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行医记第四篇(江空青华佗)已完结小说_小说免费阅读华佗行医记第四篇江空青华佗
二十二、治风痹通经络建安七年,沛国樵夫王五,冬日涉水捕鱼后,渐觉左腿麻木不仁,继而不能屈伸。医者多以寒湿论治,投羌活、独活等药,效微。华佗见患者腿足不温,肌肤不荣,切脉沉涩。以针轻刺其足,竟无知觉。叹曰:“此非寻常痹症,乃血痹也。
寒客经脉,气血不通。”先取长针深刺环跳、阳陵泉,得气后行“苍龟探穴”手法:进针如龟入土,缓缓探至经气所聚。患者忽觉腿足如有蚁行,继则汗出如浆。华佗喜曰:“经气始通矣!”后教以“导引按蹻术”:每日仰卧,以布带牵引足踝,屈伸百次。兼服“黄芪桂枝五物汤”,重用黄芪益气,桂枝通阳。旬日后,患者足趾渐能微动;月余,可扶杖而行。人问:“前医亦用桂枝,何以效异?
” 华佗答:“痹在肌肤,发汗可解;痹在经脉,温通可愈;痹在筋骨,非导引不能达。
”后遇老妇十指弯曲如爪,疼痛彻夜。华佗观其指节肿大,断为“鹤膝风”。不施针药,令制陶泥烧热,握于掌中揉捏。泥冷再烧,日行数次。兼以威灵仙煎汤熏洗,三月竟伸屈如常。建安十四年,曹操感臂痛不能举笔。华佗针肩髃、曲池,行“青龙摆尾”针法:针柄轻摇如龙尾,气至病所。瞬间丞相觉臂如电掣,运笔自如。
问:“此何疾?” 华佗曰:“此风痹袭于腠理,如贼据要隘。针法如用奇兵,出其所必趋。
”狱中撰《风痹论》,创“五痹分治法”: “皮痹麻而不痛,当发汗 肌痹痛而重着,宜温通 脉痹痛而色变,须活血 筋痹屈而不伸,需柔润 骨痹肿而畸形,当坚肾”临刑前,法: “寒痹灸关元 湿痹灸足三里 风痹灸风市 久痹灸肾俞”后人整理《华佗痹症方》,其中导引术九式,尤见精妙。今亳州华祖庵存有“针灸铜人”,显要穴位朱笔标注,旁题: “痹虽在肢节, 根源于脏腑。 治痹如理丝, 缓通勿强举。
”《金匮要略》中风痹诸方,与华佗治法多合。后世医家叹曰:“元化通针药导引,治痹之法完具。使青囊得传,岂止《针灸甲乙经》专美?
”二十三、杏林春暖愈沉疴建安十年春,谯郡桃花开得正盛,华佗背着药囊行至泗水河畔。
忽见乡民抬着门板奔来,板上老者面如金纸,呼吸如丝。“华先生救命!
”为首汉子急得跺脚,“家父早饭后忽栽倒,牙关紧咬,郎中都说没救了!”华佗俯身细观。
老人半身瘫软,口眼歪斜,喉中痰鸣如锯。他轻掰患者眼睑,见瞳仁尚能收缩,当即取出金针。“快拾些干牛粪来!”华佗边说边施针,“百会升阳,人中开窍,十宣放血——”银针颤处,老者突然猛咳,吐出浓痰一团。此时牛粪已燃起青烟,华佗取艾绒蘸药末,就烟灸其足底涌泉穴。烟雾缭绕中,老人竟睁开双眼。“神了!真神了!
”乡民纷纷跪拜。华佗却摇头:“莫拜我。此乃中风闭证,痰迷心窍。眼下虽醒,半身不遂恐难避免。”说着教家属按摩手法:“每日从肩髃穴揉至合谷,如梳发般轻柔......”三月后桃熟时节,华佗复经此地。忽见那老者拄杖走来,虽步态蹒跚,竟能开口致谢:“感念先生...老朽能...能摘桃奉君...”原来家人依言每日按摩,兼服华佗所留“补阳还五汤”,竟渐康复。华佗喜执其手切脉:“气血虽通,犹需导引。
”遂教五禽戏中熊式——沉肩坠肘,缓步舒臂。正当老者模仿熊姿时,邻村忽奔来哭求的妇人:“先生快救小女!抽搐不止,眼见没气了!”华佗疾步随行。
茅屋中女童角弓反张,牙关紧咬。祖母正持符水欲灌,华佗急阻:“此乃破伤风,符水无用!
”取麝香、琥珀等研末,以葱管吹入鼻中。片刻,女童连打喷嚏,抽搐稍缓。
华佗又取灯草蘸油,灼其大椎穴。青烟起处,女童哇的哭出声来。“神术啊!
”妇人喜极而泣,“昨日被镰刀划伤,今早就...”华佗肃然:“伤口沾粪土,邪毒入经络。今后凡有创伤,须以盐水洗净。
”又教用疯狗脑浆敷伤口的古法——实为免疫雏形。夕阳西下时,华佗坐在桃树下整理医案。
弟子困惑:“师父今日治法迥异:中风用针灸,惊风用熏灼,莫非随心所欲?
”华佗拈桃枝作笔,在沙地画圈:“医道如圆,法无定法。中风者本虚标实,当开窍扶正;惊风者邪闭经络,当通络镇痉。看似殊途,实则同归。
”他忽将桃枝一折为二:“若只执一法,如盲人执杖探渊,安知四海之广?
”暮色中忽闻马蹄声急,曹操使者飞驰而至:“丞相头风复发,请先生速往!”华佗轻叹,收针入囊。弟子急道:“师父屡拒征召,今恐...”“医者眼中,唯有病患。
”华佗望望渐暗的天色,“纵是帝王,亦不过呻吟之人。”他最终随使者而去,唯在沙地上留下未写完的医案。月光照见那桃枝画的圆,恍若悬壶济世的注脚。后人传说,那老者活到耄耋之年,仍每日练习熊式。女童后来成了接生婆,终身用盐水为产妇清洗伤口。
而华佗当日所用的麝香开窍法,至今仍在急诊室传承。亳州华祖庵的桃花年年盛开,: “法无定法心作尺 医有仁术春满枝”二十四、悬壶济世愈奇疴建安十三年的谯郡集市,春日阳光透过槐树筛落,照在华佗临时支起的医棚上。棚前早已排起长队,忽见个壮汉背着老母踉跄奔来:“让让!俺娘快不行了!”老妇腹大如鼓,面色青黄,喉间嗬嗬作响。华佗轻按她肿胀的腹部,触手坚硬如石。
“三日未溺矣...”壮汉急得抹泪,“接生婆说是鬼胎,符水灌了三碗也不见消!
”华佗取竹管贴腹细听,忽问:“老夫人近日可食何物?” “前日饿极,吃了观音土...”儿子嗫嚅道。 围观者哗然。华佗却点头:“是了,土性沉滞,结于肠腑。”当即取芒硝、大黄等配成“攻下剂”,令以蜂蜜调服。片刻后,老妇腹鸣如雷,竟排出黑硬土块。众人掩鼻间,华佗反俯身细察土块:“还好未伤肠腑。
”又配参苓白术散温补中气。儿子正要叩谢,忽闻马蹄声碎。
锦衣使者滚鞍下马:“华先生速往府衙!太守公子突发惊风!”华佗嘱徒弟照看老妇,背起药囊便走。太守府内早已乱作一团,七岁幼童正抽搐角弓反张,乳母哭诉:“方才还玩竹马,忽就栽倒...”华佗却不急施针,先问:“公子近日可曾受伤?” 乳母恍然:“三日前磕破额头,已结痂了...” 华佗细看结痂处微肿,叹道:“破伤风邪。”取蜈蚣、全蝎等研末,以葱管吹入鼻中。待童子喷嚏稍止,再针大椎、劳宫二穴。太守见爱子渐稳,方拭汗问:“先生怎知是外伤所致?” 华佗指童子上唇:“人中穴微肿,乃风邪犯阳明经之兆。”又取疯犬脑髓敷于伤口——当时最先进的免疫之法。
日落时分华佗返程,途经桃林忽闻哀歌。见茅屋前悬白幡,老翁正对棺木泣诉:“儿啊,你若再忍半日...”原来樵夫午间被毒蛇咬伤,乡医断肢求生,樵夫宁死不肯,终毒发身亡。华佗掀开草席察看伤腿,突然取刀划开伤口:“尚可一试!”在众人惊呼中,他以口吮毒血,敷上雄黄药膏,更以银针封住心脉周边穴位。一炷香后,死者竟咳血苏醒!
老翁骇极而喜,扑通跪地。月光满院时,樵夫已能进粥。
徒弟一边捣药一边嘟囔:“师父今日治土壅、疗惊风、起死回生,竟似神仙...”华佗擦着额汗轻笑:“哪有什么神仙?土壅者通其腑,惊风者熄其风,蛇毒者解其毒——不过顺势而为罢了。”他忽指向檐下蛛网:“你看蜘蛛捕虫,总择网丝震颤处出击。医者亦须察病机所在,或针或药,皆要切中要害。”正说着,马蹄声又迫近。此次是丞相府金牌令使:“华佗接旨!丞相头风...”华佗轻按太阳穴,仿佛自己也染头风。他默默收拾金针,将未用完的雄黄粉赠予樵夫一家。临行前,他在老槐树下埋了包种子:“此名决明子,明目清肝。待它长成时,可代茶饮。
”数年后华佗殁于狱中,那决明子却蔓生成荫。被救的樵夫每日来此清扫落叶,逢人便说:“先生临走那晚告诉我,医者治的不只是病,更是人心。
”亳州华祖庵至今藏有当年药囊,内盛干枯的雄黄与芒硝。
囊底绣着华佗手书: “病有千般终归一气 医无定法贵在随机”每逢桃花开时,总有老医者带学徒来此,指着药囊说:“看,这就是‘悬壶济世’的真义——壶中岂止是药?
更盛着天地生机。”二十五、妙手回春愈奇疾建安十四年的谯郡,槐花正飘香。
华佗的医棚前,求医者排成了长龙。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只见一个锦衣少年纵马而来,怀中抱着个面色青紫的孩童。"让开!都让开!"少年嘶喊着,几乎是从马背上滚下来,"华先生,救我弟弟!"华佗快步上前,见那约莫五六岁的孩童喉间急促抽动,嘴唇发紫,已是进气多出气少。
"吃了...吃了杏核..."少年语无伦次,"卡住了..."围观者纷纷摇头叹息,这等情形,怕是神仙难救。华佗却神色镇定,轻轻抚摸孩童的喉咙:"取韭菜来!要整根的,勿切!"很快,一把青翠的韭菜递到手中。华佗将韭菜煮熟,小心地让孩童整根吞下。
众人屏息凝神,只见孩童喉部微微蠕动,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一颗杏核随着韭菜吐出!
"神了!真神了!"少年喜极而泣,抱着恢复呼吸的弟弟连连叩首。
华佗微笑扶起:"非是神术。韭菜纤维缠裹硬物,顺势带出,此乃物性相克之理。"正说着,远处又传来哭喊声。几个农人抬着门板奔来,板上是个腹部高隆的孕妇,面色惨白如纸。
"已经三天了...稳婆说...说没救了..."丈夫跪地痛哭。
华佗轻按孕妇高隆的腹部,侧耳细听,忽然眼睛一亮:"取针来!
"他在孕妇合谷、三阴交等穴施针,手法轻灵如蝶舞。不过半炷香时间,孕妇忽然呻吟起来,胎位竟在众人眼前慢慢回转!"好了!胎位正了!"华佗收针,拭去额角细汗,"快送回家中,今夜必能顺产。"众人正要欢呼,却见一乘官轿疾驰而来。
太守府的管家急匆匆下轿:"华先生,快随我入府!老夫人旧疾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