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3李麦子李麦子完整免费小说_小说全文免费阅读麦田守望者3李麦子李麦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李家庄的麦苗已经长到小腿高,绿油油地铺满了田野。
度假村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合作社的运营也步入正轨。李麦子辞去分公司工作后,全身心投入到村庄的发展中。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李麦子正在合作社办公室处理文件,李明宇兴冲冲地跑来:“麦子,好消息!省里要举办乡村振兴创新大赛,一等奖有百万资金支持!”李麦子眼睛一亮:“我们正好可以把‘李家庄模式’系统化,拿去参赛。”说干就干。她立即组织团队,开始整理这些年的经验和成果。
然而在梳理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合作社的股权结构存在隐患。“明宇哥,你看这里。”她指着股权登记表,“当初为了快速成立合作社,很多老人的股权都是由子女代持。现在利益大了,家庭矛盾开始出现了。
”李明宇皱眉:“确实。昨天王老五家就为股权的事吵了一架,儿子想卖掉股权去城里买房,老人死活不同意。”正说着,王老五的儿子王强就闯了进来:“李律师,我要退股!
我爸老糊涂了,守着股权不当饭吃,我要钱在城里付首付!”李麦子冷静地说:“强子,合作社章程规定,股权转让必须经董事会批准,而且本村社员有优先购买权。”“那我不管!
那股权名义上是我代持,就是我的!”王强情绪激动。这时王老五也赶来了,气得浑身发抖:“逆子!那是我的养老本!你敢卖试试!”眼看父子俩要吵起来,李麦子赶紧劝住:“王叔,强子,你们都冷静。这事得依法依规来办。
”好不容易劝走王家父子,李麦子陷入沉思。这不是个例,随着合作社效益好转,类似的矛盾会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完善股权制度,明确代持关系,避免家庭纠纷。
”她对李明宇说。然而改革谈何容易。涉及到切身利益,村民们意见分歧很大。
年轻人希望股权流通更自由,老人则希望牢牢握在手里。连续开了几次村民大会,都吵得不可开交。李麦子嗓子都说哑了,还是无法达成共识。最低谷时,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也许我太理想主义了?利益面前,人情就这么不堪一击?
”深夜,她独自坐在母亲坟前诉说烦恼。晚风吹过,仿佛听到母亲的回应:“麦子,记得吗?
麦穗越饱满,头垂得越低。”是啊,越是有成绩,越要谦虚谨慎。她重新振作起来,改变策略——不再试图统一意见,而是逐家逐户做工作。她先找到王老五家,耐心解释:“王叔,股权明确了对大家都好。您可以把股权直接登记在自己名下,这样更保险。”王老五犹豫:“可是...我不识字,怎么管理啊?
”“可以委托合作社统一管理,您按时分红就行。”李麦子拿出方案,“我们还准备设立老年人股权信托,保障你们的权益。”说服老人后,她又找年轻人谈:“强子,你知道为什么合作社能成功吗?就是因为大家团结。
如果都只顾自己,最终只会一起吃亏。
”王强嘟囔:“我在城里确实需要房子...”“合作社正在规划员工宿舍,以后你可以成本价购买。”李麦子抛出橄榄枝,“而且度假村需要管理人员,你愿意回来工作吗?”王强眼睛一亮:“真的?我能当经理?”“从基层做起,有能力自然能晋升。”李麦子微笑,“怎么样?不比在城里打工差吧?”就这样一家家沟通,一点点推进,股权改革方案终于获得了大部分村民支持。然而就在改革即将完成时,新的危机又出现了。一天清晨,李麦子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赵三慌慌张张地站在门外:“麦子,不好了!度假村那边打起来了!”她赶紧穿衣赶去,只见度假村大堂里两拨人对峙着:一拨是本地村民,一拨是外来员工。地上碎玻璃遍地,显然刚发生过冲突。“怎么回事?”李麦子厉声问道。原来,随着度假村规模扩大,雇了不少外地员工。本地村民觉得自己的工作岗位被抢了,双方积怨已久,今早因为一点小事爆发了冲突。李麦子头大如斗。这比股权问题更复杂,涉及到本地人与外来者的矛盾。她先稳住局面,然后分别找双方谈话。
本地村民抱怨:“我们是主人,凭什么工作让外人做?
”外来员工委屈:“我们背井离乡来工作,凭什么受歧视?”更棘手的是,这个问题还牵扯到李明宇。有村民私下议论,说明宇偏袒外来员工,因为他是外村人。
李麦子找到李明宇,发现他正在喝闷酒。“明宇哥,你没事吧?”李明宇苦笑:“麦子,也许我真的不适合这个位置。村民们始终把我当外人。”“别这么说,这些年你为村里做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可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改变。”李明宇叹气,“我终究不是李家庄土生土长的。”这句话点醒了李麦子。是啊,地域观念、本外之别,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她思考再三,决定从文化认同入手。周末,她组织了一场“文化交流会”,让本地村民和外来员工互相分享家乡的风俗故事。
起初大家还很拘谨,但随着酒过三巡,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一个外来员工讲述了自己离乡背井的心酸,说到动情处潸然泪下。本地村民听了也感触良多,纷纷说起自家孩子在外打工的不易。李麦子趁机说:“大家其实都一样,都是为了生活奔波。
李家庄能有今天,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不管是本村人还是外来人,只要在这里工作生活,就是李家庄的一员。”她还修改了合作社章程,明确规定:在李家庄连续工作满三年的外来员工,可以购买一定比例的股权,享受社员待遇。
这个决定遭到部分村民反对,但李麦子坚持:“只有开放包容,才能持续发展。
故步自封只会走向衰落。”慢慢地, tensions开始缓解。
本地村民和外来员工的关系逐渐融洽,甚至有人开始通婚。然而考验接踵而至。初夏时节,持续干旱袭击了整个地区。李家庄的麦田开始干裂,度假村也因缺水不得不限制营业。
“再不下雨,今年就绝收了!”李建军望着焦黄的麦田,愁容满面。更糟糕的是,由于缺水,村民之间又起了争执。上游的村民截流灌溉,下游的麦田就遭了殃。
王老五和赵三为此大打出手,几十年交情险些破裂。李麦子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她请来水利专家勘察,制定了引水方案,但需要一大笔资金。
合作社刚刚有起色,拿不出这么多钱。向银行贷款,又缺乏抵押物。眼看麦子一天天枯黄,李麦子心急如焚。绝境中,她突然想起母亲生前说过的话:“麦子黄时,就是回家的日子。
”但如今麦子黄了,却不是因为成熟,而是因为干旱。一天夜里,她梦到母亲。梦中,母亲指着干涸的河床说:“水在地下,要往深里挖。”醒来后,她恍然大悟:为什么不打井呢?她立即组织勘探,果然在村东头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打井虽然也需要资金,但比引水工程便宜多了。然而打井需要占用王老五家的地,老人死活不同意:“在我家地里打井,坏了风水怎么办?”李麦子磨破嘴皮子:“王叔,井打好后优先给您家供水,而且合作社给您补偿。”王老五还是摇头:“不行不行,祖宗传下来的地,不能乱动。”眼看谈判陷入僵局,干旱越来越严重。李麦子急得嘴上起泡,却无计可施。转机出现在一个清晨。王老五的小孙子突然发起高烧,急需送医。
但道路因干旱尘土飞扬,救护车进不来。危急时刻,李明宇开着合作社的越野车,冒险将孩子送到医院。由于救治及时,孩子转危为安。王老五老泪纵横,拉着李明宇的手连连道谢。第二天,他主动找到李麦子:“麦子,那块地...你们用吧!
打井救人要紧!”李麦子惊喜交加:“王叔,您想通了?
”“明宇一个外乡人都能为咱村拼命,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王老五感慨道。
井很快打好了,清冽的泉水涌出,解决了燃眉之急。麦田得救了,度假村也恢复正常运营。
经历这次危机,村民们更加团结。大家意识到,只有互帮互助,才能共渡难关。
乡村振兴创新大赛的日子到了。李麦子带着精心准备的方案赴省参赛。舞台上,她从容自信地讲述着李家庄的故事:从最初的矛盾重重,到如今的和谐发展;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到创新与传承的融合。评委们被深深打动。最终,“李家庄模式”荣获一等奖,获得百万资金支持。载誉归来那天,全村人聚集在村口迎接。
李建军看着女儿,骄傲得热泪盈眶。晚上,合作社举办了庆功宴。
李麦子举杯致辞:“这个奖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每一个李家庄人!是你们的支持和包容,让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人群中,王老五、赵三等老人擦着眼角;王强等年轻人兴奋地鼓掌;外来员工们也感动不已。
李明宇悄悄走到李麦子身边:“麦子,有句话我一直想说...这些年来,我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见证了村庄的变化。我想...我想永远成为这里的一员。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单膝跪地:“麦子,你愿意嫁给我吗?”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李麦子愣住了,看着李明宇真诚的眼睛,又看向父亲鼓励的目光,finally 微笑着点头:“我愿意。”欢呼声响彻夜空,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庆功宴后,李麦子和李明宇漫步在麦田边。月光如水,洒在已经抽穗的麦子上,泛起银色的光泽。“知道吗?我妈说过,麦子黄时就是回家的日子。
”李麦子轻声说,“但现在我觉得,只要心在一起,每天都是回家的日子。
”李明宇握紧她的手:“嗯,我们一起守护这个家。”远处,李建军站在老宅门口,望着月光下的一对璧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轻声对着天空说:“孩子妈,你看到了吗?
我们的麦子找到了幸福。”晚风吹过麦田,麦浪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根与守望的永恒故事。而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盛夏时节,李家庄的麦子已经金黄一片,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芒。度假村迎来了开业后的第一个旺季,游客如织,热闹非凡。李麦子和李明宇的婚礼定在麦收之后。两人商量一切从简,只请亲朋好友吃个便饭。但村民们不答应,非要热热闹闹办一场。
“咱李家庄多少年没办喜事了,必须好好操办!”王老五自封总管,指挥着年轻人搭彩棚、挂灯笼。赵三家贡献出自酿的美酒,妇女们忙着准备宴席。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婚礼前一天,李麦子正在试穿婚纱,手机突然响起。
是省城的一个陌生号码。“请问是李麦子女士吗?我是省立医院的张医生。
关于您上次的体检报告,有些情况需要当面沟通...”李麦子心里“咯噔”一下。
上月单位组织体检,她因为忙一直没去取报告。“电话里不能说吗?”“最好当面谈。
您最近方便来省城一趟吗?”挂断电话,李麦子有些不安。但她很快甩甩头,继续试穿婚纱。
明天就是婚礼了,不能影响心情。婚礼当天,阳光明媚。李麦子穿着洁白的婚纱,从老宅走向村委会礼堂。道路两旁挤满了祝福的村民,孩子们撒着花瓣。
李建军挽着女儿的手臂,眼眶湿润:“麦子,你今天真好看...你妈要是能看到该多好。
”礼堂里,李明宇穿着西装,紧张地搓着手。当新娘走进来时,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仪式简单而温馨。交换戒指时,李明宇轻声说:“麦子,我会用一生守护你和这片土地。
”李麦子眼眶发热:“我们一起守护。”宴席上,村民们轮番敬酒,祝福声不绝于耳。
李麦子却总觉得心神不宁,那个电话像根刺扎在心头。婚宴进行到一半,她借故离席,走到僻静处回拨电话。“张医生,我是李麦子。体检结果到底有什么问题?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李女士,您的血液检查有些异常...初步怀疑是急性白血病,需要进一步确诊。”手机差点从手中滑落。白血病?这怎么可能?“是不是...弄错了?
”她声音发抖,“我最近只是有点累,以为是工作太忙...”“希望是误诊,但您必须尽快来复查。”医生语气严肃,“这种病越早治疗越好。”李麦子扶着墙,感觉天旋地转。远处传来欢声笑语,与她此刻的心情形成残酷对比。“麦子,你怎么在这儿?
”李明宇找过来,看到她苍白的脸色,“不舒服吗?”李麦子强颜欢笑:“没事,就是有点累。我们回去吧,别让大家担心。”她决定暂时隐瞒这个消息。至少等婚礼结束,等麦收完成...接下来的日子,李麦子像没事人一样忙碌着。白天处理合作社事务,晚上整理“李家庄模式”的推广材料。只有她自己知道,身体的疲惫感越来越重,偶尔还会莫名发烧。李明宇察觉异常:“麦子,你最近脸色不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吧?
”“没事,可能就是太累了。”她总是这样搪塞。麦收时节到了。
今年合作社购置了新的收割机,效率大大提高。李麦子坚持要下地帮忙,李建军拗不过她,只好同意。烈日下,她挥汗如雨,仿佛要用劳动忘记病痛的阴影。但体力明显不支,好几次差点晕倒。“麦子,你去歇会儿吧。”李建军担心地说,“脸色这么白,别中暑了。
”“没事爸,我还能坚持。”她擦擦汗,继续干活。晚上回家,她终于撑不住,倒在沙发上。
李明宇摸摸她的额头:“发烧了!必须去医院!”在丈夫的坚持下,李麦子去了县医院。
检查结果令人担忧:血象异常,建议立即转省城确诊。眼看瞒不住了,她终于说出实情。
李明宇如遭雷击:“为什么现在才说?婚礼前就知道了?
”“我不想让大家担心...”李麦子虚弱地说,“麦收还没完,合作社好多事...”“什么事比你健康更重要?!”李明宇又急又气,“明天就去省城!
”省立医院的检查结果确认了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需要立即化疗。
“治疗效果好的话,五年生存率能达到70%以上。”医生尽量说得乐观,“但化疗过程会很辛苦,需要家人全程陪伴。”李麦子沉默良久,问:“我还能工作吗?
”“治疗期间需要休息,至少半年不能劳累。”半年?合作社刚刚走上正轨,乡村振兴项目正在关键阶段...她无法想象离开这么久。回到村里,李麦子召集合作社核心成员开会,宣布病情。“我要去省城治疗一段时间,合作社的工作就拜托大家了。”她尽量保持平静。会场一片寂静。
王老五率先打破沉默:“麦子,你放心治病!合作社有我们呢!”“对!你带我们走到今天,我们绝不会让心血白费!”众人纷纷表态。李建军老泪纵横:“孩子,什么都别想,好好治病。爸陪你去省城。”李明宇握紧她的手:“我也去。工作可以暂时放下,你最重要。
”临走前,李麦子坚持要巡视一遍麦田。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真美啊...”她轻声说,“就像妈说的,麦子黄时,就是回家的日子。
”李明宇搂住她的肩:“等你治好病,我们再一起回来看麦收。”治疗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
化疗的副作用让李麦子呕吐、脱发、虚弱不堪。但她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毅力。病房里,她一边输液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处理工作:“明宇,份文件发回合作社...王叔他们可能看不懂电子版...”李明宇又心疼又无奈:“麦子,医生说要静养!”“工作能分散注意力,没那么难受。”她虚弱地笑笑。
李建军每天变着花样做营养餐,但女儿往往吃不下几口。看着曾经干练的女儿日渐消瘦,老人偷偷抹泪。消息传回村里,村民们自发组织捐款。王老五带着大家的心意来到省城,看到病床上的李麦子,这个粗犷的汉子红了眼眶。“麦子,全村人都盼着你早点好起来。
”他拿出一个布包,“这是大家凑的治病钱,不够再说!”李麦子感动不已:“王叔,代我谢谢大家。钱我不能要,合作社还需要发展资金...”“什么话!你是咱村的顶梁柱,必须治好病!”王老五硬是把钱塞下。更让她感动的是,村民们把合作社经营得井井有条。
李明宇虽然陪护在省城,但通过远程指导,各项工作都没落下。第一次化疗结束,李麦子暂时出院休养。她坚持要回村看看。汽车驶入李家庄时,她惊讶地发现村口立起了新的牌坊:“麦子黄时回家路”。道路两旁插满了麦穗和鲜花,村民们夹道欢迎。“欢迎回家!”大家举着自制的标语牌,眼中满是关爱。李麦子热泪盈眶。
她看到麦田已经收割完毕,打谷场上堆着金黄的麦垛;度假村游客如织,秩序井然;合作社办公室里,王老五等人正在认真对账...“你们...做得真好...”她哽咽着说。
王老五憨笑:“不能给你丢脸啊!你带出来的兵,个个都能独当一面!”晚上,合作社举办了简单的欢迎会。李麦子戴着帽子,掩饰化疗脱发的尴尬,但笑容是发自内心的。
“看到大家把家乡建设得这么好,我治病都有劲了。”她开玩笑说。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她突然高烧不退,紧急返回医院。检查发现,由于免疫力低下,她并发了严重感染。
“必须住进无菌病房,进行强化治疗。”医生面色凝重,“情况比较危险,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无菌病房里,李麦子与外界隔绝。
只能通过玻璃窗看到家人焦急的脸庞。最危险的那天,她高烧40度,不断呓语:“麦子...麦子黄了...该收了...”李建军隔着玻璃老泪纵横:“孩子,坚持住!麦子还没收完呢...”也许是听到了父亲的呼唤,李麦子奇迹般挺过了危险期。
感染控制住后,她转入普通病房。这次经历让她想通了很多事。“明宇,万一我...我是说万一...合作社就交给你和王叔他们了。”她平静地交代,“所有资料都在我电脑里,密码是妈的生日。”李明宇握住她的手:“别胡说!
你会好起来的!”第二次化疗后,李麦子的情况逐渐稳定。医生表示,如果持续好转,可以考虑骨髓移植。就在这时,村里传来好消息:李家庄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获得千万项目资金!王老五打来视频电话,兴奋得像个小孩子:“麦子!评上了!
全国就十个村,有咱们!”镜头扫过欢呼的村民,扫过金黄的麦田,扫过欣欣向荣的度假村...李麦子躺在病床上,微笑着流泪。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更让她惊喜的是,村民们决定用部分资金设立“麦子基金”,专门用于医疗救助和人才培养。
“以后咱村的人看病不难了,孩子上学也有补助!”王老五自豪地说,“这都是你带来的福气啊!”秋去冬来,李麦子完成了所有化疗,病情得到控制。
医生建议进行骨髓移植以彻底根治。配型结果出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