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牛市暴涨,我却亏的一塌糊涂老陈刘大明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免费小说在线阅读牛市暴涨,我却亏的一塌糊涂老陈刘大明

时间: 2025-09-16 06:38:57 

1股市显示屏上一片鲜红,数字疯狂跳动。刘大明眯着近视眼,身体前倾,几乎要贴到屏幕上。他手中的保温杯微微颤抖,枸杞随着水面晃动,像他此刻的心跳。

“又涨了!”隔壁老陈猛地拍了下桌子,震得刘大明桌上的笔筒都晃了三晃。证券营业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癫狂的喜悦。大妈们围着行情显示屏指指点点,时打麻将的手现在指着不断攀升的曲线;年轻上班族一边盯着手机APP一边啃着早餐包子,嘴角沾着肉馅却浑然不觉;就连营业厅的保安都时不时瞥向大厅中央的显示屏,计算着自己那点微薄持仓又增加了多少价值。所有人都赚钱了——除了刘大明。“大明,你那科技股今天又涨停了吧?”老陈凑过来,油光满面的脸上堆着笑,“这波行情真是,猪都能飞上天!”刘大明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喉结上下滑动了一下,没说话。

他的持仓账户里,那支曾经被吹上天的“创新科技”已经连续三天跌停,与大盘的火热形成残酷对比。“是啊,猪都飞上天了。”他在心里默念,“唯独我,连猪都不如。”一、初入市:牛市起航刘大明还记得三个月前第一次走进证券营业厅的那天。

那时疫情刚缓和,股市经历了年初的暴跌后开始反弹。

新闻里天天报道着“复苏牛”、“改革牛”,朋友圈时不时有人晒出盈利截图,配文“一天赚了一个月工资”。45岁的刘大明是某事业单位的普通科员,朝九晚五,工资十年如一日地稳定——也十年如一日地不见增长。女儿马上要上高中,妻子念叨着想换套大点的房子,老家的父母身体越来越差需要请人照顾。钱,成了刘大明夜不能寐的主要原因。“炒股票吧,”同事老陈在食堂端着餐盘坐到他对面,“这年头,靠死工资能干什么?我上个月股票赚的钱,比一年工资还多。

牛市暴涨,我却亏的一塌糊涂老陈刘大明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免费小说在线阅读牛市暴涨,我却亏的一塌糊涂老陈刘大明

”刘大明记得自己当时只是笑笑,没接话。他性格谨慎,对股市的印象还停留在“风险大”、“骗人的”这样的认知上。

父亲曾经在2007年牛市中亏掉了准备买房的钱,这件事成了家庭史上经常被提及的教训。

转变发生在一个周末的家庭聚餐上。妻子的哥哥,那个一直不被刘大明看好的连襟,开着新买的宝马来了,饭桌上不经意地提到“这波行情赚了点小钱,刚好换辆车”。

刘大明看着妻子羡慕又带点埋怨的眼神,心里像被什么刺痛了。周一早晨,他提前一小时出门,没去单位,而是拐进了那家总路过却从未进去过的证券营业厅。

开户过程出乎意料地简单。客户经理小张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西装笔挺,说话快得像打机关枪。“刘先生您来得太是时候了!现在正是牛市起步阶段,随便买什么都能赚钱。”小张熟练地操作着iPad,“您看这支‘创新科技’,今年已经涨了200%,分析师说还能再翻一番!”刘大明看着那陡峭的上涨曲线,感觉心跳加速。他谨慎地先转了5万元到证券账户——这是家里存款的一小部分,就算亏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第一次买,少投点试试水。”他告诉自己。

小张热情地推荐了几支“绝对会涨”的热门股,但刘大明最终选择了价格较低的银行股。

“稳当,”他想,“银行总不会倒闭吧。”起初的一周,他每天盯着股票APP几十次,看到那缓慢但稳定的上涨,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成就感。

500元、1000元、2000元...数字的增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比他工作十几年每年调薪那几百块刺激多了。周末家庭聚餐,妻子在厨房洗水果时,他装作不经意地提到:“我买了点股票,这周赚了2000多。”妻子转头看他,眼神里既有惊讶也有担忧:“ risky不risky啊?听说很多人炒股亏钱的。

”“我买的银行股,稳得很。”刘大明底气不足却强装自信,“牛市来了,傻子都能赚钱。

”第二周,他加大了投入,又转了10万元进去。这次他胆子大了些,买了些客户经理推荐的科技股。果然,这些股票涨得更快,一天就能有5%、甚至8%的收益。“早知道就该听小张的。

”看着科技股飞涨而银行股慢吞吞地爬行,刘大明感觉自己错过了几个亿。

他做了一个决定——卖掉涨得慢的银行股,全仓杀入科技板块。到月底,他的账户已经从15万变成了18万。一个月赚3万,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

刘大明第一次体会到“财务自由”的快感。二、第一次回调:惊慌失措股市不会永远上涨,即使是在牛市中。刘大明至今记得那个黑色的星期二。头天晚上,美国股市大跌,第二天A股开盘直接低开2%。他的持仓一片绿油油,前一天还盈利3万的账户,开盘就变成了盈利不足1万。“正常调整,正常调整。”老陈在营业厅里大声说着,不知道是安慰别人还是安慰自己,“牛市中的回调就是上车机会!”刘大明坐立不安,刷新着手机APP,看着数字不断变小。他的心跳随着指数下跌而加速,手心出汗,在裤子上擦了又擦。“创新科技”一度跌停,他的重仓股一天损失超过15%。

那天他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胃里像塞了块石头”,午饭一口没吃,下午请了假,一直守在营业厅里。收盘时,大盘跌幅收窄,他的损失比最坏时少了一些,但仍然亏了2万多。回家的路上,他感觉脚步沉重,仿佛那亏损的钱是有重量的,压得他走不动路。妻子察觉到他情绪不对,晚饭时问:“今天股市是不是跌了?”“嗯,小跌一点。”刘大明扒拉着碗里的米饭,不敢抬头。“早就说股市风险大,咱们那点钱经不起折腾,要不拿出来吧?”妻子试探着问。

刘大明顿时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妇人之见!牛市才刚开始,一点调整就吓成这样怎么赚大钱?你知道巴菲特怎么说吗?别人恐惧我贪婪!

”他其实根本没读过巴菲特,只是在网上看到过这句名言。妻子不再说话,但脸上的担忧显而易见。那天晚上,刘大明失眠了。他刷遍所有财经论坛,看到大V们都在说“调整即是买入机会”、“千金难买牛回头”。第二天一早,他不仅没卖,还把银行里剩下的20万积蓄全部转入了证券账户。“跌了就补仓,摊薄成本。

”这是他刚从论坛学来的术语。果然,随后几天市场开始反弹,他的持仓不仅回本,还创了新高。看着账户里23万的数字,刘大明长舒一口气,同时感到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自以为是的得意。“看来炒股也没那么难嘛。”他想着,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股市的规律。三、追逐热点:一步错,步步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大明在股市中变得越来越“成熟”。他加入了几个股票交流群,每天接收无数“内幕消息”;关注了十多个财经大V,为他们付费阅读文章;手机里装了七八个炒股APP,时刻关注着资金流向、龙虎榜数据。

营业厅里,他不再是新手,也开始和别人讨论MACD、KDJ、RSI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指标。

虽然他其实一知半解,但这不妨碍他侃侃而谈。问题在于,尽管大盘持续上涨,他的收益却总是不如人意。不是买错了股票,就是卖早了时机。有一次,他埋伏了一支低价国企股,拿了一个月不动,终于等到重组停牌。

结果复牌后只涨了两个涨停板就打开了,他急忙获利了结,小赚15%。可是卖出后,那支股票又连续拉了五个涨停,翻了一倍还多。另一次,他追高买入一支热门概念股,当天涨停,账面浮盈10%。他高兴地请全家去吃了顿大餐。

结果第二天那股票直接低开低走,从盈利10%变成亏损5%,他舍不得割肉,后来一路阴跌,最终深套30%。最让他懊恼的是,每次他忍不住割肉后,那股票往往就开始反弹,甚至创出新高。仿佛庄家就盯着他那几百股似的。

“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刘大明经常在收盘后对着交易记录喃喃自语。相比之下,营业厅里的老陈却似乎运气好得不得了。无论是科技股、医药股还是券商股,老陈总能提前布局,吃到大肉。“我就是跟着机构资金走,”老陈得意地分享他的“秘诀”,“那些大佬消息灵通,咱们小散跟着喝汤就行。”刘大明渐渐意识到,在这个市场上,光看大盘是不够的,必须抓住热点板块,甚至抓住龙头股。他开始频繁换股,追逐市场热点。

今天看到半导体板块异动,他立马割掉手上的消费股追进去;明天听说新能源汽车有利好,又赶紧切换赛道。交易频率越来越高,手续费和印花税不断侵蚀着他的本金。

他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怪圈:不买的股票一直涨,一买进去就调整;不忍心割肉的股票阴跌不止,一旦狠心割肉就立即反弹。

“我是反向指标吗?”刘大明苦笑着自嘲。四、杠杆陷阱:深渊的开始七月,大盘加速上涨,券商股集体暴动,连续涨停。营业厅里沸腾了,新开户的人排起长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财富增值的喜悦。刘大明的账户也在增长,但远远跑输大盘。

他计算了一下,如果从一开始就老老实实持有那几支银行股,收益也有50%了。

而他频繁操作,追逐热点,最终只有25%的收益,还付出了无数时间和精力。“太慢了,这样太慢了。”他看着那些连续涨停的股票,眼睛发红,“要想翻身,必须加大投入,抓住龙头!”他把主意打到了那套为女儿上学准备的学区房上。房子是五年前买的,现在已经涨了一倍多。他去银行咨询了抵押贷款,评估下来可以贷出80万。“投入80万,赚50%就是40万,”他算计着,“这样账户就能快速翻倍了。

”妻子坚决反对:“你疯了吗?这是女儿上学要用的房子!”“就是临时用一下,一两个月就出来,赚了钱马上还回去。”刘大明试图说服妻子,“牛市不是年年有,错过这波可能要等好几年!”争吵持续了好几天,最终妻子拗不过他,勉强同意了。

刘大明如愿拿到了80万贷款,年利率6%,他算着只要一个月赚10%就远远覆盖利息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