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范文(19篇)
总结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看看最新的科技产品和创新理念,它们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一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xx教师以歌曲“朋友”导入课题,让学生在“猜、唱、悟”等环节中中体会“朋友”的真正内涵,在简便愉悦的音乐声中,导入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又如课堂练笔部分,学生仿佛不是在写作,而是在对自我的老朋友倾述自我的情感。又如五个小组竞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突出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进取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中的一个新理念。xx教师的这节课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理解知识,而是进取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交流。比如:林娟教师问: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学生进行美点文追踪,他们都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林教师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xx教师总是适时地加以点拔与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欢乐。比如:当学生陷入沉默的阶段,xx教师让组与组竞赛,还适时点拔:“还是组长亲自出马,”“有共鸣”“你喜欢诗歌吗”?不是缺少美,而是缺美的眼睛等,我们在那里真切感受到林教师是学生的真正朋友。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xx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交朋友,学会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境,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终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明白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板书课题)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第_册_课《_》,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说下本课的特色(篇幅短小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_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_;2、_;3、_,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难点是_。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法一样要说明的,也是2个即可)。
四、教学程序:
鉴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确定,下面我重点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说说你是怎样导入的,和为什么这样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感悟说课是说第一课时的,三个环节就好!
这三个过程要详细点,内容也是因课文的不同而定的,我也不好说什么,大概就是先说你在这一环节要怎样做,然后说为什么这样做,理论不要说太多,还有说怎样做的时候不要用教学生的语气,应该是讲解的语气吧!但是导入部分的导语之类要用真正上课时的语气。
讲到这一般时间就差不多了,如果还有时间就布置下作业。
讲完之后也可以说一句我的说课就到这,谢谢各位老师!
(最后别忘了擦黑板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三
作文专题训练“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来自于人教版必修五“表达交流”板块第一专题。为高二上学期训练内容。本章节是该学期作文教学第一板块,首先注重思维的训练,为后面章节的作文练习延伸目标作好基础准备。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在高一的学习基础上,生活面和阅读面有了一定的扩展,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看问题更全面、深入和辩证。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有畏难情绪,作文的综合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具体在作文中多表现为:材料理解幼稚,文章缺乏深入的认识;材料运用生硬,缺乏自然有序的理性分析;个人观点或片面或极端,貌似深刻而实则矫情。因此,为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点拨思维方法,提高写作的分析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挖掘事理底蕴的思维习惯。
三、说教法。
1.按照“启发思考――明确方向――练评结合”的思路展开教学。
2.点拨法、引导法、倾听法。
说明: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以高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以小见大”板块较为容易理解,因此以教师引导下学生讲为主。第二部分是课堂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观点加事例的简单构思,我选择了一段学生习作加以修改,利用现场作文的办法来前后对比,让学生理解如何用分析的方法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为议论文是以分析说理见长的文章,不进行充分的分析、说理就很难把观点阐释得深刻透彻,文章因显简单化而丧失重要的说服力。通过对比、理解和思考,学生自然理解了“探究因果”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最后安排综合性较强的第三部分“比较鉴别”思维方式的学习。以前面两种方式为基础,用比较的方式发现思维方向,让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互相呼应的整体。
四、说学法。
1.启发。
2.理解。
3.实践。
五、说过程。
1.导语入题――说明课题核心“深刻”一词的理解,首先从关注点的把握上牢牢地吸引学生。
2.速读提炼――阅读文本,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目标。
3.说写结合――思维训练必须是落实到写作实践活动上方显成效。
4.综合训练――将课堂所学予以融汇。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四
今日,我们听了三位教师的课。下头我代表第二学习小组对三位教师的课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第一节:黄小伟《将相和》。
亮点一: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黄教师很善于质疑,在上课前让学生说说由题目想明白什么,然后读课题,再质疑,让学生带着质疑展开教学。
亮点二:黄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另外,黄教师上课很认真,相信他这种认真教学的态度,必须能使自我的教学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下头谈谈我们队黄教师需要改善的地方的看法。
1、课堂评价语言不少,但很单一,说得最多的一句是“掌声在哪里”,我们认为,评价语应当多样且贴合实际的,如:真棒,你真聪明,十分不错等。
2、重视字词教学但不贴合高年段学情要求。对于生字,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一向追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字不会写的,并且这时下头的学生都表示没有了。你这个时候能够立刻说:“真没有了呀?那教师就要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真掌握好了。”能够检查他们写一两个难写的。就不用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吧自我认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硬跟学生分析一通。
第二节:李丫梅《我为你骄傲》。
亮点一:根据课程四大理念之一,努力建设开房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黎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亮点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低年级学段的学生最喜欢游戏。李教师活学活用,把钱两天培训教师教的查收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信心。课中为了巩固词语,也做了听音找词语的游戏,这个方法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进取性又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李教师这节课不成熟的看法:
从教育学的理论看,强调学生的纪律对塑造低年级儿童良好的课堂行为有进取的作用,毕竟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李教师这节课没有强调课堂纪律,很多学生都是伏台的,个别学生交头接耳,教师也没有提醒学生注意。
第三节:莫美媚《鱼游到了纸上》。
亮点一:莫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能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去发现南都难写易错的字,并且个别重点指导书写,贴合学段要求。
亮点二:莫教师的教学有自我独特的风格,善于激励学生,充。
至于不足,我们认为有一点便是莫教师上课时声音很洪亮,吐字清晰,但缺少一点亲和力。如果多一点亲和力,那你这一节课就真的很成功了。
以上便是我们第二小组对三位教师的课的看法,仅供大家分享与探讨,多谢大家。
听评课体会。
下湖小学牟静5月24日,南湖镇中心初中多位领导和教研员来到下湖小学检查指导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幸讲了一堂语文课。教课结束后,中心初中领导、本校领导和年轻教师一齐举行了评课活动。领导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提议让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的我受益匪浅。
下头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几位领导对我的课给出了宝贵的评价,其中既有优点又有不足,我觉得今后我应当:
一.发挥长处,树立信心。
安主任在评价我的课时,表扬我课堂评价语言运用的很到位。时主任也说我的粉笔字很漂亮,说我的课十分的有活力。领导的肯定与表扬就是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在这些方面更加用心,争取让它们变成我课堂的闪光点。
二.改正缺点,弥补不足。
学生的进取性;最终,由于对本节课资料的熟悉度不够,上课过程中一只手拿教案,今后上课应当提早备课。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体会异常深刻:
一.认真备课。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任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极高的语文素养,还有就是必须认真备课。我校房校长在评课时提到备课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的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理解、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各种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此,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手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乃备课的第一境界;手中无教材,心中有学生乃第二境界;手中无教材,心中无学生乃第三境界。”要想到达教学的最高境界,必须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广泛查阅资料,研读学生心理,为自我的学生量身打造一堂优质课。二.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叶圣陶先生以往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资料与理解化为自我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到达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益。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注重朗读的重要性,经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语文知识,感悟人生百态。
三.亲切的评价语言。
正确、贴切的评价语言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课堂评价语言不仅仅要有,并且要贴切、自然、有针对性。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试着让自我的评价语言更加贴切、自然,让学生更有学习热情,让课堂气氛更加更活跃。
这次中心初中组织听我们青年教师讲课,足见领导们对青年教师的重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充分利用每一个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争取让自我成长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师。为南湖镇的教育工作事业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五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四、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六
四堂《小露珠》风格各异。真是,“文如其人,课如其人”。吴慧媛教师优雅动听,周小丽教师快人快语。叶春红教师质朴实在,吴玮娜教师温文婉转。在对四堂课进行比较欣赏之后,我决定从几个教学细节入手,来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教学细节?我认为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教学细节构成于教学中,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魅力的一种展现。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此刻,针对这四堂课中我关注到的几个细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细节一:初读有必要。
字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但那里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象这类比赛课,学生不可能过早的接触课文,所以还是应当先进行初读。并且从学生课堂上表现也能够看出这一点。如果读的充分了,后面出现学生句子读不通顺、不流利的情景会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们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竟然连课文还读不通,归根结底就是读的不够。异常是公开课,往往是在自读整体感知及针对一部分字词学习之后,就进行品词析句,而有的为了课文的完整呈现,几乎就学完了整篇课文。那留给学生的初读时间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这个过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其意义所在。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既然此处是需要的,我们就必须这么做。
我十分认同江苏省一位语文教研员孙景华教师的说法,他在一次新课程讲座中说道初读课文的流程,分为:自读感知、扫除障碍、反复练读、试读反馈。当然这个流程是他总结众教师教学特色后得出的,是灵活可变的。
1、自读感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资料,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
2、扫除障碍,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
3、反复练读,使学生在扫除障碍后,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有本事同学能理解课文。
4、试读反馈,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样样,好让教师对症下药,使学生有新的提高。
细节二:适时才见效。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品读、品味。从品字、词、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读小动物们说的话时,四位教师都抓住了“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层层深入,读出了味道。其中两位教师还抓住了“蹦,爬,落”三个动词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吴慧媛教师在那里安排了教师当小露珠,找到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吴玮娜教师在那里采用了让学生加入声音和动作来朗读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进取性,但学生却没有读的很到位,有读的热情,却没读的感情。我认为在这之前先让学生把句子读好,读懂,再加上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会更精彩一些,学生会读的更到位。所以说情境的安排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见成效。
细节三:背出了实在。
叶春红教师在课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教学生词新词时,她就教的很详细,并且用了多种方法,从不一样角度进行学习,比如:说说雨字头的字;给“秆”字换偏旁等。在课中还安排了“我会背”这个环节,这个填空式的背诵安排的很巧妙,占用很少的时间,巩固了刚学的资料,积累了重点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数得。这一背背出了我们必须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真谛。
细节四:评出了精彩。
像钻石那么晶莹剔透的小露珠。”飞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说。教师在此时评价:晶莹剔透说得多好,“飞”字有用的很恰当。教师的评价恰如其分,有真针对性,异常提到了“晶莹剔透”和“飞”字,后面站起来说的学生也就异常的注意起来,说得很精彩。这份精彩就来源于教师对细节的捕捉及评价。
细节五:abb惹的祸。
在四位教师的教学中,“笑盈盈”这个词就出现了三种读法(阴平、本音、轻声)教师不论是自我在上课时还是听课中遇到这种abb形式的词语,都比较茫然,不清楚这种形式的词语应当怎样读,老是怀疑。“笑盈盈”一般情景下都读阴平调,但单独使用的时候能够读本音。
这种形容词a+bb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变成一声的现象呢?根据吕淑湘先生讲,这和北京人口语习惯中常把“bb”读成阴平调有关。既是习惯,就不是规律。那里声调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为,有很多的这类形容词不能变调,还应照读本音。
abb式的变调与不变调,分辨起来有些难度,我供给以下一些分辨办法供大家参考。
二是有些abb式后面的bb意义比较实,书面性较强,词典也注为原调,则不要读为变调形式。如:金灿灿、赤裸裸、亮闪闪、恶狠狠、阴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气昂昂、红艳艳、松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阴平,不存在变调,则照原调读就行了,如:亮晶晶、干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喷喷等。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七
教学目标:
1、审美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了解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全方位地感知秋天。
3、学习创作画的表达方式,能大胆、直率地表现。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知“秋”,拓宽视野,学会创作的表现手段。
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直率表达,个性作画。
课前准备:
各种秋天的物品、油画棒、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来了很多东西,你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师生:哦,(有稻子、柿子、南瓜、葡萄、红辣椒、苹果)。
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季节的?
生
师:这些东西都是秋季才会有的,秋天真是一个喜悦的、收获的季节啊。
除了这些,老师还发现小朋友们已经穿上了秋天的外套,秋天正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了。原来,秋天来了。(课件:揭开课题)。
(二)、新授。
师:小朋友们在你们的记忆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生:秋天很凉爽。
秋天有很多果实丰收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觉得秋天是一个很美的季节。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
(课件欣赏秋天的图片)。
(生上台找并且贴)。
师:秋天的色彩是最丰富的,真是美极了。很多画家都描绘了秋天的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画家们笔下的‘秋天。
师:这幅画中画家画的是什么?
生
师:他的画中都有哪些颜色?
生
师:是用什么画的?有谁知道?
生
师:这幅画很特别,这是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叫做《大碗岛上星期天的下午》,这幅画是画家用油画颜料一点一点的点画上去的,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点彩画。
师:大师们笔下的秋天真是美极了。刚才有小朋友说秋天是一个树叶纷飞的季节,真是好美啊。你们瞧,老师这里有一棵秋天的树,树枝上的树叶都快掉光了,你们看,有的树叶还直挺挺在枝头呢,这样的树叶绿中带点黄;有的树叶正随风飞舞呢,这样的树叶一半黄一半绿;有的树叶已经落在地上了,他已经完全枯萎了,全都变成黄色的了。远处的稻田里也是金黄一片,老师猜想,农民伯伯肯定要笑弯腰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瞧!一群大雁正向南飞呢,秋天真是太美了。
师:用画的形式表现秋天真是太棒了,还有什么方法能表现秋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树叶贴画)。
老师这里有许多秋天的落叶,看到这片树叶让你想到了什么?哪个小朋友上来拼一拼,搭一搭。(生示范)。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看看还有什么方法来表现秋天。(课件撕。
纸贴画)这种撕纸贴画要怎么做呢?看老师的!(师示范撕纸贴画)。
布置作业。
师:看了这么多,小朋友们早已按捺不住了吧,在桌子上有几种材料,挑出你喜欢的材料来描绘秋天吧!(放音乐)。
(树叶贴画、油画棒、撕纸贴画、水彩笔)。
(生作业)。
师:好,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点评)。
好,让我们在这首欢快的歌曲《秋游》中去结束这节课,让我们闭上眼睛好好去感受这色彩斑斓的季节、这个令人喜悦的、丰收的季节吧!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八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九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教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团体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
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
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
此时,吴教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教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趣味现象,列举了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三对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吴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情景选择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能够选一对,也能够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欢乐,体验到被教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资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团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也能够把自己读懂的资料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十分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应当多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己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可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能够供给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择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都应当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可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特别闪亮的色彩。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教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经过查阅图书、请教教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趣味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能力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十
今日有幸聆听了...教师的学区中青年赛课——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对于...教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计、教学模式也能够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此刻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
用“清风明月本无主,心闲便是其主人”诗句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闲”造句。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头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导课能够总领本课资料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教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到达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主要设计下头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2、为什么作者眼里仅有竹柏并及时引入竹柏象征义;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及时引入余秋雨及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价。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忙,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纵观全课,...教师的这一节课资料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罗教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资料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教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境。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我对本节课的理解:罗教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教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经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终顺利到达终点。
巧妙引导,最终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教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所以,罗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当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本事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当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十一
今日有幸聆听了姚教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完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教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姚教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角,与学生展开对话。
姚教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颜色、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教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颜色。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经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可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比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渗透写法的指导。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初中语文一等奖的说课稿篇十二
老师们: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
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教材分析: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5表示。(2)零下15°c用-15表示。(3)0°c用0表示。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
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河南教师资格网 3xiaoniao.com
5、品读积累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落实情感目标,熟读成诵的过程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6、写字仍是本学段课堂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观察、书写、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养成养好的书写习惯。
7、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即展示了学生的质疑(本课学习内容),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日月潭的位置。总之,板面设计简洁、直观、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