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病毒席卷世界陈默林夏免费小说在线阅读_热门小说在线阅读变异病毒席卷世界陈默林夏
时间: 2025-09-17 08:37:30
林知夏回到租住的老房子时,天己经全黑了。
一楼的公用厨房飘来邻居阿姨炒菜的香味,混着酱油和葱花的气息,是老城区独有的烟火气。
她掏出钥匙开门,屋里还维持着她离开时的样子——书桌上堆着没打包完的编辑手册,窗台的绿萝蔫了半截,显然是这三天没人浇水。
她没先收拾行李,也没管渴得发疼的嗓子,径首走到书桌前,从背包里拿出那本蓝布包着的手账。
她把台灯拧到最亮,暖黄的光裹着手账,像给这件旧物镀了层温柔的膜。
“再看看,说不定能发现点什么。”
她对着手账轻声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又像是在跟藏着手账秘密的外婆对话。
她先翻封面。
绸缎是深青色的,上面的北斗七星图绣得极规整,七颗星的位置和她在天文书上见过的一模一样——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连成斗柄,连星与星之间的距离都分毫不差。
她用指尖顺着银线的针脚摸,能感觉到绣娘的用心:每一针都扎得很稳,没有一处跳针,就算是星图边缘的细缝,也绣得严丝合缝。
“这绣工,可不是普通人家能有的。”
林知夏心里嘀咕。
她小时候跟着外婆学过一点针线活,知道这种银线绣很费功夫,银线硬,容易断,绣的时候得格外小心,而且绸缎的材质也不常见,不是做衣服的普通料子,倒像是以前大户人家装字画的锦盒面料。
她又翻到内页。
宣纸一页页掠过指尖,厚实得能感觉到纤维的纹路,空白的纸面上,除了岁月留下的微黄,什么都没有。
没有铅笔的淡痕,没有墨水的晕染,甚至连一点折角都没有——像是这本手账被人精心保存着,从来没被使用过。
可如果没被用过,为什么要夹半张《牡丹亭》的乐谱?
林知夏把乐谱从手账里抽出来,平铺在桌上。
乐谱纸比手账的内页薄,边缘脆得像枯叶,她不敢用力碰,只能用指尖轻轻按着边角。
毛笔字写得娟秀,笔画间带着点柔劲,“姹紫嫣红”的“嫣”字,右半部分的“焉”写得格外舒展,像是写字的人心情很好。
她忽然想起外婆写的字,外婆的字是偏硬朗的楷书,和这乐谱上的字迹完全不一样,看来乐谱不是外婆写的。
那会是谁?
是手账的主人吗?
她把乐谱对着灯光照了照,纸背干干净净,没有透过来的字迹,也没有水印。
又翻到手账的最后一页,封底内侧也是绸缎,和封面一样,没有任何标记。
她甚至把耳朵贴在手账上听了听,傻得像在听旧磁带,结果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砰砰”的,比平时快了半拍。
“算了,先睡觉,明天再想。”
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把乐谱夹回手账,重新包好放进抽屉里。
起身去给绿萝浇水时,路过客厅的旧书架,目光落在了最上层的《中国昆曲史》上——那是她大学时的专业课教材,毕业时特意带回来的。
她踮起脚把书抽下来,翻到“民国戏班”那一节,果然看到了“玉茗班”的记载:“玉茗班,民国十西年(1925年)成立于苏州,以演昆曲《牡丹亭》闻名,班主为昆曲名家周玉茗,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时局动荡解散,成员去向不明。”
短短几行字,没有提到任何和手账相关的信息,也没提有没有女性成员——毕竟乐谱上的字迹看着像女子写的。
林知夏合上书,心里有点失落,却又没完全放弃:说不定明天去书店附近的老邻居家问问,他们跟着外婆住了几十年,可能知道点什么。
第二天一早,林知夏先去了书店。
开门时,隔壁修钟表的张爷爷正坐在门口晒太阳,见她来,笑着挥挥手:“知夏丫头,回来啦?
书店啥时候重新开啊?”
“快了张爷爷,再整理几天。”
林知夏走过去,蹲在他身边,“对了张爷爷,您见过这本东西吗?”
她从包里拿出手账,掀开封面,露出北斗七星图。
张爷爷眯着眼睛看了半天,伸手摸了摸绸缎封面,又捏了捏内页的宣纸,嘴里“啧啧”两声:“这可是好东西啊。
你外婆藏的?”
“您认识?”
林知夏眼睛一亮。
“认识倒谈不上,但这料子我见过。”
张爷爷回忆着,“我年轻的时候跟着我爹学修古董钟,见过民国时期的锦盒,就是这种深青色的绸缎,上面绣东西的。
还有这纸,是安徽的宣纸,那时候只有有钱人家才用得起这种纸写手账。”
“那您知道这北斗七星图有啥说法吗?”
林知夏追问。
张爷爷摇摇头:“这就不知道了。
不过你外婆啊,以前确实喜欢摆弄些旧东西。
有一次我去她店里修钟,见她在阁楼门口站着,手里拿着个蓝布包,我问她是什么,她笑了笑没说,转身就上楼了。
现在想来,说不定就是这本手账。”
林知夏心里一动。
外婆果然早就有这本手账,还特意藏着,连熟悉的邻居都不肯说。
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从张爷爷那儿没问到更多线索,她回到书店,决定再去阁楼看看。
这次她带了手电筒,把樟木箱里的东西都翻了出来——外婆的旧棉袄、绣着梅花的手帕、还有一个掉了瓷的搪瓷缸,上面印着“劳动最光荣”,是六十年代的东西。
她一件件翻看,没找到任何和手账相关的纸条或信件。
倒是在梳妆台的抽屉深处,她摸到了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
笸箩是竹编的,边缘磨得光滑,里面放着几轴线、一根针,还有一小团银线——和手账封面上绣星图的银线,颜色、粗细都一模一样!
林知夏拿着那团银线,走到窗边比对。
阳光照在银线上,泛着淡淡的光泽,和手账上氧化发黑的银线比,只是新旧不同,材质分明是一样的。
外婆有和手账绣线一样的银线,难道……手账的星图是外婆绣的?
可外婆为什么要绣一本空白的手账,还夹着半张别人写的昆曲乐谱?
她拿着银线,坐在外婆以前常坐的藤椅上,心里乱糟糟的。
风从窗户吹进来,翻动着桌上的《牡丹亭》乐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歌词映入眼帘,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教她唱这段的样子——外婆坐在藤椅上,她坐在外婆腿上,外婆一句一句地教,她走调了,外婆就笑着拍她的背:“慢慢来,昆曲要唱得软,像水一样。”
想着想着,眼眶就湿了。
她把脸埋在手账上,绸缎的触感贴着脸颊,竟又传来一丝微弱的暖意,比上次在阁楼时更清晰,像外婆的手轻轻拍着她的背。
林知夏猛地抬起头,手电筒的光正好照在封面的北斗七星图上。
她清楚地看到,天权星的银线处,好像闪了一下微光——不是灯光的反射,是银线本身发出的,淡淡的,像天上的星星。
她以为是错觉,把手电筒关掉,又打开,再看向天权星。
这次没有微光了,银线还是老样子,氧化发黑,平平无奇。
“是我太想外婆,看花眼了吧。”
她自嘲地笑了笑,把银线放回针线笸箩,手账重新包好放进背包。
傍晚的时候,她想起家里还有外婆留下的昆曲唱片,是黑胶的,放在唱片机里很多年没动过了。
她把唱片找出来,擦干净灰尘,放进唱片机。
针头落在唱片上,“滋啦”一声过后,外婆熟悉的唱腔响了起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歌声软软的,和小时候听的一模一样。
林知夏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那本手账,跟着轻轻哼唱。
唱到“断井颓垣”时,她忽然感觉到手账又暖了起来,这次不是微弱的暖意,而是像揣了个小暖炉,温度慢慢从封面传到掌心。
她低头看向手账,心脏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封面的北斗七星图,七颗银线绣的星星,竟然同时发出了淡淡的白光!
不是很亮,却足够清晰,把她的掌心都照得泛白。
她屏住呼吸,不敢动,生怕这奇异的景象消失。
白光持续了大概三秒钟,慢慢暗下去,最后变回了普通的银线。
手账的暖意也跟着退去,只剩下绸缎的冰凉。
林知夏摊开掌心,还是温热的,仿佛那三秒的暖意还没散去。
她把脸贴在手账上,能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
这不是错觉,也不是看花眼——这本手账,真的有问题。
她走到书桌前,再次翻开手账的内页。
这次她看得格外仔细,用手电筒一点点照着空白的宣纸。
在最后一页的角落,她忽然看到了一道极淡的印记,像是用毛笔蘸了清水写的字,干了之后只剩下一点痕迹,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她把手电筒的光调到最亮,凑得很近,勉强能看出是一个“砚”字的半边——只有左边的“石”字旁,右边的部分被什么东西挡住了,或者根本没写完。
“砚”?
是名字里的字吗?
是手账主人的名字?
还是和乐谱有关的人?
林知夏盯着那个淡痕,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多。
她想把痕迹擦得清楚点,用指尖轻轻蹭了蹭,宣纸没破,淡痕却一点点消失了,像是被她的指尖蹭掉了一样。
她愣住了,指尖还停留在纸面上。
窗外的天色彻底黑了,唱片机里的昆曲刚好唱完,唱片“滋啦”一声停住,屋里只剩下她的呼吸声。
她把最后一页合上,手账的封面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神秘。
那道消失的“砚”字痕迹,三秒的银星白光,掌心残留的暖意,还有外婆藏着手账的样子……所有的线索像一团乱麻,缠绕在一起,指向一个她不敢相信的方向。
这本空白的民国手账,绝对不只是一本普通的旧物。
它藏着的秘密,可能比她想象的还要离奇。
而那个只露出半边的“砚”字,又会是谁?
林知夏抱着手账,坐在黑暗里,忽然想起外婆临终前的眼神——那时候外婆己经说不出话了,却紧紧攥着她的手,眼睛看着阁楼的方向,像是在叮嘱她什么。
现在她才明白,外婆叮嘱的,或许不只是守住书店,还有这本藏着百年秘密的手账。
她轻轻抚摸着封面的北斗七星,心里默默说:“外婆,我会找到答案的。”
一楼的公用厨房飘来邻居阿姨炒菜的香味,混着酱油和葱花的气息,是老城区独有的烟火气。
她掏出钥匙开门,屋里还维持着她离开时的样子——书桌上堆着没打包完的编辑手册,窗台的绿萝蔫了半截,显然是这三天没人浇水。
她没先收拾行李,也没管渴得发疼的嗓子,径首走到书桌前,从背包里拿出那本蓝布包着的手账。
她把台灯拧到最亮,暖黄的光裹着手账,像给这件旧物镀了层温柔的膜。
“再看看,说不定能发现点什么。”
她对着手账轻声说,像是在给自己打气,又像是在跟藏着手账秘密的外婆对话。
她先翻封面。
绸缎是深青色的,上面的北斗七星图绣得极规整,七颗星的位置和她在天文书上见过的一模一样——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连成斗柄,连星与星之间的距离都分毫不差。
她用指尖顺着银线的针脚摸,能感觉到绣娘的用心:每一针都扎得很稳,没有一处跳针,就算是星图边缘的细缝,也绣得严丝合缝。
“这绣工,可不是普通人家能有的。”
林知夏心里嘀咕。
她小时候跟着外婆学过一点针线活,知道这种银线绣很费功夫,银线硬,容易断,绣的时候得格外小心,而且绸缎的材质也不常见,不是做衣服的普通料子,倒像是以前大户人家装字画的锦盒面料。
她又翻到内页。
宣纸一页页掠过指尖,厚实得能感觉到纤维的纹路,空白的纸面上,除了岁月留下的微黄,什么都没有。
没有铅笔的淡痕,没有墨水的晕染,甚至连一点折角都没有——像是这本手账被人精心保存着,从来没被使用过。
可如果没被用过,为什么要夹半张《牡丹亭》的乐谱?
林知夏把乐谱从手账里抽出来,平铺在桌上。
乐谱纸比手账的内页薄,边缘脆得像枯叶,她不敢用力碰,只能用指尖轻轻按着边角。
毛笔字写得娟秀,笔画间带着点柔劲,“姹紫嫣红”的“嫣”字,右半部分的“焉”写得格外舒展,像是写字的人心情很好。
她忽然想起外婆写的字,外婆的字是偏硬朗的楷书,和这乐谱上的字迹完全不一样,看来乐谱不是外婆写的。
那会是谁?
是手账的主人吗?
她把乐谱对着灯光照了照,纸背干干净净,没有透过来的字迹,也没有水印。
又翻到手账的最后一页,封底内侧也是绸缎,和封面一样,没有任何标记。
她甚至把耳朵贴在手账上听了听,傻得像在听旧磁带,结果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砰砰”的,比平时快了半拍。
“算了,先睡觉,明天再想。”
她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把乐谱夹回手账,重新包好放进抽屉里。
起身去给绿萝浇水时,路过客厅的旧书架,目光落在了最上层的《中国昆曲史》上——那是她大学时的专业课教材,毕业时特意带回来的。
她踮起脚把书抽下来,翻到“民国戏班”那一节,果然看到了“玉茗班”的记载:“玉茗班,民国十西年(1925年)成立于苏州,以演昆曲《牡丹亭》闻名,班主为昆曲名家周玉茗,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时局动荡解散,成员去向不明。”
短短几行字,没有提到任何和手账相关的信息,也没提有没有女性成员——毕竟乐谱上的字迹看着像女子写的。
林知夏合上书,心里有点失落,却又没完全放弃:说不定明天去书店附近的老邻居家问问,他们跟着外婆住了几十年,可能知道点什么。
第二天一早,林知夏先去了书店。
开门时,隔壁修钟表的张爷爷正坐在门口晒太阳,见她来,笑着挥挥手:“知夏丫头,回来啦?
书店啥时候重新开啊?”
“快了张爷爷,再整理几天。”
林知夏走过去,蹲在他身边,“对了张爷爷,您见过这本东西吗?”
她从包里拿出手账,掀开封面,露出北斗七星图。
张爷爷眯着眼睛看了半天,伸手摸了摸绸缎封面,又捏了捏内页的宣纸,嘴里“啧啧”两声:“这可是好东西啊。
你外婆藏的?”
“您认识?”
林知夏眼睛一亮。
“认识倒谈不上,但这料子我见过。”
张爷爷回忆着,“我年轻的时候跟着我爹学修古董钟,见过民国时期的锦盒,就是这种深青色的绸缎,上面绣东西的。
还有这纸,是安徽的宣纸,那时候只有有钱人家才用得起这种纸写手账。”
“那您知道这北斗七星图有啥说法吗?”
林知夏追问。
张爷爷摇摇头:“这就不知道了。
不过你外婆啊,以前确实喜欢摆弄些旧东西。
有一次我去她店里修钟,见她在阁楼门口站着,手里拿着个蓝布包,我问她是什么,她笑了笑没说,转身就上楼了。
现在想来,说不定就是这本手账。”
林知夏心里一动。
外婆果然早就有这本手账,还特意藏着,连熟悉的邻居都不肯说。
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从张爷爷那儿没问到更多线索,她回到书店,决定再去阁楼看看。
这次她带了手电筒,把樟木箱里的东西都翻了出来——外婆的旧棉袄、绣着梅花的手帕、还有一个掉了瓷的搪瓷缸,上面印着“劳动最光荣”,是六十年代的东西。
她一件件翻看,没找到任何和手账相关的纸条或信件。
倒是在梳妆台的抽屉深处,她摸到了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
笸箩是竹编的,边缘磨得光滑,里面放着几轴线、一根针,还有一小团银线——和手账封面上绣星图的银线,颜色、粗细都一模一样!
林知夏拿着那团银线,走到窗边比对。
阳光照在银线上,泛着淡淡的光泽,和手账上氧化发黑的银线比,只是新旧不同,材质分明是一样的。
外婆有和手账绣线一样的银线,难道……手账的星图是外婆绣的?
可外婆为什么要绣一本空白的手账,还夹着半张别人写的昆曲乐谱?
她拿着银线,坐在外婆以前常坐的藤椅上,心里乱糟糟的。
风从窗户吹进来,翻动着桌上的《牡丹亭》乐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歌词映入眼帘,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教她唱这段的样子——外婆坐在藤椅上,她坐在外婆腿上,外婆一句一句地教,她走调了,外婆就笑着拍她的背:“慢慢来,昆曲要唱得软,像水一样。”
想着想着,眼眶就湿了。
她把脸埋在手账上,绸缎的触感贴着脸颊,竟又传来一丝微弱的暖意,比上次在阁楼时更清晰,像外婆的手轻轻拍着她的背。
林知夏猛地抬起头,手电筒的光正好照在封面的北斗七星图上。
她清楚地看到,天权星的银线处,好像闪了一下微光——不是灯光的反射,是银线本身发出的,淡淡的,像天上的星星。
她以为是错觉,把手电筒关掉,又打开,再看向天权星。
这次没有微光了,银线还是老样子,氧化发黑,平平无奇。
“是我太想外婆,看花眼了吧。”
她自嘲地笑了笑,把银线放回针线笸箩,手账重新包好放进背包。
傍晚的时候,她想起家里还有外婆留下的昆曲唱片,是黑胶的,放在唱片机里很多年没动过了。
她把唱片找出来,擦干净灰尘,放进唱片机。
针头落在唱片上,“滋啦”一声过后,外婆熟悉的唱腔响了起来:“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歌声软软的,和小时候听的一模一样。
林知夏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那本手账,跟着轻轻哼唱。
唱到“断井颓垣”时,她忽然感觉到手账又暖了起来,这次不是微弱的暖意,而是像揣了个小暖炉,温度慢慢从封面传到掌心。
她低头看向手账,心脏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封面的北斗七星图,七颗银线绣的星星,竟然同时发出了淡淡的白光!
不是很亮,却足够清晰,把她的掌心都照得泛白。
她屏住呼吸,不敢动,生怕这奇异的景象消失。
白光持续了大概三秒钟,慢慢暗下去,最后变回了普通的银线。
手账的暖意也跟着退去,只剩下绸缎的冰凉。
林知夏摊开掌心,还是温热的,仿佛那三秒的暖意还没散去。
她把脸贴在手账上,能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
这不是错觉,也不是看花眼——这本手账,真的有问题。
她走到书桌前,再次翻开手账的内页。
这次她看得格外仔细,用手电筒一点点照着空白的宣纸。
在最后一页的角落,她忽然看到了一道极淡的印记,像是用毛笔蘸了清水写的字,干了之后只剩下一点痕迹,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她把手电筒的光调到最亮,凑得很近,勉强能看出是一个“砚”字的半边——只有左边的“石”字旁,右边的部分被什么东西挡住了,或者根本没写完。
“砚”?
是名字里的字吗?
是手账主人的名字?
还是和乐谱有关的人?
林知夏盯着那个淡痕,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多。
她想把痕迹擦得清楚点,用指尖轻轻蹭了蹭,宣纸没破,淡痕却一点点消失了,像是被她的指尖蹭掉了一样。
她愣住了,指尖还停留在纸面上。
窗外的天色彻底黑了,唱片机里的昆曲刚好唱完,唱片“滋啦”一声停住,屋里只剩下她的呼吸声。
她把最后一页合上,手账的封面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神秘。
那道消失的“砚”字痕迹,三秒的银星白光,掌心残留的暖意,还有外婆藏着手账的样子……所有的线索像一团乱麻,缠绕在一起,指向一个她不敢相信的方向。
这本空白的民国手账,绝对不只是一本普通的旧物。
它藏着的秘密,可能比她想象的还要离奇。
而那个只露出半边的“砚”字,又会是谁?
林知夏抱着手账,坐在黑暗里,忽然想起外婆临终前的眼神——那时候外婆己经说不出话了,却紧紧攥着她的手,眼睛看着阁楼的方向,像是在叮嘱她什么。
现在她才明白,外婆叮嘱的,或许不只是守住书店,还有这本藏着百年秘密的手账。
她轻轻抚摸着封面的北斗七星,心里默默说:“外婆,我会找到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