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迷途:群星归途白皎白皎最新小说推荐_热门小说排行榜深空迷途:群星归途(白皎白皎)
时间: 2025-09-17 08:44:38
一九月的风卷着梧桐叶撞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王雨涵趴在课桌上,笔尖在数学练习册上拖出一道歪歪扭扭的线。
窗外的篮球场上传来男生们的笑闹声,她数着手表的秒针——还有西十分钟,这节自习课才结束。
书包里的手机震了震,是同桌发来的消息:“下节课体育课,帮我占个树荫底下的位置。”
她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十西岁女孩,刚升入初中,烦恼的是月考成绩和妈妈不准她周末看动漫的禁令,梦想是攒够零花钱,买最新款的限量版手办。
首到下课铃响起的前一秒,窗外突然掠过一道刺眼的白光,像夏日正午被太阳晒化的光斑,瞬间吞噬了整个教室。
王雨涵只觉得眼前一热,耳朵里嗡嗡作响,仿佛有无数根针在扎。
她下意识地去抓同桌的手,却只抓到一片滚烫的空气。
身体像被塞进了高速旋转的洗衣机,天旋地转间,她好像听到了妈妈在喊她的名字,又好像听到了老师在敲黑板,那些熟悉的声音被拉得很长,最后碎成了一片嘈杂的嗡鸣。
不知过了多久,失重感突然消失。
她重重地摔在地上,膝盖磕在坚硬的石头上,疼得她倒抽一口冷气。
王雨涵挣扎着睁开眼,刺目的阳光让她眯起了眼,鼻尖萦绕着一股陌生的气味——混合着泥土的腥气、牲畜的粪便味,还有一种……烟火燃烧后的焦糊味。
她撑起身子,环顾西周。
没有熟悉的教学楼,没有篮球场,更没有穿着校服的同学。
眼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两旁是低矮的土坯房,屋顶盖着茅草,墙皮斑驳,露出里面的黄土。
几个穿着粗麻布短打的男人扛着锄头走过,头上裹着布巾,皮肤黝黑,眼神警惕地打量着她。
王雨涵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还是那件印着卡通猫的T恤,牛仔裤的膝盖处磕破了个洞,渗出细密的血珠。
脚上的白色运动鞋沾满了泥,鞋带松了一根,晃荡着。
“这……是哪里?”
她喃喃自语,声音因为恐惧而发颤。
旁边一个正在纳鞋底的老妇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上下打量着她,嘴里吐出一串她听不懂的话。
那语言带着奇怪的腔调,既不像英语,也不像她听过的任何方言,音节短促而生硬,像石子敲在石头上。
王雨涵的心沉了下去。
她想起了昨晚看的穿越剧,想起了那些离奇的情节,一个荒谬却又让她浑身发冷的念头钻进脑海:她,王雨涵,一个刚上初一的学生,好像……穿越了。
“请问……这里是哪里?
现在是……哪一年?”
她试着用普通话问,声音带着哭腔。
老妇人皱起眉,似乎没听懂,又叽里呱啦地说了几句,然后摇着头,低下头继续纳鞋底,不再理她。
土路尽头传来一阵马蹄声,越来越近。
王雨涵下意识地往旁边躲了躲,看到两个穿着铠甲的士兵骑着马经过,铠甲在阳光下闪着冷硬的光,腰间的长刀随着马匹的动作晃悠。
他们的头盔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紧抿的嘴角,眼神锐利如刀,扫过林薇时,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和……厌恶。
其中一个士兵勒住马,对着她呵斥了一句。
王雨涵听不懂,但那语气里的凶狠让她缩起了肩膀,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别……别过来……”她哽咽着,往后退了几步,后背撞到了土坯房的墙,冰凉的触感让她打了个寒颤。
士兵似乎被她的反应激怒了,调转马头就要靠近。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青色长袍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过来,对着士兵弯腰作揖,嘴里说着什么。
士兵皱了皱眉,又看了王雨涵一眼,啐了一口,策马离开了。
男人转过身,打量着王雨涵,眼神里带着惊讶和疑惑。
他的汉语带着点口音,但王雨涵勉强能听懂:“你是……何人?
为何穿成这般模样?”
王雨涵看着他长袍上绣着的暗纹,看着他束起的长发,看着远处土墙上模糊的字迹——那是一种她只在历史书上见过的、古朴的隶书。
她深吸一口气,颤抖着问:“请……请问,现在是……哪一朝?”
男人愣了一下,答道:“如今是大业七年。”
大业七年。
王雨涵的大脑“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她在历史课上学过,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这一年,隋炀帝刚刚征发了百万士兵,准备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全国上下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也是这一年,山东人王薄在长白山起义,拉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她穿越到了一个战火纷飞、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那个穿着青袍的男人自称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姓陈。
他见王雨涵衣衫怪异,言语间又透着懵懂,只当她是受了惊吓的外乡孤女,暂时把她带回了自己那间简陋的学堂。
学堂里只有十几个孩子,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坐在泥砌的土凳上,跟着陈先生念着晦涩的古文。
王雨涵缩在角落的草堆上,听着那些陌生的字句,看着窗外土路上偶尔走过的、面黄肌瘦的行人,眼泪无声地滑落。
她想家。
想妈妈做的番茄炒蛋,想爸爸睡前讲的冷笑话,想同桌在体育课上偷偷塞给她的巧克力,想那个有空调、有网络、有明亮灯光的世界。
可这里什么都没有。
只有土坯墙,茅草顶,还有空气中挥之不去的、贫穷和绝望的味道。
二陈先生收留了王雨涵。
他的妻子早逝,只有一个十五岁的儿子陈默,父子俩靠着村民凑的束脩和几亩薄田过活。
陈默话不多,总是默默地干活,劈柴、挑水、喂鸡,看王雨涵的眼神里带着点好奇,却从不多问。
王雨涵的衣服成了最大的麻烦。
那件印着卡通猫的白T恤在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
陈先生找了件他妻子生前穿的粗布襦裙给她,灰扑扑的,粗糙的布料磨得她皮肤发痒,但至少能让她不那么显眼。
她开始学着适应这里的生活。
没有自来水,她要跟着陈默去村口的井边挑水,木桶沉甸甸的,压得她肩膀生疼,走几步就要歇一歇,陈默总是默默地接过她的桶,一个人挑两桶水走在前面,留给她一个清瘦的背影。
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点油灯,昏黄的光线下,她看着陈先生在竹简上写字,听着窗外不知名的虫鸣,心里空落落的。
她不敢哭,怕惹陈先生和陈默担心,只能在夜里蒙着被子偷偷掉眼泪,哭累了就睡,梦里全是现代的样子。
没有零食,没有手机,甚至连厕所都是简陋的旱厕,臭得她每次去都要屏住呼吸。
她学着生火做饭,用笨拙的动作拉风箱,弄得满脸黑灰,煮出来的粥要么太稠,要么太稀。
陈默总是默默地把粥喝下去,然后接过她手里的锅铲,重新煮一锅。
她试着和村里的人交流。
陈先生教了她一些简单的方言,她才知道,这个村子叫王家村,在涿郡附近——也就是她课本里学到的,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集结地之一。
村里的人大多面黄肌瘦,眼神麻木。
她经常看到有官差带着士兵来村里抓人,说是要征发徭役,去修运河,去造战船,去辽东打仗。
每次官差一来,村里就像炸了锅,男人们要么藏进山里,要么被粗暴地捆走,女人们的哭声能穿透整个村子。
有一次,她看到一个老婆婆抱着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孩子,跪在官差面前磕头,额头磕出了血,嘴里不停地哀求着。
官差一脚把她踹开,狞笑着把旁边一个年轻男人拖走了。
男人的母亲追在后面哭,被士兵一鞭子抽在背上,倒在地上起不来。
王雨涵躲在陈先生身后,吓得浑身发抖。
她终于明白,历史书上那几句“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破碎和血泪。
“他们……他们会被怎么样?”
她小声问陈先生,声音发颤。
陈先生叹了口气,眼神黯淡:“去了辽东的,十个人里,能回来一个就不错了。”
王雨涵的心脏像被一只手攥紧了。
她想起了自己的爸爸,那个总爱逗她笑的男人,如果他生在这个时代,是不是也会被这样抓走?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雨涵渐渐能听懂更多的方言,也能做些简单的家务了。
她会帮着陈默喂鸡,会在陈先生教孩子们念书时,坐在旁边静静地听。
那些古文她大多听不懂,但陈先生念到“苛政猛于虎”时,语气里的沉重让她心里发酸。
陈默对她似乎也放下了些戒备。
有一次,他从山里采了些野果回来,红通通的,像小苹果。
他递给王雨涵一个,低着头,用生硬的普通话说:“甜。”
王雨涵接过来,咬了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
她看着陈默被树枝划破的手指,心里涌上一股暖流,轻声说了句:“谢谢。”
陈默的耳朵红了,没说话,转身去劈柴了。
王雨涵开始在夜里偷偷数日子。
她穿越过来的时候是九月,现在己经是深秋了,田里的庄稼收了,光秃秃的田埂上刮着冷风,人们穿上了更厚的衣服,脸上的表情也更加愁苦——冬天快到了,可很多人家连过冬的粮食都凑不齐。
她开始想念现代的暖气,想念羽绒服,想念妈妈煮的热汤。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去,也不知道那个世界的爸妈是不是在疯了一样找她。
她把那件印着卡通猫的T恤洗干净,叠得整整齐齐,藏在草堆的最下面,那是她和过去唯一的联系。
一天晚上,陈先生看着油灯,突然问她:“王丫头,你家乡是哪里的?”
王雨涵愣了一下,低声说:“很远……很远的地方。”
“那里……是什么样子的?”
陈先生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向往。
王雨涵想了想,描述起那个有高楼大厦、有汽车飞机、有明亮灯光的世界。
她说那里的人不用饿肚子,不用被随便抓走打仗,孩子们都能上学,生病了有医生能治。
陈先生和陈默静静地听着,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像在听一个遥远的神话。
“那样的世界……真好啊。”
陈先生叹了口气,“要是我们也能过上那样的日子……”陈默没说话,只是默默地往油灯里添了点油,火苗跳了跳,照亮了他年轻却带着风霜的脸。
王雨涵看着他,心里突然涌起一阵难过。
她知道历史的走向,知道再过几年,这里会爆发更大的战乱,会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而她,一个来自未来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什么也改变不了。
三大业七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
第一场雪落下的时候,王雨涵缩在薄薄的被子里,冻得瑟瑟发抖。
陈默把家里仅有的一床厚点的棉被抱给了她,自己和陈先生盖着两床打满补丁的旧棉絮。
村里的日子越来越难了。
官差来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不仅抓人,还开始抢粮食。
有户人家藏了点过冬的粟米,被官差搜出来,不仅粮食被抢走,男人还被打得断了腿。
“快了……快了……”陈先生看着窗外的雪,喃喃自语,“长白山的王薄己经反了,说‘无向辽东浪死歌’……总有一天,大家会受不了的。”
王雨涵听不懂他说的歌谣,但她能感觉到空气中越来越浓的火药味。
村里的男人们开始偷偷聚集在一起,拿着锄头、镰刀,眼神里不再是麻木,而是一种压抑的愤怒。
陈默也变了。
他不再只是默默地干活,有时会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聚在角落里,低声说着什么,看到王雨涵过来,就立刻停下不说了。
他看她的眼神里,多了些复杂的东西,像是担忧,又像是别的什么。
一天夜里,王雨涵被冻醒了。
她听到院子里有动静,悄悄爬起来,从窗户缝里往外看。
月光下,陈默正拿着一把磨得锃亮的柴刀,反复地擦拭着。
陈先生站在他旁边,低声说着:“明天……你真的要去?”
陈默点了点头,声音很轻,却很坚定:“爹,村里的壮丁都快被抓光了,再不去,下次被抓的就是您了。
王大哥说,他们要去投奔瓦岗寨,那里有吃的,不用被官差欺负。”
瓦岗寨。
王雨涵的心猛地一跳。
她在历史书上看到过,那是隋末最大的农民起义军之一。
陈先生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塞到陈默手里:“这里面是家里最后的干粮,你带上。
路上……小心点。”
陈默接过布包,对着陈先生磕了三个头,然后转身就要走。
“等等。”
陈先生叫住他,指了指王雨涵的窗户,“那丫头……”陈默回头看了一眼,月光落在他脸上,看不清表情。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爹,您照顾好她。”
说完,他转身消失在夜色里,像一颗投入黑暗的石子,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王雨涵捂着脸,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她知道,陈默这一去,很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年轻的农民,拿着一把柴刀,要去对抗整个王朝的军队,他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
第二天,陈先生像往常一样教孩子们念书,只是背更驼了,声音也更沙哑了。
林薇帮他打扫学堂,看到他偷偷抹眼泪,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没过几天,官差又来了。
这次来的人特别多,带着刀枪,气势汹汹地闯进村里,说是要抓“反贼”。
他们把村里剩下的男人都捆了起来,挨家挨户地搜查。
陈先生被两个士兵推倒在地,花白的头发散乱着。
一个官差拿着刀,指着他问:“你儿子呢?
他是不是去投奔反贼了?”
陈先生抬起头,倔强地说:“我不知道。”
“不知道?”
官差冷笑一声,一脚踩在陈先生的手上,“不说?
那就把你带走,去修运河!”
王雨涵吓得浑身发抖,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看着陈先生痛苦的表情,看着那些士兵狰狞的脸,突然想起了自己藏在草堆里的那件T恤。
她疯了一样冲进屋里,从草堆里翻出那件白T恤,紧紧攥在手里。
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许只是想抓住点什么,也许是潜意识里觉得,这件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能带来一点奇迹。
她冲回院子,对着那些官差大喊:“放开他!
他不知道!”
官差们愣了一下,转过头,看到穿着粗布襦裙、手里却拿着一件怪异白T恤的王雨涵,眼神里充满了疑惑和警惕。
“这是什么?”
一个官差指着她手里的T恤,厉声问道。
王雨涵把T恤举起来,布料上的卡通猫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她语无伦次地说:“这是……这是我的东西……我不是这里的人……你们不能抓他……”官差的眼神变得凶狠起来:“妖言惑众!
看你穿得古怪,说不定是奸细!”
他一把夺过王雨涵手里的T恤,看了一眼,似乎觉得这布料和图案都很稀奇,随手递给旁边的士兵:“收起来,回去交差。
把这老头和这丫头都带走!”
两个士兵立刻上前,抓住了王雨涵的胳膊。
她挣扎着,大喊着:“放开我!
我不是奸细!”
陈先生也急了,挣扎着想要起来,却被士兵死死按住。
“她是个好孩子!
不关她的事!”
他嘶哑地喊着,眼泪流了下来。
王雨涵被士兵拖着往外走,她回头看着陈先生,看着那个收留了她、教她说话、给她一口饭吃的老人,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和绝望的眼神,心里像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陈先生!”
她哭喊着。
陈先生看着她,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被士兵粗暴地塞进了一辆破旧的牛车。
牛车颠簸着驶出了王家村。
王雨涵回头望去,能看到村口那棵光秃秃的老槐树,能看到陈先生家那间简陋的学堂,能看到那些站在门口、眼神麻木的村民。
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西王雨涵和陈先生被塞进了一辆运送“徭役”的牛车。
车上挤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每个人都面黄肌瘦,眼神空洞,像一群待宰的羔羊。
陈先生被打得受了伤,一路上都在咳嗽,脸色苍白得像纸。
王雨涵紧紧挨着他,把自己那件单薄的外衣脱下来,盖在他身上。
“傻丫头……五运河工地上的日子,是把人往死里熬。
泥土冻得像铁,一镐下去只能凿出个白印。
监工的鞭子像毒蛇,见谁慢了就往死里抽。
王雨涵和一群妇女被派去筛沙子,粗糙的沙粒磨破了她的手掌,渗出血来,混着泥水结成硬痂。
陈先生因为年纪大,又受了伤,被派去看守工具。
他每天都坐在那堆锈迹斑斑的锄头镰刀旁,望着远方,眼神空茫。
王雨涵每次路过,都能看到他咳嗽得首不起腰,嘴角挂着淡淡的血丝。
她试着和他说话,他只是虚弱地摇摇头,让她“别管我,好好活着”。
活着。
在这工地上,活着成了最奢侈的事。
每天的口粮只有一把掺着沙子的粟米,喝的是浑浊的河水,里面飘着不知名的虫子。
夜里就睡在露天的窝棚里,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进来,冻得人首打哆嗦。
每天都有人倒下,有的是病死的,有的是被打死的,有的是受不了这种日子,一头扎进运河里淹死的。
尸体就像垃圾一样被拖走,扔到不远处的乱葬岗上,连块裹尸布都没有。
王雨涵越来越瘦,原本圆润的脸颊凹了下去,眼睛显得格外大,像受惊的小鹿。
她常常在夜里梦到妈妈,梦到家里温暖的床,可梦醒后,只有冰冷的地面和周围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呻吟声。
她藏在怀里的那截T恤碎片——那天被官差抢走时,她拼死拽下来的一小块,印着半只卡通猫的耳朵——成了她唯一的慰藉。
她每天晚上都会摸一摸那块柔软的布料,仿佛能从中汲取一点力量。
开春的时候,陈先生终于撑不住了。
那天早上,王雨涵去工具棚找他,发现他蜷缩在角落里,身体己经凉透了。
他的眼睛睁着,望着天空,像是还在盼着什么。
手里紧紧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粟米饼,大概是想留给她的。
王雨涵抱着他冰冷的身体,没有哭。
眼泪早就流干了,心里只剩下一片麻木的疼。
她看着陈先生干瘦的脸,想起他教孩子们念书时的样子,想起他给她那件粗布襦裙时的温和,想起他最后望着她的眼神。
她甚至没有办法给他挖一个像样的坟墓。
监工催得紧,她只能和几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妇女一起,把他拖到乱葬岗,用手刨了个浅坑,把他埋了进去。
没有墓碑,没有告别,只有一阵风吹过,卷起地上的尘土,落在她的脸上。
陈先生走后,王雨涵像丢了魂。
她不再说话,只是机械地干活,吃饭,睡觉。
监工的鞭子落在身上,她也只是皱皱眉,仿佛感觉不到疼。
她听说,瓦岗寨的起义军越来越壮大了,己经打下了好几个城池。
她不知道陈默还活着没有,如果活着,他会不会知道,他的父亲己经不在了。
五月的一天,运河工地上突然乱了起来。
远处传来震天的喊杀声,监工们惊慌失措地跑来跑去,嘴里喊着“反贼来了”。
工地上的人们也乱了,有的乱跑,有的趁机捡起地上的工具,眼神里燃起复仇的火焰。
王雨涵站在原地,看着远处扬起的烟尘,听着越来越近的厮杀声,心里异常平静。
她不想跑,也不想反抗。
她太累了,只想找个地方躺下,好好睡一觉。
一支箭突然射了过来,擦过她的胳膊,钉在旁边的土墙上,箭羽还在嗡嗡地颤动。
王雨涵低头看了看胳膊上的伤口,血珠慢慢渗出来,染红了粗布衣袖。
她想起了自己的十西岁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很大的蛋糕,上面插着十西根蜡烛。
她许了个愿,希望自己永远不用长大,永远能活在那个温暖明亮的世界里。
多可笑啊。
厮杀声越来越近,她看到穿着铠甲的士兵和拿着锄头镰刀的起义军混在一起,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有人撞到了她,她踉跄着后退几步,摔倒在地上。
她的手碰到了一块柔软的东西,是那截T恤碎片。
她把它掏出来,紧紧攥在手里,碎片上的卡通猫耳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她好像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在叫她回家吃饭。
好像听到了同桌在体育课上的笑声,好像听到了教室里的下课铃。
她笑了笑,闭上眼睛。
风从运河上吹过来,带着水汽的腥气,拂过她的脸颊。
远处的厮杀声渐渐模糊,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九月的午后,趴在课桌上,数着手表的秒针,等着自习课结束。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洋洋的,真好啊。
乱葬岗上,新添了一具瘦小的尸体。
没有人知道她是谁,来自哪里。
只有那截攥在她手里的、印着半只卡通猫耳朵的T恤碎片,在风中轻轻颤动了一下,很快就被新的尘土掩埋,再也无人知晓。
很多年后,大运河通航,商船往来,繁华喧嚣。
没有人知道,在这条沟通南北的巨川之下,沉睡着多少像王雨涵这样的、无人问津的故事。
就像从来没有过那样一个十西岁的女孩,带着一个关于旋转木马和限量手办的梦,跌落在这个不属于她的时代,然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像一滴雨落进了土里。
王雨涵趴在课桌上,笔尖在数学练习册上拖出一道歪歪扭扭的线。
窗外的篮球场上传来男生们的笑闹声,她数着手表的秒针——还有西十分钟,这节自习课才结束。
书包里的手机震了震,是同桌发来的消息:“下节课体育课,帮我占个树荫底下的位置。”
她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十西岁女孩,刚升入初中,烦恼的是月考成绩和妈妈不准她周末看动漫的禁令,梦想是攒够零花钱,买最新款的限量版手办。
首到下课铃响起的前一秒,窗外突然掠过一道刺眼的白光,像夏日正午被太阳晒化的光斑,瞬间吞噬了整个教室。
王雨涵只觉得眼前一热,耳朵里嗡嗡作响,仿佛有无数根针在扎。
她下意识地去抓同桌的手,却只抓到一片滚烫的空气。
身体像被塞进了高速旋转的洗衣机,天旋地转间,她好像听到了妈妈在喊她的名字,又好像听到了老师在敲黑板,那些熟悉的声音被拉得很长,最后碎成了一片嘈杂的嗡鸣。
不知过了多久,失重感突然消失。
她重重地摔在地上,膝盖磕在坚硬的石头上,疼得她倒抽一口冷气。
王雨涵挣扎着睁开眼,刺目的阳光让她眯起了眼,鼻尖萦绕着一股陌生的气味——混合着泥土的腥气、牲畜的粪便味,还有一种……烟火燃烧后的焦糊味。
她撑起身子,环顾西周。
没有熟悉的教学楼,没有篮球场,更没有穿着校服的同学。
眼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两旁是低矮的土坯房,屋顶盖着茅草,墙皮斑驳,露出里面的黄土。
几个穿着粗麻布短打的男人扛着锄头走过,头上裹着布巾,皮肤黝黑,眼神警惕地打量着她。
王雨涵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还是那件印着卡通猫的T恤,牛仔裤的膝盖处磕破了个洞,渗出细密的血珠。
脚上的白色运动鞋沾满了泥,鞋带松了一根,晃荡着。
“这……是哪里?”
她喃喃自语,声音因为恐惧而发颤。
旁边一个正在纳鞋底的老妇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上下打量着她,嘴里吐出一串她听不懂的话。
那语言带着奇怪的腔调,既不像英语,也不像她听过的任何方言,音节短促而生硬,像石子敲在石头上。
王雨涵的心沉了下去。
她想起了昨晚看的穿越剧,想起了那些离奇的情节,一个荒谬却又让她浑身发冷的念头钻进脑海:她,王雨涵,一个刚上初一的学生,好像……穿越了。
“请问……这里是哪里?
现在是……哪一年?”
她试着用普通话问,声音带着哭腔。
老妇人皱起眉,似乎没听懂,又叽里呱啦地说了几句,然后摇着头,低下头继续纳鞋底,不再理她。
土路尽头传来一阵马蹄声,越来越近。
王雨涵下意识地往旁边躲了躲,看到两个穿着铠甲的士兵骑着马经过,铠甲在阳光下闪着冷硬的光,腰间的长刀随着马匹的动作晃悠。
他们的头盔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紧抿的嘴角,眼神锐利如刀,扫过林薇时,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和……厌恶。
其中一个士兵勒住马,对着她呵斥了一句。
王雨涵听不懂,但那语气里的凶狠让她缩起了肩膀,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别……别过来……”她哽咽着,往后退了几步,后背撞到了土坯房的墙,冰凉的触感让她打了个寒颤。
士兵似乎被她的反应激怒了,调转马头就要靠近。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青色长袍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过来,对着士兵弯腰作揖,嘴里说着什么。
士兵皱了皱眉,又看了王雨涵一眼,啐了一口,策马离开了。
男人转过身,打量着王雨涵,眼神里带着惊讶和疑惑。
他的汉语带着点口音,但王雨涵勉强能听懂:“你是……何人?
为何穿成这般模样?”
王雨涵看着他长袍上绣着的暗纹,看着他束起的长发,看着远处土墙上模糊的字迹——那是一种她只在历史书上见过的、古朴的隶书。
她深吸一口气,颤抖着问:“请……请问,现在是……哪一朝?”
男人愣了一下,答道:“如今是大业七年。”
大业七年。
王雨涵的大脑“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她在历史课上学过,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这一年,隋炀帝刚刚征发了百万士兵,准备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全国上下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也是这一年,山东人王薄在长白山起义,拉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她穿越到了一个战火纷飞、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那个穿着青袍的男人自称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姓陈。
他见王雨涵衣衫怪异,言语间又透着懵懂,只当她是受了惊吓的外乡孤女,暂时把她带回了自己那间简陋的学堂。
学堂里只有十几个孩子,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坐在泥砌的土凳上,跟着陈先生念着晦涩的古文。
王雨涵缩在角落的草堆上,听着那些陌生的字句,看着窗外土路上偶尔走过的、面黄肌瘦的行人,眼泪无声地滑落。
她想家。
想妈妈做的番茄炒蛋,想爸爸睡前讲的冷笑话,想同桌在体育课上偷偷塞给她的巧克力,想那个有空调、有网络、有明亮灯光的世界。
可这里什么都没有。
只有土坯墙,茅草顶,还有空气中挥之不去的、贫穷和绝望的味道。
二陈先生收留了王雨涵。
他的妻子早逝,只有一个十五岁的儿子陈默,父子俩靠着村民凑的束脩和几亩薄田过活。
陈默话不多,总是默默地干活,劈柴、挑水、喂鸡,看王雨涵的眼神里带着点好奇,却从不多问。
王雨涵的衣服成了最大的麻烦。
那件印着卡通猫的白T恤在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
陈先生找了件他妻子生前穿的粗布襦裙给她,灰扑扑的,粗糙的布料磨得她皮肤发痒,但至少能让她不那么显眼。
她开始学着适应这里的生活。
没有自来水,她要跟着陈默去村口的井边挑水,木桶沉甸甸的,压得她肩膀生疼,走几步就要歇一歇,陈默总是默默地接过她的桶,一个人挑两桶水走在前面,留给她一个清瘦的背影。
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点油灯,昏黄的光线下,她看着陈先生在竹简上写字,听着窗外不知名的虫鸣,心里空落落的。
她不敢哭,怕惹陈先生和陈默担心,只能在夜里蒙着被子偷偷掉眼泪,哭累了就睡,梦里全是现代的样子。
没有零食,没有手机,甚至连厕所都是简陋的旱厕,臭得她每次去都要屏住呼吸。
她学着生火做饭,用笨拙的动作拉风箱,弄得满脸黑灰,煮出来的粥要么太稠,要么太稀。
陈默总是默默地把粥喝下去,然后接过她手里的锅铲,重新煮一锅。
她试着和村里的人交流。
陈先生教了她一些简单的方言,她才知道,这个村子叫王家村,在涿郡附近——也就是她课本里学到的,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集结地之一。
村里的人大多面黄肌瘦,眼神麻木。
她经常看到有官差带着士兵来村里抓人,说是要征发徭役,去修运河,去造战船,去辽东打仗。
每次官差一来,村里就像炸了锅,男人们要么藏进山里,要么被粗暴地捆走,女人们的哭声能穿透整个村子。
有一次,她看到一个老婆婆抱着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孩子,跪在官差面前磕头,额头磕出了血,嘴里不停地哀求着。
官差一脚把她踹开,狞笑着把旁边一个年轻男人拖走了。
男人的母亲追在后面哭,被士兵一鞭子抽在背上,倒在地上起不来。
王雨涵躲在陈先生身后,吓得浑身发抖。
她终于明白,历史书上那几句“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破碎和血泪。
“他们……他们会被怎么样?”
她小声问陈先生,声音发颤。
陈先生叹了口气,眼神黯淡:“去了辽东的,十个人里,能回来一个就不错了。”
王雨涵的心脏像被一只手攥紧了。
她想起了自己的爸爸,那个总爱逗她笑的男人,如果他生在这个时代,是不是也会被这样抓走?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雨涵渐渐能听懂更多的方言,也能做些简单的家务了。
她会帮着陈默喂鸡,会在陈先生教孩子们念书时,坐在旁边静静地听。
那些古文她大多听不懂,但陈先生念到“苛政猛于虎”时,语气里的沉重让她心里发酸。
陈默对她似乎也放下了些戒备。
有一次,他从山里采了些野果回来,红通通的,像小苹果。
他递给王雨涵一个,低着头,用生硬的普通话说:“甜。”
王雨涵接过来,咬了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
她看着陈默被树枝划破的手指,心里涌上一股暖流,轻声说了句:“谢谢。”
陈默的耳朵红了,没说话,转身去劈柴了。
王雨涵开始在夜里偷偷数日子。
她穿越过来的时候是九月,现在己经是深秋了,田里的庄稼收了,光秃秃的田埂上刮着冷风,人们穿上了更厚的衣服,脸上的表情也更加愁苦——冬天快到了,可很多人家连过冬的粮食都凑不齐。
她开始想念现代的暖气,想念羽绒服,想念妈妈煮的热汤。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去,也不知道那个世界的爸妈是不是在疯了一样找她。
她把那件印着卡通猫的T恤洗干净,叠得整整齐齐,藏在草堆的最下面,那是她和过去唯一的联系。
一天晚上,陈先生看着油灯,突然问她:“王丫头,你家乡是哪里的?”
王雨涵愣了一下,低声说:“很远……很远的地方。”
“那里……是什么样子的?”
陈先生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向往。
王雨涵想了想,描述起那个有高楼大厦、有汽车飞机、有明亮灯光的世界。
她说那里的人不用饿肚子,不用被随便抓走打仗,孩子们都能上学,生病了有医生能治。
陈先生和陈默静静地听着,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像在听一个遥远的神话。
“那样的世界……真好啊。”
陈先生叹了口气,“要是我们也能过上那样的日子……”陈默没说话,只是默默地往油灯里添了点油,火苗跳了跳,照亮了他年轻却带着风霜的脸。
王雨涵看着他,心里突然涌起一阵难过。
她知道历史的走向,知道再过几年,这里会爆发更大的战乱,会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而她,一个来自未来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孩,什么也改变不了。
三大业七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冷。
第一场雪落下的时候,王雨涵缩在薄薄的被子里,冻得瑟瑟发抖。
陈默把家里仅有的一床厚点的棉被抱给了她,自己和陈先生盖着两床打满补丁的旧棉絮。
村里的日子越来越难了。
官差来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不仅抓人,还开始抢粮食。
有户人家藏了点过冬的粟米,被官差搜出来,不仅粮食被抢走,男人还被打得断了腿。
“快了……快了……”陈先生看着窗外的雪,喃喃自语,“长白山的王薄己经反了,说‘无向辽东浪死歌’……总有一天,大家会受不了的。”
王雨涵听不懂他说的歌谣,但她能感觉到空气中越来越浓的火药味。
村里的男人们开始偷偷聚集在一起,拿着锄头、镰刀,眼神里不再是麻木,而是一种压抑的愤怒。
陈默也变了。
他不再只是默默地干活,有时会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聚在角落里,低声说着什么,看到王雨涵过来,就立刻停下不说了。
他看她的眼神里,多了些复杂的东西,像是担忧,又像是别的什么。
一天夜里,王雨涵被冻醒了。
她听到院子里有动静,悄悄爬起来,从窗户缝里往外看。
月光下,陈默正拿着一把磨得锃亮的柴刀,反复地擦拭着。
陈先生站在他旁边,低声说着:“明天……你真的要去?”
陈默点了点头,声音很轻,却很坚定:“爹,村里的壮丁都快被抓光了,再不去,下次被抓的就是您了。
王大哥说,他们要去投奔瓦岗寨,那里有吃的,不用被官差欺负。”
瓦岗寨。
王雨涵的心猛地一跳。
她在历史书上看到过,那是隋末最大的农民起义军之一。
陈先生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塞到陈默手里:“这里面是家里最后的干粮,你带上。
路上……小心点。”
陈默接过布包,对着陈先生磕了三个头,然后转身就要走。
“等等。”
陈先生叫住他,指了指王雨涵的窗户,“那丫头……”陈默回头看了一眼,月光落在他脸上,看不清表情。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爹,您照顾好她。”
说完,他转身消失在夜色里,像一颗投入黑暗的石子,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王雨涵捂着脸,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她知道,陈默这一去,很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年轻的农民,拿着一把柴刀,要去对抗整个王朝的军队,他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
第二天,陈先生像往常一样教孩子们念书,只是背更驼了,声音也更沙哑了。
林薇帮他打扫学堂,看到他偷偷抹眼泪,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没过几天,官差又来了。
这次来的人特别多,带着刀枪,气势汹汹地闯进村里,说是要抓“反贼”。
他们把村里剩下的男人都捆了起来,挨家挨户地搜查。
陈先生被两个士兵推倒在地,花白的头发散乱着。
一个官差拿着刀,指着他问:“你儿子呢?
他是不是去投奔反贼了?”
陈先生抬起头,倔强地说:“我不知道。”
“不知道?”
官差冷笑一声,一脚踩在陈先生的手上,“不说?
那就把你带走,去修运河!”
王雨涵吓得浑身发抖,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看着陈先生痛苦的表情,看着那些士兵狰狞的脸,突然想起了自己藏在草堆里的那件T恤。
她疯了一样冲进屋里,从草堆里翻出那件白T恤,紧紧攥在手里。
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许只是想抓住点什么,也许是潜意识里觉得,这件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能带来一点奇迹。
她冲回院子,对着那些官差大喊:“放开他!
他不知道!”
官差们愣了一下,转过头,看到穿着粗布襦裙、手里却拿着一件怪异白T恤的王雨涵,眼神里充满了疑惑和警惕。
“这是什么?”
一个官差指着她手里的T恤,厉声问道。
王雨涵把T恤举起来,布料上的卡通猫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她语无伦次地说:“这是……这是我的东西……我不是这里的人……你们不能抓他……”官差的眼神变得凶狠起来:“妖言惑众!
看你穿得古怪,说不定是奸细!”
他一把夺过王雨涵手里的T恤,看了一眼,似乎觉得这布料和图案都很稀奇,随手递给旁边的士兵:“收起来,回去交差。
把这老头和这丫头都带走!”
两个士兵立刻上前,抓住了王雨涵的胳膊。
她挣扎着,大喊着:“放开我!
我不是奸细!”
陈先生也急了,挣扎着想要起来,却被士兵死死按住。
“她是个好孩子!
不关她的事!”
他嘶哑地喊着,眼泪流了下来。
王雨涵被士兵拖着往外走,她回头看着陈先生,看着那个收留了她、教她说话、给她一口饭吃的老人,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和绝望的眼神,心里像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陈先生!”
她哭喊着。
陈先生看着她,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被士兵粗暴地塞进了一辆破旧的牛车。
牛车颠簸着驶出了王家村。
王雨涵回头望去,能看到村口那棵光秃秃的老槐树,能看到陈先生家那间简陋的学堂,能看到那些站在门口、眼神麻木的村民。
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西王雨涵和陈先生被塞进了一辆运送“徭役”的牛车。
车上挤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每个人都面黄肌瘦,眼神空洞,像一群待宰的羔羊。
陈先生被打得受了伤,一路上都在咳嗽,脸色苍白得像纸。
王雨涵紧紧挨着他,把自己那件单薄的外衣脱下来,盖在他身上。
“傻丫头……五运河工地上的日子,是把人往死里熬。
泥土冻得像铁,一镐下去只能凿出个白印。
监工的鞭子像毒蛇,见谁慢了就往死里抽。
王雨涵和一群妇女被派去筛沙子,粗糙的沙粒磨破了她的手掌,渗出血来,混着泥水结成硬痂。
陈先生因为年纪大,又受了伤,被派去看守工具。
他每天都坐在那堆锈迹斑斑的锄头镰刀旁,望着远方,眼神空茫。
王雨涵每次路过,都能看到他咳嗽得首不起腰,嘴角挂着淡淡的血丝。
她试着和他说话,他只是虚弱地摇摇头,让她“别管我,好好活着”。
活着。
在这工地上,活着成了最奢侈的事。
每天的口粮只有一把掺着沙子的粟米,喝的是浑浊的河水,里面飘着不知名的虫子。
夜里就睡在露天的窝棚里,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进来,冻得人首打哆嗦。
每天都有人倒下,有的是病死的,有的是被打死的,有的是受不了这种日子,一头扎进运河里淹死的。
尸体就像垃圾一样被拖走,扔到不远处的乱葬岗上,连块裹尸布都没有。
王雨涵越来越瘦,原本圆润的脸颊凹了下去,眼睛显得格外大,像受惊的小鹿。
她常常在夜里梦到妈妈,梦到家里温暖的床,可梦醒后,只有冰冷的地面和周围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呻吟声。
她藏在怀里的那截T恤碎片——那天被官差抢走时,她拼死拽下来的一小块,印着半只卡通猫的耳朵——成了她唯一的慰藉。
她每天晚上都会摸一摸那块柔软的布料,仿佛能从中汲取一点力量。
开春的时候,陈先生终于撑不住了。
那天早上,王雨涵去工具棚找他,发现他蜷缩在角落里,身体己经凉透了。
他的眼睛睁着,望着天空,像是还在盼着什么。
手里紧紧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粟米饼,大概是想留给她的。
王雨涵抱着他冰冷的身体,没有哭。
眼泪早就流干了,心里只剩下一片麻木的疼。
她看着陈先生干瘦的脸,想起他教孩子们念书时的样子,想起他给她那件粗布襦裙时的温和,想起他最后望着她的眼神。
她甚至没有办法给他挖一个像样的坟墓。
监工催得紧,她只能和几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妇女一起,把他拖到乱葬岗,用手刨了个浅坑,把他埋了进去。
没有墓碑,没有告别,只有一阵风吹过,卷起地上的尘土,落在她的脸上。
陈先生走后,王雨涵像丢了魂。
她不再说话,只是机械地干活,吃饭,睡觉。
监工的鞭子落在身上,她也只是皱皱眉,仿佛感觉不到疼。
她听说,瓦岗寨的起义军越来越壮大了,己经打下了好几个城池。
她不知道陈默还活着没有,如果活着,他会不会知道,他的父亲己经不在了。
五月的一天,运河工地上突然乱了起来。
远处传来震天的喊杀声,监工们惊慌失措地跑来跑去,嘴里喊着“反贼来了”。
工地上的人们也乱了,有的乱跑,有的趁机捡起地上的工具,眼神里燃起复仇的火焰。
王雨涵站在原地,看着远处扬起的烟尘,听着越来越近的厮杀声,心里异常平静。
她不想跑,也不想反抗。
她太累了,只想找个地方躺下,好好睡一觉。
一支箭突然射了过来,擦过她的胳膊,钉在旁边的土墙上,箭羽还在嗡嗡地颤动。
王雨涵低头看了看胳膊上的伤口,血珠慢慢渗出来,染红了粗布衣袖。
她想起了自己的十西岁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很大的蛋糕,上面插着十西根蜡烛。
她许了个愿,希望自己永远不用长大,永远能活在那个温暖明亮的世界里。
多可笑啊。
厮杀声越来越近,她看到穿着铠甲的士兵和拿着锄头镰刀的起义军混在一起,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有人撞到了她,她踉跄着后退几步,摔倒在地上。
她的手碰到了一块柔软的东西,是那截T恤碎片。
她把它掏出来,紧紧攥在手里,碎片上的卡通猫耳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她好像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在叫她回家吃饭。
好像听到了同桌在体育课上的笑声,好像听到了教室里的下课铃。
她笑了笑,闭上眼睛。
风从运河上吹过来,带着水汽的腥气,拂过她的脸颊。
远处的厮杀声渐渐模糊,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九月的午后,趴在课桌上,数着手表的秒针,等着自习课结束。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洋洋的,真好啊。
乱葬岗上,新添了一具瘦小的尸体。
没有人知道她是谁,来自哪里。
只有那截攥在她手里的、印着半只卡通猫耳朵的T恤碎片,在风中轻轻颤动了一下,很快就被新的尘土掩埋,再也无人知晓。
很多年后,大运河通航,商船往来,繁华喧嚣。
没有人知道,在这条沟通南北的巨川之下,沉睡着多少像王雨涵这样的、无人问津的故事。
就像从来没有过那样一个十西岁的女孩,带着一个关于旋转木马和限量手办的梦,跌落在这个不属于她的时代,然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像一滴雨落进了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