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能边界柯茂凯梁辰顾瑶小说推荐完本_热门小说大全异能边界柯茂凯(梁辰顾瑶)
时间: 2025-09-17 08:35:35
2003年2月,郑州的风还裹着料峭寒意,我攥着调令从鹤壁广播电视报来到河南广播电视报社,在经五路旁的胜岗村租下一间民房。
房东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张婶,五十多岁,说话带着中原大地特有的爽朗,帮我搬行李时笑着说:“咱这村挨着报社,外来人多,你放心住,有啥事儿喊我。”
我的出租屋在二楼,推开窗就能看见楼下的小巷。
头天清晨,我被一阵轻微的响动吵醒,趴在窗边往下看,只见巷口的空地上己经蹲了七八个人。
张婶端着煤炉从楼道走过,见我探头,顺着我的目光望过去:“这些都是外地来的老乡,靠手艺吃饭,天不亮就来等活儿了。”
往后的日子,我渐渐摸清了他们的规律。
每天清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胜岗村周边的街角、巷口就会陆陆续续聚起农民工。
他们大多来自开封、南阳、新乡,还有不少和张婶沾着远亲的南阳老乡。
有次我去巷口买油条,听见两个汉子用南阳方言聊天,一个说家里孩子要交学费,得赶紧找个粉墙的活儿;另一个摸着兜里的零钱叹气,说前阵子给一户人家装水电,业主嫌活儿慢,少给了五十块工钱。
说话的是个叫老周的开封人,西十多岁,手上布满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握锤子有些变形。
他见我好奇地看他手里的纸板,把牌子往我面前递了递:“姑娘,你家要修啥不?
我干木工二十年了,打家具、修门窗都在行。”
我和他们熟络起来,是因为一次意外。
那天我下班回家,发现出租屋的水管爆了,水顺着楼道往下流。
我急得团团转,正好碰见老周收工回来,他二话不说就跟着我上楼,从帆布包里掏出扳手、胶带,蹲在地上忙活起来。
张婶也拎着水桶过来帮忙,一边擦地上的水一边说:“老周可是咱这一片的能人,上次三楼李老师家的电路坏了,也是他给修好的,分文不取。”
老周嘿嘿笑了笑,额头上渗着汗珠:“都是街坊,这点小事不算啥。”
从那以后,我常把家里的旧报纸、空塑料瓶攒起来,等老周他们来巷口等活儿的时候递过去,他们总会客气地推辞,实在拗不过收下了,下次遇见总会塞给我一把从老家带来的花生、红枣。
有一回周末,我去报社加班,路过经五路与黄河路交叉口,看见几个农民工围着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说话。
走近了才发现,是个业主想找两个人给新房粉墙,开价每天八十块。
立刻有三个南阳老乡站了起来,其中一个叫王建军的年轻人,二十出头,脸上还带着青涩,急着说:“老板,我粉墙又快又好,保证给你弄利索!”
业主打量了他几眼,有些犹豫,老周在一旁帮腔:“建军是俺们村的后生,手脚麻利,你放心用,出了问题找我。”
业主这才点了头,王建军立刻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认真地记下业主的地址和电话,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我问老周,为啥愿意帮王建军说话。
老周蹲在路边,捡起一块小石子在地上画圈:“俺们这些人在外打工,都不容易。
我刚来郑州的时候,也没人帮衬,有次在火车站丢了钱包,还是个新乡的老乡给了我十块钱买吃的。
现在看见年轻人跟我当年一样,能帮就帮一把。”
他说这话的时候,阳光照在他脸上,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温和。
张婶对这些老乡也格外照顾。
每到逢年过节,她总会蒸一大锅馒头,挨家挨户给农民工送过去。
有次南阳下大雨,老周他们住的工棚漏雨,张婶硬是把三个农民工拉到自己家的偏房,让他们住了半个月。
我问张婶为啥这么热心,她叹口气说:“俺男人年轻的时候也在外地打过工,知道寄人篱下的难处。
这些老乡背井离乡来郑州干活,为咱这城市盖楼、修路,咱对他们好点是应该的。”
那年夏天,郑州格外热。
有天中午,我看见老周他们在巷口的树荫下啃馒头,就去小卖部买了几瓶冰镇汽水。
老周接过汽水,拧开盖子猛灌了一口,抹了抹嘴说:“姑娘,你这太破费了。”
我笑着说:“上次你帮我修水管,我还没谢你呢。”
旁边一个叫老陈的新乡人打趣道:“老周,你这是遇上好人了!”
老周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从兜里掏出个苹果塞给我:“俺早上从老家带来的,甜得很,你尝尝。”
秋末的时候,报社要做一期关于农民工的专题报道,我第一个想到了胜岗村的这些老乡。
我找到老周,说明来意,他有些局促地搓着手:“俺们就是干粗活的,有啥好写的?”
张婶在一旁帮腔:“咋没啥好写的?
你们给郑州盖了多少楼,修了多少路,该让城里人知道知道你们的辛苦!”
在张婶的鼓励下,老周和几个老乡终于同意接受采访。
采访那天,老周特意换上了一件新衬衫,是他上个月发工资后在批发市场买的。
他坐在张婶家的院子里,给我讲他的故事:年轻时在开封老家种地,后来村里有人来郑州打工,说干木工能挣钱,他就跟着来了。
刚开始没经验,给人打家具时尺寸算错了,赔了人家两百块,心疼得好几宿没睡着觉。
后来跟着老木工学手艺,手上被刨子划了无数道口子,才慢慢练出了本事。
“现在俺每个月能寄回家一千多块,老婆总说让俺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说到家人,老周的眼睛里满是温柔。
王建军也跟我聊起他的梦想,说等攒够了钱,就回老家开个装修店,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打工。
他说这话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写着“水电工”的纸板,仿佛那不是一块普通的硬纸板,而是通往未来的船票。
专题报道发表后,我特意买了几份报纸,送给老周他们。
老周拿着报纸,手指在自己的名字上反复摩挲,激动得嘴唇都在抖:“俺这辈子还是头一次上报纸,回去得给俺老婆孩子看看!”
张婶凑过来看,笑着说:“老周,你这可是成名人了!”
2003年的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下的时候,我因为工作调动,要离开胜岗村。
搬家那天,老周、王建军他们都来帮忙,张婶还给我装了一袋子她自己腌的萝卜干。
老周把我的行李箱搬上出租车,叮嘱道:“姑娘,到了新地方好好照顾自己,有空回胜岗村看看。”
我点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车子驶离胜岗村,我从后视镜里看见他们还站在路边挥手,身前的“木工粉墙水电工”牌子在雪地里格外显眼。
那些牌子上的字迹或许会随着风吹日晒渐渐模糊,但我永远记得,在2003年的郑州胜岗村,有一群怀揣希望的农民工,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搭建起城市的繁华,用朴实的善意温暖了一个异乡人的时光。
而张婶那句“咱对他们好点是应该的”,也成了我心里最温暖的底色,让我明白,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藏在高楼大厦里,更藏在这些平凡人彼此守望的善意中。
房东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张婶,五十多岁,说话带着中原大地特有的爽朗,帮我搬行李时笑着说:“咱这村挨着报社,外来人多,你放心住,有啥事儿喊我。”
我的出租屋在二楼,推开窗就能看见楼下的小巷。
头天清晨,我被一阵轻微的响动吵醒,趴在窗边往下看,只见巷口的空地上己经蹲了七八个人。
张婶端着煤炉从楼道走过,见我探头,顺着我的目光望过去:“这些都是外地来的老乡,靠手艺吃饭,天不亮就来等活儿了。”
往后的日子,我渐渐摸清了他们的规律。
每天清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胜岗村周边的街角、巷口就会陆陆续续聚起农民工。
他们大多来自开封、南阳、新乡,还有不少和张婶沾着远亲的南阳老乡。
有次我去巷口买油条,听见两个汉子用南阳方言聊天,一个说家里孩子要交学费,得赶紧找个粉墙的活儿;另一个摸着兜里的零钱叹气,说前阵子给一户人家装水电,业主嫌活儿慢,少给了五十块工钱。
说话的是个叫老周的开封人,西十多岁,手上布满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握锤子有些变形。
他见我好奇地看他手里的纸板,把牌子往我面前递了递:“姑娘,你家要修啥不?
我干木工二十年了,打家具、修门窗都在行。”
我和他们熟络起来,是因为一次意外。
那天我下班回家,发现出租屋的水管爆了,水顺着楼道往下流。
我急得团团转,正好碰见老周收工回来,他二话不说就跟着我上楼,从帆布包里掏出扳手、胶带,蹲在地上忙活起来。
张婶也拎着水桶过来帮忙,一边擦地上的水一边说:“老周可是咱这一片的能人,上次三楼李老师家的电路坏了,也是他给修好的,分文不取。”
老周嘿嘿笑了笑,额头上渗着汗珠:“都是街坊,这点小事不算啥。”
从那以后,我常把家里的旧报纸、空塑料瓶攒起来,等老周他们来巷口等活儿的时候递过去,他们总会客气地推辞,实在拗不过收下了,下次遇见总会塞给我一把从老家带来的花生、红枣。
有一回周末,我去报社加班,路过经五路与黄河路交叉口,看见几个农民工围着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说话。
走近了才发现,是个业主想找两个人给新房粉墙,开价每天八十块。
立刻有三个南阳老乡站了起来,其中一个叫王建军的年轻人,二十出头,脸上还带着青涩,急着说:“老板,我粉墙又快又好,保证给你弄利索!”
业主打量了他几眼,有些犹豫,老周在一旁帮腔:“建军是俺们村的后生,手脚麻利,你放心用,出了问题找我。”
业主这才点了头,王建军立刻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认真地记下业主的地址和电话,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我问老周,为啥愿意帮王建军说话。
老周蹲在路边,捡起一块小石子在地上画圈:“俺们这些人在外打工,都不容易。
我刚来郑州的时候,也没人帮衬,有次在火车站丢了钱包,还是个新乡的老乡给了我十块钱买吃的。
现在看见年轻人跟我当年一样,能帮就帮一把。”
他说这话的时候,阳光照在他脸上,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温和。
张婶对这些老乡也格外照顾。
每到逢年过节,她总会蒸一大锅馒头,挨家挨户给农民工送过去。
有次南阳下大雨,老周他们住的工棚漏雨,张婶硬是把三个农民工拉到自己家的偏房,让他们住了半个月。
我问张婶为啥这么热心,她叹口气说:“俺男人年轻的时候也在外地打过工,知道寄人篱下的难处。
这些老乡背井离乡来郑州干活,为咱这城市盖楼、修路,咱对他们好点是应该的。”
那年夏天,郑州格外热。
有天中午,我看见老周他们在巷口的树荫下啃馒头,就去小卖部买了几瓶冰镇汽水。
老周接过汽水,拧开盖子猛灌了一口,抹了抹嘴说:“姑娘,你这太破费了。”
我笑着说:“上次你帮我修水管,我还没谢你呢。”
旁边一个叫老陈的新乡人打趣道:“老周,你这是遇上好人了!”
老周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从兜里掏出个苹果塞给我:“俺早上从老家带来的,甜得很,你尝尝。”
秋末的时候,报社要做一期关于农民工的专题报道,我第一个想到了胜岗村的这些老乡。
我找到老周,说明来意,他有些局促地搓着手:“俺们就是干粗活的,有啥好写的?”
张婶在一旁帮腔:“咋没啥好写的?
你们给郑州盖了多少楼,修了多少路,该让城里人知道知道你们的辛苦!”
在张婶的鼓励下,老周和几个老乡终于同意接受采访。
采访那天,老周特意换上了一件新衬衫,是他上个月发工资后在批发市场买的。
他坐在张婶家的院子里,给我讲他的故事:年轻时在开封老家种地,后来村里有人来郑州打工,说干木工能挣钱,他就跟着来了。
刚开始没经验,给人打家具时尺寸算错了,赔了人家两百块,心疼得好几宿没睡着觉。
后来跟着老木工学手艺,手上被刨子划了无数道口子,才慢慢练出了本事。
“现在俺每个月能寄回家一千多块,老婆总说让俺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说到家人,老周的眼睛里满是温柔。
王建军也跟我聊起他的梦想,说等攒够了钱,就回老家开个装修店,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打工。
他说这话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写着“水电工”的纸板,仿佛那不是一块普通的硬纸板,而是通往未来的船票。
专题报道发表后,我特意买了几份报纸,送给老周他们。
老周拿着报纸,手指在自己的名字上反复摩挲,激动得嘴唇都在抖:“俺这辈子还是头一次上报纸,回去得给俺老婆孩子看看!”
张婶凑过来看,笑着说:“老周,你这可是成名人了!”
2003年的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下的时候,我因为工作调动,要离开胜岗村。
搬家那天,老周、王建军他们都来帮忙,张婶还给我装了一袋子她自己腌的萝卜干。
老周把我的行李箱搬上出租车,叮嘱道:“姑娘,到了新地方好好照顾自己,有空回胜岗村看看。”
我点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车子驶离胜岗村,我从后视镜里看见他们还站在路边挥手,身前的“木工粉墙水电工”牌子在雪地里格外显眼。
那些牌子上的字迹或许会随着风吹日晒渐渐模糊,但我永远记得,在2003年的郑州胜岗村,有一群怀揣希望的农民工,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搭建起城市的繁华,用朴实的善意温暖了一个异乡人的时光。
而张婶那句“咱对他们好点是应该的”,也成了我心里最温暖的底色,让我明白,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藏在高楼大厦里,更藏在这些平凡人彼此守望的善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