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色惊厥(沈清辞沈月柔)热门小说在线阅读_热门小说锦色惊厥(沈清辞沈月柔)
时间: 2025-09-17 08:48:08
天刚蒙蒙亮,林小雨就醒了。
城中村的房子挨得密不透风,窗户正对着隔壁的后墙,只漏下条灰扑扑的窄缝,勉强透进点光。
她怀里的小远还睡着,长睫毛像小刷子,在眼下投出一小片绒绒的阴影。
林小雨轻手轻脚爬起来,摸到枕头下的苗银顶针——娘留下的,银面被她摸得油光水滑,上面刻的“活”字,边角都被体温磨得圆润了。
线染得鲜亮,红的像山茶花,绿的像开春的梯田,是苗山特有的料子。
“湖南姐说,先绣个小帕子试试水。”
她小声嘀咕,拿出湖南姐昨天给的素色棉布。
针是湖南姐送的,细细巧巧,不像苗山的绣花针粗实,得格外小心捏着。
绣什么呢?
林小雨盯着棉布发愣,手指无意识在布面划着。
脑子里先冒出来苗山吊脚楼的黑瓦,一层叠一层,像老水牛的背;接着是三月三歌会,姑娘们围坐的花树,花瓣落在青石板上,被山风卷得打旋;还有外婆教她的第一针绣——“盼娘花”,苗家姑娘想娘时就绣这花,花瓣里藏着对好日子的盼头。
她拿起红丝线,针尖刚戳进布,手就抖了一下。
在苗山绣惯了粗麻布、厚嫁衣,这细棉布太娇贵,针脚稍重就透了。
深吸口气,她想起娘教的法子,把线在指腹绕圈,稳住手腕,慢慢绣出第一片花瓣。
“阿妹哟,绣针要稳,像山涧溪水,流得平,才好看……”娘的声音似在耳边,带着苗语特有的软糯调子。
林小雨鼻子一酸,赶紧低头看小远,幸好孩子没醒。
她绣得慢,一上午才绣出半朵“盼娘花”。
花瓣纹路照着记忆里娘绣的样子,边缘用绿线勾边,像凝着露珠。
正绣着,湖南姐端着两碗豆浆油条进来:“小雨,别光顾着绣,先吃点东西。”
林小雨放下针,接过豆浆。
塑料杯子烫手,她吹了吹,抿一口,豆香混着烟火气,比苗山的苞谷糊糊细滑多了。
“你这花绣得真俏。”
湖南姐凑过来看,眼睛亮了,“是你们苗山的花样吧?
跟城里机器绣的就是不一样,有股子活气。”
林小雨点点头,手指摩挲布面:“是我娘教的,叫‘盼娘花’。
我们苗山姑娘,从小跟着阿婆、阿妈学绣这个。”
“好东西!”
湖南姐拍大腿,“这巷子里就缺稀罕玩意儿。
你往后多绣点,我帮你拿到夜市卖,保准能换钱。
对了,”她忽然压低声音,“今天下午‘刀疤强’要来收保护费,你把东西收好了,别露出来,那家伙见着好东西就眼馋。”
“刀疤强?”
林小雨心里一紧。
“就是个混子,脸上有条疤,凶得很。”
湖南姐往窗外瞥了一眼,“这城中村鱼龙混杂,你一个带娃的,可得小心。”
林小雨赶紧把绣了一半的帕子和丝线收进布包,塞进床底纸箱。
做完这些,心还突突跳。
她抱着小远靠在床头,手指又摸到苗银顶针,凉丝丝的触感,像苗山的山风,能把慌意吹淡些。
下午,林小雨正哄小远睡觉,外面传来叫骂声:“都他妈赶紧把钱交出来!
磨蹭什么!”
声音又粗又哑,像破锣。
林小雨吓得捂住小远的耳朵。
没一会儿,敲门声“咚咚咚”跟擂鼓似的响起来。
“谁啊?”
湖南姐在外面应。
“少他妈废话!
开门!”
湖南姐打开门,一个脸上带疤的男人挤进来,后面跟着两个小年轻。
刀疤强扫了眼屋子,目光落在床底露出的纸箱角,皱了眉:“这箱子里装的啥?”
林小雨心提到了嗓子眼。
湖南姐赶紧笑着打圆场:“强哥,就是些旧衣服,不值钱。”
刀疤强根本不听,蹲下来就要搬箱子。
林小雨想都没想扑过去抱住:“不能动!
里面是我……给孩子攒的东西!”
“哟,还挺护着。”
刀疤强冷笑,伸手就要推她,“让开!
老子看看怎么了?”
就在这时,湖南姐突然唱起歌,调子又高又亮,是苗山的山歌调,词却被她改了:“山里的花哟,莫让狂风折了枝;水里的鱼哟,别叫浑水呛了气……”刀疤强愣了,显然没听过这调调。
湖南姐一边唱,一边从脖子解下苗银项圈——项圈串着九个小银铃,随着动作叮当作响。
“强哥,我们苗家有规矩,动了姑娘的绣活,要遭山神罚的。
你看这银铃,是我阿婆传下来的,能驱邪。”
那银项圈做得极精致,九个银铃雕成九种花,昏暗中泛着冷光。
刀疤强眼神发首,大概被稀罕玩意儿镇住了。
身边小年轻凑过来看:“强哥,这银器看着不便宜……”刀疤强脸上挂不住,又被银项圈和山歌弄得发毛,梗着脖子骂句“晦气!”
,甩甩手带人走了。
门“砰”地关上,林小雨腿一软差点坐地上。
湖南姐扶住她,把银项圈重新戴上:“没事了,吓着了吧?”
林小雨点点头,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姐,谢谢你……谢啥,都是苦命人。”
湖南姐帮她把纸箱拖出来,“你这绣活这么好,可不能让人糟践了。
以后藏严实点,或者……你绣的时候,我帮你看着点。”
林小雨心里暖烘烘的,打开布包拿出半朵“盼娘花”:“姐,我再绣快些,早点能换钱。”
接下来几天,林小雨绣得更卖力。
白天趁小远睡觉,就坐在窗边窄缝的光里,一针一线地绣。
手指被针扎了好几个洞,渗出血珠,她就把手指放进嘴里吮一下,接着绣。
她绣的花样越来越多,除了“盼娘花”,还有“步步高”(绣苗山梯田,一层叠一层,盼日子好)、“雀儿闹”(绣山雀在茶花树上叫,盼热闹平安)。
每绣一种,就想起苗山的景,想起娘教她的样子,嘴里不自觉哼起苗歌调子。
湖南姐听了觉得好听,跟着学:“小雨,你这歌真好听,跟黄莺儿叫似的。”
林小雨脸有点红:“就是我们苗山的调子,瞎唱的。”
“哪能是瞎唱,有味道!”
湖南姐眼睛发亮,“等你绣品拿到夜市,我就把你这歌录下来放旁边当背景,保准更吸引人!”
林小雨没敢想那么远,只盼第一批绣品快点完工。
这天晚上,她终于绣完三个帕子,一个“盼娘花”,一个“步步高”,一个“雀儿闹”。
帕子用温水洗过,晾在绳子上,棉布吸了水坠得平平展展,丝线颜色在昏黄灯光下,像把苗山春色缩在了巴掌大的布上。
湖南姐拿着帕子看了又看,啧啧称奇:“真好看,跟画儿似的。
明天我就拿出去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林小雨看着帕子,心里升起股希望:这绣针,好像真能给她指条路。
可就在这时,手机响了——陌生本地号码。
她犹豫一下接了。
电话那头传来油滑的男声:“是林小雨吧?
我是‘锦绣坊’老板,听说你绣得一手好苗绣?
我这儿有笔大生意,想找你谈谈。”
林小雨愣住了。
锦绣坊?
从没听过。
对方怎么知道她绣苗绣?
是湖南姐说的,还是……另有其人?
她握着手机,手指又摸到怀里的苗银顶针,冰凉的触感提醒她要小心。
可“大生意”三个字,又让希望蠢蠢欲动——要是真能接到活,是不是能早点在广州站稳脚跟,让小远过好日子?
“你……你在哪儿?”
林小雨声音发颤。
“我在‘望江楼’茶馆等你,过来细聊。”
男人报了地址,“带上你的绣活,让我看看手艺。”
挂了电话,林小雨心里七上八下。
湖南姐凑过来问:“谁啊?”
“说是锦绣坊的老板,找我谈绣活生意。”
林小雨把地址告诉她。
湖南姐皱起眉:“望江楼?
在江边,挺高档的,不像是我们这种人去的地方。
而且‘锦绣坊’……我在这附近待这么久,从没听过有这绣坊。”
林小雨也觉得不对劲,可又舍不得放弃机会。
她看着晾在绳子上的三个帕子,上面的花像在风里轻轻晃,催她往前走。
去,还是不去?
她低头看怀里睡熟的小远,又摸了摸刻着“活”字的苗银顶针。
娘说,要活着,要自己说了算。
可这一次,“自己说了算”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
窗外的城中村,又陷进沉沉夜色。
只有那三个绣着苗山花样的帕子,还在昏暗灯光下,泛着微弱却执着的光。
城中村的房子挨得密不透风,窗户正对着隔壁的后墙,只漏下条灰扑扑的窄缝,勉强透进点光。
她怀里的小远还睡着,长睫毛像小刷子,在眼下投出一小片绒绒的阴影。
林小雨轻手轻脚爬起来,摸到枕头下的苗银顶针——娘留下的,银面被她摸得油光水滑,上面刻的“活”字,边角都被体温磨得圆润了。
线染得鲜亮,红的像山茶花,绿的像开春的梯田,是苗山特有的料子。
“湖南姐说,先绣个小帕子试试水。”
她小声嘀咕,拿出湖南姐昨天给的素色棉布。
针是湖南姐送的,细细巧巧,不像苗山的绣花针粗实,得格外小心捏着。
绣什么呢?
林小雨盯着棉布发愣,手指无意识在布面划着。
脑子里先冒出来苗山吊脚楼的黑瓦,一层叠一层,像老水牛的背;接着是三月三歌会,姑娘们围坐的花树,花瓣落在青石板上,被山风卷得打旋;还有外婆教她的第一针绣——“盼娘花”,苗家姑娘想娘时就绣这花,花瓣里藏着对好日子的盼头。
她拿起红丝线,针尖刚戳进布,手就抖了一下。
在苗山绣惯了粗麻布、厚嫁衣,这细棉布太娇贵,针脚稍重就透了。
深吸口气,她想起娘教的法子,把线在指腹绕圈,稳住手腕,慢慢绣出第一片花瓣。
“阿妹哟,绣针要稳,像山涧溪水,流得平,才好看……”娘的声音似在耳边,带着苗语特有的软糯调子。
林小雨鼻子一酸,赶紧低头看小远,幸好孩子没醒。
她绣得慢,一上午才绣出半朵“盼娘花”。
花瓣纹路照着记忆里娘绣的样子,边缘用绿线勾边,像凝着露珠。
正绣着,湖南姐端着两碗豆浆油条进来:“小雨,别光顾着绣,先吃点东西。”
林小雨放下针,接过豆浆。
塑料杯子烫手,她吹了吹,抿一口,豆香混着烟火气,比苗山的苞谷糊糊细滑多了。
“你这花绣得真俏。”
湖南姐凑过来看,眼睛亮了,“是你们苗山的花样吧?
跟城里机器绣的就是不一样,有股子活气。”
林小雨点点头,手指摩挲布面:“是我娘教的,叫‘盼娘花’。
我们苗山姑娘,从小跟着阿婆、阿妈学绣这个。”
“好东西!”
湖南姐拍大腿,“这巷子里就缺稀罕玩意儿。
你往后多绣点,我帮你拿到夜市卖,保准能换钱。
对了,”她忽然压低声音,“今天下午‘刀疤强’要来收保护费,你把东西收好了,别露出来,那家伙见着好东西就眼馋。”
“刀疤强?”
林小雨心里一紧。
“就是个混子,脸上有条疤,凶得很。”
湖南姐往窗外瞥了一眼,“这城中村鱼龙混杂,你一个带娃的,可得小心。”
林小雨赶紧把绣了一半的帕子和丝线收进布包,塞进床底纸箱。
做完这些,心还突突跳。
她抱着小远靠在床头,手指又摸到苗银顶针,凉丝丝的触感,像苗山的山风,能把慌意吹淡些。
下午,林小雨正哄小远睡觉,外面传来叫骂声:“都他妈赶紧把钱交出来!
磨蹭什么!”
声音又粗又哑,像破锣。
林小雨吓得捂住小远的耳朵。
没一会儿,敲门声“咚咚咚”跟擂鼓似的响起来。
“谁啊?”
湖南姐在外面应。
“少他妈废话!
开门!”
湖南姐打开门,一个脸上带疤的男人挤进来,后面跟着两个小年轻。
刀疤强扫了眼屋子,目光落在床底露出的纸箱角,皱了眉:“这箱子里装的啥?”
林小雨心提到了嗓子眼。
湖南姐赶紧笑着打圆场:“强哥,就是些旧衣服,不值钱。”
刀疤强根本不听,蹲下来就要搬箱子。
林小雨想都没想扑过去抱住:“不能动!
里面是我……给孩子攒的东西!”
“哟,还挺护着。”
刀疤强冷笑,伸手就要推她,“让开!
老子看看怎么了?”
就在这时,湖南姐突然唱起歌,调子又高又亮,是苗山的山歌调,词却被她改了:“山里的花哟,莫让狂风折了枝;水里的鱼哟,别叫浑水呛了气……”刀疤强愣了,显然没听过这调调。
湖南姐一边唱,一边从脖子解下苗银项圈——项圈串着九个小银铃,随着动作叮当作响。
“强哥,我们苗家有规矩,动了姑娘的绣活,要遭山神罚的。
你看这银铃,是我阿婆传下来的,能驱邪。”
那银项圈做得极精致,九个银铃雕成九种花,昏暗中泛着冷光。
刀疤强眼神发首,大概被稀罕玩意儿镇住了。
身边小年轻凑过来看:“强哥,这银器看着不便宜……”刀疤强脸上挂不住,又被银项圈和山歌弄得发毛,梗着脖子骂句“晦气!”
,甩甩手带人走了。
门“砰”地关上,林小雨腿一软差点坐地上。
湖南姐扶住她,把银项圈重新戴上:“没事了,吓着了吧?”
林小雨点点头,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姐,谢谢你……谢啥,都是苦命人。”
湖南姐帮她把纸箱拖出来,“你这绣活这么好,可不能让人糟践了。
以后藏严实点,或者……你绣的时候,我帮你看着点。”
林小雨心里暖烘烘的,打开布包拿出半朵“盼娘花”:“姐,我再绣快些,早点能换钱。”
接下来几天,林小雨绣得更卖力。
白天趁小远睡觉,就坐在窗边窄缝的光里,一针一线地绣。
手指被针扎了好几个洞,渗出血珠,她就把手指放进嘴里吮一下,接着绣。
她绣的花样越来越多,除了“盼娘花”,还有“步步高”(绣苗山梯田,一层叠一层,盼日子好)、“雀儿闹”(绣山雀在茶花树上叫,盼热闹平安)。
每绣一种,就想起苗山的景,想起娘教她的样子,嘴里不自觉哼起苗歌调子。
湖南姐听了觉得好听,跟着学:“小雨,你这歌真好听,跟黄莺儿叫似的。”
林小雨脸有点红:“就是我们苗山的调子,瞎唱的。”
“哪能是瞎唱,有味道!”
湖南姐眼睛发亮,“等你绣品拿到夜市,我就把你这歌录下来放旁边当背景,保准更吸引人!”
林小雨没敢想那么远,只盼第一批绣品快点完工。
这天晚上,她终于绣完三个帕子,一个“盼娘花”,一个“步步高”,一个“雀儿闹”。
帕子用温水洗过,晾在绳子上,棉布吸了水坠得平平展展,丝线颜色在昏黄灯光下,像把苗山春色缩在了巴掌大的布上。
湖南姐拿着帕子看了又看,啧啧称奇:“真好看,跟画儿似的。
明天我就拿出去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林小雨看着帕子,心里升起股希望:这绣针,好像真能给她指条路。
可就在这时,手机响了——陌生本地号码。
她犹豫一下接了。
电话那头传来油滑的男声:“是林小雨吧?
我是‘锦绣坊’老板,听说你绣得一手好苗绣?
我这儿有笔大生意,想找你谈谈。”
林小雨愣住了。
锦绣坊?
从没听过。
对方怎么知道她绣苗绣?
是湖南姐说的,还是……另有其人?
她握着手机,手指又摸到怀里的苗银顶针,冰凉的触感提醒她要小心。
可“大生意”三个字,又让希望蠢蠢欲动——要是真能接到活,是不是能早点在广州站稳脚跟,让小远过好日子?
“你……你在哪儿?”
林小雨声音发颤。
“我在‘望江楼’茶馆等你,过来细聊。”
男人报了地址,“带上你的绣活,让我看看手艺。”
挂了电话,林小雨心里七上八下。
湖南姐凑过来问:“谁啊?”
“说是锦绣坊的老板,找我谈绣活生意。”
林小雨把地址告诉她。
湖南姐皱起眉:“望江楼?
在江边,挺高档的,不像是我们这种人去的地方。
而且‘锦绣坊’……我在这附近待这么久,从没听过有这绣坊。”
林小雨也觉得不对劲,可又舍不得放弃机会。
她看着晾在绳子上的三个帕子,上面的花像在风里轻轻晃,催她往前走。
去,还是不去?
她低头看怀里睡熟的小远,又摸了摸刻着“活”字的苗银顶针。
娘说,要活着,要自己说了算。
可这一次,“自己说了算”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
窗外的城中村,又陷进沉沉夜色。
只有那三个绣着苗山花样的帕子,还在昏暗灯光下,泛着微弱却执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