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觉醒者(朱天宇朱元璋)免费阅读_热门的小说大明觉醒者朱天宇朱元璋
时间: 2025-09-16 06:25:07
第二章 寺中惊变黎明的雾气裹着潮气,朱天宇蹲在皇觉寺后园的菜畦边,手指抠开冻土,将泡了整夜的土豆碎块埋进土里。
破陶罐里的水还剩半盏,是昨晚偷接的檐角露——现代催芽法里,温水浸泡能提高发芽率,可这具身体的记忆里,钟离县的春天向来干旱,土壤板结得像铁块。
“天宇哥,这土这么硬,能长出来吗?”
朱元璋蹲在旁边,粗布裤腿卷到膝盖,手上还沾着石灰粉,“要不咱换块地?
朱天宇摇头,指尖擦过额头的汗:“香灰碱性重,土豆喜欢弱酸土。
后园这片地挨着水井,虽然硬,但多浇几遍水……”话没说完,喉间一阵腥甜,昨天的高烧还是伤了元气,他猛地咳嗽起来,手背很快洇上血迹。
朱元璋慌了,伸手要扶:“你别硬撑!
要不让老和尚给你寻副药?”
“别声张。”
朱天宇按住他的手,目光扫向后门——晨课的钟声刚响,老和尚正领着沙弥们诵经,“现在最要紧的是让土豆发芽,否则咱们连春耕的种都没有……”话音未落,一阵脚步声从柴房方向传来。
两人扭头,就见守寺的智通和尚抱着扫帚,瞪圆了眼睛:“你们在作甚?
后园的菜畦是寺里留着种萝卜的!”
朱天宇忙站起,躬身行了个礼:“大师容禀,这是弟子从番邦得来的‘救荒薯’,听说旱涝保收,想试种些,若成了,也好救济附近灾民。”
智通和尚盯着土坑里的褐块,眉头拧成绳:“去年商队带来的马铃薯,吃死了李家的小娃,你忘了?”
“那是生吃!”
朱天宇急中生智,指着佛经里的“萨婆若”(智慧)一词,“佛经说‘因果不爽’,这薯类煮熟则生智,生吃则招祸,弟子己试过水煮,甘美异常。”
他早料到会有阻力,昨夜翻遍原主记忆里的佛经,才想出这套说辞。
智通和尚的目光在经文和土豆间游移,良久才叹口气:“罢了,你既说与佛有缘,便试种半畦吧。
但若是害了人命……弟子愿以性命担保!”
朱天宇趁热打铁,“待发芽时,先煮给大师尝。”
打发走智通,朱元璋擦了擦额头的汗:“天宇哥竟通佛经?
我以前怎不知?”
朱天宇苦笑着摇头——哪是什么通佛经,不过是现代营销学里的“文化包装”。
他揉了揉太阳穴,看向灰蒙蒙的天:“得赶紧找些草木灰来,给土豆追肥……”未时三刻,寺外的酸枣林里,朱天宇和朱元璋趴在土坡后,盯着山道上的车辙印。
“三辆马车,至少二十个元兵。”
朱元璋的声音压得极低,少年的脸在枯草间显得格外坚毅,“他们是冲着红巾军来的,还是……冲着咱们。”
朱天宇指尖抚过车辙里的马粪——新鲜湿润,还带着草料碎屑,“元兵在钟离县没抓到人,定会搜遍周边寺庙。
最多三天,就会摸到皇觉寺。”
朱元璋攥紧腰间的柴刀:“拼了!
大不了和他们同归于尽!”
“别冲动。”
朱天宇按住他的手,目光却亮得惊人,“咱们有‘火器’。”
两个时辰后,藏经阁的暗格里,朱天宇将三张草纸拍在桌上:“硝石在后山的盐渍地,下雨天会析出白霜;硫磺在香炉里刮,那些供佛的香里有;木炭更简单,柴房里的焦木就行。”
朱元璋看着纸上歪扭的“火药配方”,眉头拧成麻花:“这东西真能炸翻元兵?
去年红巾军用的火器,也不过是竹筒喷火药……不一样。”
朱天宇拿起个陶罐,在底部凿出小孔,“把火药填进去,用棉线做引信,密封好,就是定向爆破的雷罐。”
他没敢说这是简易手榴弹,毕竟古代工艺粗糙,炸膛风险极高,但此刻己无退路——元兵凶残,寺里的老幼根本无力抵抗。
当天夜里,两人摸黑往后山去。
山风刮过树梢,像鬼哭狼嚎,朱元璋突然拽住朱天宇的袖子:“天宇哥,你说……咱们这样改天命,会不会遭报应?”
朱天宇沉默片刻,指着星空:“你看那北斗,千百年来方位未变,但地上的王朝换了一茬又一茬。
若能让百姓少吃些苦,就算遭报应……也值了。”
朱元璋没再说话,但朱天宇能感觉到,少年的手更紧了。
第三天卯时,急促的马蹄声撕碎了晨雾。
“元兵来了!”
放哨的小沙弥跌跌撞撞冲进寺门,“至少有三十骑!”
朱天宇将最后一枚陶罐雷埋进山道拐弯处,拍了拍手上的土:“让老和尚带众人躲进藏经阁,把门窗封死。”
转身看向朱元璋,“你怕吗?”
朱元璋咬着牙笑:“有天宇哥在,我怕个鸟!”
元兵的前锋很快踏入陷阱区。
朱天宇深吸一口气,摸出火折子——这是他第一次亲手点燃火药,成败在此一举。
“轰!”
陶罐炸开的瞬间,泥土与火星冲天而起,冲在最前面的两匹战马嘶鸣着栽倒,骑手被掀翻在地。
元兵们顿时乱作一团,有人大喊:“红巾军的火器!
快撤!”
朱元璋趁机带人敲起铜锣,呐喊声在山谷里回荡,仿佛有千军万马。
元兵本就惊疑不定,当下拨转马头,狼狈逃窜。
硝烟散尽,朱天宇瘫坐在地,浑身冷汗——刚才的陶罐雷威力比预想中还大,所幸没炸膛。
朱元璋却疯了般冲过来,抱着他又笑又跳:“天宇哥!
你真会仙法!”
欢呼声中,没人注意到藏经阁后,一道黑影悄然离去——那是红巾军的探子,将“皇觉寺有奇人能使火器”的消息,火速传回了义军大营。
而菜畦里的土豆苗,在硝烟中倔强地挺首了腰杆。
朱天宇蹲下身,指尖抚过嫩绿的芽尖,突然听见智通和尚在身后叹息:“阿弥陀佛,这薯苗竟不惧炮火……或许真是菩萨怜悯。”
夕阳西下,朱元璋执意要把缴获的元兵铠甲送给朱天宇,却被他推拒:“先给寺里换些粮食吧。”
转身时,他瞥见山路上的车辙——更深、更密了,显然元兵不会善罢甘休。
“重八,”朱天宇轻声道,“咱们得找个更安全的地方……还有,得让更多人相信土豆能吃。”
朱元璋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天宇哥指哪,我打哪!”
破陶罐里的水还剩半盏,是昨晚偷接的檐角露——现代催芽法里,温水浸泡能提高发芽率,可这具身体的记忆里,钟离县的春天向来干旱,土壤板结得像铁块。
“天宇哥,这土这么硬,能长出来吗?”
朱元璋蹲在旁边,粗布裤腿卷到膝盖,手上还沾着石灰粉,“要不咱换块地?
朱天宇摇头,指尖擦过额头的汗:“香灰碱性重,土豆喜欢弱酸土。
后园这片地挨着水井,虽然硬,但多浇几遍水……”话没说完,喉间一阵腥甜,昨天的高烧还是伤了元气,他猛地咳嗽起来,手背很快洇上血迹。
朱元璋慌了,伸手要扶:“你别硬撑!
要不让老和尚给你寻副药?”
“别声张。”
朱天宇按住他的手,目光扫向后门——晨课的钟声刚响,老和尚正领着沙弥们诵经,“现在最要紧的是让土豆发芽,否则咱们连春耕的种都没有……”话音未落,一阵脚步声从柴房方向传来。
两人扭头,就见守寺的智通和尚抱着扫帚,瞪圆了眼睛:“你们在作甚?
后园的菜畦是寺里留着种萝卜的!”
朱天宇忙站起,躬身行了个礼:“大师容禀,这是弟子从番邦得来的‘救荒薯’,听说旱涝保收,想试种些,若成了,也好救济附近灾民。”
智通和尚盯着土坑里的褐块,眉头拧成绳:“去年商队带来的马铃薯,吃死了李家的小娃,你忘了?”
“那是生吃!”
朱天宇急中生智,指着佛经里的“萨婆若”(智慧)一词,“佛经说‘因果不爽’,这薯类煮熟则生智,生吃则招祸,弟子己试过水煮,甘美异常。”
他早料到会有阻力,昨夜翻遍原主记忆里的佛经,才想出这套说辞。
智通和尚的目光在经文和土豆间游移,良久才叹口气:“罢了,你既说与佛有缘,便试种半畦吧。
但若是害了人命……弟子愿以性命担保!”
朱天宇趁热打铁,“待发芽时,先煮给大师尝。”
打发走智通,朱元璋擦了擦额头的汗:“天宇哥竟通佛经?
我以前怎不知?”
朱天宇苦笑着摇头——哪是什么通佛经,不过是现代营销学里的“文化包装”。
他揉了揉太阳穴,看向灰蒙蒙的天:“得赶紧找些草木灰来,给土豆追肥……”未时三刻,寺外的酸枣林里,朱天宇和朱元璋趴在土坡后,盯着山道上的车辙印。
“三辆马车,至少二十个元兵。”
朱元璋的声音压得极低,少年的脸在枯草间显得格外坚毅,“他们是冲着红巾军来的,还是……冲着咱们。”
朱天宇指尖抚过车辙里的马粪——新鲜湿润,还带着草料碎屑,“元兵在钟离县没抓到人,定会搜遍周边寺庙。
最多三天,就会摸到皇觉寺。”
朱元璋攥紧腰间的柴刀:“拼了!
大不了和他们同归于尽!”
“别冲动。”
朱天宇按住他的手,目光却亮得惊人,“咱们有‘火器’。”
两个时辰后,藏经阁的暗格里,朱天宇将三张草纸拍在桌上:“硝石在后山的盐渍地,下雨天会析出白霜;硫磺在香炉里刮,那些供佛的香里有;木炭更简单,柴房里的焦木就行。”
朱元璋看着纸上歪扭的“火药配方”,眉头拧成麻花:“这东西真能炸翻元兵?
去年红巾军用的火器,也不过是竹筒喷火药……不一样。”
朱天宇拿起个陶罐,在底部凿出小孔,“把火药填进去,用棉线做引信,密封好,就是定向爆破的雷罐。”
他没敢说这是简易手榴弹,毕竟古代工艺粗糙,炸膛风险极高,但此刻己无退路——元兵凶残,寺里的老幼根本无力抵抗。
当天夜里,两人摸黑往后山去。
山风刮过树梢,像鬼哭狼嚎,朱元璋突然拽住朱天宇的袖子:“天宇哥,你说……咱们这样改天命,会不会遭报应?”
朱天宇沉默片刻,指着星空:“你看那北斗,千百年来方位未变,但地上的王朝换了一茬又一茬。
若能让百姓少吃些苦,就算遭报应……也值了。”
朱元璋没再说话,但朱天宇能感觉到,少年的手更紧了。
第三天卯时,急促的马蹄声撕碎了晨雾。
“元兵来了!”
放哨的小沙弥跌跌撞撞冲进寺门,“至少有三十骑!”
朱天宇将最后一枚陶罐雷埋进山道拐弯处,拍了拍手上的土:“让老和尚带众人躲进藏经阁,把门窗封死。”
转身看向朱元璋,“你怕吗?”
朱元璋咬着牙笑:“有天宇哥在,我怕个鸟!”
元兵的前锋很快踏入陷阱区。
朱天宇深吸一口气,摸出火折子——这是他第一次亲手点燃火药,成败在此一举。
“轰!”
陶罐炸开的瞬间,泥土与火星冲天而起,冲在最前面的两匹战马嘶鸣着栽倒,骑手被掀翻在地。
元兵们顿时乱作一团,有人大喊:“红巾军的火器!
快撤!”
朱元璋趁机带人敲起铜锣,呐喊声在山谷里回荡,仿佛有千军万马。
元兵本就惊疑不定,当下拨转马头,狼狈逃窜。
硝烟散尽,朱天宇瘫坐在地,浑身冷汗——刚才的陶罐雷威力比预想中还大,所幸没炸膛。
朱元璋却疯了般冲过来,抱着他又笑又跳:“天宇哥!
你真会仙法!”
欢呼声中,没人注意到藏经阁后,一道黑影悄然离去——那是红巾军的探子,将“皇觉寺有奇人能使火器”的消息,火速传回了义军大营。
而菜畦里的土豆苗,在硝烟中倔强地挺首了腰杆。
朱天宇蹲下身,指尖抚过嫩绿的芽尖,突然听见智通和尚在身后叹息:“阿弥陀佛,这薯苗竟不惧炮火……或许真是菩萨怜悯。”
夕阳西下,朱元璋执意要把缴获的元兵铠甲送给朱天宇,却被他推拒:“先给寺里换些粮食吧。”
转身时,他瞥见山路上的车辙——更深、更密了,显然元兵不会善罢甘休。
“重八,”朱天宇轻声道,“咱们得找个更安全的地方……还有,得让更多人相信土豆能吃。”
朱元璋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天宇哥指哪,我打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