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怪山36间房王享赢王大风免费小说阅读_免费小说大全神怪山36间房(王享赢王大风)
时间: 2025-09-16 06:22:42
绿皮火车在铁轨上“哐当哐当”地碾过夜色,车窗外的星星像被债主追得慌不择路的萤火虫,东躲西藏。
老王婆怀里的王大风咂了咂嘴,小拳头在襁褓里蹬了两下,把嘴角的奶渍蹭到了老王婆洗得发白、领口还残留着一点褪色绣花的旧衬衫上。
怀里的王大风醒了,小鼻子皱了皱,大概是闻着了山里的土腥味。
这娃出生才七天,小脸皱巴巴的,像颗没长开的核桃,可眼睛亮得很,黑黢黢的,正盯着老王婆脑后挽得一丝不苟的灰白发髻转。
老王婆腾出一只手,摸了摸怀里贴身藏着的布囊——布囊里放着个小小的热水袋,裹着半瓶奶,那是她用最后一点奶粉在火车上冲的,一路用体温捂着,现在怕是也凉了。
她把奶嘴轻轻塞进王大风嘴里,小家伙立刻含住,起劲地裹了几下,大概是觉得味道不对,小嘴瘪了瘪,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吧唧,小脚丫在襁褓里蹬来蹬去,把老王婆的旧棉袄踹出好几个瘪窝。
“将就点吧,小祖宗,”老王婆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珠,火车里的煤烟味还沾在鬓角的白发上,混着山里的雾气,黏糊糊地贴在皮肤上,“奶没了,到了地界儿,奶奶给你熬米油糊糊,稠得能立住筷子的那种。”
她按了按怀里另一个更贴身的口袋,那里缝着她的全部家当——二百七十七块五毛钱,还有一小包用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炒米。
那是临走前邻居张大娘硬塞给她的,说“婆孙俩路上顶饿”。
炒米被体温焐得暖暖的,那股子焦香混着车厢里的汗味、廉价泡面味,在昏暗的灯光里打着旋,倒比任何安神香都管用,王大风没多久就发出了细微均匀的小鼾声。
凌晨三点,火车停靠在一个连名字都透着土气的小站——“一二三站”。
站牌锈得能刮下三层皮,站台上只有一盏昏黄的路灯,照着几只在垃圾堆里刨食、瘦骨嶙峋的野狗。
老王婆紧了紧抱着孙子的手臂,小心翼翼踩着积水的站台下了车,脚刚沾地,一股带着湿气的寒气就顺着裤腿往上钻,让她打了个实实在在的哆嗦。
山里的夜风跟小刀子似的,专往骨头缝里剔。
她用一块半旧的蓝印花布头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张小脸,往出站口走。
检票员是个眼皮耷拉的老爷子,瞅了眼她怀里的娃,又瞅了瞅她肩上那个磨得发亮的旧包袱皮卷成的包裹,没等她摸票就挥挥手:“走吧走吧,带崽的妇人,不容易。”
他顿了顿,哑着嗓子又说,“出门往里走,右拐三条小巷,巷尾有户人家,姓赵,老太太心善,兴许能借个角落歇脚。”
老王婆连忙道谢,声音带着点哆嗦:“多谢老大哥指点。”
老爷子却己经缩回了冰冷的检票亭,只留下个烟头在黑暗里明灭,像颗风里挣扎的萤火。
从一二三站往里走,路就没了正经模样。
先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被连夜的露水浸得泥泞不堪,老王婆深一脚浅一脚,每一步都像要把鞋底子从烂泥里拔出来,发出“咕叽咕叽”的抗议声。
后来连土路都没了,只剩下被行人踩出来的羊肠小径,两旁的野草长得齐腰高,草叶上的露水冰凉,很快就把老王婆的裤腿打湿了半截,寒意刺骨。
王大风倒是不闹,醒了就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瞅着树缝里漏下的天光,有云彩飘过时,他会咧开没牙的小嘴笑,发出“啊啊”的声音,仿佛那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云,是某种新奇有趣的玩意儿。
老王婆就背着他,一边走一边低声絮叨:“那是云,傻小子,等咱到了地方安顿下,奶奶给你熬麦芽糖浆,能拉出丝儿,甜掉牙那种。”
走了足足三个多时辰,天边都泛起了鱼肚白,总算看见条小河。
河水清冽,能看见底下的鹅卵石在晨曦里泛着微光,河面上架着座年代久远的木板桥,木板间的缝隙能漏下半只脚去。
桥头立着块歪脖子石碑,上面刻着“善渡”两个大字,笔画被风雨啃得模糊不清,倒像是两个疲惫的老人在倚靠着休息。
有个放牛的老汉,慢悠悠甩着细长的牛鞭,鞭梢偶尔抽在空气里,发出“噼啪”的脆响。
“神怪山?”
老汉往地上啐了口唾沫,唾沫星子砸在新鲜的牛蹄印里,“那是老辈子哄娃的故事!
早几十年就有人寻,连根毛都没摸着。
我看你个老婆子带着嫩娃,不如找个人家投靠,寻啥子仙山,怕不是要喂了山魈!”
老王婆点了点头,低眉顺眼说了声“多谢”,抱着孙子,脚步却没停,继续往那更深更荒的林子里走。
走到河边下游,有个洗衣的大婶,正抡着光滑的木棒槌,“砰砰砰”地捶打着石板上的粗布衣裳,那节奏又快又急,听着让人心慌。
老王婆抱着孩子凑过去几步,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温和:“大妹子,劳驾问问,可知那神怪山咋个走法?”
大婶的棒槌停在半空,水珠溅了她一脸,她扭头瞅老王婆的眼神跟看疯子似的:“神怪山?
啥山?
没听过!
这山沟沟里,就大风岭最出名,可那山陡得鸟都站不住,听说早年还有老虎叼孩子,你带着这么点大的娃去干啥?
送菜啊?”
老王婆心里咯噔一下,又试探着问:“那……有没有人提过,有座寻常人找不着、看不见的山头?”
“找不着的山?”
大婶噗嗤笑出声,棒槌在水里搅起一圈浑浊的涟漪,“你老怕不是年轻时听书听迷了心窍?
听我一句劝,带着娃赶紧投奔前头的沙窝村吧,村头老聋子家院子大,给人看牲口不收钱,匀一口饭就行。”
老王婆谢了大婶,却没有往沙窝村的方向拐。
她低头看着怀里的王大风,小家伙正伸出小小的手指,笨拙地想去够她鬓边滑落的一缕白发,咧着嘴笑,口水亮晶晶地流下来。
“咱不去沙窝村,”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咱得去找那‘寻不着’的山。”
就这么着,她沿着河一路往上游走,逢人便问“神怪山”。
放羊的老头摇着头赶着羊群走了,砍柴的后生笑着说“阿婆你逗我耍呢”,连坐在自家门槛上晒着刚冒头太阳的老太婆,都用枣木拐棍敲着地面说:“你这老婆子有意思,刚刚也有个老婆子在村口打听,穿得比你还破落,头发乱得像鸡窝,说是讨饭的,也问神怪山。
我说不晓得,她就蹲在那槐树底下不动了,像个石菩萨。”
“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婆子?”
老王婆心里猛地一跳,感觉怀里的孩子都安静了些。
“可不是嘛,”老太婆朝村口方向努努嘴,“头发白得像落了霜的草,衣裳补丁摞补丁,那裤子哦,短得露出脚脖子,冻得发青,趿拉着一双露脚趾头的破鞋,拎着个豁了半边口的破瓦罐,眼珠子倒是亮得吓人。
她也问神怪山,我说不知道,她就‘哦’了一声,挪到那棵老歪脖子槐树底下坐着去了,到现在估摸着有小半个时辰了,动都没动过。”
老王婆谢过指点,抱着王大风朝村口挪去。
风扫过老槐树稀疏的叶子,“沙沙”地响,倒像是那树下的人在低低叹息。
走近了才看清,树下蜷缩着一个人影。
确实是个老妇人。
她身上的衣服早己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和样式,像是无数块颜色、质地、大小都不同的破布勉强拼凑而成:一块深褐色的像是麻袋片,一块靛蓝的像是旧被面,还有一块暗红的绒布,边缘己经磨烂,依稀能看出像是旧时窗帘的流苏。
裤子肥大破旧,用一根粗草绳胡乱系在腰间,裤腿一只卷到小腿肚,露出布满冻疮和泥污的青紫色脚踝;另一只则拖在地上,沾满了泥浆。
脚上趿拉着一双看不出原貌的单鞋,鞋底几乎磨穿,露出乌黑的脚后跟。
脚边放着一个粗陶瓦罐,罐口豁了一个不小的三角口子,罐底可怜兮兮地沉着几粒碎米和半块黑乎乎、爬着几只蚂蚁的不知名食物残渣。
这老婆子头发花白散乱,只用一根草茎勉强束着几缕在脑后,大半都散落下来,遮住了大半张脸。
她抱着膝盖,把头深深埋着,只露出一个嶙峋单薄的背影。
“老姐姐?”
老王婆在她几步外停下,试探着轻声唤道。
怀里的王大风似乎被这奇怪的氛围影响,哼唧了两声。
那蜷缩的身影极其缓慢地动了动,仿佛刚从一场深沉的冻僵中苏醒。
她缓缓地、一点点地抬起头,转向老王婆的方向。
老王婆这才看清她的脸。
那是一张被风霜和苦难深刻雕琢的脸庞,皱纹如同干涸龟裂的土地,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额头、眼角和脸颊,深得能夹死苍蝇。
眼皮松垮地耷拉着,几乎要盖住整个浑浊发黄的眼球,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的错觉。
然而,当她的目光落在老王婆怀里的王大风身上时,那浑浊的眼珠子极其轻微地转动了一下,一丝难以言喻的光泽——如同深潭底被惊动的微小鱼群一闪而过的鳞光——极其短暂地亮了一下,随即又归于沉寂。
她没说话,只是那样静静地看着孩子,眼神空洞又似乎带着某种穿透力。
老王婆的心揪了一下。
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况都是老婆子带着一身风尘。
她没再问什么山不山的话,放下肩上那个卷成包袱皮的旧布包,蹲下身,在里面摸索着。
很快,她掏出一个同样用旧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小包——那是她最后的口粮,半袋糙米和一把炒米。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包,几乎没有犹豫,抓了一大把饱满的糙米粒,倾身向前,放进了那个豁口瓦罐里米粒沉闷地落在罐底那点可怜巴巴的残渣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老姐姐,垫垫肚子。”
老王婆的声音带着山里人特有的那种朴素的关怀。
瓦罐边的老妇人依旧沉默着,但她的动作却异常清晰。
她深深地、极其缓慢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空气中那点微不足道的米香都吸进肺腑里去。
然后,她那只一首蜷缩在破衣袖里的手伸了出来。
那手瘦得像鹰爪,皮肤是常年暴露在恶劣环境下形成的深褐色,指甲残缺断裂,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污泥,指关节因为劳作和寒冷而肿大变形。
但这双丑陋的手,在伸向瓦罐抓取米粒时,却异常稳定,没有丝毫颤抖。
她抓了一小把米,没有立刻送进嘴里,而是用拇指和食指捻起几粒,凑到眼前,像是仔细辨认了一下,然后才慢慢地、极其珍惜地塞进几乎看不到嘴唇的嘴里。
她开始咀嚼。
咀嚼的动作很慢,很用力,干涩的糙米显然很难下咽,她的腮帮子一鼓一鼓地艰难蠕动,干瘪的喉咙里发出艰难的“咕噜”声,如同老旧的风箱在抽动。
老王婆看得心酸,赶紧又从包袱里摸出那个掉了漆的绿色军用水壶——盖子早丢了,现在是用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塞着壶口。
她拔掉布塞,倒了小半壶温水递给老妇人:“喝口水,顺顺。”
老妇人抬起头,那双浑浊的眼睛此刻正对上老王婆充满善意的目光。
她默默地接过水壶,没有道谢,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地送到嘴边,先是小口地啜饮,仿佛在品味甘霖,接着似乎是喉咙实在干渴难忍,她仰起头,“咕咚咕咚”地灌了几大口。
喉结(或者说那干瘪皮肤下凸起的喉骨)剧烈地上下滚动,像是艰难地吞咽着某种沉重的东西。
喝完水,她用手背极其粗鲁地抹了一下嘴边的水渍,水壶递还给老王婆。
就在老王婆伸手去接的刹那,老妇人忽然开口了,声音嘶哑得如同破锣摩擦沙砾,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生锈的喉咙深处艰难地挤出来,却又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你是在寻神怪山?”
老王婆的手猛地一抖,差点没接住水壶。
她难以置信地瞪着眼前这个形容枯槁的老妇人,心脏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了:“你…你咋个晓得?”
声音都变了调。
老妇人干裂的嘴角极其缓慢地向上牵扯了一下,那勉强能称之为“笑”的动作使得她脸上的皱纹更深地堆积起来,如同一朵被风干后又用力揉皱的野菊花。
她没有首接回答老王婆的问题,而是缓缓抬起那根枯瘦如柴的手指,颤巍巍地指向老王婆怀里的王大风:“这娃崽…身上有股气,跟那山脚冒出来的土腥味儿合得上。”
她又把手指缓缓移向那个装着糙米的瓦罐,浑浊的目光似乎穿透了粗陶罐壁,“你心善…心善的人,才配往那地界走。”
老王婆怀里的王大风咂了咂嘴,小拳头在襁褓里蹬了两下,把嘴角的奶渍蹭到了老王婆洗得发白、领口还残留着一点褪色绣花的旧衬衫上。
怀里的王大风醒了,小鼻子皱了皱,大概是闻着了山里的土腥味。
这娃出生才七天,小脸皱巴巴的,像颗没长开的核桃,可眼睛亮得很,黑黢黢的,正盯着老王婆脑后挽得一丝不苟的灰白发髻转。
老王婆腾出一只手,摸了摸怀里贴身藏着的布囊——布囊里放着个小小的热水袋,裹着半瓶奶,那是她用最后一点奶粉在火车上冲的,一路用体温捂着,现在怕是也凉了。
她把奶嘴轻轻塞进王大风嘴里,小家伙立刻含住,起劲地裹了几下,大概是觉得味道不对,小嘴瘪了瘪,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吧唧,小脚丫在襁褓里蹬来蹬去,把老王婆的旧棉袄踹出好几个瘪窝。
“将就点吧,小祖宗,”老王婆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珠,火车里的煤烟味还沾在鬓角的白发上,混着山里的雾气,黏糊糊地贴在皮肤上,“奶没了,到了地界儿,奶奶给你熬米油糊糊,稠得能立住筷子的那种。”
她按了按怀里另一个更贴身的口袋,那里缝着她的全部家当——二百七十七块五毛钱,还有一小包用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炒米。
那是临走前邻居张大娘硬塞给她的,说“婆孙俩路上顶饿”。
炒米被体温焐得暖暖的,那股子焦香混着车厢里的汗味、廉价泡面味,在昏暗的灯光里打着旋,倒比任何安神香都管用,王大风没多久就发出了细微均匀的小鼾声。
凌晨三点,火车停靠在一个连名字都透着土气的小站——“一二三站”。
站牌锈得能刮下三层皮,站台上只有一盏昏黄的路灯,照着几只在垃圾堆里刨食、瘦骨嶙峋的野狗。
老王婆紧了紧抱着孙子的手臂,小心翼翼踩着积水的站台下了车,脚刚沾地,一股带着湿气的寒气就顺着裤腿往上钻,让她打了个实实在在的哆嗦。
山里的夜风跟小刀子似的,专往骨头缝里剔。
她用一块半旧的蓝印花布头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张小脸,往出站口走。
检票员是个眼皮耷拉的老爷子,瞅了眼她怀里的娃,又瞅了瞅她肩上那个磨得发亮的旧包袱皮卷成的包裹,没等她摸票就挥挥手:“走吧走吧,带崽的妇人,不容易。”
他顿了顿,哑着嗓子又说,“出门往里走,右拐三条小巷,巷尾有户人家,姓赵,老太太心善,兴许能借个角落歇脚。”
老王婆连忙道谢,声音带着点哆嗦:“多谢老大哥指点。”
老爷子却己经缩回了冰冷的检票亭,只留下个烟头在黑暗里明灭,像颗风里挣扎的萤火。
从一二三站往里走,路就没了正经模样。
先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被连夜的露水浸得泥泞不堪,老王婆深一脚浅一脚,每一步都像要把鞋底子从烂泥里拔出来,发出“咕叽咕叽”的抗议声。
后来连土路都没了,只剩下被行人踩出来的羊肠小径,两旁的野草长得齐腰高,草叶上的露水冰凉,很快就把老王婆的裤腿打湿了半截,寒意刺骨。
王大风倒是不闹,醒了就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瞅着树缝里漏下的天光,有云彩飘过时,他会咧开没牙的小嘴笑,发出“啊啊”的声音,仿佛那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云,是某种新奇有趣的玩意儿。
老王婆就背着他,一边走一边低声絮叨:“那是云,傻小子,等咱到了地方安顿下,奶奶给你熬麦芽糖浆,能拉出丝儿,甜掉牙那种。”
走了足足三个多时辰,天边都泛起了鱼肚白,总算看见条小河。
河水清冽,能看见底下的鹅卵石在晨曦里泛着微光,河面上架着座年代久远的木板桥,木板间的缝隙能漏下半只脚去。
桥头立着块歪脖子石碑,上面刻着“善渡”两个大字,笔画被风雨啃得模糊不清,倒像是两个疲惫的老人在倚靠着休息。
有个放牛的老汉,慢悠悠甩着细长的牛鞭,鞭梢偶尔抽在空气里,发出“噼啪”的脆响。
“神怪山?”
老汉往地上啐了口唾沫,唾沫星子砸在新鲜的牛蹄印里,“那是老辈子哄娃的故事!
早几十年就有人寻,连根毛都没摸着。
我看你个老婆子带着嫩娃,不如找个人家投靠,寻啥子仙山,怕不是要喂了山魈!”
老王婆点了点头,低眉顺眼说了声“多谢”,抱着孙子,脚步却没停,继续往那更深更荒的林子里走。
走到河边下游,有个洗衣的大婶,正抡着光滑的木棒槌,“砰砰砰”地捶打着石板上的粗布衣裳,那节奏又快又急,听着让人心慌。
老王婆抱着孩子凑过去几步,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温和:“大妹子,劳驾问问,可知那神怪山咋个走法?”
大婶的棒槌停在半空,水珠溅了她一脸,她扭头瞅老王婆的眼神跟看疯子似的:“神怪山?
啥山?
没听过!
这山沟沟里,就大风岭最出名,可那山陡得鸟都站不住,听说早年还有老虎叼孩子,你带着这么点大的娃去干啥?
送菜啊?”
老王婆心里咯噔一下,又试探着问:“那……有没有人提过,有座寻常人找不着、看不见的山头?”
“找不着的山?”
大婶噗嗤笑出声,棒槌在水里搅起一圈浑浊的涟漪,“你老怕不是年轻时听书听迷了心窍?
听我一句劝,带着娃赶紧投奔前头的沙窝村吧,村头老聋子家院子大,给人看牲口不收钱,匀一口饭就行。”
老王婆谢了大婶,却没有往沙窝村的方向拐。
她低头看着怀里的王大风,小家伙正伸出小小的手指,笨拙地想去够她鬓边滑落的一缕白发,咧着嘴笑,口水亮晶晶地流下来。
“咱不去沙窝村,”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咱得去找那‘寻不着’的山。”
就这么着,她沿着河一路往上游走,逢人便问“神怪山”。
放羊的老头摇着头赶着羊群走了,砍柴的后生笑着说“阿婆你逗我耍呢”,连坐在自家门槛上晒着刚冒头太阳的老太婆,都用枣木拐棍敲着地面说:“你这老婆子有意思,刚刚也有个老婆子在村口打听,穿得比你还破落,头发乱得像鸡窝,说是讨饭的,也问神怪山。
我说不晓得,她就蹲在那槐树底下不动了,像个石菩萨。”
“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婆子?”
老王婆心里猛地一跳,感觉怀里的孩子都安静了些。
“可不是嘛,”老太婆朝村口方向努努嘴,“头发白得像落了霜的草,衣裳补丁摞补丁,那裤子哦,短得露出脚脖子,冻得发青,趿拉着一双露脚趾头的破鞋,拎着个豁了半边口的破瓦罐,眼珠子倒是亮得吓人。
她也问神怪山,我说不知道,她就‘哦’了一声,挪到那棵老歪脖子槐树底下坐着去了,到现在估摸着有小半个时辰了,动都没动过。”
老王婆谢过指点,抱着王大风朝村口挪去。
风扫过老槐树稀疏的叶子,“沙沙”地响,倒像是那树下的人在低低叹息。
走近了才看清,树下蜷缩着一个人影。
确实是个老妇人。
她身上的衣服早己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和样式,像是无数块颜色、质地、大小都不同的破布勉强拼凑而成:一块深褐色的像是麻袋片,一块靛蓝的像是旧被面,还有一块暗红的绒布,边缘己经磨烂,依稀能看出像是旧时窗帘的流苏。
裤子肥大破旧,用一根粗草绳胡乱系在腰间,裤腿一只卷到小腿肚,露出布满冻疮和泥污的青紫色脚踝;另一只则拖在地上,沾满了泥浆。
脚上趿拉着一双看不出原貌的单鞋,鞋底几乎磨穿,露出乌黑的脚后跟。
脚边放着一个粗陶瓦罐,罐口豁了一个不小的三角口子,罐底可怜兮兮地沉着几粒碎米和半块黑乎乎、爬着几只蚂蚁的不知名食物残渣。
这老婆子头发花白散乱,只用一根草茎勉强束着几缕在脑后,大半都散落下来,遮住了大半张脸。
她抱着膝盖,把头深深埋着,只露出一个嶙峋单薄的背影。
“老姐姐?”
老王婆在她几步外停下,试探着轻声唤道。
怀里的王大风似乎被这奇怪的氛围影响,哼唧了两声。
那蜷缩的身影极其缓慢地动了动,仿佛刚从一场深沉的冻僵中苏醒。
她缓缓地、一点点地抬起头,转向老王婆的方向。
老王婆这才看清她的脸。
那是一张被风霜和苦难深刻雕琢的脸庞,皱纹如同干涸龟裂的土地,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额头、眼角和脸颊,深得能夹死苍蝇。
眼皮松垮地耷拉着,几乎要盖住整个浑浊发黄的眼球,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的错觉。
然而,当她的目光落在老王婆怀里的王大风身上时,那浑浊的眼珠子极其轻微地转动了一下,一丝难以言喻的光泽——如同深潭底被惊动的微小鱼群一闪而过的鳞光——极其短暂地亮了一下,随即又归于沉寂。
她没说话,只是那样静静地看着孩子,眼神空洞又似乎带着某种穿透力。
老王婆的心揪了一下。
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况都是老婆子带着一身风尘。
她没再问什么山不山的话,放下肩上那个卷成包袱皮的旧布包,蹲下身,在里面摸索着。
很快,她掏出一个同样用旧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小包——那是她最后的口粮,半袋糙米和一把炒米。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包,几乎没有犹豫,抓了一大把饱满的糙米粒,倾身向前,放进了那个豁口瓦罐里米粒沉闷地落在罐底那点可怜巴巴的残渣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老姐姐,垫垫肚子。”
老王婆的声音带着山里人特有的那种朴素的关怀。
瓦罐边的老妇人依旧沉默着,但她的动作却异常清晰。
她深深地、极其缓慢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空气中那点微不足道的米香都吸进肺腑里去。
然后,她那只一首蜷缩在破衣袖里的手伸了出来。
那手瘦得像鹰爪,皮肤是常年暴露在恶劣环境下形成的深褐色,指甲残缺断裂,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污泥,指关节因为劳作和寒冷而肿大变形。
但这双丑陋的手,在伸向瓦罐抓取米粒时,却异常稳定,没有丝毫颤抖。
她抓了一小把米,没有立刻送进嘴里,而是用拇指和食指捻起几粒,凑到眼前,像是仔细辨认了一下,然后才慢慢地、极其珍惜地塞进几乎看不到嘴唇的嘴里。
她开始咀嚼。
咀嚼的动作很慢,很用力,干涩的糙米显然很难下咽,她的腮帮子一鼓一鼓地艰难蠕动,干瘪的喉咙里发出艰难的“咕噜”声,如同老旧的风箱在抽动。
老王婆看得心酸,赶紧又从包袱里摸出那个掉了漆的绿色军用水壶——盖子早丢了,现在是用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布塞着壶口。
她拔掉布塞,倒了小半壶温水递给老妇人:“喝口水,顺顺。”
老妇人抬起头,那双浑浊的眼睛此刻正对上老王婆充满善意的目光。
她默默地接过水壶,没有道谢,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地送到嘴边,先是小口地啜饮,仿佛在品味甘霖,接着似乎是喉咙实在干渴难忍,她仰起头,“咕咚咕咚”地灌了几大口。
喉结(或者说那干瘪皮肤下凸起的喉骨)剧烈地上下滚动,像是艰难地吞咽着某种沉重的东西。
喝完水,她用手背极其粗鲁地抹了一下嘴边的水渍,水壶递还给老王婆。
就在老王婆伸手去接的刹那,老妇人忽然开口了,声音嘶哑得如同破锣摩擦沙砾,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生锈的喉咙深处艰难地挤出来,却又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你是在寻神怪山?”
老王婆的手猛地一抖,差点没接住水壶。
她难以置信地瞪着眼前这个形容枯槁的老妇人,心脏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了:“你…你咋个晓得?”
声音都变了调。
老妇人干裂的嘴角极其缓慢地向上牵扯了一下,那勉强能称之为“笑”的动作使得她脸上的皱纹更深地堆积起来,如同一朵被风干后又用力揉皱的野菊花。
她没有首接回答老王婆的问题,而是缓缓抬起那根枯瘦如柴的手指,颤巍巍地指向老王婆怀里的王大风:“这娃崽…身上有股气,跟那山脚冒出来的土腥味儿合得上。”
她又把手指缓缓移向那个装着糙米的瓦罐,浑浊的目光似乎穿透了粗陶罐壁,“你心善…心善的人,才配往那地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