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郎与我的长安岁月沈既明阿蛮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沈郎与我的长安岁月)沈既明阿蛮最新章节列表笔趣阁(沈郎与我的长安岁月)
时间: 2025-09-16 06:27:15
西市的时疫没停,反而有扩散的趋势。
这几天药铺门口总围着些发热的百姓,张大夫年纪大了,熬了两晚汤药就撑不住,阿蛮帮着抓药、煮药,也累得眼睛发红。
我把原主留下的药材盘点了一遍,发现甘草、金银花这些清热解毒的药不多了,再这么熬汤药,根本不够用。
“阿姊,王阿婆又来问了,她孙子烧得厉害,能不能先拿点药?”
我皱了皱眉,走到门口,看见王阿婆抱着个三西岁的男孩,孩子小脸通红,趴在阿婆怀里没精神。
我摸了摸孩子的额头,烫得吓人,又看了看周围,好几个百姓都在咳嗽,有的人还随地吐痰 —— 这要是不控制传染源,时疫只会更严重。
“大家听我说!”
我站上台阶,提高声音,“现在这病会传,大家回家后要勤洗手,吃饭要分开,家里有病人的,就单独待在一间屋,别跟家人凑在一起!”
“洗手?
分开吃饭?”
有人嘀咕,“林姑娘,这能管用吗?
张大夫都说要喝汤药驱邪呢。”
“汤药也要喝,但这些法子更能防着病传给家人!”
我急道,却不知道怎么解释 “病原体传播”,只能换个说法,“这疫气就像小虫子,藏在手上、唾沫里,洗手能把虫子冲掉,分开吃饭能不让虫子传到别人碗里 —— 你们信我,这么做,病好得快,也不会传给孩子老婆!”
百姓们半信半疑,有的转身要走,忽然听见有人喊:“林姑娘说的,或许可行。”
我回头,看见那抹熟悉的青色 —— 沈既明来了,身边还跟着两个太医署的小吏,手里捧着文册。
他走到我身边,目光扫过围观的百姓,沉声道:“《千金要方》载‘避疫需远秽,洁身以避邪’,林姑娘说的‘洗手’‘分食’,便是‘洁身避秽’之法。
从今日起,西市按此试行,每日由太医署派人巡查,若有不遵者,不许在西市摆摊买卖。”
他这话一出,百姓们立刻不敢质疑了 —— 谁也不想丢了生计。
沈既明转头看我,递来一张纸:“这是太医署拟的‘避疫告示’,你看看,还有要补充的吗?”
我接过纸,上面写着 “勤洗手、分食、隔离病患”,跟我刚才说的差不多,只是多了 “每日午时在西市口熬汤药,百姓可免费领取”。
我指着 “洗手” 那条,道:“能不能加一句,用皂角洗手?
皂角能洗得更干净。”
他点头,让小吏添上,又道:“你药铺的药材够不够?
不够的话,可去太医署申领,算在官用药材里。”
“真的?”
我眼睛一亮 —— 这下不用担心药材不够了。
“嗯。”
他应了一声,目光落在我熬的汤药罐上,“你这汤药里,加了薄荷?”
“是,” 我点头,“薄荷能退热,加一点在汤药里,孩子也愿意喝。”
他没说话,只是蹲下身,用木勺舀了点汤药,尝了尝,眉头舒展了些:“味道虽怪,却比单纯的苦药更易入口。
下次熬药,可加些甘草,既能调和药性,又能减苦。”
“谢谢沈博士。”
我连忙记下来 —— 这些传统药材的搭配,我还得学。
接下来的几天,西市按 “避疫告示” 行事,太医署的人每天来巡查,我和阿蛮、张大夫则在药铺门口熬汤药,给百姓分发。
奇怪的是,才过了三天,发热的百姓就少了,之前那些重症的,也渐渐退了烧。
这天傍晚,沈既明又来了,青袍上沾了点尘土,像是刚从别的地方巡查回来。
他站在药铺门口,看着百姓们有序地领汤药,没人再随地吐痰,也没人凑在一起咳嗽,嘴角微微弯了弯。
“看来,你的‘小虫子’理论,管用。”
他转头对我说,语气里带着点笑意。
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在说我之前解释疫气的话,忍不住笑了:“不是我的理论管用,是‘洁身避秽’的法子管用 —— 沈博士,你之前说《千金要方》里有记载,那这本书里,是不是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好法子?”
“你若想知道,改日可来太医署借读。”
他说,目光落在我素白襦衫的领口,“你这兰草绣得虽糙,却挺好看。”
我下意识地摸了摸领口,脸有点热:“这是原主绣的,她说…… 医者要有念想。”
他没再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一小包东西,递给我:“这是当归,你之前说药铺里不多了,拿着用。”
我接过纸包,当归的香气扑面而来,心里暖烘烘的。
他转身要走,又停下,道:“明日太医署要调研民间医术,你若有空,可来参加 —— 就当是…… 交流医语。”
“医语?”
我没听过这个词。
“就是医者之间,说医术的话。”
他解释道,青袍的衣摆在晚风中晃了晃,“明日辰时,太医署门口见。”
看着他走远的背影,我握着那包当归,忽然觉得,长安的晚风,好像也没那么凉了。
阿蛮凑过来,小声问:“阿姊,沈博士是不是对你有意思啊?
他刚才看你的眼神,跟看别人不一样。”
我拍了她一下,脸更热了:“别胡说,人家是太医署的博士,只是来交流医术的。”
可心里却忍不住想起他青袍上的杨花,想起他尝汤药时的模样,还有那句 “医语”。
或许,这长安的日子,会比我想象的更有意思。
这几天药铺门口总围着些发热的百姓,张大夫年纪大了,熬了两晚汤药就撑不住,阿蛮帮着抓药、煮药,也累得眼睛发红。
我把原主留下的药材盘点了一遍,发现甘草、金银花这些清热解毒的药不多了,再这么熬汤药,根本不够用。
“阿姊,王阿婆又来问了,她孙子烧得厉害,能不能先拿点药?”
我皱了皱眉,走到门口,看见王阿婆抱着个三西岁的男孩,孩子小脸通红,趴在阿婆怀里没精神。
我摸了摸孩子的额头,烫得吓人,又看了看周围,好几个百姓都在咳嗽,有的人还随地吐痰 —— 这要是不控制传染源,时疫只会更严重。
“大家听我说!”
我站上台阶,提高声音,“现在这病会传,大家回家后要勤洗手,吃饭要分开,家里有病人的,就单独待在一间屋,别跟家人凑在一起!”
“洗手?
分开吃饭?”
有人嘀咕,“林姑娘,这能管用吗?
张大夫都说要喝汤药驱邪呢。”
“汤药也要喝,但这些法子更能防着病传给家人!”
我急道,却不知道怎么解释 “病原体传播”,只能换个说法,“这疫气就像小虫子,藏在手上、唾沫里,洗手能把虫子冲掉,分开吃饭能不让虫子传到别人碗里 —— 你们信我,这么做,病好得快,也不会传给孩子老婆!”
百姓们半信半疑,有的转身要走,忽然听见有人喊:“林姑娘说的,或许可行。”
我回头,看见那抹熟悉的青色 —— 沈既明来了,身边还跟着两个太医署的小吏,手里捧着文册。
他走到我身边,目光扫过围观的百姓,沉声道:“《千金要方》载‘避疫需远秽,洁身以避邪’,林姑娘说的‘洗手’‘分食’,便是‘洁身避秽’之法。
从今日起,西市按此试行,每日由太医署派人巡查,若有不遵者,不许在西市摆摊买卖。”
他这话一出,百姓们立刻不敢质疑了 —— 谁也不想丢了生计。
沈既明转头看我,递来一张纸:“这是太医署拟的‘避疫告示’,你看看,还有要补充的吗?”
我接过纸,上面写着 “勤洗手、分食、隔离病患”,跟我刚才说的差不多,只是多了 “每日午时在西市口熬汤药,百姓可免费领取”。
我指着 “洗手” 那条,道:“能不能加一句,用皂角洗手?
皂角能洗得更干净。”
他点头,让小吏添上,又道:“你药铺的药材够不够?
不够的话,可去太医署申领,算在官用药材里。”
“真的?”
我眼睛一亮 —— 这下不用担心药材不够了。
“嗯。”
他应了一声,目光落在我熬的汤药罐上,“你这汤药里,加了薄荷?”
“是,” 我点头,“薄荷能退热,加一点在汤药里,孩子也愿意喝。”
他没说话,只是蹲下身,用木勺舀了点汤药,尝了尝,眉头舒展了些:“味道虽怪,却比单纯的苦药更易入口。
下次熬药,可加些甘草,既能调和药性,又能减苦。”
“谢谢沈博士。”
我连忙记下来 —— 这些传统药材的搭配,我还得学。
接下来的几天,西市按 “避疫告示” 行事,太医署的人每天来巡查,我和阿蛮、张大夫则在药铺门口熬汤药,给百姓分发。
奇怪的是,才过了三天,发热的百姓就少了,之前那些重症的,也渐渐退了烧。
这天傍晚,沈既明又来了,青袍上沾了点尘土,像是刚从别的地方巡查回来。
他站在药铺门口,看着百姓们有序地领汤药,没人再随地吐痰,也没人凑在一起咳嗽,嘴角微微弯了弯。
“看来,你的‘小虫子’理论,管用。”
他转头对我说,语气里带着点笑意。
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在说我之前解释疫气的话,忍不住笑了:“不是我的理论管用,是‘洁身避秽’的法子管用 —— 沈博士,你之前说《千金要方》里有记载,那这本书里,是不是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好法子?”
“你若想知道,改日可来太医署借读。”
他说,目光落在我素白襦衫的领口,“你这兰草绣得虽糙,却挺好看。”
我下意识地摸了摸领口,脸有点热:“这是原主绣的,她说…… 医者要有念想。”
他没再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一小包东西,递给我:“这是当归,你之前说药铺里不多了,拿着用。”
我接过纸包,当归的香气扑面而来,心里暖烘烘的。
他转身要走,又停下,道:“明日太医署要调研民间医术,你若有空,可来参加 —— 就当是…… 交流医语。”
“医语?”
我没听过这个词。
“就是医者之间,说医术的话。”
他解释道,青袍的衣摆在晚风中晃了晃,“明日辰时,太医署门口见。”
看着他走远的背影,我握着那包当归,忽然觉得,长安的晚风,好像也没那么凉了。
阿蛮凑过来,小声问:“阿姊,沈博士是不是对你有意思啊?
他刚才看你的眼神,跟看别人不一样。”
我拍了她一下,脸更热了:“别胡说,人家是太医署的博士,只是来交流医术的。”
可心里却忍不住想起他青袍上的杨花,想起他尝汤药时的模样,还有那句 “医语”。
或许,这长安的日子,会比我想象的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