺寸。

“林老师,你来啦。”沈知行看到她,停下手里的活,走过来,递给她一副手套,“里面有点灰,戴上手套吧。”

林微接过手套,是全新的一次性手套,她戴上,跟着沈知行走进库房。

库房里的书架已经被搬到了一边,地面上散落着一些灰尘和碎木屑,墙上有几个明显的霉斑。

沈知行指着靠窗的一块区域:“这里就是我们规划的修复区,大概有二十平米,窗户我们会尽快换成防紫外线的,工作台下周一就能送过来,消毒室在那边,已经开始做防水了。”

林微走过去,站在窗边,推开窗户,外面是一片小小的院子,种着几棵梧桐树,阳光透过树叶洒进来,落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这里的光线很好,”她满意地点点头,“工作台放在这里,刚好能利用自然光。”

“那就好,”沈知行松了口气,“我们还担心光线不够,打算再加装几盏天窗,现在看来不用了。”

“不用加天窗,”林微说,“天窗虽然能增加光线,但下雨天容易漏水,而且不好控制温度和湿度,还是用侧窗加台灯比较稳妥。”

“听你的。”沈知行拿出笔,在笔记本上记下,“对了,待修复的古籍什么时候能运过来?我们好提前做好消毒准备。”

“后天上午,中心会派车送过来,大概有三十多本,大部分是民国时期的诗集和小说,还有几本清代的方志,破损情况都不一样,我需要先做个初步的检查,再制定修复方案。”林微说。

“好,后天我让工人把消毒室打扫干净,再把恒温恒湿系统调试好,保证古籍运过来就能进行初步处理。”沈知行说。

两人在库房里又核对了一些细节,比如电源插座的位置、工具柜的摆放,等忙完,已经快中午了。

苏晓提着几个早餐袋走进来:“沈工,林老师,快吃早餐吧,再不吃就凉了。”

林微这才想起自己早上没吃早餐,肚子已经开始叫了。她接过苏晓递来的早餐袋,里面是一杯豆浆和一个肉包,还有一个茶叶蛋。“谢谢晓晓。”

“不客气,”苏晓笑着说,“沈工特意让我多买一份,说林老师肯定没吃早餐。”

林微抬头看向沈知行,他正在拆自己的早餐袋,听到苏晓的话,只是笑了笑,没说话,耳根却悄悄红了一点。

三人找了个干净的角落,坐在台阶上吃早餐。苏晓是个活泼的姑娘,不停跟林微聊起项目组的趣事,比如沈知行上次为了赶设计图,在办公室熬了两个通宵,结果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开会,被甲方老板调侃;比如设计组的小李做饭很好吃,经常带便当来分享。

林微听得很开心,偶尔会问一两个问题,沈知行坐在旁边,偶尔会补充一两句,大多数时候只是听着,目光偶尔落在林微脸上,看到她笑的时候,自己也会跟着弯嘴角。

吃完早餐,苏晓有事先离开了,库房里只剩下林微和沈知行。

林微收拾好自己的早餐袋,刚要起身,脚下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身体往前倾去。沈知行眼疾手快,伸手扶住了她的胳膊,力道不大,却很稳,让她稳稳地站在了地上。

“小心点,地上有木屑。”沈知行松开手,指了指她脚边的一堆碎木屑。

“谢谢,”林微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发烫,“刚才没注意看路。”

“没关系,”沈知行蹲下身,把地上的碎木屑扫到一边,“这里还没收拾干净,走路的时候多注意。”

林微看着他蹲在地上的背影,他的衬衫后背沾了点灰尘,却依旧挺拔。她心里微微一动,轻声说:“沈工,你好像对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在意。”

沈知行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看着她:“老建筑改造,最忌讳的就是粗心,一点小细节没注意到,可能就会破坏它原本的味道,也可能影响后续的使用。就像你们修复古籍,一个字的笔画修错了,可能就会影响整本书的价值。”

林微看着他,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她一直觉得,能对自己的工作保持敬畏心和细心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对了,”沈知行像是想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林微,“这是我的名片,上面有我的微信和电话,你要是在修复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随时联系我,不用等上班时间。”

林微接过名片,卡片是简洁的白色,上面印着沈知行的名字、职位和联系方式,还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

她看着名片上的名字,指尖轻轻摸了摸,然后放进了帆布包的内袋里。“好,谢谢你,沈工。”

“应该的。”沈知行笑了笑,“下午没什么事,你可以先回去准备一下,后天古籍运过来,有的忙了。”

“好,那我先回去了,下午有什么事,你随时联系我。”林微说。

“嗯,路上小心。”沈知行送她到图书馆门口。

林微走出图书馆,回头看了一眼,沈知行还站在门口,朝着她挥手。她也挥了挥手,然后转身走进了梧桐巷。

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她身上,温暖又舒服,她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扫了名片上的二维码,发送了好友申请——验证消息写着:“我是林微。”

没过几秒,手机就响了,是微信好友通过的提示。林微看着沈知行的微信头像,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是一座老建筑的穹顶,线条优美,应该是他之前做的某个项目。

她犹豫了一下,没有立刻发消息,只是把他的微信备注改成了“沈知行老图书馆”,然后收起了手机。

回到家,林微把帆布包放在沙发上,拿出昨天从中心带来的古籍修复工具包,一一检查里面的工具——镊子、毛笔、宣纸、浆糊,每一样都擦拭得干净整齐。

她坐在桌前,铺开一张白纸,开始写后天的工作计划:先给古籍做初步的除尘、除虫,然后检查每一本的破损情况,分类记录,再根据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

写着写着,她的目光落在了桌角的名片上,沈知行的名字清晰地印在上面。

她想起昨天和他一起吃饭时的聊天,想起他今天在库房里细心的样子,心里又泛起淡淡的涟漪。

她甩了甩头,把注意力拉回到工作计划上——现在最重要的是工作,不能想太多无关的事情。

可不知怎么的,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总是忍不住走神,脑海里时不时会浮现出沈知行的样子,他说话的语气,他笑起来的表情。直到手机响了,是沈知行发来的微信,她才回过神来。

微信消息很简单:“林老师,刚才忘了跟你说,后天古籍运过来的时候,我会在图书馆等你,帮你一起卸货。”

林微看着消息,嘴角忍不住向上弯了弯,手指在屏幕上敲了敲,回复道:“好,谢谢沈工,麻烦你了。”

很快,沈知行回复了:“不客气,应该的。”后面还加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林微看着那个微笑的表情,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挠了一下,暖暖的。

她放下手机,重新看向桌上的工作计划,这一次,她的注意力集中了很多,笔下的字迹也变得更加工整。

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因为这个老图书馆的项目,因为沈知行的存在,变得和以往不一样。而她,也开始期待这份不一样。

后天上午九点,林微准时到了老图书馆,远远就看见门口停着一辆白色的厢式货车,沈知行正站在车旁,和司机说着什么。他今天穿了件浅咖色的休闲衬衫,没挽袖子,领口解开两颗扣子,比前两天多了几分松弛感。

“林老师,来了。”沈知行看见她,挥手打招呼,快步走过来,“刚跟司机确认过,古籍都用泡沫箱装着,里面垫了防潮纸,应该没什么问题。”

林微点点头,走到货车后门,司机已经打开了车厢——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个泡沫箱,每个箱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古籍编号”“易碎”“防潮”。她蹲下身,小心地打开最上面的一个箱子,里面是用牛皮纸包裹的古籍,摸起来干燥,没有受潮的迹象,松了口气:“还好,运输过程保护得不错。”

“那就好,”沈知行也蹲下来,帮她把泡沫箱搬到地上,“我让工人在消毒室门口铺了防滑垫,咱们直接把箱子搬进去,省得来回折腾。”

两人一起动手,司机也过来帮忙,没一会儿就把所有泡沫箱都搬到了消毒室门口。林微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对照着箱子上的标签,一一核对数量:“一共三十五本,没错,都齐了。”

“需要现在拆箱吗?”沈知行问,“我让工人把消毒室的灯再检查一下,保证光线够亮。”

“先不急,”林微说,“得先让古籍适应一下这里的温度和湿度,直接拆箱容易让纸张受潮,等下午再拆,先做初步的除尘和除虫。”

沈知行点点头,记在心里:“那上午我带你去看看工具柜,昨天已经送过来了,放在修复区旁边,你看看尺寸和位置合不合适,要是需要调整,我让工人立刻改。”

林微跟着他走到修复区,靠墙的位置放着一个深棕色的木质工具柜,分了上下两层,下面是带门的柜子,上面是开放式的隔板,还配了几个抽屉。“尺寸刚好,”林微打开抽屉,里面铺着软布,“这样我可以把镊子、毛笔这些小工具放在抽屉里,方便拿取。”

“那就好,”沈知行笑了笑,“我特意让厂家做了软布内衬,避免工具碰撞磨损,你看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比如挂钩或者小架子,我让他们尽快加。”

林微仔细看了看工具柜,摇了摇头:“不用了,这样已经很齐全了,谢谢你,沈工,想得这么周到。”

“应该的,”沈知行说,“你工作起来需要方便,这些细节要是没做好,会影响效率。”

两人正说着,苏晓提着一个保温袋走了进来:“林老师,沈工,快到中午了,我买了奶茶和三明治,先垫垫肚子吧。”

林微接过苏晓递来的奶茶,是温热的,甜度刚好,她不太喜欢太甜的东西,苏晓居然记得。“谢谢晓晓,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这个甜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