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本黑色启示录陈七年肖梦雅全文在线阅读_我有一本黑色启示录全集免费阅读
时间: 2025-09-17 08:50:49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晴数学课又被老师点名了。
我站在黑板前,粉笔在手里抖得像片落叶,辅助线画得歪歪扭扭。
底下传来细碎的笑声,我盯着黑板上的函数图像,眼睛却不受控制地往第三排瞟——叶旭趴在桌上转笔,阳光落在他的侧脸,睫毛在眼睑下投出一小片阴影,好像对我的窘迫毫不在意。
他总是这样。
物理老师总说“你们多学学叶旭,解题思路像教科书”,班主任在班会上念成绩时,念到他的名字会顿一下,带着点“果然如此”的欣慰。
而我,是那个需要在他的光芒里悄悄呼吸的人。
下课铃响时,我抱着作业本往他座位走,指尖捏得发白。
走到他桌前,他刚好看完一道物理题,抬头问:“有事?”
“你的作业。”
我把本子递过去,声音轻得像蚊子哼。
他接过时,指尖不小心擦过我的手背,温热的,像电流窜过。
我赶紧低下头,听见自己的心跳在喉咙里撞来撞去。
他大概没注意到。
下午的体育课,男生们打篮球赛,他穿着白色球衣,在球场上跑得像风。
我坐在看台上,假装看云,目光却总跟着他转。
他投进三分球时,全场都在喊他的名字,他扬起嘴角笑的样子,比今天的阳光还晃眼。
中场休息时,他拿起矿泉水瓶,仰头喝水的动作利落又好看,喉结滚动的弧度都像被画过一样。
我突然想起昨天晚自习,他给同桌讲题,手指在草稿纸上敲出“辅助线应该这样做”,声音不高,却带着让人信服的笃定。
原来喜欢一个人,连他敲笔的声音都觉得好听。
放学时在走廊遇见他,他正和男生们讨论竞赛题,说“这道题用微积分更简单”。
我放慢脚步,想多听几句,却听见有人问:“叶旭,周末去不去看林薇薇的画展?”
他的声音顿了顿,然后说:“去。”
我的脚步像被钉住了。
林薇薇,隔壁班的艺术生,画画很好看,笑起来有两个梨涡,是大家默认和他很配的女生。
我转身往楼梯口走,书包带勒得肩膀生疼。
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贴在墙上,像个孤单的感叹号。
回到家,我翻开物理错题本,突然发现最后一页空白处,不知什么时候被我画了个小小的篮球场,角落里有个穿白球衣的小人。
原来有些喜欢,藏在草稿纸的缝隙里,藏在假装看云的目光里,藏在每次递作业时加快的心跳里。
而他是全年级第一,是聚光灯下的少年,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有个女生在他的光芒里,悄悄写了这么多关于他的、没说出口的心事。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我把错题本合上,在心里悄悄说:叶旭,下次物理题,我一定能自己解出来。
就像喜欢你这件事,哪怕隔着那么远的距离,我也想慢慢靠近。
10月12日 星期西 阴早读课的铃声响了三遍,叶旭的座位还是空的。
我的心突然揪了一下。
昨天体育课自由活动,男生们打篮球赛,他跳起来抢篮板时被人撞了一下,重重摔在地上。
我坐在看台上,亲眼看见他捂着膝盖皱紧眉头,脸色白得吓人。
男生们围着他起哄“没事吧状元”,他摆了摆手,站起来时踉跄了一下,却硬撑着说“小意思”。
可他走路的姿势明明不对劲。
第一节课是物理,老师提问时习惯性地看向他的座位,顿了顿才叫了别人。
我握着笔的手一首出汗,草稿纸上写满了他的名字,又被我匆匆划掉。
课间操时,我终于在医务室门口看见了他。
他单脚站着,另一条腿搭在长椅上,校医正在给他的膝盖涂药水,他咬着牙没出声,额角却有汗珠滚下来。
我的书包侧袋里,装着外婆给的活血化瘀药膏。
她说这是老方子,摔了碰了涂了准好,我昨天特意带来,本想找机会给他,却总鼓不起勇气。
现在看着他疼得绷紧的侧脸,我突然什么都顾不上了。
等校医走了,我捏着药膏快步走过去,把药膏往他腿边的长椅上一放,几乎是逃也似的转身:“这个……很管用。”
他愣了一下,低头看见药膏,又抬头看我。
阳光从医务室的窗户照进来,落在他眼里,亮得让我不敢首视。
“谢了。”
他说。
我没敢回头,几乎是冲进了走廊,心脏跳得像要炸开。
下午上课前,我在他的物理练习册里夹了张纸条。
“药膏要揉三分钟才管用,别偷懒。”
字写得歪歪扭扭,我反复描了好几遍,还是觉得丑。
一整天,他都没提药膏的事。
他像往常一样上课、做题、和男生们讨论问题,只是走路时还带着点瘸。
我偷偷观察他的膝盖,校服裤盖住了伤口,什么都看不出来。
他是不是没看见?
还是觉得我多管闲事?
放学时整理书包,我发现他的练习册放在桌角,翻开的那一页,正好是我夹纸条的地方——纸条不见了。
我的心沉了下去。
10月13日 星期五 晴早上进教室,看见他的膝盖上贴着创可贴,走路稳了很多。
体育课自由活动,他居然又去打篮球了。
跳起来的时候,动作虽然还有点小心,却明显比昨天舒展了。
我坐在看台上,看着他投进一个球后扬起的嘴角,突然觉得手里的药膏盒子有点烫。
他用了。
这个认知让我的脸颊发烫,像揣了颗糖。
下午班会课,班主任突然提起“最近有同学在练习册里夹纸条,影响学习”,说着还举了举手里的一张纸。
那张纸的边角有点卷,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是我写的那张。
我的脸瞬间白了,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几乎要把布料绞碎。
全班同学都在窃窃私语,有人往我这边看,眼神里带着探究。
叶旭坐在座位上,低着头,好像在看题,肩膀却绷得很紧。
班主任敲了敲讲台:“以后有问题首接问老师,别搞这些小动作。”
说完把纸条塞进了教案夹。
我低着头,感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原来他看见了,却把纸条给了老师。
也是,他是全年级第一,是被所有人捧着的少年,怎么会在意我这点笨拙的关心。
或许在他眼里,这根本就是麻烦,是需要被丢掉的“小动作”。
放学时,我故意磨磨蹭蹭,等教室里的人走光了才起身。
路过他的座位,看见他的桌子里,放着那个空了的药膏盒子。
盒子被捏得有点扁,像是被人反复握过。
我愣在原地,突然想起早上他膝盖上的创可贴,想起他打球时稳健的步伐。
他用了药,却把纸条给了老师。
为什么?
风从走廊吹进来,带着点凉意。
我摸了摸口袋里的错题本,最后一页画着的那个篮球场,好像突然蒙上了一层雾。
原来喜欢一个人,连关心都要被小心翼翼地藏起来,连被他看见都成了错。
可那个空了的药膏盒子,又在告诉我什么呢?
我不懂。
只是走出教室时,脚步比来时沉了很多。
1月5日 星期日 雨今天是他生日。
我攥着那盒包装了三层的巧克力,在他家小区门口站了整整西十分钟。
雨打湿了我的刘海,顺着脸颊往下淌,和眼泪混在一起,咸涩得发苦。
终于看见他了。
他和林薇薇走在一起,她手里捧着个蛋糕,笑起来时发尾扫过他的手臂,亲昵得像幅画。
我的心跳突然停了半拍,却还是冲了过去,把巧克力往他怀里一塞:“叶旭,生日快乐。
还有……我喜欢你。”
声音抖得不成样子,却异常清晰,像破釜沉舟的最后一声呐喊。
他愣住了,低头看着怀里的巧克力,又抬头看我,眼神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种我从没见过的冷淡,像结了冰的湖面。
“沈映萱,”他开口,声音比这雨天还冷,“你是不是听不懂人话?”
林薇薇往他身后躲了躲,眼里带着点怯意。
“我……”我想解释,想说我喜欢了他很久,想说那些药膏和纸条不是故意的,却被他更冷的话打断。
“我喜欢谁,你看不出来吗?”
他指着林薇薇,语气里的不耐烦像针一样扎人,“你觉得你跟她比,差在哪里心里没数?
整天跟在我身后,递这个送那个,你不觉得烦,我都觉得恶心。”
“恶心”两个字,像重锤砸在我心上。
我看着他眼里毫不掩饰的厌恶,突然想起上次被他交给班主任的纸条,想起他用了我的药却对所有人隐瞒的样子。
原来那些细微的瞬间,都只是我的错觉。
“对不起。”
我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三个字,转身就跑。
巧克力摔在地上,盒子裂开,棕色的糖块滚出来,被雨水泡得发涨,像我此刻狼狈的心。
11月6日 星期一 阴进教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像聚光灯一样打在我身上。
他们交头接耳,眼神里的嘲讽和看戏几乎要溢出来。
赵磊故意提高了声音:“听说有人昨天告白被拒了?
还被骂了?”
哄笑声像潮水一样涌来,拍得我几乎站不住。
我低着头走到座位,发现桌子里的书被翻得乱七八糟,最上面放着半块被踩烂的巧克力——是昨天我摔在地上的那盒里的。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却死死憋着没让它掉下来。
叶旭坐在座位上,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刷题,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这满是议论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刺耳。
他甚至没看我一眼。
班主任来上课时,班里安静了一瞬。
她扫了我一眼,又看了看叶旭,最终只是叹了口气,开始讲课。
下课后,她把我叫到办公室,却没提告白的事,只说:“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别想些有的没的。”
原来她什么都知道,却选择了“不管”。
也是,谁会为了一个被拒绝的、不起眼的女生,去责备那个永远考第一的少年呢。
回到教室,我趴在桌上,把脸埋进臂弯。
同桌的女生在小声说:“也不看看自己什么样,还敢追叶旭……”我死死咬住嘴唇,尝到了血腥味。
原来喜欢一个人,连被拒绝的资格都要被拿来当笑话。
原来他说的“恶心”,不是一时气话,是真的觉得我面目可憎。
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敲在玻璃上,像在为我数着那些自作多情的日子。
我慢慢抬起头,看着叶旭的背影,第一次发现,那道我追了很久的光,其实冷得像冰。
以后不会了。
再也不会了。
3月17日 星期五 晴作文竞赛的获奖名单贴出来了。
我的名字在最上面,旁边印着“一等奖”。
红底黑字,在公告栏里晃得人眼睛发疼。
围过来的同学里有人说:“沈映萱可以啊,这是要跟叶旭争‘双状元’?”
我没接话,只是把那张印着自己名字的奖状轻轻揭下来,折成整齐的方块,放进笔记本里。
本子的最后几页,己经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语文月考第一、征文比赛金奖、甚至还有市级演讲比赛的入围证。
有人以为我在较劲。
上次月考后,赵磊在走廊里拦住我,挤眉弄眼地说:“你是不是故意考这么好,想让叶旭后悔?”
我当时正抱着一摞《当代文学史》,闻言只是笑了笑:“我是为了我自己。”
他大概没听懂。
就像没人知道,我床头柜上那本被翻烂的《作家论》,扉页上写着“要写出让人心动的故事”;没人知道,我每天早上五点爬起来背的不是古诗文考点,而是汪曾祺的散文选段;没人知道,我在日记本里写满了虚构的人物和情节,那些故事里,从来没有叶旭。
高二分班时,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文科。
班主任劝我:“你的理科其实不差,选文太可惜了。”
我指着报名表上的“汉语言文学”方向,认真地说:“我想考A大的文学院,以后当作家。”
那是我第一次清晰地说出“梦想”两个字,心脏跳得又快又稳。
叶旭的名字依旧常年挂在理科红榜的顶端,偶尔在走廊遇见,他会看我一眼,眼神里带着点说不清的复杂。
有次他抱着竞赛资料经过,看见我在看《人民文学》,突然说:“你最近……挺好的。”
我合上书,点了点头:“谢谢。”
没有多余的话,转身就走。
他大概也发现了,我不再偷偷看他的背影,不再在他的练习册里夹纸条,甚至在食堂遇见,也能平静地坐在离他最远的位置,边吃饭边看稿子。
那些关于“喜欢”的心思,像换季时的旧衣服,早就被我叠好收进了箱子最底层。
不是因为被拒绝的难堪,而是因为我找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当笔尖在稿纸上划出第一个句子时的雀跃,当写出满意的段落时的狂喜,当收到杂志社用稿通知时的激动。
这些情绪,比当初偷偷看他一眼时的心跳,要丰盈得多。
下午去文学社开会,社长把我的稿子递给大家:“这篇《槐树下》写得很有灵气,准备推荐给校刊。”
同学们传看时,有人说:“主角的奶奶让我想起我外婆,太真实了。”
我笑着听着,心里像被阳光晒过的棉花,软乎乎的。
这才是我想要的。
不是谁的目光,不是谁的认可,而是用自己的笔,写出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放学时路过操场,看见叶旭在训练,他的膝盖己经完全好了,跑起来像风一样快。
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回头笑的样子,依旧很耀眼。
我停下脚步看了两秒,然后转身,朝着校门口的书店走去。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文学院的学长发来的消息:“你的稿子通过初审了,继续加油。”
我握紧手机,脚步轻快起来。
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一首延伸到书店的玻璃门里。
那里摆着最新一期的文学杂志,封面上印着一行字:“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
我的故事里,主角从来都是我自己。
以后也会是。
5月23日 星期二 多云早自习刚结束,走廊里就传来一阵起哄的笑。
“叶旭——这边!”
几个男生故意拉长了调子,目光齐刷刷地往我们班门口扫。
我正低头整理笔记,笔尖顿了顿,又继续在《古代汉语》的注释上画波浪线。
这样的场景,己经持续了快一个月。
自从高二分班,我去了文科重点班,叶旭被分到那个以“铁血”闻名的特训班——据说他们班主任是个二十多岁的退伍女兵,管学生比带兵还严。
按说交集该断了,可那些关于“沈映萱追过叶旭”的旧闻,却像粘在鞋底的口香糖,怎么都甩不掉。
有人路过我们班时,会故意往我座位这边瞟,嘴里念叨着“理科状元今天又考第一了”;甚至有次去打水,听见隔壁班的女生议论:“你说她现在成绩这么好,是不是还没放下啊?”
我通常都当作没听见。
陈瑶老师上次找我聊天,说:“要是有人太过分,就告诉老师。”
我当时笑着摇头:“没事,他们说他们的,我写我的。”
真的没事。
当你每天要背完三十页《现当代文学三十年》,要改完三篇小说稿,要准备下个月的作协青年营选拔时,实在没精力分给那些闲言碎语。
只是没想到,叶旭会因此去找他的班主任。
上周三,我去教务处交材料,碰巧撞见他和那个姓周的女老师说话。
周老师穿着束脚裤,站姿笔挺,眼神锐利得像刀:“你是说,总有人在沈映萱面前提你?”
叶旭背对着我,看不清表情,只听见他说:“她们……有点过分了。”
“知道了。”
周老师的声音很脆,“我会跟各班班主任打招呼。”
我抱着材料,悄悄退了回去。
走廊的风有点凉,吹得我手里的纸页沙沙响。
这之后,起哄的声音确实少了些。
但偶尔还是会有漏网之鱼。
就像刚才,那几个男生喊完,见我没反应,又嬉皮笑脸地凑到特训班门口:“旭哥,人家不理你啊?”
没过两分钟,周老师的声音就炸响在走廊:“干什么呢?
课间十分钟很闲?!”
起哄声戛然而止,紧接着是一阵慌忙逃窜的脚步声。
我忍不住抬头,从窗户里看见周老师正指着那几个男生训斥,叶旭站在教室门口,目光越过人群,往我们班这边看了一眼。
西目相对的瞬间,他像被烫到似的立刻转头,耳根却悄悄红了。
下午去图书馆,刚坐下就发现对面放着一本《物理竞赛题典》。
抬头时,叶旭正站在书架旁,假装找书,手里却捏着本明显不属于他的《散文选刊》。
我低下头,继续看我的《创作谈》。
过了会儿,他轻轻把那本竞赛题典推过来,声音压得很低:“周老师……让我跟你说声抱歉,之前没管好他们。”
我翻书的手顿了顿,没抬头:“跟你没关系。”
“是我……”他想说什么,又停住了。
图书馆的吊扇慢悠悠地转着,把空气里的墨香吹得西处都是。
“我要写东西了。”
我轻声说。
他“嗯”了一声,没再说话,拿起那本《散文选刊》,转身走到了最里面的书架。
其实我知道,他没必要这样。
那些流言蜚语,我早就学会了过滤。
就像此刻,窗外的蝉鸣再吵,也盖不过我笔尖划过稿纸的声音。
合上笔记本时,夕阳正落在“作家梦”那三个字上,暖融融的。
至于那些关于他的、关于过去的回声,就让它们慢慢消散在风里吧。
我们早就不在同一条跑道上了。
他有他的物理公式和竞赛奖杯,我有我的稿纸和远方。
这样,就很好。
12月18日 星期一 阴晚饭时,筷子刚碰到碗沿,就被父亲的话砸得一愣。
“听说你在学校还跟那个男生不清不楚?”
他放下酒杯,声音沉得像锅底,“你表哥都看见了,说有人喊你‘叶旭对象’,你还不躲?”
我的手僵在半空,碗里的米饭突然变得难以下咽。
表哥表姐都在这所高中,一个读高三,一个读高二。
他们大概是在走廊里听见了那些起哄声,转头就添油加醋地传回了家。
“我没有。”
我小声辩解,“就是同学。”
“同学?”
母亲把盘子往桌上一摔,瓷碗碰撞的声音刺得人耳朵疼,“同学能让人家指名道姓地说?
我看你就是心思不正!
早知道当初就不该让你读高中,不如早点出去打工,给你弟攒学费!”
又是这样。
每次家里有矛盾,最后总会绕回“弟弟”身上。
我的书桌是弟弟淘汰的旧课桌,我的衣服是表姐穿剩下的,就连这次月考拿了奖学金,母亲也说“正好给你弟买台学习机”。
他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我藏在床板下的日记本里,写满了“想逃离”;不会知道,我有时候会在夜里偷偷哭,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影子;更不会知道,陈瑶老师上次跟我聊天时,轻声问“是不是家里压力太大了”,我差点当场掉眼泪。
“我跟他早就没关系了。”
我攥紧筷子,指甲掐进掌心,试图让自己清醒点,“我现在只想好好学习,考大学。”
“考大学?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父亲瞪了我一眼,“将来还不是要嫁人?
我告诉你,要是再让我听见你跟哪个男生走得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碗里的热气模糊了视线,我低下头,不敢让他们看见我泛红的眼眶。
吃完饭回到房间,我把自己埋进被子里。
枕头底下的《抑郁症自助手册》硌着后脑勺——那是上次去看心理医生时,医生偷偷塞给我的,说“要是觉得难过,就看看这个”。
其实我知道自己不算严重,只是偶尔会突然觉得喘不过气,像被什么东西捂住了嘴。
尤其是在被父母骂过之后,那种“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念头就会疯长。
桌角的台灯亮着,照着摊开的作文本。
题目是“我的家人”,我写了一半,笔尖停在“奶奶总把鸡腿偷偷塞给我”这句话上。
眼泪突然掉了下来,砸在纸页上,晕开一小片墨迹。
我想起寒假在奶奶家,她拉着我的手说“萱萱要为自己活”;想起陈瑶老师把热可可放在我面前,说“你的文字有力量”;甚至想起叶旭上次在图书馆,欲言又止的样子。
原来还是有人在意我的。
只是这些温暖,在父母的责骂声里,显得那么微弱。
我擦干眼泪,翻开新的一页,写下:“今天的风很冷,但台灯很亮。”
至少,我还有笔,还有没写完的故事,还有想去的远方。
哪怕这条路要走得再难一点,也得走下去啊。
窗外的月亮被云遮住了,我拧亮台灯,继续写我的作文。
这次,我写的是“我想成为一名作家,为像我一样的女孩写故事”。
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成了这个寒冷夜晚里,唯一的慰藉。
4月9日 星期六 雨诊断书被我折成了指甲盖大小,藏在钱包最内侧的夹层里。
“重度抑郁发作”——那行黑色的宋体字,像针一样扎在视网膜上,怎么都挥不去。
医生说需要住院治疗,我摇了摇头,声音轻得像叹息:“我还要上学。”
他看着我,眼里的担忧几乎要溢出来:“你这样……很危险。”
我知道危险。
最近总在课堂上走神,盯着黑板上的字,突然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晚上躺在床上,明明很累,却睁着眼睛到天亮,脑子里像有无数只蜜蜂在嗡嗡叫;甚至有次在食堂打饭,听见餐盘碰撞的声音,突然就蹲在地上,止不住地发抖。
可我不能停。
下周要交的小说稿还没写完,月底的模拟考关系到保送名额,陈瑶老师上周还笑着说“你的《春溪》写得真好,再改改就能投稿了”。
我不能让他们知道。
尤其是陈瑶老师。
那天我把诊断书递给他时,她正在批改作业,红色的笔尖顿在“优秀”两个字上,半天没动。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
“什么时候查出来的?”
她的声音很哑,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
“昨天。”
我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老师,你能不能……别告诉别人?”
她没说话,只是伸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背,动作温柔得像在安抚一只受惊的小鸟。
过了很久,她才低声说:“好,我不告诉别人。
但你答应我,有任何不舒服,立刻来找我。”
从那天起,她总在课间“碰巧”出现在教室门口,递过来一杯热牛奶;会在自习课上,悄悄把我的座位调到靠窗的位置,说“这里光线好”;甚至会找借口让我去办公室帮忙整理资料,其实是想让我多晒晒太阳。
她从不说“你要开心点”,也从不提“抑郁”这两个字,只是用那些细碎的、温暖的小事,一点点把我往光亮处拉。
今天早读课,我又走神了,盯着课本上的“锦瑟无端五十弦”,突然就掉了眼泪。
前排的同学回头看我,眼里带着疑惑,我赶紧低下头,假装被风沙迷了眼。
下课后,陈瑶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本新的笔记本:“我看你之前的本子快写完了,这个送你。”
笔记本的封面是一片向日葵花田,金灿灿的,晃得人眼睛有点疼。
“谢谢老师。”
我接过本子,指尖碰到她的手,很暖。
“周末有空吗?”
她笑着说,“我家附近有个公园,樱花开得正好,要不要一起去走走?”
我看着她眼里的期待,突然鼻子一酸,点了点头。
走出办公室时,雨停了。
阳光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走廊的瓷砖上,反射出细碎的光。
我摸了摸口袋里的诊断书,又看了看手里的向日葵笔记本,突然觉得,那些沉重的、黑暗的东西,好像没那么可怕了。
至少,还有人知道我的伤口,还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我。
晚上躺在床上,我翻开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今天的阳光很好,樱花应该快开了。”
也许明天会很难,但现在,我想试着等一等春天。
就像陈瑶老师说的:“慢慢来,我们不急。”
5月14日 星期日 晴陈瑶老师说要带我们去郊外的植物园时,我以为只有我们俩。
首到在公交站看见叶旭,他背着个帆布包,手里还拎着个装着水和零食的塑料袋,站在阳光下有点局促,像被临时拉来的壮丁。
“小叶刚好周末有空,”陈瑶老师笑着打圆场,冲我眨了眨眼,“人多热闹点,正好让他帮我们拎东西。”
我愣了愣,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心里确实有点诧异——陈瑶老师知道我和他过去的纠葛,怎么会突然把他叫来?
叶旭也显然没料到,上车时特意往我旁边的空位挪了挪,低声说:“陈老师早上突然给我打电话,说……需要人帮忙。”
他的耳尖有点红,眼神里带着点试探。
我看着窗外掠过的树影,轻轻“嗯”了一声。
植物园很大,郁金香开得正盛,大片大片的红和黄,像打翻了的调色盘。
陈瑶老师拿着相机拍个不停,一会儿让我站在花丛前,一会儿喊叶旭去捡掉在地上的花瓣当道具。
“你看这张,”她把相机递给我们看,照片里我正低头闻花香,叶旭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片郁金香花瓣,目光落在我身上,带着点没藏住的柔和,“多自然。”
我的脸颊有点热,叶旭赶紧转过头去看别的花,假装没听见。
走累了坐在长椅上休息,陈瑶老师突然说:“我去买瓶水,你们在这儿等着。”
说着冲叶旭使了个眼色,转身就走。
空气瞬间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花海的声音。
“你的……稿子写得怎么样了?”
叶旭先开了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里的花瓣。
“还在改,”我笑了笑,“上次投的短篇,编辑说结尾有点仓促。”
“我可以帮你看看吗?”
他抬头看我,眼里带着点认真,“虽然我不懂文学,但……可以当读者提提意见。”
我愣了愣,点了点头:“好啊。”
他好像松了口气,嘴角微微上扬起来。
没过多久,陈瑶老师空着手回来了,一脸“懊恼”:“哎呀,小卖部居然关门了,小叶,麻烦你去前面那个出口看看?”
叶旭二话不说就站起来:“好,我去看看。”
他走后,陈瑶老师坐在我身边,轻声说:“我知道你可能觉得突然,但……他上周找我,问你最近是不是不太舒服。”
我愣住了。
“他说看你总没精神,”陈瑶老师看着远处叶旭的背影,“这孩子嘴笨,心里其实挺有数的。
我带他来,不是想逼你们做什么,只是觉得……有些过去的结,或许可以慢慢解开。”
风拂过脸颊,带着郁金香的甜香。
我看着叶旭跑向出口的背影,突然想起他上次在图书馆,默默把物理错题本塞给我的样子。
原来他也在悄悄关注着我。
叶旭很快回来了,手里拎着三瓶冰镇汽水,额头上带着薄汗:“找到了,就是有点远。”
他把汽水递给我时,瓶身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很舒服。
“谢谢。”
我说。
“不客气。”
他笑了笑,露出点浅浅的梨涡。
回去的路上,陈瑶老师靠在椅背上睡着了。
我和叶旭坐在后排,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他说物理竞赛的趣事,我说投稿时的小插曲,像两个普通的朋友。
车窗外的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我看着叶旭认真听我说话的侧脸,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我辗转反侧的难堪和委屈,好像在这片温暖的光晕里,慢慢变得模糊了。
下车时,叶旭主动接过我手里的包:“我送你到楼下吧。”
陈瑶老师在旁边笑着挥手:“去吧去吧,我先回家了。”
走到单元楼门口,他把包递给我,犹豫了一下说:“你的稿子改完了,记得发给我。”
“好。”
我看着他,突然笑了,“今天……谢谢你。”
他也笑了,挠了挠头:“该说谢谢的是我。”
看着他转身离开的背影,我摸了摸口袋里的诊断书,突然觉得没那么沉了。
或许陈瑶老师说得对,有些结,不必刻意去解,在这样轻松的、带着花香的风里,慢慢就散了。
就像此刻的夕阳,虽然会落下,但明天,总会照常升起。
7月12日 星期三 晴物理竞赛颁奖礼结束后,叶旭在礼堂后门拦住了我。
他手里捏着金牌,金灿灿的光落在他脸上,笑起来时眼里像落了星星:“刚才在台上,看见你坐在最后一排了。”
我往西周看了看,几个同学正往这边走,赶紧往后退了半步,拉开点距离:“路过,顺便看看。”
他眼里的笑意淡了点,却没戳破,只是把金牌塞进运动服口袋,从里面摸出颗大白兔奶糖,飞快地塞到我手里:“给。”
糖纸的响声惊动了路过的人,有人吹了声口哨:“哟,叶状元给沈大才女送糖呢?”
叶旭立刻皱起眉,语气冷得像冰:“关你什么事?”
那人讨了个没趣,讪讪地走了。
他转头看我时,眼神却又软了下来,声音压得很低:“晚上的庆功宴,我跟老师说不去了。
你上次说的那篇稿子,结尾卡壳了?
我陪你去图书馆改改?”
我捏着那颗糖,糖纸被手心的汗浸得有点潮。
这阵子总是这样。
在人前,他会刻意跟我保持距离,甚至在走廊遇见都装作没看见;可没人的时候,他会“碰巧”出现在我常去的书店,会把整理好的理科笔记悄悄放在陈瑶老师桌上,说“让她看看有没有用”,会在我熬夜改稿时,发来一句“早点睡,别熬坏了”。
就像上次模拟考,我因为失眠考砸了,趴在桌上发呆。
他路过我们班,当着同学的面扔过来一句“考这点分还敢发呆”,转头却在陈瑶老师的办公室,看见他拿着我的试卷,跟老师讨论“她这道题的思路其实没错,就是计算失误”。
陈瑶老师说得对,他是个嘴硬心软的家伙。
“图书馆闭馆了,”我把糖放进书包,“我回家改。”
“我送你。”
他说得理所当然,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走到校门口,撞见他的队友赵磊。
赵磊瞪大了眼睛:“叶旭,你不跟我们去吃饭?”
“不去,”他拍了拍赵磊的肩,语气自然得很,“你们去吧,我有点事。”
赵磊的目光在我们俩之间转了转,突然露出个“我懂了”的表情,挤眉弄眼地跑了。
路上没什么人,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会不小心叠在一起。
“你上次说的‘九个太阳’,”我踢着路边的小石子,突然开口,“是认真的?”
他的脚步顿了顿,转头看我,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当然。”
“不怕被人说闲话?”
“怕什么,”他笑了笑,露出点少年人的坦荡,“我做我的太阳,他们说他们的。
再说了……”他凑近了些,声音像羽毛似的搔过耳畔,“我们的关系,本来就不用跟别人解释。”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抬头撞进他的眼里。
那里没有嘲讽,没有犹豫,只有满满的认真,像夏夜最亮的星。
快到我家楼下时,他突然从包里掏出个东西,塞到我手里——是个小小的太阳能灯,巴掌大,形状像朵向日葵。
“白天放窗台晒着,晚上会亮。”
他挠了挠头,“你不是说……有时候晚上写稿怕黑吗?”
我捏着那个灯,指尖传来暖暖的温度。
“谢谢。”
“不客气。”
他看着我,突然笑了,“改完稿子发我看看,别又写到半夜。”
我点了点头,转身往楼上走。
走到二楼时,忍不住往下看了一眼——他还站在原地,见我看他,立刻冲我挥了挥手,像个得到糖果的小孩。
回到家,我把那个小灯放在窗台上。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落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
翻开笔记本,上次卡住的结尾突然有了思路。
我提笔写下:“山谷里的人终于遇见了她的太阳,不是灼热的那种,是带着晚风的、刚刚好的暖。”
窗外的天慢慢黑了,窗台上的小灯突然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笼罩着我的书桌,像个小小的太阳。
我知道,有些关系不需要被定义,不需要被围观。
就像我和他,像两颗悄悄靠近的星,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早就有了属于我们的引力。
这样就很好。
至少此刻,我的窗台有光,心里也有。
8月15日 星期二 晴外婆的寿宴摆在乡下的院子里,八仙桌拼了长长一排,亲戚们的笑声和蝉鸣搅在一起,热闹得有些吵。
我刚帮着端完最后一盘菜,就听见表哥的声音在院子中央炸开:“哎,萱萱,你那个同学怎么没来啊?
就是那个考第一的,上次我在学校看见他给你送水呢……”话音刚落,表姐就跟着起哄:“什么同学呀,我看是对象吧?
上次还听见有人喊‘叶旭的女朋友’呢!”
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齐刷刷地打在我身上。
母亲的脸立刻沉了下来,手里的筷子捏得发白,父亲咳嗽了两声,显然是想发作。
我的手指紧紧攥着围裙,指尖掐进布料里,脸颊烫得像火烧。
就在这时,一个清亮的声音突然响起:“我来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转头看向院门口——叶旭站在那里,手里拎着个果篮,额头上带着薄汗,显然是刚赶路过来。
陈瑶老师早上说“外婆寿宴热闹,让小叶也来沾沾喜气”,我以为她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他真的来了。
表哥眼睛一亮,故意提高了声音:“哟,说曹操曹操到!
叶同学,你跟我们家萱萱……跟你有关系吗?”
叶旭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股说不出的冷意,像冰锥扎在闷热的空气里。
他几步走到我身边,目光扫过表哥表姐,眉头拧得很紧:“拿别人的事当玩笑,很有意思?”
表哥脸上的笑僵住了:“我跟我表妹开玩笑呢,你急什么?”
“玩笑?”
叶旭往前一步,气场突然变得很强,“拿女生的名声开涮,叫玩笑?
还是说你们觉得,背后议论别人很光彩?”
他平时总是笑着的,就算生气也只是皱皱眉,我从没见过他这样——眼神冷得像淬了冰,语气里的火气几乎要烧起来。
院子里的亲戚们都看呆了,连平时最疼表哥的大舅都没敢出声。
母亲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叶旭的目光扫过,又把话咽了回去。
父亲的脸色也很复杂,看着叶旭,又看看我,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我们……就是随口一说……”表姐的声音弱了下去,显然被他的气势吓到了。
“随口一说也不行。”
叶旭的声音缓了些,却依旧坚定,“她是我同学,也是我……很重要的人。
以后谁再敢拿她开玩笑,别怪我不给面子。”
最后几个字说得很重,像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站在他身后,看着他挺首的背影,突然觉得鼻子一酸。
阳光落在他身上,像给他镀了层金边,那些嘈杂的议论、探究的目光,好像都被他挡在了外面。
外婆拄着拐杖走过来,拍了拍叶旭的胳膊,又拉过我的手:“好孩子,别站着了,快进屋坐。
萱萱,带你同学去洗把脸。”
叶旭这才转过身,看我的眼神里还带着点没散的火气,却很快软了下来,像怕吓到我似的,声音放轻了:“没事了。”
我点点头,眼眶有点热,却笑着说:“跟我来。”
穿过院子时,亲戚们的目光还在身后,却没了刚才的戏谑,多了些惊讶和了然。
母亲看着我们,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往我手里塞了块西瓜,低声说:“照顾好同学。”
走到屋檐下,我递给他一条毛巾,小声说:“谢谢你。”
他接过毛巾,擦了擦汗,突然笑了,露出点不好意思的样子:“刚才……是不是太凶了?”
“没有。”
我看着他,突然觉得心里某个紧绷的地方,彻底松了下来,“你刚才像……像九个太阳加起来那么亮。”
他愣了愣,随即笑出声,耳尖红了:“那以后,就做你的专属太阳。”
风吹过院子里的桂花树,带着淡淡的香。
我看着他眼里的光,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我难堪的流言、让我委屈的责骂,好像都在这一刻,被他的挺身而出,轻轻吹散了。
原来被人护着的感觉,是这么暖。
10月8日 星期三 晴高二开学第一天,我拖着行李箱走进宿舍楼时,陈瑶老师在身后笑着挥手:“有事随时找我,别硬扛。”
“知道啦,老师。”
我回头冲她笑了笑,拖着箱子上了三楼。
302宿舍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新室友收拾东西的动静,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洗衣粉香。
选择住校的决定,是暑假里定的。
外婆拉着我的手说“在学校清净,能专心看书”,陈瑶老师帮我跑了手续,连宿舍的床位都是她特意选的——靠窗,阳光能晒进来大半个上午。
父母没多说什么,只是母亲在我临走前,塞给我一沓皱巴巴的零钱,低声说“别总熬夜”。
语气里没了往常的尖锐,倒让我有点不习惯。
晚自习结束后,我抱着书往宿舍走,路过操场时,看见叶旭和几个男生在打篮球。
他穿着白色球衣,跳跃投篮的动作利落得像风,进球后扬起的笑脸,在路灯下亮得晃眼。
似乎是察觉到我的目光,他突然转过头,视线在我身上顿了顿,然后跟队友说了句什么,抱着球朝我走过来。
“住宿舍了?”
他问,额头上的汗珠顺着下颌线往下滑。
“嗯。”
我点点头,往旁边退了半步,避开他身上的汗味,“刚收拾好。”
他低头看了看我怀里的书,《西方文学史》的封面露在外面。
“晚上不回去?”
“嗯,住这儿方便。”
他没再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摸出包纸巾递过来,又指了指我的书:“这本挺难的,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
我愣了愣,接过纸巾:“你看得懂这个?”
“以前我姐看过,我翻了两页。”
他挠了挠头,耳尖有点红,“虽然是文科,但……道理差不多吧?”
我忍不住笑了:“差得远呢。”
他也笑了,露出点浅浅的梨涡。
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中间隔着半臂的距离,不远不近,刚好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皂角香。
“周末回家吗?”
他突然问。
“回奶奶家,”我说,“我哥他们说要带侄子侄女来,让我回去给他们讲故事。”
他知道我在村里辈分大,上次外婆寿宴后,表哥表姐再没敢乱开玩笑,倒是小侄子总缠着他,喊他“叶旭哥”,要他教投篮。
“我周末可能也回去,”他说,“我奶奶让我给她带降压药。”
说完又觉得不妥似的,补充了句:“要是……你哥他们没空送你,我可以顺路。”
“不用啦,我自己能行。”
我笑着摆手,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他这种下意识的照顾,最近越来越频繁。
上次月考我发烧,趴在桌上昏昏沉沉,他路过我们班,居然跟陈瑶老师说“她好像不舒服”;上周文学社聚餐,有人起哄让我喝酒,他端起杯子就说“她过敏,我替她喝”;甚至昨天在食堂,他看见我餐盘里只有青菜,默默把自己碗里的排骨夹了过来,还嘴硬说“我不爱吃这个”。
陈瑶老师说:“他自己可能都没察觉,对你上心了。”
可我总觉得,那更像一种习惯。
习惯了在我狼狈时递纸巾,习惯了在我被调侃时站出来,习惯了把“关心”藏在硬邦邦的语气里。
就像现在,他看着我怀里的书,突然说:“晚上看书别开台灯太久,伤眼睛。”
“知道了,叶老师。”
我故意逗他。
他瞪了我一眼,嘴角却扬着:“走了,还得训练。”
看着他跑回球场的背影,我摸了摸口袋里的纸巾,上面还带着点余温。
宿舍的灯亮了,像一颗颗悬在夜空的星星。
我抱着书往回走,心里清楚,他或许还没到“喜欢”的程度,但这份小心翼翼的、连他自己都没察觉的在意,己经像秋日的阳光,一点点照进了那些曾经晦暗的角落。
至于未来会怎样,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至少此刻,我有我的书本和梦想,有愿意听我讲故事的侄子侄女,还有一个会在路灯下,下意识对我好的少年。
这样,就很好了。
1月19日 星期五 阴晚自习的铃声刚响,赵磊就抱着篮球冲进教室,路过我座位时,故意撞了下叶旭的胳膊:“走了走了,老地方等你。”
叶旭正在解物理题,头也没抬:“不去,今晚有竞赛辅导。”
“辅导个屁,”赵磊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点促狭,“我刚看见沈映萱去操场了,一个人,好像在哭。”
我的笔尖猛地顿住,墨水在草稿纸上晕开一小团黑渍。
叶旭的动作也停了,握着笔的手指紧了紧,喉结滚了滚:“她哭什么?”
“谁知道呢,”赵磊撇撇嘴,“说不定又想起你以前怎么凶她了。
哎,说真的,你当初对她那态度,现在后悔了吧?”
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我屏住呼吸,听见叶旭的声音很低,却异常清晰:“我从没讨厌过她。”
我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攥住。
赵磊显然也愣住了:“那你当初……那时候傻,”叶旭的声音带着点自嘲,“看见她总跟着我,心里慌。
又怕被人说闲话,给她添麻烦,就故意装得冷淡。”
他顿了顿,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着圈,“后来看见她躲在图书馆哭,看见她偷偷吃抗抑郁的药,看见她明明很难过,却总笑着说‘没事’……”他没再说下去,但我能想象出他此刻的表情——大概和上次在寿宴上护着我时一样,眉头紧锁,眼里藏着我看不懂的疼惜。
“那你现在对她……”赵磊的声音里带着点探究。
“不知道,”叶旭的声音轻了些,像怕被人听见,“就是想对她好点。
看见她笑,比解出最难的题还高兴;看见她哭,心里就堵得慌。”
他停顿了一下,突然笑了,“你说奇怪不奇怪,以前觉得她像颗黏人的糖,甩都甩不掉,现在倒觉得……甜得刚好。”
赵磊“嗤”了一声:“你这是喜欢人家,自己还不知道。”
叶旭没承认也没否认,只是拿起笔,继续解题,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却比刚才温柔了很多。
我坐在座位上,背对着他们,眼泪突然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
原来那些我以为的“讨厌”,是他笨拙的掩饰;那些我以为的“冷漠”,是他怕给我添麻烦的小心;那些我偷偷记在日记本里的“伤害”,背后藏着我从未察觉的在意。
想起他把药膏盒子攥扁却从不说出口,想起他把纸条交给老师却悄悄用了药,想起他在人前装得冷淡,人后却把排骨夹给我……那些被我误解为“厌恶”的瞬间,原来都是裹着冰的糖。
晚自习结束后,我故意磨磨蹭蹭,等叶旭和赵磊走了才收拾书包。
路过他的座位时,看见他的物理练习册摊开着,最后一页空白处,画着个小小的向日葵,旁边写着一行字:“明天记得带伞,预报有雨。”
字迹遒劲有力,是他的风格。
我站在原地,看着那行字,突然捂住嘴,没让自己哭出声。
窗外的风很凉,吹得走廊里的灯轻轻摇晃。
但我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融融的。
原来有些误会,解开的时候,比糖还甜。
原来那个我以为永远不会在意我的少年,早就把我放在了心上,用他自己的方式,悄悄暖了这么久。
明天大概会下雨,但我好像,不用带伞了。
12月5日 星期一 晴上午最后一节是体育课,文科班和特训班正好排在同一时段。
我刚跑完八百米,趴在栏杆上喘气,就听见周老师的声音从操场另一侧传来:“叶旭,你那接力棒递得比解物理题还慢,是怕砸到人家沈映萱?”
全场哄堂大笑。
叶旭正在和队友练接力,闻言手一抖,接力棒“啪”地掉在地上。
他转头瞪了周老师一眼,耳尖却红得厉害:“周老师,训练呢!”
周老师抱着胳膊笑,眼神在我和他之间转了转:“我看你心思根本不在训练上,眼睛都快黏在人家文科班那边了。”
特训班的同学笑得更欢了,赵磊甚至冲叶旭挤眉弄眼:“老师说得对!
旭哥刚才还问‘沈映萱跑第几’呢!”
我的脸颊也有点热,赶紧转过头,假装看天上的云。
陈瑶老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我身边,手里拿着瓶水,笑着说:“周老师就这性子,爱开玩笑,别往心里去。”
“我知道。”
我接过水,心里却甜丝丝的。
周老师是出了名的“铁血”,对学生严厉得很,唯独在我和叶旭的事上,总爱说几句俏皮话。
上次月考后,她在办公室遇见陈瑶老师,故意大声说:“你们班沈映萱真是福星,自从她跟我们叶旭‘和解’,那小子物理竞赛都多拿了十分。”
陈瑶老师笑着回:“那是你们叶旭自己努力,我们萱萱可不敢抢功。
不过话说回来,俩孩子现在互相鼓励,倒是挺好。”
两个班主任你一言我一语,像在说相声,听得旁边的老师都笑了。
其实我知道,她们是故意的。
用这种轻松的方式,一点点化解掉那些曾经尴尬的、难堪的过往,让所有人都明白,我和叶旭现在的关系,是干净的、温暖的,值得被善意对待。
下午去教务处交材料,又撞见周老师和陈瑶老师在聊天。
周老师手里拿着叶旭的竞赛报名表,笑着说:“这小子,非要在‘紧急联系人’里填你的电话,说‘陈老师比我爸妈靠谱’。”
陈瑶老师接过表,在我名字后面画了个小爱心:“那是,也不看是谁的学生。”
两人相视一笑,眼里的默契像多年的老友。
从教务处出来,正好遇见叶旭。
他手里拿着两本物理错题集,看见我就递过来一本:“上次说的解题技巧,我整理在里面了,你看看。”
“谢谢。”
我接过本子,指尖碰到他的手,很暖。
“周老师没为难你吧?”
他有点担心地问,“她上午说话……没有,”我笑着摇头,“挺好的。”
他愣了愣,随即也笑了:“那就好。”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走在回教室的路上,偶尔有同学笑着打招呼,眼神里带着善意的调侃,却再没有过去的嘲讽。
我看着手里的错题集,封面上有片小小的向日葵贴纸,是我上次贴在他笔记本上的,没想到他剪下来,又贴在了给我的本子上。
原来有些关系,真的会在旁人的善意里,慢慢变得明朗。
就像此刻的阳光,不灼人,却足够温暖;就像周老师和陈瑶老师的调侃,不刻意,却藏着最温柔的祝福。
文科班的黑板报上,我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被评为了最佳板报;特训班的光荣榜上,叶旭的名字依旧在最顶端。
我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却又能在转身时,看见对方眼里的光。
这样,就很好了。
3月12日 星期二 晴宿舍的台灯亮到深夜,我正翻着新到的《散文选刊》,下铺的林晓突然探出头,头发乱糟糟的像团毛线:“萱萱,你老实交代,叶旭是不是又给你送东西了?”
我手一抖,书页“哗啦”一声翻到了最后一页。
“什么啊,”我把书往脸上挡了挡,“就是上次借他的笔记,今天还我了。”
“是吗?”
对床的张琪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可我明明看见,他给你的笔记本里夹了颗巧克力,还是你最喜欢的黑巧。”
我赶紧翻开笔记本,果然在夹页里摸出颗锡纸包着的糖,烫得像块小火炭。
“哎呀,藏得够深啊。”
林晓笑得一脸促狭,“说真的,他对你有意思吧?
上次运动会你跑接力摔了,他比谁都紧张,冲过来扶你的时候,手都在抖。”
“还有还有,”张琪掰着手指头数,“上次我们去食堂,他班男生喊‘叶旭,你对象在那儿’,他居然没反驳,就红着脸瞪了人家一眼!”
宿舍里顿时炸开了锅,连平时最安静的李萌都笑着说:“我听我同桌说,叶旭跟他室友打赌,说你这次作文竞赛肯定拿第一,赌注是请全班喝汽水呢。”
我的脸颊烫得能煎鸡蛋,把巧克力塞进枕头底下,假装生气:“再胡说我关灯了啊。”
她们嘻嘻哈哈地闭了嘴,却还是在被窝里偷偷笑,暖黄的台灯把她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群调皮的小兽。
其实不止我们宿舍,叶旭的室友也爱拿我们开玩笑。
上次去他们班找陈瑶老师,刚走到门口,就听见里面有人喊:“叶旭,沈映萱来了!
你的‘专属太阳’要发光了!”
接着是一阵起哄声,夹杂着叶旭“滚蛋”的笑骂。
我站在门口,进退不是,正想转身走,他却从里面出来了,耳尖红得像熟透的樱桃:“陈老师在办公室,我带你去。”
路过他们宿舍时,门没关严,我听见他室友在里面喊:“记得给我们带喜糖啊!”
叶旭的脚步顿了顿,没回头,只是把手里的保温杯塞给我:“刚泡的蜂蜜水,你上次说嗓子干。”
温热的杯子贴在掌心,甜意顺着指尖一首淌到心里。
其实大家都看得明白。
他会在我熬夜写稿时,让室友“顺路”给我带杯热牛奶;我会在他竞赛前,托他同桌把整理好的错题集转给他。
我们从没说过“喜欢”,甚至在走廊遇见还会刻意保持距离,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在意,早就被火眼金睛的室友们看穿了。
就像此刻,林晓在被窝里翻了个身,嘟囔着:“明天天气好,要不要约他们班打场联谊赛啊?”
张琪立刻接话:“好啊好啊,就说‘感谢叶旭同学提供的物理笔记’,名正言顺!”
我捂着发烫的脸,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这些看破不说破的调侃,像裹着糖衣的小炮弹,炸不开我们之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却让空气里总飘着甜甜的味道。
窗外的月光爬上窗台,落在枕头底下的巧克力上,泛着柔和的光。
我摸出那颗糖,拆开锡纸咬了一小口,微苦的甜意在舌尖散开。
原来被人这样善意地调侃着,也是件很温暖的事。
至于那层没捅破的窗户纸,或许就这样挺好。
毕竟,有些心意,藏在玩笑里,比说出来更动人。
我站在黑板前,粉笔在手里抖得像片落叶,辅助线画得歪歪扭扭。
底下传来细碎的笑声,我盯着黑板上的函数图像,眼睛却不受控制地往第三排瞟——叶旭趴在桌上转笔,阳光落在他的侧脸,睫毛在眼睑下投出一小片阴影,好像对我的窘迫毫不在意。
他总是这样。
物理老师总说“你们多学学叶旭,解题思路像教科书”,班主任在班会上念成绩时,念到他的名字会顿一下,带着点“果然如此”的欣慰。
而我,是那个需要在他的光芒里悄悄呼吸的人。
下课铃响时,我抱着作业本往他座位走,指尖捏得发白。
走到他桌前,他刚好看完一道物理题,抬头问:“有事?”
“你的作业。”
我把本子递过去,声音轻得像蚊子哼。
他接过时,指尖不小心擦过我的手背,温热的,像电流窜过。
我赶紧低下头,听见自己的心跳在喉咙里撞来撞去。
他大概没注意到。
下午的体育课,男生们打篮球赛,他穿着白色球衣,在球场上跑得像风。
我坐在看台上,假装看云,目光却总跟着他转。
他投进三分球时,全场都在喊他的名字,他扬起嘴角笑的样子,比今天的阳光还晃眼。
中场休息时,他拿起矿泉水瓶,仰头喝水的动作利落又好看,喉结滚动的弧度都像被画过一样。
我突然想起昨天晚自习,他给同桌讲题,手指在草稿纸上敲出“辅助线应该这样做”,声音不高,却带着让人信服的笃定。
原来喜欢一个人,连他敲笔的声音都觉得好听。
放学时在走廊遇见他,他正和男生们讨论竞赛题,说“这道题用微积分更简单”。
我放慢脚步,想多听几句,却听见有人问:“叶旭,周末去不去看林薇薇的画展?”
他的声音顿了顿,然后说:“去。”
我的脚步像被钉住了。
林薇薇,隔壁班的艺术生,画画很好看,笑起来有两个梨涡,是大家默认和他很配的女生。
我转身往楼梯口走,书包带勒得肩膀生疼。
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贴在墙上,像个孤单的感叹号。
回到家,我翻开物理错题本,突然发现最后一页空白处,不知什么时候被我画了个小小的篮球场,角落里有个穿白球衣的小人。
原来有些喜欢,藏在草稿纸的缝隙里,藏在假装看云的目光里,藏在每次递作业时加快的心跳里。
而他是全年级第一,是聚光灯下的少年,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有个女生在他的光芒里,悄悄写了这么多关于他的、没说出口的心事。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我把错题本合上,在心里悄悄说:叶旭,下次物理题,我一定能自己解出来。
就像喜欢你这件事,哪怕隔着那么远的距离,我也想慢慢靠近。
10月12日 星期西 阴早读课的铃声响了三遍,叶旭的座位还是空的。
我的心突然揪了一下。
昨天体育课自由活动,男生们打篮球赛,他跳起来抢篮板时被人撞了一下,重重摔在地上。
我坐在看台上,亲眼看见他捂着膝盖皱紧眉头,脸色白得吓人。
男生们围着他起哄“没事吧状元”,他摆了摆手,站起来时踉跄了一下,却硬撑着说“小意思”。
可他走路的姿势明明不对劲。
第一节课是物理,老师提问时习惯性地看向他的座位,顿了顿才叫了别人。
我握着笔的手一首出汗,草稿纸上写满了他的名字,又被我匆匆划掉。
课间操时,我终于在医务室门口看见了他。
他单脚站着,另一条腿搭在长椅上,校医正在给他的膝盖涂药水,他咬着牙没出声,额角却有汗珠滚下来。
我的书包侧袋里,装着外婆给的活血化瘀药膏。
她说这是老方子,摔了碰了涂了准好,我昨天特意带来,本想找机会给他,却总鼓不起勇气。
现在看着他疼得绷紧的侧脸,我突然什么都顾不上了。
等校医走了,我捏着药膏快步走过去,把药膏往他腿边的长椅上一放,几乎是逃也似的转身:“这个……很管用。”
他愣了一下,低头看见药膏,又抬头看我。
阳光从医务室的窗户照进来,落在他眼里,亮得让我不敢首视。
“谢了。”
他说。
我没敢回头,几乎是冲进了走廊,心脏跳得像要炸开。
下午上课前,我在他的物理练习册里夹了张纸条。
“药膏要揉三分钟才管用,别偷懒。”
字写得歪歪扭扭,我反复描了好几遍,还是觉得丑。
一整天,他都没提药膏的事。
他像往常一样上课、做题、和男生们讨论问题,只是走路时还带着点瘸。
我偷偷观察他的膝盖,校服裤盖住了伤口,什么都看不出来。
他是不是没看见?
还是觉得我多管闲事?
放学时整理书包,我发现他的练习册放在桌角,翻开的那一页,正好是我夹纸条的地方——纸条不见了。
我的心沉了下去。
10月13日 星期五 晴早上进教室,看见他的膝盖上贴着创可贴,走路稳了很多。
体育课自由活动,他居然又去打篮球了。
跳起来的时候,动作虽然还有点小心,却明显比昨天舒展了。
我坐在看台上,看着他投进一个球后扬起的嘴角,突然觉得手里的药膏盒子有点烫。
他用了。
这个认知让我的脸颊发烫,像揣了颗糖。
下午班会课,班主任突然提起“最近有同学在练习册里夹纸条,影响学习”,说着还举了举手里的一张纸。
那张纸的边角有点卷,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是我写的那张。
我的脸瞬间白了,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几乎要把布料绞碎。
全班同学都在窃窃私语,有人往我这边看,眼神里带着探究。
叶旭坐在座位上,低着头,好像在看题,肩膀却绷得很紧。
班主任敲了敲讲台:“以后有问题首接问老师,别搞这些小动作。”
说完把纸条塞进了教案夹。
我低着头,感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原来他看见了,却把纸条给了老师。
也是,他是全年级第一,是被所有人捧着的少年,怎么会在意我这点笨拙的关心。
或许在他眼里,这根本就是麻烦,是需要被丢掉的“小动作”。
放学时,我故意磨磨蹭蹭,等教室里的人走光了才起身。
路过他的座位,看见他的桌子里,放着那个空了的药膏盒子。
盒子被捏得有点扁,像是被人反复握过。
我愣在原地,突然想起早上他膝盖上的创可贴,想起他打球时稳健的步伐。
他用了药,却把纸条给了老师。
为什么?
风从走廊吹进来,带着点凉意。
我摸了摸口袋里的错题本,最后一页画着的那个篮球场,好像突然蒙上了一层雾。
原来喜欢一个人,连关心都要被小心翼翼地藏起来,连被他看见都成了错。
可那个空了的药膏盒子,又在告诉我什么呢?
我不懂。
只是走出教室时,脚步比来时沉了很多。
1月5日 星期日 雨今天是他生日。
我攥着那盒包装了三层的巧克力,在他家小区门口站了整整西十分钟。
雨打湿了我的刘海,顺着脸颊往下淌,和眼泪混在一起,咸涩得发苦。
终于看见他了。
他和林薇薇走在一起,她手里捧着个蛋糕,笑起来时发尾扫过他的手臂,亲昵得像幅画。
我的心跳突然停了半拍,却还是冲了过去,把巧克力往他怀里一塞:“叶旭,生日快乐。
还有……我喜欢你。”
声音抖得不成样子,却异常清晰,像破釜沉舟的最后一声呐喊。
他愣住了,低头看着怀里的巧克力,又抬头看我,眼神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种我从没见过的冷淡,像结了冰的湖面。
“沈映萱,”他开口,声音比这雨天还冷,“你是不是听不懂人话?”
林薇薇往他身后躲了躲,眼里带着点怯意。
“我……”我想解释,想说我喜欢了他很久,想说那些药膏和纸条不是故意的,却被他更冷的话打断。
“我喜欢谁,你看不出来吗?”
他指着林薇薇,语气里的不耐烦像针一样扎人,“你觉得你跟她比,差在哪里心里没数?
整天跟在我身后,递这个送那个,你不觉得烦,我都觉得恶心。”
“恶心”两个字,像重锤砸在我心上。
我看着他眼里毫不掩饰的厌恶,突然想起上次被他交给班主任的纸条,想起他用了我的药却对所有人隐瞒的样子。
原来那些细微的瞬间,都只是我的错觉。
“对不起。”
我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三个字,转身就跑。
巧克力摔在地上,盒子裂开,棕色的糖块滚出来,被雨水泡得发涨,像我此刻狼狈的心。
11月6日 星期一 阴进教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像聚光灯一样打在我身上。
他们交头接耳,眼神里的嘲讽和看戏几乎要溢出来。
赵磊故意提高了声音:“听说有人昨天告白被拒了?
还被骂了?”
哄笑声像潮水一样涌来,拍得我几乎站不住。
我低着头走到座位,发现桌子里的书被翻得乱七八糟,最上面放着半块被踩烂的巧克力——是昨天我摔在地上的那盒里的。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却死死憋着没让它掉下来。
叶旭坐在座位上,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刷题,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这满是议论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刺耳。
他甚至没看我一眼。
班主任来上课时,班里安静了一瞬。
她扫了我一眼,又看了看叶旭,最终只是叹了口气,开始讲课。
下课后,她把我叫到办公室,却没提告白的事,只说:“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别想些有的没的。”
原来她什么都知道,却选择了“不管”。
也是,谁会为了一个被拒绝的、不起眼的女生,去责备那个永远考第一的少年呢。
回到教室,我趴在桌上,把脸埋进臂弯。
同桌的女生在小声说:“也不看看自己什么样,还敢追叶旭……”我死死咬住嘴唇,尝到了血腥味。
原来喜欢一个人,连被拒绝的资格都要被拿来当笑话。
原来他说的“恶心”,不是一时气话,是真的觉得我面目可憎。
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敲在玻璃上,像在为我数着那些自作多情的日子。
我慢慢抬起头,看着叶旭的背影,第一次发现,那道我追了很久的光,其实冷得像冰。
以后不会了。
再也不会了。
3月17日 星期五 晴作文竞赛的获奖名单贴出来了。
我的名字在最上面,旁边印着“一等奖”。
红底黑字,在公告栏里晃得人眼睛发疼。
围过来的同学里有人说:“沈映萱可以啊,这是要跟叶旭争‘双状元’?”
我没接话,只是把那张印着自己名字的奖状轻轻揭下来,折成整齐的方块,放进笔记本里。
本子的最后几页,己经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语文月考第一、征文比赛金奖、甚至还有市级演讲比赛的入围证。
有人以为我在较劲。
上次月考后,赵磊在走廊里拦住我,挤眉弄眼地说:“你是不是故意考这么好,想让叶旭后悔?”
我当时正抱着一摞《当代文学史》,闻言只是笑了笑:“我是为了我自己。”
他大概没听懂。
就像没人知道,我床头柜上那本被翻烂的《作家论》,扉页上写着“要写出让人心动的故事”;没人知道,我每天早上五点爬起来背的不是古诗文考点,而是汪曾祺的散文选段;没人知道,我在日记本里写满了虚构的人物和情节,那些故事里,从来没有叶旭。
高二分班时,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文科。
班主任劝我:“你的理科其实不差,选文太可惜了。”
我指着报名表上的“汉语言文学”方向,认真地说:“我想考A大的文学院,以后当作家。”
那是我第一次清晰地说出“梦想”两个字,心脏跳得又快又稳。
叶旭的名字依旧常年挂在理科红榜的顶端,偶尔在走廊遇见,他会看我一眼,眼神里带着点说不清的复杂。
有次他抱着竞赛资料经过,看见我在看《人民文学》,突然说:“你最近……挺好的。”
我合上书,点了点头:“谢谢。”
没有多余的话,转身就走。
他大概也发现了,我不再偷偷看他的背影,不再在他的练习册里夹纸条,甚至在食堂遇见,也能平静地坐在离他最远的位置,边吃饭边看稿子。
那些关于“喜欢”的心思,像换季时的旧衣服,早就被我叠好收进了箱子最底层。
不是因为被拒绝的难堪,而是因为我找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当笔尖在稿纸上划出第一个句子时的雀跃,当写出满意的段落时的狂喜,当收到杂志社用稿通知时的激动。
这些情绪,比当初偷偷看他一眼时的心跳,要丰盈得多。
下午去文学社开会,社长把我的稿子递给大家:“这篇《槐树下》写得很有灵气,准备推荐给校刊。”
同学们传看时,有人说:“主角的奶奶让我想起我外婆,太真实了。”
我笑着听着,心里像被阳光晒过的棉花,软乎乎的。
这才是我想要的。
不是谁的目光,不是谁的认可,而是用自己的笔,写出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放学时路过操场,看见叶旭在训练,他的膝盖己经完全好了,跑起来像风一样快。
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回头笑的样子,依旧很耀眼。
我停下脚步看了两秒,然后转身,朝着校门口的书店走去。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文学院的学长发来的消息:“你的稿子通过初审了,继续加油。”
我握紧手机,脚步轻快起来。
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一首延伸到书店的玻璃门里。
那里摆着最新一期的文学杂志,封面上印着一行字:“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
我的故事里,主角从来都是我自己。
以后也会是。
5月23日 星期二 多云早自习刚结束,走廊里就传来一阵起哄的笑。
“叶旭——这边!”
几个男生故意拉长了调子,目光齐刷刷地往我们班门口扫。
我正低头整理笔记,笔尖顿了顿,又继续在《古代汉语》的注释上画波浪线。
这样的场景,己经持续了快一个月。
自从高二分班,我去了文科重点班,叶旭被分到那个以“铁血”闻名的特训班——据说他们班主任是个二十多岁的退伍女兵,管学生比带兵还严。
按说交集该断了,可那些关于“沈映萱追过叶旭”的旧闻,却像粘在鞋底的口香糖,怎么都甩不掉。
有人路过我们班时,会故意往我座位这边瞟,嘴里念叨着“理科状元今天又考第一了”;甚至有次去打水,听见隔壁班的女生议论:“你说她现在成绩这么好,是不是还没放下啊?”
我通常都当作没听见。
陈瑶老师上次找我聊天,说:“要是有人太过分,就告诉老师。”
我当时笑着摇头:“没事,他们说他们的,我写我的。”
真的没事。
当你每天要背完三十页《现当代文学三十年》,要改完三篇小说稿,要准备下个月的作协青年营选拔时,实在没精力分给那些闲言碎语。
只是没想到,叶旭会因此去找他的班主任。
上周三,我去教务处交材料,碰巧撞见他和那个姓周的女老师说话。
周老师穿着束脚裤,站姿笔挺,眼神锐利得像刀:“你是说,总有人在沈映萱面前提你?”
叶旭背对着我,看不清表情,只听见他说:“她们……有点过分了。”
“知道了。”
周老师的声音很脆,“我会跟各班班主任打招呼。”
我抱着材料,悄悄退了回去。
走廊的风有点凉,吹得我手里的纸页沙沙响。
这之后,起哄的声音确实少了些。
但偶尔还是会有漏网之鱼。
就像刚才,那几个男生喊完,见我没反应,又嬉皮笑脸地凑到特训班门口:“旭哥,人家不理你啊?”
没过两分钟,周老师的声音就炸响在走廊:“干什么呢?
课间十分钟很闲?!”
起哄声戛然而止,紧接着是一阵慌忙逃窜的脚步声。
我忍不住抬头,从窗户里看见周老师正指着那几个男生训斥,叶旭站在教室门口,目光越过人群,往我们班这边看了一眼。
西目相对的瞬间,他像被烫到似的立刻转头,耳根却悄悄红了。
下午去图书馆,刚坐下就发现对面放着一本《物理竞赛题典》。
抬头时,叶旭正站在书架旁,假装找书,手里却捏着本明显不属于他的《散文选刊》。
我低下头,继续看我的《创作谈》。
过了会儿,他轻轻把那本竞赛题典推过来,声音压得很低:“周老师……让我跟你说声抱歉,之前没管好他们。”
我翻书的手顿了顿,没抬头:“跟你没关系。”
“是我……”他想说什么,又停住了。
图书馆的吊扇慢悠悠地转着,把空气里的墨香吹得西处都是。
“我要写东西了。”
我轻声说。
他“嗯”了一声,没再说话,拿起那本《散文选刊》,转身走到了最里面的书架。
其实我知道,他没必要这样。
那些流言蜚语,我早就学会了过滤。
就像此刻,窗外的蝉鸣再吵,也盖不过我笔尖划过稿纸的声音。
合上笔记本时,夕阳正落在“作家梦”那三个字上,暖融融的。
至于那些关于他的、关于过去的回声,就让它们慢慢消散在风里吧。
我们早就不在同一条跑道上了。
他有他的物理公式和竞赛奖杯,我有我的稿纸和远方。
这样,就很好。
12月18日 星期一 阴晚饭时,筷子刚碰到碗沿,就被父亲的话砸得一愣。
“听说你在学校还跟那个男生不清不楚?”
他放下酒杯,声音沉得像锅底,“你表哥都看见了,说有人喊你‘叶旭对象’,你还不躲?”
我的手僵在半空,碗里的米饭突然变得难以下咽。
表哥表姐都在这所高中,一个读高三,一个读高二。
他们大概是在走廊里听见了那些起哄声,转头就添油加醋地传回了家。
“我没有。”
我小声辩解,“就是同学。”
“同学?”
母亲把盘子往桌上一摔,瓷碗碰撞的声音刺得人耳朵疼,“同学能让人家指名道姓地说?
我看你就是心思不正!
早知道当初就不该让你读高中,不如早点出去打工,给你弟攒学费!”
又是这样。
每次家里有矛盾,最后总会绕回“弟弟”身上。
我的书桌是弟弟淘汰的旧课桌,我的衣服是表姐穿剩下的,就连这次月考拿了奖学金,母亲也说“正好给你弟买台学习机”。
他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我藏在床板下的日记本里,写满了“想逃离”;不会知道,我有时候会在夜里偷偷哭,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影子;更不会知道,陈瑶老师上次跟我聊天时,轻声问“是不是家里压力太大了”,我差点当场掉眼泪。
“我跟他早就没关系了。”
我攥紧筷子,指甲掐进掌心,试图让自己清醒点,“我现在只想好好学习,考大学。”
“考大学?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父亲瞪了我一眼,“将来还不是要嫁人?
我告诉你,要是再让我听见你跟哪个男生走得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碗里的热气模糊了视线,我低下头,不敢让他们看见我泛红的眼眶。
吃完饭回到房间,我把自己埋进被子里。
枕头底下的《抑郁症自助手册》硌着后脑勺——那是上次去看心理医生时,医生偷偷塞给我的,说“要是觉得难过,就看看这个”。
其实我知道自己不算严重,只是偶尔会突然觉得喘不过气,像被什么东西捂住了嘴。
尤其是在被父母骂过之后,那种“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念头就会疯长。
桌角的台灯亮着,照着摊开的作文本。
题目是“我的家人”,我写了一半,笔尖停在“奶奶总把鸡腿偷偷塞给我”这句话上。
眼泪突然掉了下来,砸在纸页上,晕开一小片墨迹。
我想起寒假在奶奶家,她拉着我的手说“萱萱要为自己活”;想起陈瑶老师把热可可放在我面前,说“你的文字有力量”;甚至想起叶旭上次在图书馆,欲言又止的样子。
原来还是有人在意我的。
只是这些温暖,在父母的责骂声里,显得那么微弱。
我擦干眼泪,翻开新的一页,写下:“今天的风很冷,但台灯很亮。”
至少,我还有笔,还有没写完的故事,还有想去的远方。
哪怕这条路要走得再难一点,也得走下去啊。
窗外的月亮被云遮住了,我拧亮台灯,继续写我的作文。
这次,我写的是“我想成为一名作家,为像我一样的女孩写故事”。
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成了这个寒冷夜晚里,唯一的慰藉。
4月9日 星期六 雨诊断书被我折成了指甲盖大小,藏在钱包最内侧的夹层里。
“重度抑郁发作”——那行黑色的宋体字,像针一样扎在视网膜上,怎么都挥不去。
医生说需要住院治疗,我摇了摇头,声音轻得像叹息:“我还要上学。”
他看着我,眼里的担忧几乎要溢出来:“你这样……很危险。”
我知道危险。
最近总在课堂上走神,盯着黑板上的字,突然就什么都看不清了;晚上躺在床上,明明很累,却睁着眼睛到天亮,脑子里像有无数只蜜蜂在嗡嗡叫;甚至有次在食堂打饭,听见餐盘碰撞的声音,突然就蹲在地上,止不住地发抖。
可我不能停。
下周要交的小说稿还没写完,月底的模拟考关系到保送名额,陈瑶老师上周还笑着说“你的《春溪》写得真好,再改改就能投稿了”。
我不能让他们知道。
尤其是陈瑶老师。
那天我把诊断书递给他时,她正在批改作业,红色的笔尖顿在“优秀”两个字上,半天没动。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
“什么时候查出来的?”
她的声音很哑,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
“昨天。”
我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老师,你能不能……别告诉别人?”
她没说话,只是伸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背,动作温柔得像在安抚一只受惊的小鸟。
过了很久,她才低声说:“好,我不告诉别人。
但你答应我,有任何不舒服,立刻来找我。”
从那天起,她总在课间“碰巧”出现在教室门口,递过来一杯热牛奶;会在自习课上,悄悄把我的座位调到靠窗的位置,说“这里光线好”;甚至会找借口让我去办公室帮忙整理资料,其实是想让我多晒晒太阳。
她从不说“你要开心点”,也从不提“抑郁”这两个字,只是用那些细碎的、温暖的小事,一点点把我往光亮处拉。
今天早读课,我又走神了,盯着课本上的“锦瑟无端五十弦”,突然就掉了眼泪。
前排的同学回头看我,眼里带着疑惑,我赶紧低下头,假装被风沙迷了眼。
下课后,陈瑶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本新的笔记本:“我看你之前的本子快写完了,这个送你。”
笔记本的封面是一片向日葵花田,金灿灿的,晃得人眼睛有点疼。
“谢谢老师。”
我接过本子,指尖碰到她的手,很暖。
“周末有空吗?”
她笑着说,“我家附近有个公园,樱花开得正好,要不要一起去走走?”
我看着她眼里的期待,突然鼻子一酸,点了点头。
走出办公室时,雨停了。
阳光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走廊的瓷砖上,反射出细碎的光。
我摸了摸口袋里的诊断书,又看了看手里的向日葵笔记本,突然觉得,那些沉重的、黑暗的东西,好像没那么可怕了。
至少,还有人知道我的伤口,还在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我。
晚上躺在床上,我翻开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今天的阳光很好,樱花应该快开了。”
也许明天会很难,但现在,我想试着等一等春天。
就像陈瑶老师说的:“慢慢来,我们不急。”
5月14日 星期日 晴陈瑶老师说要带我们去郊外的植物园时,我以为只有我们俩。
首到在公交站看见叶旭,他背着个帆布包,手里还拎着个装着水和零食的塑料袋,站在阳光下有点局促,像被临时拉来的壮丁。
“小叶刚好周末有空,”陈瑶老师笑着打圆场,冲我眨了眨眼,“人多热闹点,正好让他帮我们拎东西。”
我愣了愣,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心里确实有点诧异——陈瑶老师知道我和他过去的纠葛,怎么会突然把他叫来?
叶旭也显然没料到,上车时特意往我旁边的空位挪了挪,低声说:“陈老师早上突然给我打电话,说……需要人帮忙。”
他的耳尖有点红,眼神里带着点试探。
我看着窗外掠过的树影,轻轻“嗯”了一声。
植物园很大,郁金香开得正盛,大片大片的红和黄,像打翻了的调色盘。
陈瑶老师拿着相机拍个不停,一会儿让我站在花丛前,一会儿喊叶旭去捡掉在地上的花瓣当道具。
“你看这张,”她把相机递给我们看,照片里我正低头闻花香,叶旭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片郁金香花瓣,目光落在我身上,带着点没藏住的柔和,“多自然。”
我的脸颊有点热,叶旭赶紧转过头去看别的花,假装没听见。
走累了坐在长椅上休息,陈瑶老师突然说:“我去买瓶水,你们在这儿等着。”
说着冲叶旭使了个眼色,转身就走。
空气瞬间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花海的声音。
“你的……稿子写得怎么样了?”
叶旭先开了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里的花瓣。
“还在改,”我笑了笑,“上次投的短篇,编辑说结尾有点仓促。”
“我可以帮你看看吗?”
他抬头看我,眼里带着点认真,“虽然我不懂文学,但……可以当读者提提意见。”
我愣了愣,点了点头:“好啊。”
他好像松了口气,嘴角微微上扬起来。
没过多久,陈瑶老师空着手回来了,一脸“懊恼”:“哎呀,小卖部居然关门了,小叶,麻烦你去前面那个出口看看?”
叶旭二话不说就站起来:“好,我去看看。”
他走后,陈瑶老师坐在我身边,轻声说:“我知道你可能觉得突然,但……他上周找我,问你最近是不是不太舒服。”
我愣住了。
“他说看你总没精神,”陈瑶老师看着远处叶旭的背影,“这孩子嘴笨,心里其实挺有数的。
我带他来,不是想逼你们做什么,只是觉得……有些过去的结,或许可以慢慢解开。”
风拂过脸颊,带着郁金香的甜香。
我看着叶旭跑向出口的背影,突然想起他上次在图书馆,默默把物理错题本塞给我的样子。
原来他也在悄悄关注着我。
叶旭很快回来了,手里拎着三瓶冰镇汽水,额头上带着薄汗:“找到了,就是有点远。”
他把汽水递给我时,瓶身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很舒服。
“谢谢。”
我说。
“不客气。”
他笑了笑,露出点浅浅的梨涡。
回去的路上,陈瑶老师靠在椅背上睡着了。
我和叶旭坐在后排,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他说物理竞赛的趣事,我说投稿时的小插曲,像两个普通的朋友。
车窗外的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我看着叶旭认真听我说话的侧脸,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我辗转反侧的难堪和委屈,好像在这片温暖的光晕里,慢慢变得模糊了。
下车时,叶旭主动接过我手里的包:“我送你到楼下吧。”
陈瑶老师在旁边笑着挥手:“去吧去吧,我先回家了。”
走到单元楼门口,他把包递给我,犹豫了一下说:“你的稿子改完了,记得发给我。”
“好。”
我看着他,突然笑了,“今天……谢谢你。”
他也笑了,挠了挠头:“该说谢谢的是我。”
看着他转身离开的背影,我摸了摸口袋里的诊断书,突然觉得没那么沉了。
或许陈瑶老师说得对,有些结,不必刻意去解,在这样轻松的、带着花香的风里,慢慢就散了。
就像此刻的夕阳,虽然会落下,但明天,总会照常升起。
7月12日 星期三 晴物理竞赛颁奖礼结束后,叶旭在礼堂后门拦住了我。
他手里捏着金牌,金灿灿的光落在他脸上,笑起来时眼里像落了星星:“刚才在台上,看见你坐在最后一排了。”
我往西周看了看,几个同学正往这边走,赶紧往后退了半步,拉开点距离:“路过,顺便看看。”
他眼里的笑意淡了点,却没戳破,只是把金牌塞进运动服口袋,从里面摸出颗大白兔奶糖,飞快地塞到我手里:“给。”
糖纸的响声惊动了路过的人,有人吹了声口哨:“哟,叶状元给沈大才女送糖呢?”
叶旭立刻皱起眉,语气冷得像冰:“关你什么事?”
那人讨了个没趣,讪讪地走了。
他转头看我时,眼神却又软了下来,声音压得很低:“晚上的庆功宴,我跟老师说不去了。
你上次说的那篇稿子,结尾卡壳了?
我陪你去图书馆改改?”
我捏着那颗糖,糖纸被手心的汗浸得有点潮。
这阵子总是这样。
在人前,他会刻意跟我保持距离,甚至在走廊遇见都装作没看见;可没人的时候,他会“碰巧”出现在我常去的书店,会把整理好的理科笔记悄悄放在陈瑶老师桌上,说“让她看看有没有用”,会在我熬夜改稿时,发来一句“早点睡,别熬坏了”。
就像上次模拟考,我因为失眠考砸了,趴在桌上发呆。
他路过我们班,当着同学的面扔过来一句“考这点分还敢发呆”,转头却在陈瑶老师的办公室,看见他拿着我的试卷,跟老师讨论“她这道题的思路其实没错,就是计算失误”。
陈瑶老师说得对,他是个嘴硬心软的家伙。
“图书馆闭馆了,”我把糖放进书包,“我回家改。”
“我送你。”
他说得理所当然,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走到校门口,撞见他的队友赵磊。
赵磊瞪大了眼睛:“叶旭,你不跟我们去吃饭?”
“不去,”他拍了拍赵磊的肩,语气自然得很,“你们去吧,我有点事。”
赵磊的目光在我们俩之间转了转,突然露出个“我懂了”的表情,挤眉弄眼地跑了。
路上没什么人,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会不小心叠在一起。
“你上次说的‘九个太阳’,”我踢着路边的小石子,突然开口,“是认真的?”
他的脚步顿了顿,转头看我,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当然。”
“不怕被人说闲话?”
“怕什么,”他笑了笑,露出点少年人的坦荡,“我做我的太阳,他们说他们的。
再说了……”他凑近了些,声音像羽毛似的搔过耳畔,“我们的关系,本来就不用跟别人解释。”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抬头撞进他的眼里。
那里没有嘲讽,没有犹豫,只有满满的认真,像夏夜最亮的星。
快到我家楼下时,他突然从包里掏出个东西,塞到我手里——是个小小的太阳能灯,巴掌大,形状像朵向日葵。
“白天放窗台晒着,晚上会亮。”
他挠了挠头,“你不是说……有时候晚上写稿怕黑吗?”
我捏着那个灯,指尖传来暖暖的温度。
“谢谢。”
“不客气。”
他看着我,突然笑了,“改完稿子发我看看,别又写到半夜。”
我点了点头,转身往楼上走。
走到二楼时,忍不住往下看了一眼——他还站在原地,见我看他,立刻冲我挥了挥手,像个得到糖果的小孩。
回到家,我把那个小灯放在窗台上。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落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
翻开笔记本,上次卡住的结尾突然有了思路。
我提笔写下:“山谷里的人终于遇见了她的太阳,不是灼热的那种,是带着晚风的、刚刚好的暖。”
窗外的天慢慢黑了,窗台上的小灯突然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笼罩着我的书桌,像个小小的太阳。
我知道,有些关系不需要被定义,不需要被围观。
就像我和他,像两颗悄悄靠近的星,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早就有了属于我们的引力。
这样就很好。
至少此刻,我的窗台有光,心里也有。
8月15日 星期二 晴外婆的寿宴摆在乡下的院子里,八仙桌拼了长长一排,亲戚们的笑声和蝉鸣搅在一起,热闹得有些吵。
我刚帮着端完最后一盘菜,就听见表哥的声音在院子中央炸开:“哎,萱萱,你那个同学怎么没来啊?
就是那个考第一的,上次我在学校看见他给你送水呢……”话音刚落,表姐就跟着起哄:“什么同学呀,我看是对象吧?
上次还听见有人喊‘叶旭的女朋友’呢!”
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齐刷刷地打在我身上。
母亲的脸立刻沉了下来,手里的筷子捏得发白,父亲咳嗽了两声,显然是想发作。
我的手指紧紧攥着围裙,指尖掐进布料里,脸颊烫得像火烧。
就在这时,一个清亮的声音突然响起:“我来了。”
所有人都愣住了,转头看向院门口——叶旭站在那里,手里拎着个果篮,额头上带着薄汗,显然是刚赶路过来。
陈瑶老师早上说“外婆寿宴热闹,让小叶也来沾沾喜气”,我以为她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他真的来了。
表哥眼睛一亮,故意提高了声音:“哟,说曹操曹操到!
叶同学,你跟我们家萱萱……跟你有关系吗?”
叶旭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股说不出的冷意,像冰锥扎在闷热的空气里。
他几步走到我身边,目光扫过表哥表姐,眉头拧得很紧:“拿别人的事当玩笑,很有意思?”
表哥脸上的笑僵住了:“我跟我表妹开玩笑呢,你急什么?”
“玩笑?”
叶旭往前一步,气场突然变得很强,“拿女生的名声开涮,叫玩笑?
还是说你们觉得,背后议论别人很光彩?”
他平时总是笑着的,就算生气也只是皱皱眉,我从没见过他这样——眼神冷得像淬了冰,语气里的火气几乎要烧起来。
院子里的亲戚们都看呆了,连平时最疼表哥的大舅都没敢出声。
母亲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叶旭的目光扫过,又把话咽了回去。
父亲的脸色也很复杂,看着叶旭,又看看我,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我们……就是随口一说……”表姐的声音弱了下去,显然被他的气势吓到了。
“随口一说也不行。”
叶旭的声音缓了些,却依旧坚定,“她是我同学,也是我……很重要的人。
以后谁再敢拿她开玩笑,别怪我不给面子。”
最后几个字说得很重,像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站在他身后,看着他挺首的背影,突然觉得鼻子一酸。
阳光落在他身上,像给他镀了层金边,那些嘈杂的议论、探究的目光,好像都被他挡在了外面。
外婆拄着拐杖走过来,拍了拍叶旭的胳膊,又拉过我的手:“好孩子,别站着了,快进屋坐。
萱萱,带你同学去洗把脸。”
叶旭这才转过身,看我的眼神里还带着点没散的火气,却很快软了下来,像怕吓到我似的,声音放轻了:“没事了。”
我点点头,眼眶有点热,却笑着说:“跟我来。”
穿过院子时,亲戚们的目光还在身后,却没了刚才的戏谑,多了些惊讶和了然。
母亲看着我们,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往我手里塞了块西瓜,低声说:“照顾好同学。”
走到屋檐下,我递给他一条毛巾,小声说:“谢谢你。”
他接过毛巾,擦了擦汗,突然笑了,露出点不好意思的样子:“刚才……是不是太凶了?”
“没有。”
我看着他,突然觉得心里某个紧绷的地方,彻底松了下来,“你刚才像……像九个太阳加起来那么亮。”
他愣了愣,随即笑出声,耳尖红了:“那以后,就做你的专属太阳。”
风吹过院子里的桂花树,带着淡淡的香。
我看着他眼里的光,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我难堪的流言、让我委屈的责骂,好像都在这一刻,被他的挺身而出,轻轻吹散了。
原来被人护着的感觉,是这么暖。
10月8日 星期三 晴高二开学第一天,我拖着行李箱走进宿舍楼时,陈瑶老师在身后笑着挥手:“有事随时找我,别硬扛。”
“知道啦,老师。”
我回头冲她笑了笑,拖着箱子上了三楼。
302宿舍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新室友收拾东西的动静,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洗衣粉香。
选择住校的决定,是暑假里定的。
外婆拉着我的手说“在学校清净,能专心看书”,陈瑶老师帮我跑了手续,连宿舍的床位都是她特意选的——靠窗,阳光能晒进来大半个上午。
父母没多说什么,只是母亲在我临走前,塞给我一沓皱巴巴的零钱,低声说“别总熬夜”。
语气里没了往常的尖锐,倒让我有点不习惯。
晚自习结束后,我抱着书往宿舍走,路过操场时,看见叶旭和几个男生在打篮球。
他穿着白色球衣,跳跃投篮的动作利落得像风,进球后扬起的笑脸,在路灯下亮得晃眼。
似乎是察觉到我的目光,他突然转过头,视线在我身上顿了顿,然后跟队友说了句什么,抱着球朝我走过来。
“住宿舍了?”
他问,额头上的汗珠顺着下颌线往下滑。
“嗯。”
我点点头,往旁边退了半步,避开他身上的汗味,“刚收拾好。”
他低头看了看我怀里的书,《西方文学史》的封面露在外面。
“晚上不回去?”
“嗯,住这儿方便。”
他没再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摸出包纸巾递过来,又指了指我的书:“这本挺难的,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
我愣了愣,接过纸巾:“你看得懂这个?”
“以前我姐看过,我翻了两页。”
他挠了挠头,耳尖有点红,“虽然是文科,但……道理差不多吧?”
我忍不住笑了:“差得远呢。”
他也笑了,露出点浅浅的梨涡。
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中间隔着半臂的距离,不远不近,刚好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皂角香。
“周末回家吗?”
他突然问。
“回奶奶家,”我说,“我哥他们说要带侄子侄女来,让我回去给他们讲故事。”
他知道我在村里辈分大,上次外婆寿宴后,表哥表姐再没敢乱开玩笑,倒是小侄子总缠着他,喊他“叶旭哥”,要他教投篮。
“我周末可能也回去,”他说,“我奶奶让我给她带降压药。”
说完又觉得不妥似的,补充了句:“要是……你哥他们没空送你,我可以顺路。”
“不用啦,我自己能行。”
我笑着摆手,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他这种下意识的照顾,最近越来越频繁。
上次月考我发烧,趴在桌上昏昏沉沉,他路过我们班,居然跟陈瑶老师说“她好像不舒服”;上周文学社聚餐,有人起哄让我喝酒,他端起杯子就说“她过敏,我替她喝”;甚至昨天在食堂,他看见我餐盘里只有青菜,默默把自己碗里的排骨夹了过来,还嘴硬说“我不爱吃这个”。
陈瑶老师说:“他自己可能都没察觉,对你上心了。”
可我总觉得,那更像一种习惯。
习惯了在我狼狈时递纸巾,习惯了在我被调侃时站出来,习惯了把“关心”藏在硬邦邦的语气里。
就像现在,他看着我怀里的书,突然说:“晚上看书别开台灯太久,伤眼睛。”
“知道了,叶老师。”
我故意逗他。
他瞪了我一眼,嘴角却扬着:“走了,还得训练。”
看着他跑回球场的背影,我摸了摸口袋里的纸巾,上面还带着点余温。
宿舍的灯亮了,像一颗颗悬在夜空的星星。
我抱着书往回走,心里清楚,他或许还没到“喜欢”的程度,但这份小心翼翼的、连他自己都没察觉的在意,己经像秋日的阳光,一点点照进了那些曾经晦暗的角落。
至于未来会怎样,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
至少此刻,我有我的书本和梦想,有愿意听我讲故事的侄子侄女,还有一个会在路灯下,下意识对我好的少年。
这样,就很好了。
1月19日 星期五 阴晚自习的铃声刚响,赵磊就抱着篮球冲进教室,路过我座位时,故意撞了下叶旭的胳膊:“走了走了,老地方等你。”
叶旭正在解物理题,头也没抬:“不去,今晚有竞赛辅导。”
“辅导个屁,”赵磊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点促狭,“我刚看见沈映萱去操场了,一个人,好像在哭。”
我的笔尖猛地顿住,墨水在草稿纸上晕开一小团黑渍。
叶旭的动作也停了,握着笔的手指紧了紧,喉结滚了滚:“她哭什么?”
“谁知道呢,”赵磊撇撇嘴,“说不定又想起你以前怎么凶她了。
哎,说真的,你当初对她那态度,现在后悔了吧?”
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我屏住呼吸,听见叶旭的声音很低,却异常清晰:“我从没讨厌过她。”
我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攥住。
赵磊显然也愣住了:“那你当初……那时候傻,”叶旭的声音带着点自嘲,“看见她总跟着我,心里慌。
又怕被人说闲话,给她添麻烦,就故意装得冷淡。”
他顿了顿,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着圈,“后来看见她躲在图书馆哭,看见她偷偷吃抗抑郁的药,看见她明明很难过,却总笑着说‘没事’……”他没再说下去,但我能想象出他此刻的表情——大概和上次在寿宴上护着我时一样,眉头紧锁,眼里藏着我看不懂的疼惜。
“那你现在对她……”赵磊的声音里带着点探究。
“不知道,”叶旭的声音轻了些,像怕被人听见,“就是想对她好点。
看见她笑,比解出最难的题还高兴;看见她哭,心里就堵得慌。”
他停顿了一下,突然笑了,“你说奇怪不奇怪,以前觉得她像颗黏人的糖,甩都甩不掉,现在倒觉得……甜得刚好。”
赵磊“嗤”了一声:“你这是喜欢人家,自己还不知道。”
叶旭没承认也没否认,只是拿起笔,继续解题,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却比刚才温柔了很多。
我坐在座位上,背对着他们,眼泪突然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
原来那些我以为的“讨厌”,是他笨拙的掩饰;那些我以为的“冷漠”,是他怕给我添麻烦的小心;那些我偷偷记在日记本里的“伤害”,背后藏着我从未察觉的在意。
想起他把药膏盒子攥扁却从不说出口,想起他把纸条交给老师却悄悄用了药,想起他在人前装得冷淡,人后却把排骨夹给我……那些被我误解为“厌恶”的瞬间,原来都是裹着冰的糖。
晚自习结束后,我故意磨磨蹭蹭,等叶旭和赵磊走了才收拾书包。
路过他的座位时,看见他的物理练习册摊开着,最后一页空白处,画着个小小的向日葵,旁边写着一行字:“明天记得带伞,预报有雨。”
字迹遒劲有力,是他的风格。
我站在原地,看着那行字,突然捂住嘴,没让自己哭出声。
窗外的风很凉,吹得走廊里的灯轻轻摇晃。
但我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融融的。
原来有些误会,解开的时候,比糖还甜。
原来那个我以为永远不会在意我的少年,早就把我放在了心上,用他自己的方式,悄悄暖了这么久。
明天大概会下雨,但我好像,不用带伞了。
12月5日 星期一 晴上午最后一节是体育课,文科班和特训班正好排在同一时段。
我刚跑完八百米,趴在栏杆上喘气,就听见周老师的声音从操场另一侧传来:“叶旭,你那接力棒递得比解物理题还慢,是怕砸到人家沈映萱?”
全场哄堂大笑。
叶旭正在和队友练接力,闻言手一抖,接力棒“啪”地掉在地上。
他转头瞪了周老师一眼,耳尖却红得厉害:“周老师,训练呢!”
周老师抱着胳膊笑,眼神在我和他之间转了转:“我看你心思根本不在训练上,眼睛都快黏在人家文科班那边了。”
特训班的同学笑得更欢了,赵磊甚至冲叶旭挤眉弄眼:“老师说得对!
旭哥刚才还问‘沈映萱跑第几’呢!”
我的脸颊也有点热,赶紧转过头,假装看天上的云。
陈瑶老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我身边,手里拿着瓶水,笑着说:“周老师就这性子,爱开玩笑,别往心里去。”
“我知道。”
我接过水,心里却甜丝丝的。
周老师是出了名的“铁血”,对学生严厉得很,唯独在我和叶旭的事上,总爱说几句俏皮话。
上次月考后,她在办公室遇见陈瑶老师,故意大声说:“你们班沈映萱真是福星,自从她跟我们叶旭‘和解’,那小子物理竞赛都多拿了十分。”
陈瑶老师笑着回:“那是你们叶旭自己努力,我们萱萱可不敢抢功。
不过话说回来,俩孩子现在互相鼓励,倒是挺好。”
两个班主任你一言我一语,像在说相声,听得旁边的老师都笑了。
其实我知道,她们是故意的。
用这种轻松的方式,一点点化解掉那些曾经尴尬的、难堪的过往,让所有人都明白,我和叶旭现在的关系,是干净的、温暖的,值得被善意对待。
下午去教务处交材料,又撞见周老师和陈瑶老师在聊天。
周老师手里拿着叶旭的竞赛报名表,笑着说:“这小子,非要在‘紧急联系人’里填你的电话,说‘陈老师比我爸妈靠谱’。”
陈瑶老师接过表,在我名字后面画了个小爱心:“那是,也不看是谁的学生。”
两人相视一笑,眼里的默契像多年的老友。
从教务处出来,正好遇见叶旭。
他手里拿着两本物理错题集,看见我就递过来一本:“上次说的解题技巧,我整理在里面了,你看看。”
“谢谢。”
我接过本子,指尖碰到他的手,很暖。
“周老师没为难你吧?”
他有点担心地问,“她上午说话……没有,”我笑着摇头,“挺好的。”
他愣了愣,随即也笑了:“那就好。”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走在回教室的路上,偶尔有同学笑着打招呼,眼神里带着善意的调侃,却再没有过去的嘲讽。
我看着手里的错题集,封面上有片小小的向日葵贴纸,是我上次贴在他笔记本上的,没想到他剪下来,又贴在了给我的本子上。
原来有些关系,真的会在旁人的善意里,慢慢变得明朗。
就像此刻的阳光,不灼人,却足够温暖;就像周老师和陈瑶老师的调侃,不刻意,却藏着最温柔的祝福。
文科班的黑板报上,我写的“春有百花秋有月”被评为了最佳板报;特训班的光荣榜上,叶旭的名字依旧在最顶端。
我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却又能在转身时,看见对方眼里的光。
这样,就很好了。
3月12日 星期二 晴宿舍的台灯亮到深夜,我正翻着新到的《散文选刊》,下铺的林晓突然探出头,头发乱糟糟的像团毛线:“萱萱,你老实交代,叶旭是不是又给你送东西了?”
我手一抖,书页“哗啦”一声翻到了最后一页。
“什么啊,”我把书往脸上挡了挡,“就是上次借他的笔记,今天还我了。”
“是吗?”
对床的张琪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可我明明看见,他给你的笔记本里夹了颗巧克力,还是你最喜欢的黑巧。”
我赶紧翻开笔记本,果然在夹页里摸出颗锡纸包着的糖,烫得像块小火炭。
“哎呀,藏得够深啊。”
林晓笑得一脸促狭,“说真的,他对你有意思吧?
上次运动会你跑接力摔了,他比谁都紧张,冲过来扶你的时候,手都在抖。”
“还有还有,”张琪掰着手指头数,“上次我们去食堂,他班男生喊‘叶旭,你对象在那儿’,他居然没反驳,就红着脸瞪了人家一眼!”
宿舍里顿时炸开了锅,连平时最安静的李萌都笑着说:“我听我同桌说,叶旭跟他室友打赌,说你这次作文竞赛肯定拿第一,赌注是请全班喝汽水呢。”
我的脸颊烫得能煎鸡蛋,把巧克力塞进枕头底下,假装生气:“再胡说我关灯了啊。”
她们嘻嘻哈哈地闭了嘴,却还是在被窝里偷偷笑,暖黄的台灯把她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群调皮的小兽。
其实不止我们宿舍,叶旭的室友也爱拿我们开玩笑。
上次去他们班找陈瑶老师,刚走到门口,就听见里面有人喊:“叶旭,沈映萱来了!
你的‘专属太阳’要发光了!”
接着是一阵起哄声,夹杂着叶旭“滚蛋”的笑骂。
我站在门口,进退不是,正想转身走,他却从里面出来了,耳尖红得像熟透的樱桃:“陈老师在办公室,我带你去。”
路过他们宿舍时,门没关严,我听见他室友在里面喊:“记得给我们带喜糖啊!”
叶旭的脚步顿了顿,没回头,只是把手里的保温杯塞给我:“刚泡的蜂蜜水,你上次说嗓子干。”
温热的杯子贴在掌心,甜意顺着指尖一首淌到心里。
其实大家都看得明白。
他会在我熬夜写稿时,让室友“顺路”给我带杯热牛奶;我会在他竞赛前,托他同桌把整理好的错题集转给他。
我们从没说过“喜欢”,甚至在走廊遇见还会刻意保持距离,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在意,早就被火眼金睛的室友们看穿了。
就像此刻,林晓在被窝里翻了个身,嘟囔着:“明天天气好,要不要约他们班打场联谊赛啊?”
张琪立刻接话:“好啊好啊,就说‘感谢叶旭同学提供的物理笔记’,名正言顺!”
我捂着发烫的脸,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这些看破不说破的调侃,像裹着糖衣的小炮弹,炸不开我们之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却让空气里总飘着甜甜的味道。
窗外的月光爬上窗台,落在枕头底下的巧克力上,泛着柔和的光。
我摸出那颗糖,拆开锡纸咬了一小口,微苦的甜意在舌尖散开。
原来被人这样善意地调侃着,也是件很温暖的事。
至于那层没捅破的窗户纸,或许就这样挺好。
毕竟,有些心意,藏在玩笑里,比说出来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