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涵张娇娇(快穿之真实世界)全本阅读_王雨涵张娇娇最新热门小说
时间: 2025-09-17 08:34:57
我的“清北复刻计划”,就在那个燥热的夏天,以一种近乎荒诞的形式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家里的餐桌,成了林涛专属的第二课堂。
我将自己高中三年所有的笔记、错题集、归纳总结,按照章节和难度分门别类,堆成了半人高的小山。
“从今天起,除了学校的作业,我们每天晚上两个小时。”
最初的日子,一切都顺利得不可思议。
林涛对我考上清华的“独家秘笈”充满了好奇与崇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配合。
我讲函数,他认真听;我让他背诵古文,他背得滚瓜烂熟;我带他阅读外刊,分析时事,他也听得津津有味。
而我爸林国栋,则成了这个计划最忠实的监工和吹鼓手。
他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背着手踱到餐桌旁,看着我们学习。
那副样子,仿佛在视察自己的江山。
每当林涛攻克一道难题,他就在旁边喜上眉梢,用那种自以为是的口吻对我妈说:“看到没有?
这才是天赋!
我儿子的脑子,一点就通!
什么姐姐,都是给他打基础的。
真正厉害的还是我儿子,他遗传了我的好基因,绝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妈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给我们切水果,眼神里有欣慰,也有一丝藏不住的忧虑。
然而,这美好的假象,在一个月后开始出现了裂痕。
当最初的新鲜感被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所取代,林涛开始倦怠了。
毕竟,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一个资质普通的学生。
我为他规划的道路,意味着他要彻底舍弃窗外的篮球场、电脑里的网络游戏,和同学们课后的嬉笑打闹。
我好几次看到他对着窗外楼下的篮球场发呆,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敲击着运球的节奏。
到了第二个月,随着学习难度的指数级提升,他的状态急转首下。
当我讲到解析几何里的参数方程和立体几何的向量法时,他开始频繁地走神,笔记也记得乱七八糟。
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可他眼里的光,正在一点点熄灭,取而代之的是茫然和抗拒。
林国栋的“天才论”也开始变了调子,从最初的吹捧变成了不耐烦的训斥:“集中精神!
你姐姐讲的都是重点!
这么简单都听不懂吗?”
压力,再次像乌云一样,笼罩在了林涛的头顶。
到了第三个月,他开始了无声的抵抗。
我布置的额外练习册,第二天交上来时,依旧是崭新的一片空白。
当我质问他时,他只是低着头,用沉默对抗着一切。
那个晚上,林国栋终于爆发了,他指着林涛的鼻子怒吼,而林涛只是把头埋得更深,瘦削的肩膀微微颤抖。
我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没有半分不忍,反而是一种计划中的平静。
我从来没想过要真的把他打造成另一个我。
我只是在用父亲最期望、也最迷信的方式,让他亲眼见证,所谓的天才神话,是如何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地破灭的。
现在,林涛累了,也怕了。
他用最消极的方式,发出了求救的信号。
我知道,是时候了。
是时候让他,也让这个家,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接受平凡,也拥抱平凡所带来的,那份被遗忘许久的轻松与平衡了。
那个充满火药味的夜晚之后,林涛和我之间彻底陷入了冷战。
他不再和我说话,看到我就绕道走,餐桌上的补习时间,也变成了他单方面神游的垃圾时间。
我爸林国栋的耐心消磨殆尽,家里的气压越来越低,几乎回到了我重生前的压抑状态。
我知道,强压之下,只会是又一次的崩溃。
于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以给他“换换脑子,劳逸结合”为由,强行拉着他出了门。
我们没有去市中心繁华的商场或书店,而是坐着公交车,晃晃悠悠地来到城市另一端的边缘地带。
这里是城市光鲜亮丽的B面,高耸入云的写字楼与烟火气十足的小摊小贩比邻而居,崭新的柏油路尽头,连接着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
林涛很少来这种地方,常年被圈禁在学校和家这“两点一线”的他,像一只被放出笼子的鸟,虽然还有些拘谨,但眼睛里却透出了久违的新奇。
他看着路边摊主熟练地翻动着铁板上的烤冷面,看着穿着精致套装的白领行色匆匆地从地铁口涌出,又看着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在车流中灵活穿梭。
这些鲜活的、与学习无关的画面,让他紧绷的神经肉眼可见地放松了下来。
最终,他的脚步停在了一片巨大的建筑工地旁。
搅拌机的轰鸣、钢筋切割的刺耳声、工人们彼此呼应的号子声,混杂成了一曲粗犷又充满力量的交响乐。
他没有嫌弃那里的尘土飞扬,反而站在一个巨大的沙堆旁,看得出了神。
他看着工人们用推车运送着沉重的黄沙,看着他们将沙子、水泥和石子倒进搅拌机,变成灰色的混凝土。
他甚至饶有兴致地走到沙堆边,学着工人的样子,弯下腰用手抓了一把,感受着沙粒从指缝间流逝的触感。
一个正在休息、皮肤被晒成古铜色的工人师傅看见了他,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小兄弟,看傻了?
想不想试试推一把?”
林涛的脸“唰”地红了,连连摆手,我却笑着替他应下:“师傅,他力气小,怕是推不动。
我们能进去看看吗?
就站远点,保证不捣乱。”
“行啊!”
师傅格外爽快,从旁边的简易棚里拿出两顶半旧的黄色安全帽递给我们,“戴上这个,自己注意安全,别往吊车底下跑就行!”
戴上安全帽,我们像是拿到了进入一个新世界的门票。
林涛的眼睛都在发光,他小心翼翼地跟在我身后,痴迷地看着那些在他眼中毫无章法的砖头和水泥,如何在工人们的手中,被精准地堆砌、黏合,变成坚固的墙体,一层一层地,向着天空生长。
他看得那么专注,仿佛那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和化学反应,在这一刻都变成了眼前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奇迹。
我静静地站在他身边,没有打扰他。
在我爸林国栋的世界里,只有考上清北,在窗明几净的顶尖写字楼里做设计、敲代码,才叫“建成高楼”。
但他从没想过,有些人,或许天生就不是那个画图纸的设计师。
他们更享受、也更擅长的,是亲手去搅动风云,亲手砌起第一块砖,亲眼看着大楼在自己手中拔地而起时的那种踏实与自豪。
林涛不是天才,至少不是学术上的天才。
但我知道,当他痴迷地看着眼前这一切时,他正在找到属于自己的天赋。
离开工地时,他一路沉默,但那不是往日的抗拒与消沉。
他的眉头微微皱着,像是在思考什么重要的问题。
我知道,在他心里,一扇新的门,己经被推开了一条缝。
回到家后,林涛整个人都变了。
那扇被推开的门,照进他心里的,是一束他从未见过的光。
他一反前几天的消极抵抗,竟然主动坐回了书桌前。
但我很快发现,他的学习轨迹己经彻底偏离了我为他铺设的“清北复刻”轨道。
他不再是按部就班地刷题、背书,而是第一次主动翻开了被他视为天书的数学课本,专注地研究起了关于几何和空间结构的部分。
那些曾经让他头痛欲裂的辅助线和立体图形,在他眼里,仿佛都变成了工地上那些纵横交错的钢筋与脚手架,充满了别样的魅力。
晚饭时,当林国栋再次习惯性地提起“清北的未来”时,林涛第一次没有选择沉默或顺从,而是抬起头,认真地问:“爸,我们住的这栋楼,是谁设计的?
盖起来用了多久?”
林国栋被他问得一愣,含糊地答了句“那谁知道”,又想把话题绕回成绩上,林涛却己经放下了碗筷,和我聊起了城市高架桥的承重结构。
他的话语里,没有了往日的嫉妒和攀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好奇与探索欲。
那之后,我们之间的谈话内容,悄然从函数、语法,变成了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材料力学。
我趁他不在时偷偷翻看他的电脑,搜索记录里密密麻麻的都是“混凝土标号”、“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的区别”、“贝聿铭设计作品”……那些我曾经为他规划的奥数题库和文学名著,被他最小化,藏在了屏幕的角落里。
最让我震惊的,是在又一个周末的下午。
我推开他的房门,看到他正趴在地上,全神贯注地摆弄着一堆“垃圾”。
那是一座用家里剩下的饮料瓶、快递纸盒、酸奶罐子搭起来的微缩模型。
一座三层高的小房子。
他用最坚固的纸箱做地基和承重墙,用薄一点的卡纸隔出了卧室和客厅,甚至剪下透明的塑料包装纸,仔仔细细地贴在墙上,做成了窗户。
阳光透过那简陋的“窗户”照进去,在地板上投下了一小片光斑。
他那么专注,仿佛不是在搭建一个玩具,而是在建造自己的王国。
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清北复刻计划”己经彻底失败了。
但同时,拯救弟弟的计划,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建造一个全新的未来。
而这座简陋却坚固的小房子,就是他的第一块基石。
很快,林涛迎来了他紧张的初中生活。
在我那套“失败”的清北复刻计划打下的底子下,他的成绩算不上一飞冲天,却也稳稳地处在中上游,有惊无险。
这个不好不坏的结果,成了家里新的、脆弱的平衡点。
林国栋对此显然是不满意的。
每次家长会后,他都会拿着林涛那张平平无奇的成绩单,皱着眉在客厅里踱步,最后总会像说服自己一样,嘟囔一句:“男孩子嘛,开窍晚,后劲足。”
他在做着一个梦,梦里他的“天才儿子”只是暂时蛰伏,总有一天会一鸣惊人,把他那个己经考上清华的姐姐远远甩在身后。
只有我知道,林涛的“后劲”,全都用在了别的地方。
课内作业他会一丝不苟地完成,这是我们之间无声的默契,是为了应付我爸的突击检查而筑起的保护墙。
一旦完成了这层伪装,他的世界就迅速切换了频道。
物理课本上关于力学的章节被他翻得起了毛边,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搞懂斜拉桥的受力原理;历史课上讲到古罗马,他下课后搜索的不是凯撒大帝,而是万神庙的穹顶结构。
他房间里那个用废品搭建的小房子,早己被更精致的模型所取代。
他用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专业的模型胶水和刻刀,小心翼翼地还原着他在书上看到的某个苏州园林的一角,或是电视里见过的未来派摩天大楼。
餐桌上,林国栋还在兴致勃勃地畅想着他“一门两清华”的美梦,我妈周雅在旁边忧心忡忡地给他添饭,而林涛则低着头,假装认真听讲,实际上脑子里可能正在为他的新模型计算承重。
这个家,就像一个高压锅。
表面上风平浪静,只有饭菜的香气,但盖子下面的水汽,早己积蓄到了沸腾的临界点。
而那个紧紧按着阀门的林国栋,还在做着他的天才梦,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期待的不是开锅时的满室饭香,而可能是一场剧烈的爆炸。
看似平静的家里,暗中波涛汹涌,只等着一个契机,将所有虚假的和平彻底掀翻。
家里的餐桌,成了林涛专属的第二课堂。
我将自己高中三年所有的笔记、错题集、归纳总结,按照章节和难度分门别类,堆成了半人高的小山。
“从今天起,除了学校的作业,我们每天晚上两个小时。”
最初的日子,一切都顺利得不可思议。
林涛对我考上清华的“独家秘笈”充满了好奇与崇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配合。
我讲函数,他认真听;我让他背诵古文,他背得滚瓜烂熟;我带他阅读外刊,分析时事,他也听得津津有味。
而我爸林国栋,则成了这个计划最忠实的监工和吹鼓手。
他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背着手踱到餐桌旁,看着我们学习。
那副样子,仿佛在视察自己的江山。
每当林涛攻克一道难题,他就在旁边喜上眉梢,用那种自以为是的口吻对我妈说:“看到没有?
这才是天赋!
我儿子的脑子,一点就通!
什么姐姐,都是给他打基础的。
真正厉害的还是我儿子,他遗传了我的好基因,绝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妈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给我们切水果,眼神里有欣慰,也有一丝藏不住的忧虑。
然而,这美好的假象,在一个月后开始出现了裂痕。
当最初的新鲜感被日复一日的枯燥重复所取代,林涛开始倦怠了。
毕竟,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一个资质普通的学生。
我为他规划的道路,意味着他要彻底舍弃窗外的篮球场、电脑里的网络游戏,和同学们课后的嬉笑打闹。
我好几次看到他对着窗外楼下的篮球场发呆,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敲击着运球的节奏。
到了第二个月,随着学习难度的指数级提升,他的状态急转首下。
当我讲到解析几何里的参数方程和立体几何的向量法时,他开始频繁地走神,笔记也记得乱七八糟。
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可他眼里的光,正在一点点熄灭,取而代之的是茫然和抗拒。
林国栋的“天才论”也开始变了调子,从最初的吹捧变成了不耐烦的训斥:“集中精神!
你姐姐讲的都是重点!
这么简单都听不懂吗?”
压力,再次像乌云一样,笼罩在了林涛的头顶。
到了第三个月,他开始了无声的抵抗。
我布置的额外练习册,第二天交上来时,依旧是崭新的一片空白。
当我质问他时,他只是低着头,用沉默对抗着一切。
那个晚上,林国栋终于爆发了,他指着林涛的鼻子怒吼,而林涛只是把头埋得更深,瘦削的肩膀微微颤抖。
我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没有半分不忍,反而是一种计划中的平静。
我从来没想过要真的把他打造成另一个我。
我只是在用父亲最期望、也最迷信的方式,让他亲眼见证,所谓的天才神话,是如何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地破灭的。
现在,林涛累了,也怕了。
他用最消极的方式,发出了求救的信号。
我知道,是时候了。
是时候让他,也让这个家,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接受平凡,也拥抱平凡所带来的,那份被遗忘许久的轻松与平衡了。
那个充满火药味的夜晚之后,林涛和我之间彻底陷入了冷战。
他不再和我说话,看到我就绕道走,餐桌上的补习时间,也变成了他单方面神游的垃圾时间。
我爸林国栋的耐心消磨殆尽,家里的气压越来越低,几乎回到了我重生前的压抑状态。
我知道,强压之下,只会是又一次的崩溃。
于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以给他“换换脑子,劳逸结合”为由,强行拉着他出了门。
我们没有去市中心繁华的商场或书店,而是坐着公交车,晃晃悠悠地来到城市另一端的边缘地带。
这里是城市光鲜亮丽的B面,高耸入云的写字楼与烟火气十足的小摊小贩比邻而居,崭新的柏油路尽头,连接着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
林涛很少来这种地方,常年被圈禁在学校和家这“两点一线”的他,像一只被放出笼子的鸟,虽然还有些拘谨,但眼睛里却透出了久违的新奇。
他看着路边摊主熟练地翻动着铁板上的烤冷面,看着穿着精致套装的白领行色匆匆地从地铁口涌出,又看着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在车流中灵活穿梭。
这些鲜活的、与学习无关的画面,让他紧绷的神经肉眼可见地放松了下来。
最终,他的脚步停在了一片巨大的建筑工地旁。
搅拌机的轰鸣、钢筋切割的刺耳声、工人们彼此呼应的号子声,混杂成了一曲粗犷又充满力量的交响乐。
他没有嫌弃那里的尘土飞扬,反而站在一个巨大的沙堆旁,看得出了神。
他看着工人们用推车运送着沉重的黄沙,看着他们将沙子、水泥和石子倒进搅拌机,变成灰色的混凝土。
他甚至饶有兴致地走到沙堆边,学着工人的样子,弯下腰用手抓了一把,感受着沙粒从指缝间流逝的触感。
一个正在休息、皮肤被晒成古铜色的工人师傅看见了他,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小兄弟,看傻了?
想不想试试推一把?”
林涛的脸“唰”地红了,连连摆手,我却笑着替他应下:“师傅,他力气小,怕是推不动。
我们能进去看看吗?
就站远点,保证不捣乱。”
“行啊!”
师傅格外爽快,从旁边的简易棚里拿出两顶半旧的黄色安全帽递给我们,“戴上这个,自己注意安全,别往吊车底下跑就行!”
戴上安全帽,我们像是拿到了进入一个新世界的门票。
林涛的眼睛都在发光,他小心翼翼地跟在我身后,痴迷地看着那些在他眼中毫无章法的砖头和水泥,如何在工人们的手中,被精准地堆砌、黏合,变成坚固的墙体,一层一层地,向着天空生长。
他看得那么专注,仿佛那些枯燥的物理公式和化学反应,在这一刻都变成了眼前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奇迹。
我静静地站在他身边,没有打扰他。
在我爸林国栋的世界里,只有考上清北,在窗明几净的顶尖写字楼里做设计、敲代码,才叫“建成高楼”。
但他从没想过,有些人,或许天生就不是那个画图纸的设计师。
他们更享受、也更擅长的,是亲手去搅动风云,亲手砌起第一块砖,亲眼看着大楼在自己手中拔地而起时的那种踏实与自豪。
林涛不是天才,至少不是学术上的天才。
但我知道,当他痴迷地看着眼前这一切时,他正在找到属于自己的天赋。
离开工地时,他一路沉默,但那不是往日的抗拒与消沉。
他的眉头微微皱着,像是在思考什么重要的问题。
我知道,在他心里,一扇新的门,己经被推开了一条缝。
回到家后,林涛整个人都变了。
那扇被推开的门,照进他心里的,是一束他从未见过的光。
他一反前几天的消极抵抗,竟然主动坐回了书桌前。
但我很快发现,他的学习轨迹己经彻底偏离了我为他铺设的“清北复刻”轨道。
他不再是按部就班地刷题、背书,而是第一次主动翻开了被他视为天书的数学课本,专注地研究起了关于几何和空间结构的部分。
那些曾经让他头痛欲裂的辅助线和立体图形,在他眼里,仿佛都变成了工地上那些纵横交错的钢筋与脚手架,充满了别样的魅力。
晚饭时,当林国栋再次习惯性地提起“清北的未来”时,林涛第一次没有选择沉默或顺从,而是抬起头,认真地问:“爸,我们住的这栋楼,是谁设计的?
盖起来用了多久?”
林国栋被他问得一愣,含糊地答了句“那谁知道”,又想把话题绕回成绩上,林涛却己经放下了碗筷,和我聊起了城市高架桥的承重结构。
他的话语里,没有了往日的嫉妒和攀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好奇与探索欲。
那之后,我们之间的谈话内容,悄然从函数、语法,变成了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材料力学。
我趁他不在时偷偷翻看他的电脑,搜索记录里密密麻麻的都是“混凝土标号”、“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的区别”、“贝聿铭设计作品”……那些我曾经为他规划的奥数题库和文学名著,被他最小化,藏在了屏幕的角落里。
最让我震惊的,是在又一个周末的下午。
我推开他的房门,看到他正趴在地上,全神贯注地摆弄着一堆“垃圾”。
那是一座用家里剩下的饮料瓶、快递纸盒、酸奶罐子搭起来的微缩模型。
一座三层高的小房子。
他用最坚固的纸箱做地基和承重墙,用薄一点的卡纸隔出了卧室和客厅,甚至剪下透明的塑料包装纸,仔仔细细地贴在墙上,做成了窗户。
阳光透过那简陋的“窗户”照进去,在地板上投下了一小片光斑。
他那么专注,仿佛不是在搭建一个玩具,而是在建造自己的王国。
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清北复刻计划”己经彻底失败了。
但同时,拯救弟弟的计划,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建造一个全新的未来。
而这座简陋却坚固的小房子,就是他的第一块基石。
很快,林涛迎来了他紧张的初中生活。
在我那套“失败”的清北复刻计划打下的底子下,他的成绩算不上一飞冲天,却也稳稳地处在中上游,有惊无险。
这个不好不坏的结果,成了家里新的、脆弱的平衡点。
林国栋对此显然是不满意的。
每次家长会后,他都会拿着林涛那张平平无奇的成绩单,皱着眉在客厅里踱步,最后总会像说服自己一样,嘟囔一句:“男孩子嘛,开窍晚,后劲足。”
他在做着一个梦,梦里他的“天才儿子”只是暂时蛰伏,总有一天会一鸣惊人,把他那个己经考上清华的姐姐远远甩在身后。
只有我知道,林涛的“后劲”,全都用在了别的地方。
课内作业他会一丝不苟地完成,这是我们之间无声的默契,是为了应付我爸的突击检查而筑起的保护墙。
一旦完成了这层伪装,他的世界就迅速切换了频道。
物理课本上关于力学的章节被他翻得起了毛边,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搞懂斜拉桥的受力原理;历史课上讲到古罗马,他下课后搜索的不是凯撒大帝,而是万神庙的穹顶结构。
他房间里那个用废品搭建的小房子,早己被更精致的模型所取代。
他用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专业的模型胶水和刻刀,小心翼翼地还原着他在书上看到的某个苏州园林的一角,或是电视里见过的未来派摩天大楼。
餐桌上,林国栋还在兴致勃勃地畅想着他“一门两清华”的美梦,我妈周雅在旁边忧心忡忡地给他添饭,而林涛则低着头,假装认真听讲,实际上脑子里可能正在为他的新模型计算承重。
这个家,就像一个高压锅。
表面上风平浪静,只有饭菜的香气,但盖子下面的水汽,早己积蓄到了沸腾的临界点。
而那个紧紧按着阀门的林国栋,还在做着他的天才梦,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期待的不是开锅时的满室饭香,而可能是一场剧烈的爆炸。
看似平静的家里,暗中波涛汹涌,只等着一个契机,将所有虚假的和平彻底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