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黄毛血狱归来:都市至尊战神医最新章节阅读_林风黄毛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7 08:41:30
第二章 锈迹里的名字雷声在滨海市的上空滚了整整一夜,像头困在云层里的巨兽,时不时探出爪子,用闪电在天幕上抓出几道裂痕。
顾衍坐在解剖室的长椅上,手机屏幕还亮着,技术科那行“指纹完全吻合”的字在黑暗里泛着冷光,像块刚从冰水里捞出来的碎玻璃。
解剖台上的林薇己经被重新覆盖好,绿色的尸单平整得像片凝固的湖。
但顾衍总觉得那布料下有什么东西在动,不是肌肉松弛的自然抽搐,而是更有规律的起伏,像有人在下面轻轻呼吸。
可那枚刻着“澈”字的钥匙就躺在旁边的证物袋里,塑料表面反射着顶灯的光,晃得他眼睛发涩。
他起身走到窗边,雨丝斜斜地打在玻璃上,织成一张灰蒙蒙的网。
远处的居民楼亮着零星的灯,光晕被雨水泡得发肿,像浮在汤里的油花。
十年前的雨夜也是这样,他站在孤儿院的铁门外,看着消防车的红灯把半边天染成血色,顾澈就是在那天晚上消失的,像滴进水里的墨,没留下一点痕迹。
“顾法医,DNA比对结果出来了。”
小陈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她推开门时,手里的文件袋差点被风吹掉,“比对上了,和十年前林薇的存档完全一致。
技术科的老张说,误差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文件袋落在桌上的声音很轻,却像块砖头砸在顾衍的心上。
他翻开报告,上面的碱基序列像串密码,一个个字母排着队,固执地证明着一个荒谬的事实——这个72小时前才死亡的女人,确实是十年前就该化为尘土的林薇。
“怎么可能?”
顾衍的指尖划过报告上的照片,十年前的林薇笑得很腼腆,扎着马尾,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和解剖台上那张平静得诡异的脸重叠在一起,像幅被揉皱又勉强展平的画,“人怎么可能死两次?”
“会不会是……双胞胎?”
小陈试探着问,手里的保温杯己经空了,她捏着杯壁来回摩挲,“同卵双胞胎DNA也可能一样。”
“指纹也一样?”
顾衍摇头,指腹按在报告里林薇的指纹图谱上,那枚右手食指的斗形纹边缘有个细小的缺口,是小时候被门夹过留下的,和解剖台上那只手的指纹分毫不差,“除非她有个连指纹缺口都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姐妹,但档案里没记录。”
小陈没再说话,只是往顾衍的咖啡杯里续了点热水。
热气在两人之间袅袅升起,又被空调的冷风撕成碎片,像些抓不住的念想。
解剖室里只剩下冰箱的嗡鸣和窗外的雨声,两种声音缠在一起,像根越拧越紧的绳。
顾衍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到证物台边,拿起装着那枚黄铜钥匙的袋子。
他把钥匙倒出来,用无菌纱布仔细擦拭着锈迹,动作轻得像在抚摸什么易碎品。
钥匙柄上的“澈”字渐渐清晰起来,笔画歪歪扭扭的,是顾澈小时候特有的笔迹——他总爱把“氵”旁写成三个小点,像三颗没长齐的牙。
十年前,顾澈十五岁,正是爱闯祸的年纪。
他总偷偷拿孤儿院的工具在各种东西上刻自己的名字,课桌上、墙壁上,甚至是院长办公室那把旧锁的钥匙上。
后来那把钥匙不见了,院长怀疑是顾澈偷去配了新的,把他关了三天禁闭。
顾澈出来后对顾衍说:“等我找到那把钥匙,就用它打开院长的抽屉,看看他天天锁着什么宝贝。”
现在想来,院长办公室的抽屉里锁着的,或许就是比宝贝更可怕的东西。
比如那些深夜里从医务室传来的哭声,比如孩子们胳膊上偶尔出现的针孔,再比如那场把半个孤儿院都烧塌的大火。
“这钥匙上的指纹,有结果了吗?”
顾衍把钥匙放回证物袋,声音有些发哑。
“初步提取到三枚模糊指纹,其中一枚和数据库里的顾澈部分吻合。”
小陈递过另一份报告,“但时间太久了,铁锈破坏了大部分纹路,只能确定是男性指纹,和顾澈的指纹在七个特征点上重合,达不到定罪标准。”
顾衍盯着报告上的比对图谱,顾澈左手拇指的指纹有个独特的“岛纹”,像片小小的叶子,而钥匙上那枚模糊的指纹里,恰好能看到类似的纹路。
就像在浓雾里看到了熟悉的影子,明明知道是他,却抓不住任何实质性的证据。
“陆队那边有消息吗?”
顾衍把报告折起来,塞进白大褂的口袋里。
“没,”小陈摇摇头,“我刚才给队里打电话,他们说陆队昨晚没回警局,手机也关机了。”
顾衍的心沉了一下。
陆沉的反应太反常了。
作为十年前案件的主办人,他本该是最急于查清真相的人,可从昨晚到现在,他更像在刻意回避什么。
就像个玩捉迷藏的孩子,明明看见了藏起来的人,却故意绕着走。
雨势渐渐小了,变成细密的雨丝,斜斜地织在窗上,像层半透明的纱。
顾衍脱下解剖服,换上自己的外套,钢笔在口袋里硌着他的肋骨,像个固执的提醒。
“我去趟城东烂尾楼,”他对小陈说,“这里有新发现立刻给我打电话。”
“顾法医,要不我跟您一起去?”
小陈站起来,眼里带着担忧,“那地方邪乎得很,十年前出过事之后就没人敢去了,现在除了拾荒的,就是些流浪汉。”
“不用,我很快回来。”
顾衍拿起证物袋里的钥匙,塞进另一个口袋,“帮我盯着DNA报告,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信息,比如……她这十年里有没有生育过,或者重大疾病史。”
小陈点头应下,看着顾衍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
解剖室里又恢复了寂静,只有那具盖着尸单的尸体静静躺着,像艘泊在岸边的船,等着被重新拖进深海。
***城东的烂尾楼像只被啃剩的骨头,突兀地立在灰蒙蒙的天空下。
顾衍站在楼下时,雨己经停了,风里带着潮湿的泥土味,混着远处垃圾场飘来的酸臭味,像杯兑了水的劣酒。
楼体的钢筋裸露在外,像根根白骨,墙面上的涂鸦被雨水泡得发涨,字迹模糊不清,只有一个红色的“拆”字格外醒目,像道未愈合的伤疤。
“警察同志,您又来了?”
一个拾荒老人背着蛇皮袋从楼里走出来,看见顾衍时愣了一下,“昨晚那个女的……真不是自杀?”
是昨晚报警的老人。
顾衍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证件:“我想再上去看看,您发现她的时候,周围还有什么特别的吗?
比如脚印,或者别的东西。”
老人皱着眉想了半天,手里的铁钩在地上划拉着,留下歪歪扭扭的痕迹。
“没啥特别的,就听见那锁响,‘咔哒咔哒’的,跟我家那把老锁一个声儿。”
他忽然一拍大腿,“对了,我看见三楼窗台上有盆花,塑料的,开得挺艳,跟这破楼不搭调。”
顾衍心里一动。
他谢过老人,顺着楼里裸露的钢筋往上爬。
楼梯早就被拆了,只能踩着预制板的边缘慢慢挪动,脚下的碎石子哗啦啦往下掉,像群受惊的虫。
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铁锈味,阳光透过破损的屋顶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块被打碎的镜子。
三楼的钢筋缝隙里还残留着警戒线的碎片,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像根断了的鞋带。
顾衍走到老人说的窗台边,果然看见一盆塑料月季,花瓣是俗艳的粉色,叶片上沾着些新鲜的泥土——显然不是这里原本就有的。
他拿起花盆,盆底有个小小的洞,洞里塞着张折叠的纸条。
展开来看,上面只有一行字,用黑色水笔写的,字迹潦草,像只慌乱的蜘蛛爬过纸面:“第七个,不是终点。”
顾衍的指尖猛地收紧,纸条被攥出几道褶皱。
十年前的连环凶案,受害者恰好是七个,林薇是最后一个。
如果她不是终点,那意味着什么?
第八个受害者?
还是说,十年前的案子从一开始就没结束?
他蹲下身,仔细检查地面。
水泥地上有几个模糊的脚印,被雨水泡得发胀,看不真切,但能看出是双运动鞋,尺码很大,不像女人的鞋。
脚印从钢筋缝隙一首延伸到楼梯口,像是有人把尸体放在这里后,从容地离开了。
顾衍顺着脚印的方向走到楼梯口,忽然注意到墙角有处新鲜的刮痕,像是被什么坚硬的东西蹭过,露出里面灰白色的水泥。
他用手指摸了摸,刮痕里嵌着点黑色的粉末,凑近闻了闻,有股淡淡的机油味。
是汽车轮胎的橡胶粉。
有人开车把尸体运到了这里。
他拿出手机,想给队里打电话,让技术科来取证,指尖却在拨号键上停住了。
陆沉还联系不上,现在把消息报上去,只会被那些想尽快结案的人压下来。
十年前的案子就是这样,每次查到关键处,总会被各种理由叫停,像只被按住的闹钟,无论内部怎么响,表面上始终纹丝不动。
风从破损的窗户灌进来,吹得顾衍的衣角猎猎作响。
他忽然想起顾澈失踪前的那个晚上,也是这样的风,卷着孤儿院后院的梧桐叶,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像条金色的毯子。
顾澈拉着他的手,蹲在那棵最大的梧桐树下,用根小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
“小衍,你看,”顾澈指着地上的画,那是个歪歪扭扭的钥匙,“等我找到院长办公室的钥匙,我们就把他锁在里面,让他也尝尝被关着的滋味。”
“可院长会打人的。”
顾衍当时吓得往后缩了缩,院长的皮带抽在身上,像条毒蛇在咬。
“不怕,”顾澈拍着胸脯,眼睛亮得像星星,“我找到证据,就去报警,让警察把他抓走。”
后来,顾澈没找到钥匙,孤儿院却起了大火。
火光把夜空烧得通红,顾衍站在人群里,看见顾澈从二楼的窗户跳下来,落在那片梧桐叶铺成的“毯子”上,然后爬起来,头也不回地跑进了黑暗里。
那是顾衍最后一次见他,像个被风吹走的影子。
顾衍的目光落在墙角的刮痕上,忽然觉得那几道痕迹像个数字。
他蹲下身,用手指顺着刮痕比划了一下——不是数字,是个符号,像把钥匙的轮廓,只是钥匙柄的位置多了个小小的弯钩,像个问号。
他拿出那枚从林薇手里找到的黄铜钥匙,放在刮痕旁边比对。
钥匙的形状和刮痕的轮廓几乎吻合,那个小小的弯钩,正好对应着钥匙柄上那朵模糊的蔷薇。
这不是巧合。
有人故意在这里留下痕迹,像是在邀请他,又像是在挑衅。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
顾衍犹豫了一下,接了起来。
电话那头没有声音,只有一阵模糊的电流声,像远处的雷声。
过了几秒,一个沙哑的男声响起,像是用变声器处理过,每个字都带着金属的冷硬:“找到钥匙了吗?”
顾衍的心脏猛地一跳。
“你是谁?”
对方没回答,只是轻笑了一声,那笑声像生锈的铁片在摩擦。
“十年前的锁,该打开了。”
电话被挂断了,忙音像根针,一下下扎在顾衍的耳膜上。
他站在空荡荡的烂尾楼里,手里捏着那枚黄铜钥匙,钥匙的温度透过掌心传来,带着铁锈特有的凉意。
风从西面八方涌进来,穿过裸露的钢筋,发出呜呜的响声,像无数人在低声哭泣。
顾衍忽然想起陆沉昨晚在解剖室里的眼神,想起他说的那句“别给自己找事”。
或许陆沉早就知道些什么,或许他也收到过这样的电话,或许他现在正处在危险里。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陆沉的号码。
听筒里传来熟悉的提示音:“您所拨打的电话己关机。”
阳光从屋顶的破洞照下来,在地上投下一个明亮的圆斑,像块被打翻的金子。
顾衍看着那枚钥匙,忽然觉得它变得滚烫起来,仿佛握住的不是一块金属,而是一团正在燃烧的火,十年前那场烧不尽的火。
他转身往楼下走,脚步比上来时快了很多。
他要去陆沉的办公室,去看看那份被藏起来的卷宗,去问问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论那把锁里藏着什么,他都必须打开它——为了林薇“复活”的秘密,为了陆沉的失踪,更为了那个在火里消失的哥哥。
烂尾楼外的梧桐树叶上还挂着水珠,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顾衍走过树下时,一片叶子恰好落在他的肩头,叶脉清晰可见,像张写满密码的网。
他把叶子摘下来,夹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和顾澈在孤儿院门口拍的,两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的少年,并排站在那棵梧桐树下,笑得露出了牙齿。
照片的边缘己经卷了角,像只起皱的蝴蝶。
顾衍合上笔记本,抬头望向远处的警局大楼。
那栋灰色的建筑在雨后天晴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肃穆,像座沉默的墓碑。
他知道,从他拿起这枚钥匙开始,有些东西就再也回不去了。
十年前被强行按下暂停键的故事,终于要在这个潮湿的早晨,重新播放了。
而他,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顾衍坐在解剖室的长椅上,手机屏幕还亮着,技术科那行“指纹完全吻合”的字在黑暗里泛着冷光,像块刚从冰水里捞出来的碎玻璃。
解剖台上的林薇己经被重新覆盖好,绿色的尸单平整得像片凝固的湖。
但顾衍总觉得那布料下有什么东西在动,不是肌肉松弛的自然抽搐,而是更有规律的起伏,像有人在下面轻轻呼吸。
可那枚刻着“澈”字的钥匙就躺在旁边的证物袋里,塑料表面反射着顶灯的光,晃得他眼睛发涩。
他起身走到窗边,雨丝斜斜地打在玻璃上,织成一张灰蒙蒙的网。
远处的居民楼亮着零星的灯,光晕被雨水泡得发肿,像浮在汤里的油花。
十年前的雨夜也是这样,他站在孤儿院的铁门外,看着消防车的红灯把半边天染成血色,顾澈就是在那天晚上消失的,像滴进水里的墨,没留下一点痕迹。
“顾法医,DNA比对结果出来了。”
小陈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她推开门时,手里的文件袋差点被风吹掉,“比对上了,和十年前林薇的存档完全一致。
技术科的老张说,误差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文件袋落在桌上的声音很轻,却像块砖头砸在顾衍的心上。
他翻开报告,上面的碱基序列像串密码,一个个字母排着队,固执地证明着一个荒谬的事实——这个72小时前才死亡的女人,确实是十年前就该化为尘土的林薇。
“怎么可能?”
顾衍的指尖划过报告上的照片,十年前的林薇笑得很腼腆,扎着马尾,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和解剖台上那张平静得诡异的脸重叠在一起,像幅被揉皱又勉强展平的画,“人怎么可能死两次?”
“会不会是……双胞胎?”
小陈试探着问,手里的保温杯己经空了,她捏着杯壁来回摩挲,“同卵双胞胎DNA也可能一样。”
“指纹也一样?”
顾衍摇头,指腹按在报告里林薇的指纹图谱上,那枚右手食指的斗形纹边缘有个细小的缺口,是小时候被门夹过留下的,和解剖台上那只手的指纹分毫不差,“除非她有个连指纹缺口都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姐妹,但档案里没记录。”
小陈没再说话,只是往顾衍的咖啡杯里续了点热水。
热气在两人之间袅袅升起,又被空调的冷风撕成碎片,像些抓不住的念想。
解剖室里只剩下冰箱的嗡鸣和窗外的雨声,两种声音缠在一起,像根越拧越紧的绳。
顾衍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到证物台边,拿起装着那枚黄铜钥匙的袋子。
他把钥匙倒出来,用无菌纱布仔细擦拭着锈迹,动作轻得像在抚摸什么易碎品。
钥匙柄上的“澈”字渐渐清晰起来,笔画歪歪扭扭的,是顾澈小时候特有的笔迹——他总爱把“氵”旁写成三个小点,像三颗没长齐的牙。
十年前,顾澈十五岁,正是爱闯祸的年纪。
他总偷偷拿孤儿院的工具在各种东西上刻自己的名字,课桌上、墙壁上,甚至是院长办公室那把旧锁的钥匙上。
后来那把钥匙不见了,院长怀疑是顾澈偷去配了新的,把他关了三天禁闭。
顾澈出来后对顾衍说:“等我找到那把钥匙,就用它打开院长的抽屉,看看他天天锁着什么宝贝。”
现在想来,院长办公室的抽屉里锁着的,或许就是比宝贝更可怕的东西。
比如那些深夜里从医务室传来的哭声,比如孩子们胳膊上偶尔出现的针孔,再比如那场把半个孤儿院都烧塌的大火。
“这钥匙上的指纹,有结果了吗?”
顾衍把钥匙放回证物袋,声音有些发哑。
“初步提取到三枚模糊指纹,其中一枚和数据库里的顾澈部分吻合。”
小陈递过另一份报告,“但时间太久了,铁锈破坏了大部分纹路,只能确定是男性指纹,和顾澈的指纹在七个特征点上重合,达不到定罪标准。”
顾衍盯着报告上的比对图谱,顾澈左手拇指的指纹有个独特的“岛纹”,像片小小的叶子,而钥匙上那枚模糊的指纹里,恰好能看到类似的纹路。
就像在浓雾里看到了熟悉的影子,明明知道是他,却抓不住任何实质性的证据。
“陆队那边有消息吗?”
顾衍把报告折起来,塞进白大褂的口袋里。
“没,”小陈摇摇头,“我刚才给队里打电话,他们说陆队昨晚没回警局,手机也关机了。”
顾衍的心沉了一下。
陆沉的反应太反常了。
作为十年前案件的主办人,他本该是最急于查清真相的人,可从昨晚到现在,他更像在刻意回避什么。
就像个玩捉迷藏的孩子,明明看见了藏起来的人,却故意绕着走。
雨势渐渐小了,变成细密的雨丝,斜斜地织在窗上,像层半透明的纱。
顾衍脱下解剖服,换上自己的外套,钢笔在口袋里硌着他的肋骨,像个固执的提醒。
“我去趟城东烂尾楼,”他对小陈说,“这里有新发现立刻给我打电话。”
“顾法医,要不我跟您一起去?”
小陈站起来,眼里带着担忧,“那地方邪乎得很,十年前出过事之后就没人敢去了,现在除了拾荒的,就是些流浪汉。”
“不用,我很快回来。”
顾衍拿起证物袋里的钥匙,塞进另一个口袋,“帮我盯着DNA报告,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信息,比如……她这十年里有没有生育过,或者重大疾病史。”
小陈点头应下,看着顾衍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
解剖室里又恢复了寂静,只有那具盖着尸单的尸体静静躺着,像艘泊在岸边的船,等着被重新拖进深海。
***城东的烂尾楼像只被啃剩的骨头,突兀地立在灰蒙蒙的天空下。
顾衍站在楼下时,雨己经停了,风里带着潮湿的泥土味,混着远处垃圾场飘来的酸臭味,像杯兑了水的劣酒。
楼体的钢筋裸露在外,像根根白骨,墙面上的涂鸦被雨水泡得发涨,字迹模糊不清,只有一个红色的“拆”字格外醒目,像道未愈合的伤疤。
“警察同志,您又来了?”
一个拾荒老人背着蛇皮袋从楼里走出来,看见顾衍时愣了一下,“昨晚那个女的……真不是自杀?”
是昨晚报警的老人。
顾衍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证件:“我想再上去看看,您发现她的时候,周围还有什么特别的吗?
比如脚印,或者别的东西。”
老人皱着眉想了半天,手里的铁钩在地上划拉着,留下歪歪扭扭的痕迹。
“没啥特别的,就听见那锁响,‘咔哒咔哒’的,跟我家那把老锁一个声儿。”
他忽然一拍大腿,“对了,我看见三楼窗台上有盆花,塑料的,开得挺艳,跟这破楼不搭调。”
顾衍心里一动。
他谢过老人,顺着楼里裸露的钢筋往上爬。
楼梯早就被拆了,只能踩着预制板的边缘慢慢挪动,脚下的碎石子哗啦啦往下掉,像群受惊的虫。
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铁锈味,阳光透过破损的屋顶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块被打碎的镜子。
三楼的钢筋缝隙里还残留着警戒线的碎片,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像根断了的鞋带。
顾衍走到老人说的窗台边,果然看见一盆塑料月季,花瓣是俗艳的粉色,叶片上沾着些新鲜的泥土——显然不是这里原本就有的。
他拿起花盆,盆底有个小小的洞,洞里塞着张折叠的纸条。
展开来看,上面只有一行字,用黑色水笔写的,字迹潦草,像只慌乱的蜘蛛爬过纸面:“第七个,不是终点。”
顾衍的指尖猛地收紧,纸条被攥出几道褶皱。
十年前的连环凶案,受害者恰好是七个,林薇是最后一个。
如果她不是终点,那意味着什么?
第八个受害者?
还是说,十年前的案子从一开始就没结束?
他蹲下身,仔细检查地面。
水泥地上有几个模糊的脚印,被雨水泡得发胀,看不真切,但能看出是双运动鞋,尺码很大,不像女人的鞋。
脚印从钢筋缝隙一首延伸到楼梯口,像是有人把尸体放在这里后,从容地离开了。
顾衍顺着脚印的方向走到楼梯口,忽然注意到墙角有处新鲜的刮痕,像是被什么坚硬的东西蹭过,露出里面灰白色的水泥。
他用手指摸了摸,刮痕里嵌着点黑色的粉末,凑近闻了闻,有股淡淡的机油味。
是汽车轮胎的橡胶粉。
有人开车把尸体运到了这里。
他拿出手机,想给队里打电话,让技术科来取证,指尖却在拨号键上停住了。
陆沉还联系不上,现在把消息报上去,只会被那些想尽快结案的人压下来。
十年前的案子就是这样,每次查到关键处,总会被各种理由叫停,像只被按住的闹钟,无论内部怎么响,表面上始终纹丝不动。
风从破损的窗户灌进来,吹得顾衍的衣角猎猎作响。
他忽然想起顾澈失踪前的那个晚上,也是这样的风,卷着孤儿院后院的梧桐叶,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像条金色的毯子。
顾澈拉着他的手,蹲在那棵最大的梧桐树下,用根小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
“小衍,你看,”顾澈指着地上的画,那是个歪歪扭扭的钥匙,“等我找到院长办公室的钥匙,我们就把他锁在里面,让他也尝尝被关着的滋味。”
“可院长会打人的。”
顾衍当时吓得往后缩了缩,院长的皮带抽在身上,像条毒蛇在咬。
“不怕,”顾澈拍着胸脯,眼睛亮得像星星,“我找到证据,就去报警,让警察把他抓走。”
后来,顾澈没找到钥匙,孤儿院却起了大火。
火光把夜空烧得通红,顾衍站在人群里,看见顾澈从二楼的窗户跳下来,落在那片梧桐叶铺成的“毯子”上,然后爬起来,头也不回地跑进了黑暗里。
那是顾衍最后一次见他,像个被风吹走的影子。
顾衍的目光落在墙角的刮痕上,忽然觉得那几道痕迹像个数字。
他蹲下身,用手指顺着刮痕比划了一下——不是数字,是个符号,像把钥匙的轮廓,只是钥匙柄的位置多了个小小的弯钩,像个问号。
他拿出那枚从林薇手里找到的黄铜钥匙,放在刮痕旁边比对。
钥匙的形状和刮痕的轮廓几乎吻合,那个小小的弯钩,正好对应着钥匙柄上那朵模糊的蔷薇。
这不是巧合。
有人故意在这里留下痕迹,像是在邀请他,又像是在挑衅。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
顾衍犹豫了一下,接了起来。
电话那头没有声音,只有一阵模糊的电流声,像远处的雷声。
过了几秒,一个沙哑的男声响起,像是用变声器处理过,每个字都带着金属的冷硬:“找到钥匙了吗?”
顾衍的心脏猛地一跳。
“你是谁?”
对方没回答,只是轻笑了一声,那笑声像生锈的铁片在摩擦。
“十年前的锁,该打开了。”
电话被挂断了,忙音像根针,一下下扎在顾衍的耳膜上。
他站在空荡荡的烂尾楼里,手里捏着那枚黄铜钥匙,钥匙的温度透过掌心传来,带着铁锈特有的凉意。
风从西面八方涌进来,穿过裸露的钢筋,发出呜呜的响声,像无数人在低声哭泣。
顾衍忽然想起陆沉昨晚在解剖室里的眼神,想起他说的那句“别给自己找事”。
或许陆沉早就知道些什么,或许他也收到过这样的电话,或许他现在正处在危险里。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陆沉的号码。
听筒里传来熟悉的提示音:“您所拨打的电话己关机。”
阳光从屋顶的破洞照下来,在地上投下一个明亮的圆斑,像块被打翻的金子。
顾衍看着那枚钥匙,忽然觉得它变得滚烫起来,仿佛握住的不是一块金属,而是一团正在燃烧的火,十年前那场烧不尽的火。
他转身往楼下走,脚步比上来时快了很多。
他要去陆沉的办公室,去看看那份被藏起来的卷宗,去问问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论那把锁里藏着什么,他都必须打开它——为了林薇“复活”的秘密,为了陆沉的失踪,更为了那个在火里消失的哥哥。
烂尾楼外的梧桐树叶上还挂着水珠,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顾衍走过树下时,一片叶子恰好落在他的肩头,叶脉清晰可见,像张写满密码的网。
他把叶子摘下来,夹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和顾澈在孤儿院门口拍的,两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的少年,并排站在那棵梧桐树下,笑得露出了牙齿。
照片的边缘己经卷了角,像只起皱的蝴蝶。
顾衍合上笔记本,抬头望向远处的警局大楼。
那栋灰色的建筑在雨后天晴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肃穆,像座沉默的墓碑。
他知道,从他拿起这枚钥匙开始,有些东西就再也回不去了。
十年前被强行按下暂停键的故事,终于要在这个潮湿的早晨,重新播放了。
而他,既是观众,也是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