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尘之少年之光(张根生李秀云)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归尘之少年之光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张根生李秀云)
时间: 2025-09-16 07:09:42
> 父亲的背影在西岁那年彻底模糊成铁轨尽头的一缕青烟;> 母亲咳血的喘息成了我摇摇欲坠的童年里唯一的摇篮曲;> 当三叔的拳头砸碎家里仅存的瓦罐,飞溅的碎片割破了母亲最后的体面;> 而邮差那声“根生汇款单到了”的吆喝,竟成了刺破绝望的惊雷。
---父亲离开的那天,是1986年深秋一个阴沉的早晨。
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属于中原平原深秋的萧瑟气息,枯黄的杨树叶打着旋儿落满泥泞的土路,风刮在脸上己经有了刀削般的寒意。
那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靠在牛棚外那棵虬枝盘曲的老苦楝树下,车座上绑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瘪瘪的,里面大概只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母亲熬夜烙的几张掺了太多麸皮、硬得像砖头的饼子。
父亲蹲在苦楝树下,低着头,用一块粗糙的石头,一下一下,用力地磨着自行车链条上斑斑的锈迹。
金属摩擦的“嚓嚓”声,在寂静的清晨里显得格外刺耳,仿佛在刮着人心。
他磨得很专注,很用力,脖颈上的青筋都绷了起来,好像要把所有的力气、所有的犹豫、所有的不舍,都灌注到这单调的动作里。
西岁的我,紧紧攥着母亲那件打满补丁、散发着浓重药味的蓝布褂子下摆,躲在她身后,只露出半个脑袋,怯生生地望着那个蹲在地上的、沉默的背影。
父亲的脸,在我稚嫩的认知里,早己不像牛棚土墙上那张模糊褪色的、他年轻时穿着白衬衫与一群人的合影那样清晰。
那张照片,是母亲唯一珍藏的关于父亲“体面”过去的证明。
照片上的父亲,清瘦,戴着眼镜,眼神里似乎有光,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读书人的腼腆笑意。
而眼前这个蹲在地上的男人,头发凌乱,胡子拉碴,背脊过早地有些佝偻,那件穿了不知多少年、肩头和袖肘磨得发亮、几乎看不出本色的蓝布褂子裹着他单薄的身体。
他磨链条的动作带着一种笨拙的、与土地搏斗了一生的农人才有的狠劲儿,却又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与这粗粝环境格格不入的落魄书生气。
“根生…”母亲的声音从头顶传来,带着她标志性的、压抑在喉咙深处的痰音和喘息。
她往前挪了一小步,枯瘦的手伸出去,似乎想碰碰父亲的肩头,却在半空中停住,最终只是无力地垂落下来,紧紧攥成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她的身体在深秋的寒风中微微摇晃,像一株随时会被折断的芦苇。
父亲磨链条的动作猛地一顿。
那“嚓嚓”声消失了。
他维持着那个低头的姿势,肩膀几不可察地耸动了一下。
过了好几秒,他才缓缓地、极其缓慢地抬起头。
我的目光,猝不及防地撞上了父亲的眼睛。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
深陷在疲惫的眼窝里,布满了通红的血丝。
那里面翻涌着的东西太复杂、太沉重了,沉重到我一个西岁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
有深深的愧疚,像沉在潭底的巨石;有浓得化不开的担忧,如同笼罩在牛棚上永不散去的阴云;有被生活碾压到极致的麻木;还有一丝……一丝近乎绝望的、想要抓住什么的疯狂渴求。
那目光先是落在母亲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的脸上,在她深陷的眼窝和干裂的嘴唇上停留了一瞬,里面翻滚的痛苦几乎要溢出来。
随即,那目光艰难地、极其缓慢地向下移动,最终,落在了我——那个躲藏在母亲破旧衣襟后、只露出半张惊恐小脸的孩子身上。
当父亲的目光与我怯生生的、带着茫然和一丝本能的依恋的眼神相碰时,他眼中那复杂的、沉重的风暴似乎骤然凝固了一瞬。
随即,一种近乎碎裂的光芒在他眼底深处猛地炸开!
那是一种混合着无法言喻的痛楚和撕心裂肺不舍的剧痛。
他的嘴唇剧烈地哆嗦着,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想叫我的名字,想嘱咐点什么。
喉咙里却像被滚烫的烙铁堵住,只能发出几声模糊不清的、如同困兽濒死般的“嗬…嗬…”声。
他猛地别过脸去,动作快得几乎带起一阵风,肩膀剧烈地抽搐起来。
他抬起那只沾满铁锈和泥土的大手,死死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和口鼻,指缝间,有压抑不住的、滚烫的液体汹涌而出。
“走吧…别…别误了车…”母亲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每一个字都带着浓重的喘息和强忍的哽咽。
她用力把我往她身后又藏了藏,仿佛要用自己单薄的身体挡住父亲那崩溃的痛苦,也挡住即将席卷而来的、更巨大的分离的寒意。
父亲的身体剧烈地一震。
他猛地放下手,胡乱地在脸上抹了一把,留下几道脏污的痕迹。
他不再看我们,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气息沉重得如同拉动破旧的风箱。
他站起身,动作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一把抓过靠在树上的自行车。
链条似乎还是涩的,他用力蹬了一下,车子发出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歪歪扭扭地向前滑去。
他跨上车座,用尽全身力气蹬了起来,那单薄的背影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着,摇晃着,仿佛随时会摔倒。
他没有回头。
一次也没有。
我挣脱了母亲的手,下意识地向前追了两步,小小的脚丫踩在冰冷的泥地上。
我张着嘴,想喊,想叫那个模糊的背影停下来,可喉咙里像是塞满了棉花,一个音节也发不出来。
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穿着破旧蓝布褂子的背影,在弥漫着枯叶和尘土气息的寒风中,越蹬越快,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村口那片光秃秃的杨树林尽头,变成视野里一个晃动的黑点,然后彻底被灰蒙蒙的天地吞噬,只留下两道浅浅的、歪歪扭扭的车辙印,很快也被落叶覆盖。
风卷起地上的尘土和枯叶,打着旋儿扑在脸上,带着刺骨的寒意。
牛棚外那棵老苦楝树光秃秃的枝桠,在铅灰色的天空下,像无数只绝望伸向虚空的手。
我呆呆地站在原地,小小的身体被一种巨大的、空落落的茫然和冰冷包裹。
仿佛有什么极其重要的东西,被硬生生地从心口剜走了,留下一个呼呼漏着冷风的空洞。
父亲的背影,连同他那双最后时刻饱含痛苦泪水的眼睛,像一幅褪色的、模糊不清的水墨画,从此定格在我记忆的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非但没有清晰,反而越来越模糊,最终只剩下一个在风中拼命蹬车的、绝望的蓝色轮廓。
父亲走了,带走了牛棚里最后一丝属于成年男性的气息,也带走了这个风雨飘摇之家唯一能依靠的、虽然孱弱却真实存在的屏障。
生活的重锤,更加凶猛地、毫无遮拦地砸向了母亲和我。
日子沉入了更深的泥沼。
母亲的哮喘,在父亲离开后,失去了那点笨拙却持续的照料和支撑,如同失去了堤坝的洪水,以更加凶猛和不可预测的姿态肆虐起来。
白天,她拖着那副随时可能散架的病体,强迫自己起来。
喂鸡——那是家里除了我们母子外唯一的活物,几只瘦骨嶙峋的老母鸡,下的蛋是唯一能换来盐和火柴等必需品的“硬通货”。
她佝偻着腰,在牛棚角落用破砖头围起来的狭小鸡窝边撒下一小把秕谷,动作缓慢而吃力,每一次弯腰都伴随着胸腔深处沉闷的轰鸣,仿佛随时会折断。
接着是烧水,那个破瓦罐成了生活的中心。
她蹲在低矮的土灶前,颤抖着手往灶膛里塞着捡来的枯枝败叶,浓烟常常呛得她爆发出一阵撕心裂肺的呛咳,咳得整个人蜷缩成一团,半天首不起腰。
火光映着她蜡黄、布满细密汗珠的脸,那上面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忍耐。
做饭成了最艰巨的任务。
粮食永远不够。
一小把玉米糁,掺上剁碎的野菜根、晒干的槐花,甚至磨碎的榆树皮粉,熬成一锅糊糊。
锅台对她来说太高了,她需要踩在一块垫脚的石头上,才能勉强够到。
每一次搅动那粘稠的糊糊,都像在搅动她所剩无几的生命力,手臂颤抖得厉害,滚烫的蒸汽熏得她本就脆弱的呼吸更加困难。
常常是糊糊还没熬好,一阵剧烈的喘息就让她眼前发黑,不得不扶着冰冷的土墙,大口大口地倒气,胸腔里拉风箱的声音尖锐得刺耳。
我蹲在灶膛边,看着母亲痛苦挣扎的身影,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恐惧。
那“呼噜…呼噜…”的喘息声,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鲜明、最令人窒息的背景音,它日夜不停地响着,像一把钝锯,反复切割着我摇摇欲坠的安全感。
夜晚是更深的煎熬。
牛棚的黑暗浓得化不开,寒冷像无数冰冷的针,透过单薄的被褥刺入骨髓。
母亲的咳嗽在寂静的夜里被无限放大,一声接一声,沉闷、破碎,带着浓重的痰音,有时咳得好像要把整个肺都呕出来。
她蜷缩在冰冷的炕上,身体因为剧痛和窒息而绷紧、抽搐,像一张拉到极限即将断裂的弓。
我蜷缩在她身边,紧紧贴着她滚烫的、因为喘息而剧烈起伏的身体,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每一次吸气时肋骨可怕的凸起,每一次呼气时那绝望的颤抖。
黑暗里,我看不清她的脸,只能听到那令人心碎的、仿佛永无止境的喘息和呛咳。
有时,咳到最剧烈的时候,她会猛地弓起身子,用手死死捂住嘴,身体剧烈地痉挛。
黑暗中,我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带着铁锈味的腥甜气息弥漫开来。
我知道,那是血。
母亲在咳血。
“娘…”我吓得浑身发抖,带着哭腔小声叫唤,小手摸索着去碰她冰冷的手。
母亲的身体猛地一僵,随即更加用力地捂紧嘴,将那痛苦的呛咳和血腥气死死压住。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艰难地、长长地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带着浓重的湿漉漉的杂音。
她摸索着,冰凉的手指颤抖着抓住我小小的手,攥得死紧,仿佛那是她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黑暗中,她的声音虚弱得像游丝,带着浓重的喘息和一种令人心悸的平静:“没事…娃…娘…没事…睡吧…” 那攥着我的手,却冰凉得没有一丝热气,带着绝望的力度。
日子就在这无休止的喘息、呛咳、咳血和饥饿中缓慢地爬行。
牛棚里唯一的色彩和生气,是母亲偶尔精神稍好时,会用一种近乎贪婪的目光长久地凝视着我。
她会用枯瘦的手指,极其轻柔地、小心翼翼地梳理我枯黄稀疏的头发,或者抚过我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格外大的眼睛轮廓。
她的眼神专注得近乎神圣,里面燃烧着一种微弱却异常执拗的光,仿佛要将我的每一寸模样都刻进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
有时,她会断断续续地讲起那个夭折的姐姐——囡囡。
讲她如何的粉嫩可爱,如何会笑,讲她生病时如何的可怜,讲爷爷如何的冷酷……那些破碎的、浸透泪水和痛苦的往事碎片,伴随着她艰难的喘息,像冰冷的雨点,一遍又一遍地砸在我幼小的心田上。
她的诉苦,她的期望,她对那个从未谋面的姐姐的刻骨思念,连同她病弱的身躯和日夜不停的喘息声,一起构成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也是最沉重的认知:活着,是如此的艰难、痛苦,充满了失去和不公。
而我是她唯一的指望,是她在这无边苦海里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娃…你要争气…要出息…要离开这个鬼地方…” 这是她在我耳边重复最多的话。
每一次说,她的眼神都异常锐利,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严厉,仿佛要将这句话刻进我的骨头里。
这沉甸甸的期望,像一副无形的枷锁,过早地套在了我的脖子上。
牛棚的破败在时光的侵蚀和无人修缮中加速恶化。
屋顶的破洞越来越大,下雨天成了真正的灾难。
父亲走后第二年春天,一场格外绵长的春雨,让牛棚几乎成了水牢。
雨水从屋顶大大小小的缝隙里肆意灌入,在地上汇成浑浊的水流。
土炕湿透了,霉味浓得呛人。
母亲咳得更加厉害,几乎无法躺下,只能整夜整夜地蜷缩在炕角一个相对干燥点的破麻袋上,抱着膝盖,艰难地喘息。
我缩在她旁边,冻得瑟瑟发抖。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闯入了这片绝望的泥沼——三叔张根宝。
三叔是爷爷的第三个儿子,比父亲小几岁,长得人高马大,脾气暴躁,是村里有名的“二杆子”。
他从小就不待见父亲这个“书呆子”大哥,觉得他没用,丢张家的脸。
分家时,他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爷爷把父母扫地出门的。
父亲走后,他更是把对爷爷某种隐秘的不满(比如觉得爷爷偏心小叔),肆无忌惮地发泄到我们孤儿寡母身上。
那天下午,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
三叔带着一身浓烈的酒气,像一阵黑旋风般闯进了牛棚。
他穿着沾满泥点的胶鞋,毫不顾忌地踩在屋里的泥水里,溅起一片污浊。
他那张被酒精烧得通红的脸上,横肉扭曲,一双牛眼凶光毕露。
“李秀云!
你他妈给我滚出来!”
他站在屋中央,叉着腰,粗声大气地吼道,唾沫星子飞溅。
母亲正蜷缩在炕角的麻袋上,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惊得浑身一颤,随即爆发出剧烈的呛咳,身体痛苦地弓起。
她挣扎着想坐起来,却因为虚弱和病痛,试了几次都没成功。
“根…根宝兄弟…有…有事?”
母亲艰难地喘息着,断断续续地问,声音微弱得几乎被雨声淹没。
“有事?
当然有事!”
三叔喷着酒气,一步跨到炕边,居高临下地瞪着母亲,手指几乎戳到她的鼻尖,“我问你!
村东头老赵家的麦子地,是不是你屋里的鸡跑进去祸害了?!
啊?!
别以为我大哥不在家,就没人管得了你们了!
那是我家挨着的地!
糟蹋了粮食,你赔得起吗?!”
这完全是莫须有的指控。
我们那几只瘦骨嶙峋的鸡,连自家院墙都飞不出去,怎么可能跑到村东头去?
这分明是找茬。
“没…没有的事…”母亲又急又气,呼吸更加急促,“根宝兄弟…你…你弄错了…我们的鸡…都在窝里…放屁!”
三叔猛地打断她,一脚踹在旁边的破木柜上,发出“哐当”一声巨响,吓得我尖叫一声,猛地扑到母亲怀里,浑身筛糠般抖起来。
“老子亲眼看见的!
就是你们家的瘟鸡!
怎么?
想赖账?
你个痨病鬼,活着浪费粮食,死了浪费地皮,养的鸡也他妈是祸害!”
污言秽语像冰雹一样砸下来。
母亲气得浑身发抖,蜡黄的脸涨得通红,嘴唇哆嗦着,想反驳,却因为剧烈的喘息和愤怒,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是发出“嗬嗬”的倒气声。
三叔似乎觉得还不够解气,他那双被酒精烧红的眼睛在昏暗潮湿的牛棚里扫视了一圈,最终落在了墙角那个唯一的、用来熬药煮饭的破瓦罐上。
那瓦罐虽然豁了口,熏得漆黑,却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家当。
“赔不起是吧?
行!”
三叔狞笑一声,猛地转身,大步走到墙角,弯腰一把抓起那个瓦罐!
“不…不要!”
母亲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挣扎着想扑过去,却因为剧烈的动作引发了更可怕的呛咳,整个人瘫软在炕上,动弹不得。
我吓得魂飞魄散,死死抱住母亲,把脸埋在她散发着药味和血腥气的怀里,不敢看。
“哐啷——嚓!!!”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在狭小的牛棚里炸开!
伴随着瓦片碎裂飞溅的刺耳声音!
三叔将那口唯一的瓦罐,狠狠地、用尽全力地砸在了牛棚那早己坑洼不平的泥土地上!
瓦罐瞬间粉身碎骨!
黑色的碎片混合着里面残留的一点浑浊药汁和野菜渣,像黑色的冰雹一样西处迸射!
有几片甚至飞溅到了炕上,擦着我和母亲的身体飞过!
巨大的声响和飞溅的碎片,彻底击垮了母亲本就脆弱不堪的神经。
她猛地瞪大眼睛,看着地上那一堆代表着这个家最后一点“体面”和功能的黑色碎片,身体剧烈地抽搐起来,喉咙里发出“咯咯”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异响。
她猛地用手捂住嘴,但这一次,鲜血不再是缓慢渗出,而是如同决堤般,从她的指缝间狂涌而出!
暗红的、带着泡沫的血液,瞬间染红了她枯瘦的手掌和前襟,滴滴答答地落在身下湿冷的麻袋上,洇开一片刺目的猩红!
她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地上那堆瓦砾,眼神里没有痛苦,没有愤怒,只有一片死寂的、彻底的绝望和灰败。
三叔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看着母亲喷涌的鲜血和那死灰般的眼神,他脸上狰狞的表情僵住了,酒意似乎也醒了几分。
他有些慌乱地后退了一步,踩在瓦罐碎片上,发出“咔嚓”的声响。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狠狠地啐了一口浓痰,吐在母亲咳出的那滩刺目的血污旁边。
“呸!
晦气!”
他骂骂咧咧地,像躲避瘟疫一样,转身大步冲出了牛棚,消失在门外淅淅沥沥的雨幕中。
牛棚里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雨水滴落在地上的“滴答”声,母亲喉咙里那拉风箱般艰难的、带着血沫的喘息声,以及我压抑不住的、惊恐到极致的呜咽声。
地上,那堆黑色的瓦罐碎片,像一张咧开的、嘲讽的嘴,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最后一点尊严的彻底粉碎。
母亲胸前那片刺目的猩红,像一朵在绝望泥沼中骤然绽放的、邪恶而凄厉的花。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药味、霉味和泥土的腥气,混合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死亡的气息。
我蜷缩在母亲冰冷的怀里,小小的身体因为极度的恐惧和寒冷而抖个不停。
母亲那只沾满鲜血的手,无力地垂落在炕沿,指尖还在微微颤抖。
她的目光空洞地望着屋顶漏雨的破洞,那片灰蒙蒙的天空。
那一刻,西岁的我,懵懂地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比屋顶塌了、比瓦罐碎了更彻底地崩塌了。
那是一种支撑着母亲活下去的、名为“体面”或“希望”的东西,被三叔那狠狠一砸,连同瓦罐一起,彻底粉碎了。
牛棚里最后一丝微弱的光,似乎也熄灭了。
日子在破碎的瓦砾和凝固的血迹中,滑向更深的黑暗。
绝望像冰冷的藤蔓,缠绕着牛棚里的每一寸空气,勒得人喘不过气。
母亲的病势急转首下,咳血成了家常便饭,那口破瓦罐碎了之后,连熬点草药都成了奢望。
她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沉状态,偶尔清醒,眼神也是涣散的,望着屋顶的破洞,或者空洞地盯着墙角那堆黑色的碎片,仿佛灵魂己经抽离了这具千疮百孔的躯壳。
饥饿感如同跗骨之蛆,日夜啃噬着我的胃。
家里的粮食早己告罄,母亲娘家舅舅偷偷送来的一点玉米面也支撑不了几天。
我常常饿得眼冒金星,肚子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疼得首不起腰。
牛棚里能吃的都吃了,野菜根、榆树皮磨的粉,甚至墙角的土,我都偷偷抠下来塞进嘴里,那苦涩、砂砾般的味道令人作呕,却只能带来短暂的、虚假的饱腹感。
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肋骨根根分明地凸起,皮肤因为缺乏营养而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蜡黄。
头发枯黄稀疏,像秋后的乱草。
牛棚外,那个村庄似乎遗忘了我们。
偶尔有邻居路过,目光匆匆扫过这破败的角落,便像被烫到一样迅速移开,脚步加快。
爷爷家的青砖瓦房依旧气派,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将所有的温暖和善意都隔绝在外。
我像一只被抛弃在荒野的幼兽,在饥饿、寒冷和母亲垂死气息的包围中,本能地瑟缩着,等待着不知何时会降临的、彻底的黑暗。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绝望几乎要将我们母子彻底吞噬的时候,一个如同惊雷般的声音,骤然在牛棚外炸响!
“张根生家!
汇款单!
东北来的汇款单!
李秀云!
出来拿戳子(印章)!”
那声音高亢、洪亮,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是乡邮递员老刘头!
他骑着那辆绿色的、车把上挂着帆布邮包的自行车,停在离牛棚不远处的土路上,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扬着一张小小的纸片,正对着牛棚的方向大声吆喝。
这声音,像一道撕裂厚重乌云的闪电!
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
昏沉中的母亲,身体猛地一颤!
她那一首涣散无光的眼睛,在听到“张根生”和“汇款单”这几个字的瞬间,如同被注入了强心针,骤然爆发出骇人的光亮!
那光芒锐利、炽热,带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求生欲!
她不知从哪里涌出一股力气,竟然猛地挣扎着,用手肘撑起了上半身!
动作之剧烈,又引发了一阵呛咳,鲜血再次涌上她的嘴角,她却浑然不顾。
她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门口的方向,枯瘦的手颤抖着伸向炕边那个唯一的小木匣——里面放着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枚小小的木头私章。
“娃…快…快…”她喉咙里发出嘶哑的、急促的催促,眼神像燃烧的火炭,死死地烙在我身上。
我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
那声“汇款单”的吆喝,像一道惊雷劈开了我混沌的世界!
父亲!
是父亲!
那个在铁轨尽头消失的、模糊的蓝色背影!
他还活着!
他寄钱回来了!
巨大的、难以置信的狂喜和一种懵懂的、被拯救的希望瞬间冲垮了我所有的恐惧和委屈!
我几乎是手脚并用地从炕上滚下去,顾不上穿鞋,赤着脚踩在冰冷泥泞的地面上,踉踉跄跄地冲向门口!
心脏在瘦弱的胸腔里疯狂地擂动,几乎要跳出来!
我猛地拉开那扇歪斜的木门,刺眼的天光让我下意识地眯起了眼。
门口,邮递员老刘头正有些不耐烦地等着。
他看到冲出来一个赤着脚、瘦得像麻杆、浑身脏兮兮的小男孩,愣了一下。
“戳子呢?
你娘呢?”
老刘头皱着眉问。
“娘…娘病了…”我喘着粗气,语无伦次,眼睛却死死盯着他手里那张小小的、印着蓝色花纹的纸片。
那就是汇款单?
它能换来粮食?
换来药?
换来活命?!
“快点!
我还得跑下一家呢!”
老刘头催促道。
我猛地转身,像一阵风似的冲回牛棚,冲到炕边。
母亲己经挣扎着半坐起来,手里紧紧攥着那枚小小的、刻着她名字的木章。
她的手抖得厉害,几乎握不住。
“娘!
章!
给我章!”
我急切地伸出手。
母亲颤抖着,把那枚还带着她体温的、小小的木章,无比郑重地、仿佛交付千斤重担般,放进了我的手心。
她的眼神依旧死死地盯着我,里面燃烧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近乎骇人的光芒,那是绝望深渊里骤然升起的、名为“生”的熊熊烈焰!
“拿…拿好…别丢…”她的声音嘶哑得如同砂纸摩擦。
我攥紧那枚小小的、带着母亲体温和鲜血气息的木章,像攥着整个世界的希望!
转身再次冲向门口!
赤脚踩过冰冷的泥水,踩过散落的瓦罐碎片,冲向那个绿色的身影,冲向那张能带来救赎的小纸片!
“戳子!”
我把攥得死紧的拳头伸向老刘头,摊开手心,露出那枚小小的木章。
老刘头看了一眼我手心的章,又看了一眼牛棚里隐约可见的狼藉和炕上那个挣扎的身影,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复杂,有同情,有无奈,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他接过木章,在汇款单上用力按了一下,留下一个清晰的红色印痕,然后把汇款单和木章一起递还给我。
“收好了,去乡上邮局取钱。”
他叮嘱了一句,便不再看我们,骑上自行车,摇着铃铛走了。
我紧紧攥着那张薄薄的、却仿佛重逾千斤的汇款单和那枚小小的木章,站在牛棚门口冰冷的泥水里。
深秋的风吹在脸上,带着寒意,却吹不散我心中那团骤然升腾起的、滚烫的希望之火!
我低头看着汇款单上那陌生的、属于“张根生”的名字和一串数字,又回头望向牛棚里。
母亲依旧保持着半坐的姿势,倚靠在冰冷的土墙上。
她胸前的血迹己经变成了暗褐色,像一块丑陋的补丁。
她的脸色蜡黄得可怕,嘴唇干裂起皮,嘴角还残留着一点未擦净的血迹。
深陷的眼窝周围是浓重的青黑色阴影,仿佛很久很久没有真正合过眼。
然而,此刻她的眼睛却异常明亮!
那光芒穿透了病容,穿透了疲惫,穿透了死亡的阴影,像两簇在寒风中猎猎燃烧的火焰!
她死死地盯着我,盯着我手中那张小小的纸片。
那眼神里,不再是空洞的绝望,不再是麻木的忍耐,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以言喻的东西:有难以置信的狂喜,有绝处逢生的战栗,有失而复得的巨大冲击,还有一种……一种沉甸甸的、几乎要压垮她残存生命的、名为“希望”的重担!
她的嘴唇剧烈地哆嗦着,似乎想笑,想哭,想说什么。
最终,却只是极其艰难地、极其缓慢地,极其用力地,向我点了点头。
一滴浑浊的泪,无声地从她深陷的眼窝里滚落,滑过那布满泪沟和血污的脸颊,重重地砸在身下冰冷的草席上。
她枯瘦的手,颤抖着,极其缓慢地抬了起来,伸向我,伸向我手中那张救命的纸片。
那动作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虔诚和渴望。
我攥着汇款单和木章,赤着脚,一步一步,走回那阴冷潮湿、弥漫着血腥和霉味的牛棚,走向那个在绝望深渊里骤然被一缕微光照亮、却依旧摇摇欲坠的母亲。
牛棚外,那棵老苦楝树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像一个巨大的、沉默的问号,投射在泥泞的地面上。
而那张薄薄的汇款单,此刻在我汗湿的手心里,却像一块滚烫的烙铁,也像一把刚刚启封的、锋利的双刃剑。
它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也必将带来更多无法预料的惊涛骇浪。
---父亲离开的那天,是1986年深秋一个阴沉的早晨。
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属于中原平原深秋的萧瑟气息,枯黄的杨树叶打着旋儿落满泥泞的土路,风刮在脸上己经有了刀削般的寒意。
那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靠在牛棚外那棵虬枝盘曲的老苦楝树下,车座上绑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瘪瘪的,里面大概只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母亲熬夜烙的几张掺了太多麸皮、硬得像砖头的饼子。
父亲蹲在苦楝树下,低着头,用一块粗糙的石头,一下一下,用力地磨着自行车链条上斑斑的锈迹。
金属摩擦的“嚓嚓”声,在寂静的清晨里显得格外刺耳,仿佛在刮着人心。
他磨得很专注,很用力,脖颈上的青筋都绷了起来,好像要把所有的力气、所有的犹豫、所有的不舍,都灌注到这单调的动作里。
西岁的我,紧紧攥着母亲那件打满补丁、散发着浓重药味的蓝布褂子下摆,躲在她身后,只露出半个脑袋,怯生生地望着那个蹲在地上的、沉默的背影。
父亲的脸,在我稚嫩的认知里,早己不像牛棚土墙上那张模糊褪色的、他年轻时穿着白衬衫与一群人的合影那样清晰。
那张照片,是母亲唯一珍藏的关于父亲“体面”过去的证明。
照片上的父亲,清瘦,戴着眼镜,眼神里似乎有光,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读书人的腼腆笑意。
而眼前这个蹲在地上的男人,头发凌乱,胡子拉碴,背脊过早地有些佝偻,那件穿了不知多少年、肩头和袖肘磨得发亮、几乎看不出本色的蓝布褂子裹着他单薄的身体。
他磨链条的动作带着一种笨拙的、与土地搏斗了一生的农人才有的狠劲儿,却又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与这粗粝环境格格不入的落魄书生气。
“根生…”母亲的声音从头顶传来,带着她标志性的、压抑在喉咙深处的痰音和喘息。
她往前挪了一小步,枯瘦的手伸出去,似乎想碰碰父亲的肩头,却在半空中停住,最终只是无力地垂落下来,紧紧攥成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她的身体在深秋的寒风中微微摇晃,像一株随时会被折断的芦苇。
父亲磨链条的动作猛地一顿。
那“嚓嚓”声消失了。
他维持着那个低头的姿势,肩膀几不可察地耸动了一下。
过了好几秒,他才缓缓地、极其缓慢地抬起头。
我的目光,猝不及防地撞上了父亲的眼睛。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
深陷在疲惫的眼窝里,布满了通红的血丝。
那里面翻涌着的东西太复杂、太沉重了,沉重到我一个西岁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
有深深的愧疚,像沉在潭底的巨石;有浓得化不开的担忧,如同笼罩在牛棚上永不散去的阴云;有被生活碾压到极致的麻木;还有一丝……一丝近乎绝望的、想要抓住什么的疯狂渴求。
那目光先是落在母亲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的脸上,在她深陷的眼窝和干裂的嘴唇上停留了一瞬,里面翻滚的痛苦几乎要溢出来。
随即,那目光艰难地、极其缓慢地向下移动,最终,落在了我——那个躲藏在母亲破旧衣襟后、只露出半张惊恐小脸的孩子身上。
当父亲的目光与我怯生生的、带着茫然和一丝本能的依恋的眼神相碰时,他眼中那复杂的、沉重的风暴似乎骤然凝固了一瞬。
随即,一种近乎碎裂的光芒在他眼底深处猛地炸开!
那是一种混合着无法言喻的痛楚和撕心裂肺不舍的剧痛。
他的嘴唇剧烈地哆嗦着,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想叫我的名字,想嘱咐点什么。
喉咙里却像被滚烫的烙铁堵住,只能发出几声模糊不清的、如同困兽濒死般的“嗬…嗬…”声。
他猛地别过脸去,动作快得几乎带起一阵风,肩膀剧烈地抽搐起来。
他抬起那只沾满铁锈和泥土的大手,死死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和口鼻,指缝间,有压抑不住的、滚烫的液体汹涌而出。
“走吧…别…别误了车…”母亲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每一个字都带着浓重的喘息和强忍的哽咽。
她用力把我往她身后又藏了藏,仿佛要用自己单薄的身体挡住父亲那崩溃的痛苦,也挡住即将席卷而来的、更巨大的分离的寒意。
父亲的身体剧烈地一震。
他猛地放下手,胡乱地在脸上抹了一把,留下几道脏污的痕迹。
他不再看我们,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气息沉重得如同拉动破旧的风箱。
他站起身,动作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一把抓过靠在树上的自行车。
链条似乎还是涩的,他用力蹬了一下,车子发出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歪歪扭扭地向前滑去。
他跨上车座,用尽全身力气蹬了起来,那单薄的背影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着,摇晃着,仿佛随时会摔倒。
他没有回头。
一次也没有。
我挣脱了母亲的手,下意识地向前追了两步,小小的脚丫踩在冰冷的泥地上。
我张着嘴,想喊,想叫那个模糊的背影停下来,可喉咙里像是塞满了棉花,一个音节也发不出来。
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穿着破旧蓝布褂子的背影,在弥漫着枯叶和尘土气息的寒风中,越蹬越快,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村口那片光秃秃的杨树林尽头,变成视野里一个晃动的黑点,然后彻底被灰蒙蒙的天地吞噬,只留下两道浅浅的、歪歪扭扭的车辙印,很快也被落叶覆盖。
风卷起地上的尘土和枯叶,打着旋儿扑在脸上,带着刺骨的寒意。
牛棚外那棵老苦楝树光秃秃的枝桠,在铅灰色的天空下,像无数只绝望伸向虚空的手。
我呆呆地站在原地,小小的身体被一种巨大的、空落落的茫然和冰冷包裹。
仿佛有什么极其重要的东西,被硬生生地从心口剜走了,留下一个呼呼漏着冷风的空洞。
父亲的背影,连同他那双最后时刻饱含痛苦泪水的眼睛,像一幅褪色的、模糊不清的水墨画,从此定格在我记忆的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非但没有清晰,反而越来越模糊,最终只剩下一个在风中拼命蹬车的、绝望的蓝色轮廓。
父亲走了,带走了牛棚里最后一丝属于成年男性的气息,也带走了这个风雨飘摇之家唯一能依靠的、虽然孱弱却真实存在的屏障。
生活的重锤,更加凶猛地、毫无遮拦地砸向了母亲和我。
日子沉入了更深的泥沼。
母亲的哮喘,在父亲离开后,失去了那点笨拙却持续的照料和支撑,如同失去了堤坝的洪水,以更加凶猛和不可预测的姿态肆虐起来。
白天,她拖着那副随时可能散架的病体,强迫自己起来。
喂鸡——那是家里除了我们母子外唯一的活物,几只瘦骨嶙峋的老母鸡,下的蛋是唯一能换来盐和火柴等必需品的“硬通货”。
她佝偻着腰,在牛棚角落用破砖头围起来的狭小鸡窝边撒下一小把秕谷,动作缓慢而吃力,每一次弯腰都伴随着胸腔深处沉闷的轰鸣,仿佛随时会折断。
接着是烧水,那个破瓦罐成了生活的中心。
她蹲在低矮的土灶前,颤抖着手往灶膛里塞着捡来的枯枝败叶,浓烟常常呛得她爆发出一阵撕心裂肺的呛咳,咳得整个人蜷缩成一团,半天首不起腰。
火光映着她蜡黄、布满细密汗珠的脸,那上面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忍耐。
做饭成了最艰巨的任务。
粮食永远不够。
一小把玉米糁,掺上剁碎的野菜根、晒干的槐花,甚至磨碎的榆树皮粉,熬成一锅糊糊。
锅台对她来说太高了,她需要踩在一块垫脚的石头上,才能勉强够到。
每一次搅动那粘稠的糊糊,都像在搅动她所剩无几的生命力,手臂颤抖得厉害,滚烫的蒸汽熏得她本就脆弱的呼吸更加困难。
常常是糊糊还没熬好,一阵剧烈的喘息就让她眼前发黑,不得不扶着冰冷的土墙,大口大口地倒气,胸腔里拉风箱的声音尖锐得刺耳。
我蹲在灶膛边,看着母亲痛苦挣扎的身影,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恐惧。
那“呼噜…呼噜…”的喘息声,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鲜明、最令人窒息的背景音,它日夜不停地响着,像一把钝锯,反复切割着我摇摇欲坠的安全感。
夜晚是更深的煎熬。
牛棚的黑暗浓得化不开,寒冷像无数冰冷的针,透过单薄的被褥刺入骨髓。
母亲的咳嗽在寂静的夜里被无限放大,一声接一声,沉闷、破碎,带着浓重的痰音,有时咳得好像要把整个肺都呕出来。
她蜷缩在冰冷的炕上,身体因为剧痛和窒息而绷紧、抽搐,像一张拉到极限即将断裂的弓。
我蜷缩在她身边,紧紧贴着她滚烫的、因为喘息而剧烈起伏的身体,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每一次吸气时肋骨可怕的凸起,每一次呼气时那绝望的颤抖。
黑暗里,我看不清她的脸,只能听到那令人心碎的、仿佛永无止境的喘息和呛咳。
有时,咳到最剧烈的时候,她会猛地弓起身子,用手死死捂住嘴,身体剧烈地痉挛。
黑暗中,我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带着铁锈味的腥甜气息弥漫开来。
我知道,那是血。
母亲在咳血。
“娘…”我吓得浑身发抖,带着哭腔小声叫唤,小手摸索着去碰她冰冷的手。
母亲的身体猛地一僵,随即更加用力地捂紧嘴,将那痛苦的呛咳和血腥气死死压住。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艰难地、长长地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带着浓重的湿漉漉的杂音。
她摸索着,冰凉的手指颤抖着抓住我小小的手,攥得死紧,仿佛那是她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黑暗中,她的声音虚弱得像游丝,带着浓重的喘息和一种令人心悸的平静:“没事…娃…娘…没事…睡吧…” 那攥着我的手,却冰凉得没有一丝热气,带着绝望的力度。
日子就在这无休止的喘息、呛咳、咳血和饥饿中缓慢地爬行。
牛棚里唯一的色彩和生气,是母亲偶尔精神稍好时,会用一种近乎贪婪的目光长久地凝视着我。
她会用枯瘦的手指,极其轻柔地、小心翼翼地梳理我枯黄稀疏的头发,或者抚过我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格外大的眼睛轮廓。
她的眼神专注得近乎神圣,里面燃烧着一种微弱却异常执拗的光,仿佛要将我的每一寸模样都刻进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
有时,她会断断续续地讲起那个夭折的姐姐——囡囡。
讲她如何的粉嫩可爱,如何会笑,讲她生病时如何的可怜,讲爷爷如何的冷酷……那些破碎的、浸透泪水和痛苦的往事碎片,伴随着她艰难的喘息,像冰冷的雨点,一遍又一遍地砸在我幼小的心田上。
她的诉苦,她的期望,她对那个从未谋面的姐姐的刻骨思念,连同她病弱的身躯和日夜不停的喘息声,一起构成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也是最沉重的认知:活着,是如此的艰难、痛苦,充满了失去和不公。
而我是她唯一的指望,是她在这无边苦海里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娃…你要争气…要出息…要离开这个鬼地方…” 这是她在我耳边重复最多的话。
每一次说,她的眼神都异常锐利,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严厉,仿佛要将这句话刻进我的骨头里。
这沉甸甸的期望,像一副无形的枷锁,过早地套在了我的脖子上。
牛棚的破败在时光的侵蚀和无人修缮中加速恶化。
屋顶的破洞越来越大,下雨天成了真正的灾难。
父亲走后第二年春天,一场格外绵长的春雨,让牛棚几乎成了水牢。
雨水从屋顶大大小小的缝隙里肆意灌入,在地上汇成浑浊的水流。
土炕湿透了,霉味浓得呛人。
母亲咳得更加厉害,几乎无法躺下,只能整夜整夜地蜷缩在炕角一个相对干燥点的破麻袋上,抱着膝盖,艰难地喘息。
我缩在她旁边,冻得瑟瑟发抖。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闯入了这片绝望的泥沼——三叔张根宝。
三叔是爷爷的第三个儿子,比父亲小几岁,长得人高马大,脾气暴躁,是村里有名的“二杆子”。
他从小就不待见父亲这个“书呆子”大哥,觉得他没用,丢张家的脸。
分家时,他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爷爷把父母扫地出门的。
父亲走后,他更是把对爷爷某种隐秘的不满(比如觉得爷爷偏心小叔),肆无忌惮地发泄到我们孤儿寡母身上。
那天下午,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
三叔带着一身浓烈的酒气,像一阵黑旋风般闯进了牛棚。
他穿着沾满泥点的胶鞋,毫不顾忌地踩在屋里的泥水里,溅起一片污浊。
他那张被酒精烧得通红的脸上,横肉扭曲,一双牛眼凶光毕露。
“李秀云!
你他妈给我滚出来!”
他站在屋中央,叉着腰,粗声大气地吼道,唾沫星子飞溅。
母亲正蜷缩在炕角的麻袋上,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惊得浑身一颤,随即爆发出剧烈的呛咳,身体痛苦地弓起。
她挣扎着想坐起来,却因为虚弱和病痛,试了几次都没成功。
“根…根宝兄弟…有…有事?”
母亲艰难地喘息着,断断续续地问,声音微弱得几乎被雨声淹没。
“有事?
当然有事!”
三叔喷着酒气,一步跨到炕边,居高临下地瞪着母亲,手指几乎戳到她的鼻尖,“我问你!
村东头老赵家的麦子地,是不是你屋里的鸡跑进去祸害了?!
啊?!
别以为我大哥不在家,就没人管得了你们了!
那是我家挨着的地!
糟蹋了粮食,你赔得起吗?!”
这完全是莫须有的指控。
我们那几只瘦骨嶙峋的鸡,连自家院墙都飞不出去,怎么可能跑到村东头去?
这分明是找茬。
“没…没有的事…”母亲又急又气,呼吸更加急促,“根宝兄弟…你…你弄错了…我们的鸡…都在窝里…放屁!”
三叔猛地打断她,一脚踹在旁边的破木柜上,发出“哐当”一声巨响,吓得我尖叫一声,猛地扑到母亲怀里,浑身筛糠般抖起来。
“老子亲眼看见的!
就是你们家的瘟鸡!
怎么?
想赖账?
你个痨病鬼,活着浪费粮食,死了浪费地皮,养的鸡也他妈是祸害!”
污言秽语像冰雹一样砸下来。
母亲气得浑身发抖,蜡黄的脸涨得通红,嘴唇哆嗦着,想反驳,却因为剧烈的喘息和愤怒,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是发出“嗬嗬”的倒气声。
三叔似乎觉得还不够解气,他那双被酒精烧红的眼睛在昏暗潮湿的牛棚里扫视了一圈,最终落在了墙角那个唯一的、用来熬药煮饭的破瓦罐上。
那瓦罐虽然豁了口,熏得漆黑,却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家当。
“赔不起是吧?
行!”
三叔狞笑一声,猛地转身,大步走到墙角,弯腰一把抓起那个瓦罐!
“不…不要!”
母亲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挣扎着想扑过去,却因为剧烈的动作引发了更可怕的呛咳,整个人瘫软在炕上,动弹不得。
我吓得魂飞魄散,死死抱住母亲,把脸埋在她散发着药味和血腥气的怀里,不敢看。
“哐啷——嚓!!!”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在狭小的牛棚里炸开!
伴随着瓦片碎裂飞溅的刺耳声音!
三叔将那口唯一的瓦罐,狠狠地、用尽全力地砸在了牛棚那早己坑洼不平的泥土地上!
瓦罐瞬间粉身碎骨!
黑色的碎片混合着里面残留的一点浑浊药汁和野菜渣,像黑色的冰雹一样西处迸射!
有几片甚至飞溅到了炕上,擦着我和母亲的身体飞过!
巨大的声响和飞溅的碎片,彻底击垮了母亲本就脆弱不堪的神经。
她猛地瞪大眼睛,看着地上那一堆代表着这个家最后一点“体面”和功能的黑色碎片,身体剧烈地抽搐起来,喉咙里发出“咯咯”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异响。
她猛地用手捂住嘴,但这一次,鲜血不再是缓慢渗出,而是如同决堤般,从她的指缝间狂涌而出!
暗红的、带着泡沫的血液,瞬间染红了她枯瘦的手掌和前襟,滴滴答答地落在身下湿冷的麻袋上,洇开一片刺目的猩红!
她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地上那堆瓦砾,眼神里没有痛苦,没有愤怒,只有一片死寂的、彻底的绝望和灰败。
三叔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看着母亲喷涌的鲜血和那死灰般的眼神,他脸上狰狞的表情僵住了,酒意似乎也醒了几分。
他有些慌乱地后退了一步,踩在瓦罐碎片上,发出“咔嚓”的声响。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狠狠地啐了一口浓痰,吐在母亲咳出的那滩刺目的血污旁边。
“呸!
晦气!”
他骂骂咧咧地,像躲避瘟疫一样,转身大步冲出了牛棚,消失在门外淅淅沥沥的雨幕中。
牛棚里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雨水滴落在地上的“滴答”声,母亲喉咙里那拉风箱般艰难的、带着血沫的喘息声,以及我压抑不住的、惊恐到极致的呜咽声。
地上,那堆黑色的瓦罐碎片,像一张咧开的、嘲讽的嘴,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家最后一点尊严的彻底粉碎。
母亲胸前那片刺目的猩红,像一朵在绝望泥沼中骤然绽放的、邪恶而凄厉的花。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药味、霉味和泥土的腥气,混合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死亡的气息。
我蜷缩在母亲冰冷的怀里,小小的身体因为极度的恐惧和寒冷而抖个不停。
母亲那只沾满鲜血的手,无力地垂落在炕沿,指尖还在微微颤抖。
她的目光空洞地望着屋顶漏雨的破洞,那片灰蒙蒙的天空。
那一刻,西岁的我,懵懂地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比屋顶塌了、比瓦罐碎了更彻底地崩塌了。
那是一种支撑着母亲活下去的、名为“体面”或“希望”的东西,被三叔那狠狠一砸,连同瓦罐一起,彻底粉碎了。
牛棚里最后一丝微弱的光,似乎也熄灭了。
日子在破碎的瓦砾和凝固的血迹中,滑向更深的黑暗。
绝望像冰冷的藤蔓,缠绕着牛棚里的每一寸空气,勒得人喘不过气。
母亲的病势急转首下,咳血成了家常便饭,那口破瓦罐碎了之后,连熬点草药都成了奢望。
她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昏沉状态,偶尔清醒,眼神也是涣散的,望着屋顶的破洞,或者空洞地盯着墙角那堆黑色的碎片,仿佛灵魂己经抽离了这具千疮百孔的躯壳。
饥饿感如同跗骨之蛆,日夜啃噬着我的胃。
家里的粮食早己告罄,母亲娘家舅舅偷偷送来的一点玉米面也支撑不了几天。
我常常饿得眼冒金星,肚子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疼得首不起腰。
牛棚里能吃的都吃了,野菜根、榆树皮磨的粉,甚至墙角的土,我都偷偷抠下来塞进嘴里,那苦涩、砂砾般的味道令人作呕,却只能带来短暂的、虚假的饱腹感。
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肋骨根根分明地凸起,皮肤因为缺乏营养而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蜡黄。
头发枯黄稀疏,像秋后的乱草。
牛棚外,那个村庄似乎遗忘了我们。
偶尔有邻居路过,目光匆匆扫过这破败的角落,便像被烫到一样迅速移开,脚步加快。
爷爷家的青砖瓦房依旧气派,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将所有的温暖和善意都隔绝在外。
我像一只被抛弃在荒野的幼兽,在饥饿、寒冷和母亲垂死气息的包围中,本能地瑟缩着,等待着不知何时会降临的、彻底的黑暗。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绝望几乎要将我们母子彻底吞噬的时候,一个如同惊雷般的声音,骤然在牛棚外炸响!
“张根生家!
汇款单!
东北来的汇款单!
李秀云!
出来拿戳子(印章)!”
那声音高亢、洪亮,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是乡邮递员老刘头!
他骑着那辆绿色的、车把上挂着帆布邮包的自行车,停在离牛棚不远处的土路上,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扬着一张小小的纸片,正对着牛棚的方向大声吆喝。
这声音,像一道撕裂厚重乌云的闪电!
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
昏沉中的母亲,身体猛地一颤!
她那一首涣散无光的眼睛,在听到“张根生”和“汇款单”这几个字的瞬间,如同被注入了强心针,骤然爆发出骇人的光亮!
那光芒锐利、炽热,带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求生欲!
她不知从哪里涌出一股力气,竟然猛地挣扎着,用手肘撑起了上半身!
动作之剧烈,又引发了一阵呛咳,鲜血再次涌上她的嘴角,她却浑然不顾。
她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门口的方向,枯瘦的手颤抖着伸向炕边那个唯一的小木匣——里面放着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枚小小的木头私章。
“娃…快…快…”她喉咙里发出嘶哑的、急促的催促,眼神像燃烧的火炭,死死地烙在我身上。
我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
那声“汇款单”的吆喝,像一道惊雷劈开了我混沌的世界!
父亲!
是父亲!
那个在铁轨尽头消失的、模糊的蓝色背影!
他还活着!
他寄钱回来了!
巨大的、难以置信的狂喜和一种懵懂的、被拯救的希望瞬间冲垮了我所有的恐惧和委屈!
我几乎是手脚并用地从炕上滚下去,顾不上穿鞋,赤着脚踩在冰冷泥泞的地面上,踉踉跄跄地冲向门口!
心脏在瘦弱的胸腔里疯狂地擂动,几乎要跳出来!
我猛地拉开那扇歪斜的木门,刺眼的天光让我下意识地眯起了眼。
门口,邮递员老刘头正有些不耐烦地等着。
他看到冲出来一个赤着脚、瘦得像麻杆、浑身脏兮兮的小男孩,愣了一下。
“戳子呢?
你娘呢?”
老刘头皱着眉问。
“娘…娘病了…”我喘着粗气,语无伦次,眼睛却死死盯着他手里那张小小的、印着蓝色花纹的纸片。
那就是汇款单?
它能换来粮食?
换来药?
换来活命?!
“快点!
我还得跑下一家呢!”
老刘头催促道。
我猛地转身,像一阵风似的冲回牛棚,冲到炕边。
母亲己经挣扎着半坐起来,手里紧紧攥着那枚小小的、刻着她名字的木章。
她的手抖得厉害,几乎握不住。
“娘!
章!
给我章!”
我急切地伸出手。
母亲颤抖着,把那枚还带着她体温的、小小的木章,无比郑重地、仿佛交付千斤重担般,放进了我的手心。
她的眼神依旧死死地盯着我,里面燃烧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近乎骇人的光芒,那是绝望深渊里骤然升起的、名为“生”的熊熊烈焰!
“拿…拿好…别丢…”她的声音嘶哑得如同砂纸摩擦。
我攥紧那枚小小的、带着母亲体温和鲜血气息的木章,像攥着整个世界的希望!
转身再次冲向门口!
赤脚踩过冰冷的泥水,踩过散落的瓦罐碎片,冲向那个绿色的身影,冲向那张能带来救赎的小纸片!
“戳子!”
我把攥得死紧的拳头伸向老刘头,摊开手心,露出那枚小小的木章。
老刘头看了一眼我手心的章,又看了一眼牛棚里隐约可见的狼藉和炕上那个挣扎的身影,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复杂,有同情,有无奈,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他接过木章,在汇款单上用力按了一下,留下一个清晰的红色印痕,然后把汇款单和木章一起递还给我。
“收好了,去乡上邮局取钱。”
他叮嘱了一句,便不再看我们,骑上自行车,摇着铃铛走了。
我紧紧攥着那张薄薄的、却仿佛重逾千斤的汇款单和那枚小小的木章,站在牛棚门口冰冷的泥水里。
深秋的风吹在脸上,带着寒意,却吹不散我心中那团骤然升腾起的、滚烫的希望之火!
我低头看着汇款单上那陌生的、属于“张根生”的名字和一串数字,又回头望向牛棚里。
母亲依旧保持着半坐的姿势,倚靠在冰冷的土墙上。
她胸前的血迹己经变成了暗褐色,像一块丑陋的补丁。
她的脸色蜡黄得可怕,嘴唇干裂起皮,嘴角还残留着一点未擦净的血迹。
深陷的眼窝周围是浓重的青黑色阴影,仿佛很久很久没有真正合过眼。
然而,此刻她的眼睛却异常明亮!
那光芒穿透了病容,穿透了疲惫,穿透了死亡的阴影,像两簇在寒风中猎猎燃烧的火焰!
她死死地盯着我,盯着我手中那张小小的纸片。
那眼神里,不再是空洞的绝望,不再是麻木的忍耐,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以言喻的东西:有难以置信的狂喜,有绝处逢生的战栗,有失而复得的巨大冲击,还有一种……一种沉甸甸的、几乎要压垮她残存生命的、名为“希望”的重担!
她的嘴唇剧烈地哆嗦着,似乎想笑,想哭,想说什么。
最终,却只是极其艰难地、极其缓慢地,极其用力地,向我点了点头。
一滴浑浊的泪,无声地从她深陷的眼窝里滚落,滑过那布满泪沟和血污的脸颊,重重地砸在身下冰冷的草席上。
她枯瘦的手,颤抖着,极其缓慢地抬了起来,伸向我,伸向我手中那张救命的纸片。
那动作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虔诚和渴望。
我攥着汇款单和木章,赤着脚,一步一步,走回那阴冷潮湿、弥漫着血腥和霉味的牛棚,走向那个在绝望深渊里骤然被一缕微光照亮、却依旧摇摇欲坠的母亲。
牛棚外,那棵老苦楝树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像一个巨大的、沉默的问号,投射在泥泞的地面上。
而那张薄薄的汇款单,此刻在我汗湿的手心里,却像一块滚烫的烙铁,也像一把刚刚启封的、锋利的双刃剑。
它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也必将带来更多无法预料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