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找错恩人后,我抛弃影帝他后悔了(沈暮沉裴时桉)完结小说推荐_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发现找错恩人后,我抛弃影帝他后悔了沈暮沉裴时桉
苏晓攥着那份打印了三版的《独立书店创业计划书》站在 “梧桐巷” 口时,六月的阳光正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碎金般的光斑。
她刚拒绝了互联网公司的转正 offer—— 那是毕业后实习了三个月的地方,朝九晚五,月薪八千,父母眼里 “稳定又体面” 的工作,可她看着工位上堆积的 PPT 和永远改不完的需求文档,总觉得心里空了一块。
“再想想?那可是大厂,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 电话里,妈妈的声音带着焦虑,“你开书店能赚几个钱?房租、水电、进货,哪样不要钱?万一赔了怎么办?
”苏晓望着巷子里挂着 “出租” 牌子的老铺面,指尖轻轻摩挲着计划书封面的 “微光书店” 四个字,小声却坚定地说:“妈,我想试试。
我从高中就想有一家自己的书店,能让大家安安静静待着看书的地方。”挂了电话,她深吸一口气走进巷子。巷尾那家铺面约三十平米,木质门框上还留着上一任租客贴的 “花店” 字样,玻璃橱窗蒙着一层灰,却莫名让她想起高中时常去的旧书店 —— 也是这样的老房子,推开木门会发出 “吱呀” 的声响,空气里飘着旧书和油墨的味道。
中介是个穿西装的年轻男人,说话语速飞快:“这地段好啊,旁边就是中学,对面是居民区,人流量肯定够。月租八千,押三付一,今天签合同还能帮你跟房东申请免半个月房租。
”苏晓跟着中介走进铺面,踩在有些松动的木地板上,脑子里已经开始规划:靠窗摆一张长桌,放几张藤椅,角落里做一个小吧台卖咖啡,书架要分 “文学”“社科”“儿童” 三个区域,还要留一块地方做读书分享会…… 她没注意到中介眼神里的闪躲,也没细问铺面之前为什么空了半年,只觉得 “这里就是我的书店”,当天就签了合同,刷光了实习攒下的三万块积蓄,还向朋友借了两万。签完合同的那天晚上,苏晓在铺子里待到深夜。她用手机照着墙,一笔一划地写 “微光书店” 的招牌草稿,指尖蹭到墙上的灰,却笑得眼睛都弯了。
她拍了张照片发给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 那位曾在旧书店里跟她聊《小王子》的老师,很快收到回复:“理想是种子,要好好浇灌,别让它被现实的风吹倒。
”可现实的考验来得比她想的快。装修队进场的第一天,工长就皱着眉跟她说:“姑娘,这墙面渗水严重,得重新做防水,不然以后书架和书都会受潮。还有电路,老房子的线太细,带不动空调和咖啡机,得全部换掉。”“要加多少钱?” 苏晓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防水加电路改造,最少得一万五。” 工长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她浑身发凉 —— 她手里剩下的钱,原本只够买书架和第一批书。她坐在台阶上,看着铺子里裸露的砖墙,突然有点慌。她给朋友打电话想再借点钱,可电话那头的朋友支支吾吾:“晓晓,不是我不帮你,我最近要交房租,还要还信用卡…… 你要不还是别开书店了,找个稳定工作多好。”挂了电话,苏晓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她想起妈妈说的 “万一赔了怎么办”,想起自己拒绝的大厂 offer,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冲动的傻子。她走到巷口,看着来往的行人,不知道该往前走,还是回头。“姑娘,怎么一个人坐在这发呆?
” 一个温柔的声音传来。苏晓抬头,看见隔壁花店的老板娘 —— 一个穿碎花裙的女人,手里抱着一束向日葵。她叫林姐,前几天苏晓签合同的时候,还跟她打了招呼。
苏晓吸了吸鼻子,把装修的事说了。林姐听完,坐在她旁边,递了瓶矿泉水:“我刚开这家花店的时候,也遇到过麻烦。那时候我老公刚失业,我拿着攒的两万块钱租了铺面,结果装修到一半,工人卷了定金跑了,我坐在这哭了一下午。
”“那您后来怎么解决的?” 苏晓小声问。“找熟人介绍的靠谱工人,又跟亲戚借了点钱,一点点熬过来的。” 林姐笑了笑,“理想这东西,不能只靠热情,还得有扛事儿的韧劲。
你要是信得过我,我帮你介绍个装修队,他们做老房子改造很有经验,价格也公道。至于钱,我这里还有点积蓄,你先拿去用,等书店盈利了再还我。”苏晓看着林姐手里的向日葵,金黄的花瓣像小太阳,突然觉得心里的冷意散了不少。她攥着林姐的手,哽咽着说:“谢谢林姐,我……”“别跟我客气。” 林姐拍了拍她的手,“我看你这姑娘实诚,开书店也是好事,能给这巷子添点人气。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那天晚上,苏晓在日记本上写下:“原来理想不是飘在天上的云,是要种在现实泥土里的种子。以前总觉得‘求助’是软弱,现在才明白,愿意伸手帮你的人,是给种子浇水的雨;而敢开口求助的勇气,是让种子生根的力量。”接下来的一个月,苏晓跟着装修队一起忙。白天帮着搬材料、递工具,晚上就在铺子里整理书单,累了就躺在临时搭的折叠床上休息。手上磨出了茧子,衣服上沾了不少灰,可看着铺面一点点变样 —— 墙面刷成了温暖的米白色,书架立起来了,吧台也做好了,她心里的期待越来越满。进货那天,苏晓凌晨五点就去了图书批发市场。她背着双肩包,拿着列好的书单,一家家摊位比价、选书。文学区要选余华、苏童的经典作品,也要有新人作家的小众书籍;社科区要兼顾历史和心理学,还要有适合年轻人的成长类读物;儿童区得选插画精美的绘本,还要有家长能一起读的亲子书籍。她蹲在摊位前,一本本翻看,手指拂过书脊,像是在跟老朋友打招呼。直到下午,她才拖着装满书的两个大箱子回到书店。林姐看到她,赶紧过来帮忙:“你这姑娘,怎么不叫我帮忙?这么重的箱子,别累坏了。”“没事,我能行。” 苏晓擦了擦汗,笑着说。两人一起把书搬到书架上,林姐看着书架上的书,说:“以后我花店的顾客要是喜欢看书,我就推荐他们来你这。”8 月 15 号,“微光书店” 终于开业了。苏晓在门口挂了彩带,放了一盆向日葵,还准备了小礼物 —— 每本卖出的书,都附赠一张她手写的书签,上面写着不同的句子:“读书是给自己的心灵放假”“每本书里都藏着一个世界”。
开业第一天,来了不少邻居和附近的学生。有个戴眼镜的老爷爷,拿着一本《鲁迅全集》翻了很久,说:“好久没见到这么安静的书店了,以前的旧书店拆了,我还以为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了。” 有个中学生,买了一本《小王子》,跟苏晓说:“我妈妈总让我多做题,可我就喜欢看书,以后我能常来这看书吗?
”苏晓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书店就是给大家看书的地方。”那天晚上关店后,苏晓坐在吧台前,看着书架上整齐的书,手里攥着今天的营业额 —— 虽然不多,只有八百多块,但她心里暖暖的。她给妈妈打了个视频电话,把书店的样子拍给妈妈看:“妈,你看,我的书店开业了,今天来了好多人,大家都很喜欢这里。”妈妈看着屏幕里的书店,眼眶有点红:“你这孩子,总算遂了心愿。
别太累了,记得按时吃饭。”挂了电话,苏晓打开台灯,拿出一本《小王子》,慢慢读了起来。灯光透过书页,在她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她想起林姐说的 “韧劲”,想起自己这段时间的坚持,突然领悟到:成长的第一步,是敢为热爱迈出脚步,而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 因为那些打不倒你的坎坷,会让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书店开业后的第一个月,生意还算不错。
每天早上九点开门,晚上九点关门,苏晓的生活充实而规律。她会在早上煮一壶咖啡,放在吧台上,供顾客免费饮用;会在下午整理书架时,跟来看书的顾客聊几句,听他们分享读书的感受;会在晚上关店后,把当天的营业额仔细记在账本上,盘算着什么时候能还清借林姐的钱。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九月初,巷口开了一家 “星光网红书店”—— 装修得很精致,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里面摆着网红打卡的 “书墙”,还卖各种颜值高的饮品和文创产品。开业那天,门口排起了长队,还有网红来直播,热闹得很。从那以后,“微光书店” 的顾客越来越少。
以前每天能有十几个人买书,现在有时候一天只卖出去两三本;以前常来的中学生,也改成去网红书店打卡,偶尔路过,会跟苏晓说:“那边有免费的贴纸和拍照区,好多同学都去了。”苏晓坐在空荡荡的书店里,看着窗外网红书店门口的人群,心里有点慌。
她翻着账本,看着每个月八千的房租,还有进货的成本,突然觉得压力很大。
她试着在网上发书店的照片和书单,可点赞和评论很少;她试着推出 “买书送咖啡” 的活动,可来的人还是不多。有天下午,林姐来书店喝咖啡,看着苏晓愁眉苦脸的样子,安慰道:“别着急,网红书店都是一时热闹,大家新鲜劲过了,还是会回到你这种安静的书店来。”“可我怕等不到那时候。
” 苏晓叹了口气,“房租快到期了,我还没还清借你的钱,要是再这么下去,书店可能真的要关门了。”“要不你也做点网红产品?比如弄个打卡墙,卖些好看的文创?
” 林姐建议道。苏晓犹豫了。她看着自己精心挑选的书籍,看着吧台上免费的咖啡,突然觉得有点迷茫 —— 她开书店,是想给大家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不是想做一个 “打卡景点”。可现实是,不跟着市场走,书店就活不下去。那天晚上,苏晓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打开手机,看着网红书店的宣传视频 —— 里面的人大多拿着手机拍照,很少有人认真看书;书架上的书,大多是包装精美的畅销书,很少有小众的经典作品。
她突然想起高中时的旧书店,老板是个老爷爷,每天坐在门口的藤椅上看书,从不刻意推销,可来的人都安安静静的,选书、看书,像在跟老朋友相处。“我不能丢了初心。
” 苏晓对自己说。第二天一早,苏晓做了一个决定:不跟风做网红产品,而是做 “有温度的文化活动”。她联系了本地的作协,想邀请作家来书店做读书分享会;她在社区群里发消息,招募 “亲子读书小组”,每周六下午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做手工;她还整理了自己的书单,在书店里贴出 “苏晓推荐”,写下每本书的推荐理由 —— 比如《平凡的世界》,她写着 “这本书让我明白,普通人的坚持和努力,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可活动刚开始,就遇到了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没人来”。邀请作家的分享会,她提前一周就在网上和社区里宣传,可到了活动当天,只来了五个人 —— 其中三个是林姐和她的朋友,还有两个是常来的老顾客。
作家看着空荡荡的书店,脸上有点尴尬,苏晓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地道歉。
活动结束后,作家拍了拍她的肩膀:“姑娘,别灰心。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听分享的人不多,但只要你坚持做,总会有人看到你的用心。我下次有时间,还来帮你做活动。”送作家走后,苏晓坐在书店里,心里有点委屈。她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为什么还是没人认可?
她趴在吧台上,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时候,之前来买《小王子》的中学生推开了门,手里拿着一本笔记本:“苏晓姐,我能来参加读书分享会吗?我昨天没看到通知,今天听同学说的,就赶紧过来了。”苏晓抬起头,看着女孩眼里的期待,突然觉得心里的委屈少了点。她笑着说:“当然可以,下次有活动,我提前告诉你。
”女孩坐在书架前,翻开笔记本,认真地说:“苏晓姐,我觉得你的书店特别好,比网红书店安静,能好好看书。我跟同学说,他们都觉得网红书店好玩,可我还是喜欢这里。
”那天晚上,苏晓在日记本上写下:“原来坚持初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遇到质疑,会感到孤独,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可总有一些人,会看到你的用心,会支持你的坚持 —— 他们就像微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你前行的路。
”第二个问题是 “员工的误解”。十月初,苏晓雇了一个兼职的大学生,叫李萌。
李萌是附近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平时喜欢看书,苏晓觉得她很合适,每个月给她开三千块工资,还允许她在没顾客的时候看书。可没过多久,李萌就有了情绪。
有天晚上关店后,李萌忍不住跟苏晓说:“苏晓姐,我觉得我们应该学网红书店,进点畅销书和文创产品,不然这样下去,书店真的赚不到钱。你看我们这周的营业额,才一千多块,连房租都不够付。”苏晓看着李萌,耐心地说:“我知道赚钱很重要,但我开书店,不只是为了赚钱。我想让大家在这里找到喜欢的书,能安安静静地读书。
如果进了很多畅销书,却没人认真看,那书店就失去意义了。”“可要是书店倒闭了,连让大家看书的地方都没有了。” 李萌有点急,“我之前在网红书店做过兼职,他们一个月的营业额能有十几万,我们现在这样,根本撑不下去。”“我知道你的担心,但我还是想再坚持一下。” 苏晓的语气很坚定,“我们可以慢慢找适合我们的方式,不一定非要学别人。”李萌没再说什么,可接下来的几天,她明显没了之前的热情。
有时候顾客来了,她也不主动打招呼;苏晓让她整理书架,她也敷衍了事。苏晓看在眼里,心里有点难受。她知道李萌是为书店好,可两人的理念不一样,她不知道该怎么沟通。
直到有天下午,一对母女来书店。妈妈想给女儿买一本适合小学生读的历史书,李萌推荐了一本包装精美的畅销书,可小女孩翻了几页,摇着头说:“妈妈,这本书不好看,没有图片,也不有趣。”苏晓走过去,从儿童区拿出一本《上下五千年》的绘本版,递给小女孩:“你看看这本,里面有很多好看的插画,还把历史故事讲得很有趣,你肯定会喜欢。”小女孩接过书,认真地翻了起来,很快就入了迷。妈妈看着女儿的样子,笑着对苏晓说:“谢谢你啊,我们之前在网红书店,店员推荐的都是贵的畅销书,可孩子都不喜欢。还是你这里的书选得用心。”付完钱后,妈妈又说:“我以后会常带孩子来你这里看书,你这里安静,书也选得好。
”看着母女俩的背影,李萌突然走到苏晓身边,小声说:“苏晓姐,对不起,我之前错了。
我以为赚钱最重要,可现在才明白,你说的‘有温度’是什么意思 —— 不是卖多少书,而是让顾客找到真正喜欢的书,让他们觉得这里是个值得来的地方。”苏晓看着李萌,笑了笑:“没关系,我们都在慢慢成长。其实我也知道,只靠情怀不行,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既能保持书店的初心,又能让书店盈利。”从那以后,李萌又恢复了之前的热情。她会主动跟顾客聊天,了解他们喜欢的书籍类型;会帮苏晓整理书单,推荐一些适合年轻人的小众书籍;还会在社区群里分享书店的活动,吸引了不少人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