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汤记(冯淑春枝)网络热门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羊汤记(冯淑春枝)
叛军破城那日,我的丈夫被强征从军。 八年后,他成了威名赫赫的将军,身边还跟着个叫他“父亲”的男孩。 我低头擦着手中的汤勺:“将军,羊汤十文一碗,烧饼三文一个。” 他却红着眼眶握住我的手腕:“苏好,这味道我找了八年。
” 您认错人了。我抽回手,露出腕间疤痕,“民妇的夫君,早死在睢阳了。
” 窗外突然传来孩童嬉笑,他猛地拽出半块玉佩:“那这玉佩,你为何还保留着?
” 羊汤沸腾着,雾气朦胧了那道从眉骨到下颌的疤——和我记忆里一模一样。
一天光未亮,长安西市后巷的苏家肉铺已经飘出血腥气。我蹲在井边冲洗最后一副猪肠,冷水冻得手指通红。后母王氏尖利的声音从屋里刺出来:“苏好!磨蹭什么?
洗完赶紧把门前泼了,满地的血招苍蝇!”“就来。”我低声应着,将冻僵的手在粗布裙上擦了擦。这是天宝十四年的春天,长安城还沉醉在盛世的幻梦里。
胡商牵着骆驼叮当走过西市,酒肆里飘出琵琶声,谁都不知道,渔阳的战鼓已经悄悄擂响。
我提木桶泼水时,看见墙根下蹲着个熟悉的身影。李坏——那个西市有名的流浪少年,正在喂一条瘸腿的狗。他把自己仅有的半块饼掰碎了放在地上,动作粗暴,眼神却柔和。
“看什么看?”他忽然抬头,狼一样的眼睛盯住我。我慌忙低头泼水,水花却不小心溅到他身上。他猛地站起来,我吓得后退两步——整个西市都知道李坏打架不要命。谁知他只是瞪我一眼,继续蹲下摸那狗的脑袋:“怕什么?我又不吃人。
”我犹豫着从怀里掏出用油纸包着的肉渣——这是每天偷藏下来喂野狗的。他看见油纸包,嗤笑一声:“苏屠户家的善心小姐?”这话刺得我心疼。长安西市谁不知道,屠户苏大强的女儿是个受气包?亲娘早逝,后母刻薄,连买胡饼的小贩都敢克扣我的铜钱。
我转身要走,他却突然叫住我:“喂。”三个地痞晃进巷子,为首的踹了瘸狗一脚:“李坏,保护费该交了吧?”李坏把最后一点饼渣放在地上,慢慢站起来。他没说话,但整个巷子的空气都凝固了。地痞伸手要抓他衣领,李坏突然动了。快得像豹子,一拳砸在对方面门。另外两人扑上来,他抄起我刚放下的木桶抡过去,冷水泼了满地。
我缩在墙角发抖,看见一个地痞掏出匕首。想都没想,我抓起手边的扫帚砸过去——没砸中,但分了那人的神。李坏趁机拧住他手腕,匕首当啷落地。三人骂咧咧跑了。
李坏抹去嘴角的血,捡起匕首看了看,突然递给我:“拿着防身。”我愣着没接。“不要?
”他冷笑,“刚才那怂样,下次我不在,你等着被欺负?”我最终接过匕首,柄上还沾着他的体温。那之后,我常在清晨偷偷放个胡饼在墙根。有时是饼,有时是几文钱。
他从不说谢,但有一次我被醉汉纠缠,他不知从哪冒出来,一句“滚”就解了围。
我以为这样隐秘的善意能持续很久,直到那天回家,看见屋里坐着个六十多岁的老鳏夫。
后母王氏笑得像朵揉皱的花:“苏好,来见见东市的张掌柜。他家开绸缎庄的,正房去年没了...”老鳏夫的手肥腻腻的,抓住我手腕不放:“好,好,屁股大能生儿子。
”我猛地抽回手。父亲苏大强在一旁喝酒,眼皮都没抬:“张家聘礼给三十两。下月过门。
”如坠冰窟。那张掌柜的年纪比我爹还大,听说前三房妻子都是被打死的。夜里,我听见后母和爹算计:“嫁过去冲喜,那张老头说不定三天就咽气。到时候聘礼不退,她还能分点家产...”我摸到枕下李坏给的匕首,铁器冰凉。想起娘临终前说:“好好,女子命如浮萍,但要自己抓住那根稻草。”次日清晨,我在破庙找到李坏时,他正给胳膊上的伤口换药。见我来,他慌忙披上衣衫。“娶我。”我说出练习了一夜的话,“我会洗衣做饭,还能帮工挣钱。你娶我,聘礼...后娘要一百两,我们可以慢慢还...”破庙里静得能听见灰尘飘落的声音。李坏盯着我看,像看一个疯子。
“跟我?”他忽然笑出声,“我今天饱饭都不知道在哪,你跟我?”我攥紧衣角:“苦不怕。
只要是自己选的路。”他笑容渐收,黑沉沉的眼睛看着我。很久,他说:“好。
”提亲场面比想象中还难堪。父亲笑得喷饭:“李坏?那个西市混混?
”后母直接抄扫帚赶人:“一百两!少一文免谈!”我以为李坏会发怒,他却站得笔直:“一月为期,一百两聘礼,八抬大轿娶苏好。”“若做不到?”后母讥笑。
“此生不见苏好。”他说得斩钉截铁,拉过我手按了红印泥,在字据上摁下手印。
他的手指紧紧压着我的,滚烫。那晚他翻墙进我院子,塞给我一包桂花糕:“别饿死。
等我回来。”“你去哪?”“西域。有商队招能打的,跑一趟够吃三年。
”月光下他眼神灼灼,“有点险,但值。
”我抓住他衣袖:“听说西域路上有马贼...”他笑了,第一次温柔地拍我手背:“放心。
阎王爷不敢收我这种祸害。”李坏走后的第二十天天,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到了长安。
市井哗然,米价飞涨。后母天天骂我“丧门星”,张老鳏夫却催更急——乱世要人伺候呢。
第二十八天,巷口一阵骚动。几个人抬着副门板冲进来,板上的人血糊糊的,几乎认不出模样。“李坏兄弟拼死护货...”商队的人哽咽,“马贼劫道,他为护货中了三刀...昏迷前一直说‘钱在骆驼鞍下’...”我颤抖着掀开染血的布,鞍下缝着个皮袋,里面是整一百两银子。李坏在破庙里躺了十天。
我当掉娘留下的银簪请郎中,日夜守着。他高烧说胡话,一会喊“杀”,一会喊“苏好别怕”。第十一天清晨,他忽然睁开眼。第一句话是:“钱...够不够聘礼?
”我望着他眉骨到下颌的伤痕,泪如雨下。婚礼简单得寒酸。李坏——现在该叫李环了,名字是我取的。洞房那夜,我为他伤口换药,轻声说:“环,取圆满之意。从今往后,我们互相守护,可好?”他握住我颤抖的手:“好。”我们在西市盘了个小铺面,起名“环好记”,卖羊汤烧饼。我熬汤,他烤饼。他臂伤未愈,揉面时冷汗直流,却从不让我多忙。生意渐渐好起来。常来的是西市脚夫、胡商伙计,都说“李家羊汤,暖到心里”。有时李坏会望着西北方向出神,我知道他想起西域的事。他从不细说,只一次醉后提过:“那些货...不只是丝绸。”天宝十四年冬,渔阳鼙鼓终于动地而来。
消息传到长安时,市井哗然。皇帝慌了,开始疯狂征兵。一个雪天,官兵踹开了我们小店的门。“壮丁一律征用!”差役吼着,“安禄山打过来了!
”李坏默默解下围裙。他把我拉到后院,塞给我那把匕首:“藏好。活下去,等我回来。
”又从贴身处摸出半块玉佩,一掰两半:“生当复来归,死当...”我捂住他的嘴,眼泪滴在交握的手上:“我等你。一年,十年,一辈子。”他走了。我站在店门口,看雪地上脚印渐远。那晚我抱着玉佩入睡,梦见少年在墙根下喂狗。他回头对我笑,眼睛亮如星辰。醒来时,长安城一片死寂。远处隐约有马蹄声如雷震。乱世,真的来了。
二长安城破那日,雪下得正紧。我抱着刚刚抢回来的半袋米,站在西市街口,看见溃散的守军如潮水般涌过。有人喊了一声“叛军进城了”,整个长安顿时炸开了锅。
后母王氏一把抢过我手中的米袋,往驴车上扔:“愣着干什么?快去把你爹藏的银钱挖出来!
”父亲苏大强已经醉得不省人事,抱着酒坛嘟囔:“怕什么...安禄山也是要吃饭的...屠户饿不死...”我冲进卧房,从床下挖出那个装满铜钱的陶罐——这是我和李环攒下准备扩店的血汗钱。正要转身,后母一把夺过罐子:“赔钱货!要不是你招来那个丧门星,哪会有这些祸事!
”外面马蹄声如雷,惨叫哭嚎不绝于耳。后母慌慌张张装车,突然盯着我:“把你那玉佩拿来!
”我下意识捂住胸口:“这是李环...”“就是那个煞星招的祸!”她扑上来就抢,“值钱东西都得上交!”父亲突然摇摇晃晃站起来:“给她!要不是你非要嫁那个混混,老子现在还是长安城里有名的苏屠户!”拉扯间,玉佩绳断,半块青玉落在地上。
我慌忙去捡,后母一脚踩住我手背:“克死亲娘又克丈夫的扫把星!”就在这时,院门轰然倒塌。几个叛军冲进来,看见驴车上的粮食,眼睛一亮:“拖走!
”父亲酒醒了大半,跪地求饶:“军爷!这是咱全家活命的口粮啊!”一个叛军挥刀就砍,父亲下意识一挡,血溅三尺。“爹!”我扑过去。后母尖叫着被拖到一边,驴车被抢走。
父亲躺在我怀里,血泡从嘴角冒出来:“好儿...逃...”手慢慢垂落。
叛军又来拉扯后母,她突然指着我:“军爷!那个!那个年轻!她还是个雏儿!
”我抓起地上那把李环给的匕首,翻墙就跑。身后是后母的惨叫和叛军的狂笑。雪越下越大,长安街道上到处都是尸体和逃难的人。我混在人群里往南跑,靴子陷进雪泥里,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第三天,我在一个破庙里遇到了春枝。她正给几个妇人分发干粮,绛色棉袄已经污损,发髻却梳得一丝不苟:“吃慢点,噎死了我可不管。”有人试图多拿,春枝柳眉倒竖,一巴掌拍在那人手上:“规矩呢?每人半块,多拿的给我吐出来!
”她看见蜷在角落的我,扔过来一块饼:“新来的?哪家的?”“西市...苏家肉铺。
”春枝挑眉:“哦,那个被抢亲的屠户闺女?”她走过来蹲下,突然伸手捏我下巴,“长得倒周正。会什么手艺?”“会...会熬羊汤。”她笑了,眼角细纹如刀刻:“这世道,羊汤不如会脱裤子。”见我要怒,她又拍拍我脸,“傻姑娘,姐姐教你第一课——乱世里,心软的先死。”春枝原本是官妓,乱起时偷跑出来,竟组织起一群妇孺逃难。她总有办法弄到粮食,有时用首饰换,有时...我不愿深想。
“看什么看?”有次她回来,衣领撕破了,却得意地晃着一袋米,“够吃三天了。
”我给她披上衣服,她突然抓住我手腕,力道大得吓人:“苏好,记住——身子可以脏,心要干净。”她教我认毒草,教我用发钗当武器,教我看人眼色:“那些兵痞,眼睛往哪瞟,下一步就要往哪摸。”逃难队伍越来越大,春枝越来越沉默。直到有天夜里,她突然说:“我原是御史家的小姐。十岁被卖进教坊司。”月光下她笑得凄凉,“什么清白名声,比不过活命重要。”一个月后,我们遇到了冯淑。她独自坐在破马车里,车辕断了,老马奄奄一息。见到我们,她微微颔首:“诸位娘子可需帮忙?
”春枝冷笑:“夫人先帮帮自己吧。”冯淑不恼,慢慢下车,从车里取出一个包袱:“有些药材和盐,或许用得上。”她丈夫是洛阳刺史,城破时率众抵抗,全家遇难。唯独她因回长安探亲逃过一劫。“节哀。”我不知道怎么安慰。
冯淑平静得像在说别人:“乱世之中,能哀也是福分。”她开始教孩子们识字,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千字文》。春枝嗤笑:“认字能当饭吃?
”冯淑温婉一笑:“乱世会过去,脑子里的东西别人抢不走。
”她私下教我算账:“你既有厨艺,将来重开店肆,不会算账可不行。”又教我识文断字,“女子立世,总要有些依仗。”有次遭遇流寇,春枝正要带我们躲进山洞,冯淑却说:“且慢。”她仔细观察洞口杂草,“有人进去过,且不止一人。”我们藏在一边,不一会果然躲过一劫。春枝第一次对冯淑露出佩服神色:“夫人好眼力。
”冯淑淡淡一笑:“先夫教过,观草识人。”队伍快到睢阳时,遇上大批溃兵。
春枝让我们躲进灌木丛,自己出去周旋。我放心不下,悄悄跟上。
看见春枝正对一个校尉笑:“军爷行行好,都是苦命人...”袖中匕首寒光一闪。
校尉突然抓住她手腕:“好辣的小娘们!”几个兵士围上来。
我想起春枝教过的——攻其不备。抓起地上泥沙扬过去,在惨叫中拉起春枝就跑。
回到躲藏处,春枝一巴掌甩在我脸上:“谁让你来的!”第二巴掌却没落下,她突然抱住我,“傻丫头...傻...”那天夜里,她发烧说明话,一直喊“娘”。我守着她,冯淑轻轻叹气:“她心里苦得很。”睢阳城就在眼前时,我们遭遇了最惨烈的袭击。
一队叛军骑兵发现了逃难队伍,开始冲杀。春枝让我们趴下别动,自己竟然站起来朝反方向跑:“来抓姐姐啊!”引开了大部分追兵。
我和冯淑带着妇孺躲进河沟,听见远处春枝的惨叫声。我要去救,冯死命拉住我:“别辜负她!”深夜,春枝居然回来了。衣衫破碎,浑身是血,手里却紧紧攥着一个布袋:“赚了...够吃十天...”她高烧三天。
醒来第一句话是:“苏好,老娘教你最后一课——该狠的时候,别手软。”睢阳城门紧闭,守将张巡站在城头喊:“城中粮草已尽,诸位请往他处!”难民哭求不绝。我突然想起什么,冲到城下:“民妇会制纸饼!能充饥!”张巡愣住:“什么纸饼?”“将纸浆混入少量杂粮,蒸熟压实,虽难咽但能保命!”这是从前听胡商说的西域法子。城门开了一条缝。
张巡的谋士林修远打量我们:“娘子如何得知此法?”“西市胡商所传。”我挺直脊梁,“我还会熬疗伤药汤,能帮伤员。”春枝突然开口:“我会伺候人,什么脏活都能干。
”冯淑微微颔首:“老身略通文墨,可帮整理文书。”林修远沉吟片刻,终于摆手:“放她们进来。”睢阳城内饿殍遍野,守军面黄肌瘦。
我带着妇女们收集废纸、树皮,照记忆中的方法制饼。第一次蒸出来的饼硬如石头,守军吃了直噎喉咙。“加点醋浆软化和。”冯淑建议,“虽酸涩但易下咽。
”春枝不知从哪弄来几袋发霉的杂粮:“不能吃,但或许有用?
”我忽然想起李环说过——西域人用霉粮酿酒。“可以试试酿醋,消毒疗伤!
”林修远来看我们工作时,眼中有了赞许:“娘子非常人。”我没有言语,只是淡淡点了点头。有次我正熬药汤,他忽然问:“听说娘子丈夫从军了?
”我搅动药勺的手一顿:“嗯。”“可有消息?”药汤沸腾,如我心绪。良久,我轻声道:“无讯便是好消息。”他沉默片刻,突然说:“睢阳怕守不久。
城破那日...我可护你周全。”我抬头看他。这是个斯文的读书人,眼里有真诚有关切。
但我想起雪夜里远去的背影,想起按红手印时滚烫的指尖。“谢先生好意。
”我继续搅动药汤,“民妇已嫁为人妻。”林修远怔了怔,竟躬身一礼:“是在下唐突了。
”春枝知道后笑出眼泪:“好丫头!有骨气!”笑着笑着又落泪,“这乱世...有几个痴情人能团圆...”当夜叛军攻城更猛,伤员源源不断抬来。
我正给一个少年兵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