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坠霜月(温砚宁谢景行)完结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檐角坠霜月(温砚宁谢景行)
时间: 2025-09-16 06:33:21
暮色浸进秘阁时,温砚宁才首起腰。
案上的《永熙政要》己补到第七页,棉纸与旧纸粘得极妥帖,若不细看,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只是右肩酸得厉害——蹲在案前快三个时辰,连指尖都麻了。
窗外的梧桐叶被晚风卷着打旋,天光暗得看不清纸页上的字。
这行字的墨迹比别处深些,像是写时蘸墨重了,又像是后来被人用浓墨描过——温砚宁用指尖轻触纸背,果然摸到一点极淡的凸痕,是叠在旧墨上的新墨。
她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这卷档被人动过手脚?
“姑娘,还没歇?”
守在门外的小内侍探进头,“周阁老说了,天黑就别熬了,伤眼睛。”
温砚宁摇摇头:“还有两页,补完再歇。”
她怕夜里返潮,补好的纸页会起皱,更怕三日后萧彻寒来取时,这被描过的字迹藏不住——若是被他发现有人动过档,说不定会牵连周阁老,甚至……谢景行。
正琢磨着,鼻尖忽然飘来一缕药香,不是苦的,是薄荷混着艾草的清味。
她回头,看见个穿月白医袍的少女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小药箱,眉眼亮得像星子:“温砚宁?
我是太医院的苏枕月,奉命来给你送安神药——周阁老说你这几日熬夜修书,怕你伤着身子。”
温砚宁起身相迎,才发现这少女比她略高些,笑起来时左边嘴角有个小梨涡,爽利得不像宫里人:“劳烦苏姑娘了。”
“谢什么,”苏枕月把药箱放在案上,打开取出个小瓷瓶,“这是薄荷膏,抹在太阳穴上,解乏。
我刚从隔壁校勘处过来,谢校书还在忙呢,他那案上堆了半人高的史稿,比你这纸卷还愁人。”
提到谢景行,温砚宁脸颊微热:“谢先生……很勤勉。”
“可不是勤勉能说的,”苏枕月拧开瓷瓶,用指尖挑了点薄荷膏递给她,“前几日户部送来的灾异稿,写得含糊其辞,他硬是蹲在库房翻了三天旧档,把乾元元年的粮册都找出来了,逼着户部改——你说他犟不犟?”
她顿了顿,压低声音,“不过他人是真和善,我上次给校勘处的人送药,见他给廊下的老麻雀喂小米,还跟麻雀说话呢。”
温砚宁忍不住笑了,指尖沾着薄荷膏抹在太阳穴上,凉丝丝的暖意漫开,肩酸竟真轻了些。
她看向苏枕月,忽然想起在吴郡时,也有个这样爱笑的邻家姐姐,后来嫁去了外地,便再没见过——心里莫名亲近了几分。
“对了,”苏枕月忽然瞥了眼案上的纸卷,眉头微蹙,“这是《永熙政要》?
今早摄政王带禁军来秘阁的事,我听说了。
你可得当心,萧彻寒那人……不好惹。”
“他只是来取档。”
温砚宁轻声道。
“取档?”
苏枕月嗤笑,“他十岁就跟着先帝打仗,十五岁掌禁军,去年陛下染病,他借着‘辅政’把兵权攥得更紧了。
这《永熙政要》藏着废太子的事,废太子是他亲哥——你说他是来取档,还是来毁档?”
温砚宁心头一震。
她只知废太子是先帝长子,却不知是萧彻寒的亲哥。
那被描过的字迹忽然在眼前清晰起来——若废太子是被构陷,萧彻寒要查的,或许不是档本身,是构陷他哥的人?
“别瞎想,”苏枕月见她脸色发白,拍了拍她的肩,“你只管修好你的书,旁的事别沾。
真要是出事了……”她从药箱里摸出个小锦囊塞给她,“这里面是解毒的药粉,宫里人心眼多,万一有人给你使坏,先吃这个。”
锦囊是绣着艾草的蓝布做的,软乎乎的,像苏枕月的笑。
温砚宁捏着锦囊,喉咙有点堵:“我与你素不相识……现在不就相识了?”
苏枕月收拾好药箱,转身往门口走,“我住太医院东院,有事遣人喊我。
对了,谢校书说你修书缺‘鱼鳔糨糊’——就是用鱼鳔熬的那种,粘旧纸最牢,他让我给你带了半罐,在药箱底下呢。”
温砚宁低头看向药箱,果然在底层见个陶罐,贴着张小纸条,是谢景行的字:“鱼鳔糨糊需温用,勿沾生水。”
字迹清瘦,和他的人一样,细致得很。
苏枕月走后,秘阁又静了。
油灯的光落在陶罐上,温砚宁打开罐盖,里面的糨糊是浅米色的,带着点淡腥气,却不难闻——她知道这种糨糊难熬,得用新鲜的鱼鳔反复蒸晒,寻常人家根本做不来。
她重新坐回案前,用竹刀挑了点糨糊,小心翼翼补在那行被描过的字迹旁。
棉纸贴上旧纸的瞬间,她忽然看见纸页边缘有个极小的墨点,不是落上去的,是写字时笔锋扫到的——和谢景行指尖常沾的墨痕,竟有几分像。
难道……是他?
晚风又起,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
温砚宁抬头看向窗外,校勘处的方向还亮着灯,青布襕衫的影子映在窗纸上,正弯腰翻着书册,像一尊不会动的石塑。
她忽然不敢再想,只抓紧了手里的竹刀——不管是谁动了档,她都得先把这卷书补好,补得结实些,再结实些。
案上的《永熙政要》己补到第七页,棉纸与旧纸粘得极妥帖,若不细看,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只是右肩酸得厉害——蹲在案前快三个时辰,连指尖都麻了。
窗外的梧桐叶被晚风卷着打旋,天光暗得看不清纸页上的字。
这行字的墨迹比别处深些,像是写时蘸墨重了,又像是后来被人用浓墨描过——温砚宁用指尖轻触纸背,果然摸到一点极淡的凸痕,是叠在旧墨上的新墨。
她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这卷档被人动过手脚?
“姑娘,还没歇?”
守在门外的小内侍探进头,“周阁老说了,天黑就别熬了,伤眼睛。”
温砚宁摇摇头:“还有两页,补完再歇。”
她怕夜里返潮,补好的纸页会起皱,更怕三日后萧彻寒来取时,这被描过的字迹藏不住——若是被他发现有人动过档,说不定会牵连周阁老,甚至……谢景行。
正琢磨着,鼻尖忽然飘来一缕药香,不是苦的,是薄荷混着艾草的清味。
她回头,看见个穿月白医袍的少女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小药箱,眉眼亮得像星子:“温砚宁?
我是太医院的苏枕月,奉命来给你送安神药——周阁老说你这几日熬夜修书,怕你伤着身子。”
温砚宁起身相迎,才发现这少女比她略高些,笑起来时左边嘴角有个小梨涡,爽利得不像宫里人:“劳烦苏姑娘了。”
“谢什么,”苏枕月把药箱放在案上,打开取出个小瓷瓶,“这是薄荷膏,抹在太阳穴上,解乏。
我刚从隔壁校勘处过来,谢校书还在忙呢,他那案上堆了半人高的史稿,比你这纸卷还愁人。”
提到谢景行,温砚宁脸颊微热:“谢先生……很勤勉。”
“可不是勤勉能说的,”苏枕月拧开瓷瓶,用指尖挑了点薄荷膏递给她,“前几日户部送来的灾异稿,写得含糊其辞,他硬是蹲在库房翻了三天旧档,把乾元元年的粮册都找出来了,逼着户部改——你说他犟不犟?”
她顿了顿,压低声音,“不过他人是真和善,我上次给校勘处的人送药,见他给廊下的老麻雀喂小米,还跟麻雀说话呢。”
温砚宁忍不住笑了,指尖沾着薄荷膏抹在太阳穴上,凉丝丝的暖意漫开,肩酸竟真轻了些。
她看向苏枕月,忽然想起在吴郡时,也有个这样爱笑的邻家姐姐,后来嫁去了外地,便再没见过——心里莫名亲近了几分。
“对了,”苏枕月忽然瞥了眼案上的纸卷,眉头微蹙,“这是《永熙政要》?
今早摄政王带禁军来秘阁的事,我听说了。
你可得当心,萧彻寒那人……不好惹。”
“他只是来取档。”
温砚宁轻声道。
“取档?”
苏枕月嗤笑,“他十岁就跟着先帝打仗,十五岁掌禁军,去年陛下染病,他借着‘辅政’把兵权攥得更紧了。
这《永熙政要》藏着废太子的事,废太子是他亲哥——你说他是来取档,还是来毁档?”
温砚宁心头一震。
她只知废太子是先帝长子,却不知是萧彻寒的亲哥。
那被描过的字迹忽然在眼前清晰起来——若废太子是被构陷,萧彻寒要查的,或许不是档本身,是构陷他哥的人?
“别瞎想,”苏枕月见她脸色发白,拍了拍她的肩,“你只管修好你的书,旁的事别沾。
真要是出事了……”她从药箱里摸出个小锦囊塞给她,“这里面是解毒的药粉,宫里人心眼多,万一有人给你使坏,先吃这个。”
锦囊是绣着艾草的蓝布做的,软乎乎的,像苏枕月的笑。
温砚宁捏着锦囊,喉咙有点堵:“我与你素不相识……现在不就相识了?”
苏枕月收拾好药箱,转身往门口走,“我住太医院东院,有事遣人喊我。
对了,谢校书说你修书缺‘鱼鳔糨糊’——就是用鱼鳔熬的那种,粘旧纸最牢,他让我给你带了半罐,在药箱底下呢。”
温砚宁低头看向药箱,果然在底层见个陶罐,贴着张小纸条,是谢景行的字:“鱼鳔糨糊需温用,勿沾生水。”
字迹清瘦,和他的人一样,细致得很。
苏枕月走后,秘阁又静了。
油灯的光落在陶罐上,温砚宁打开罐盖,里面的糨糊是浅米色的,带着点淡腥气,却不难闻——她知道这种糨糊难熬,得用新鲜的鱼鳔反复蒸晒,寻常人家根本做不来。
她重新坐回案前,用竹刀挑了点糨糊,小心翼翼补在那行被描过的字迹旁。
棉纸贴上旧纸的瞬间,她忽然看见纸页边缘有个极小的墨点,不是落上去的,是写字时笔锋扫到的——和谢景行指尖常沾的墨痕,竟有几分像。
难道……是他?
晚风又起,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
温砚宁抬头看向窗外,校勘处的方向还亮着灯,青布襕衫的影子映在窗纸上,正弯腰翻着书册,像一尊不会动的石塑。
她忽然不敢再想,只抓紧了手里的竹刀——不管是谁动了档,她都得先把这卷书补好,补得结实些,再结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