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大全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一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乏味与无聊的,仅是朝代的兴盛到衰败,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当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后,我对这些看法改变了。
的确,这本书很生动,很幽默。但这并不是重点。这本书告诉我,历史是有情感的,时间是公正的。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写朱元璋:当史料中告诉我们,每个开国皇帝是多么英明伟大时,《明朝那些事儿》告诉我:其实他们很普通。
朱元璋,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其实啥事都没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说法,叫“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的,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当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就是凭借着信念。这就是历史,有趣的,但又严肃的历史。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儿》当成小说看,那可能就错了,因为我们应去看历史的本质。
元末的统治是极其腐败的,元朝的统治阶级,任何时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钱----尽管人民也没钱。元末了,黄河泛滥,淮河旱灾,元朝腐败的f眼中的人民百姓,像牲口一样,被使来唤去,无数人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被饿死、累死,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一无所有,连做和尚都被欺负,但他活下来了,而且名垂千古----他有信念。
他亲眼见到了亲人被饿死,灾害的发生,他一无所有,只剩信念。他不再是牲口一样的人民,他是能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敢者,一个坚持不懈的斗士。长期困难、痛苦的生活可以改变一个人,朱元璋就被改变了,成功地被改变了,他经历过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灾难给予其信念。用三个词来形容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可怜、可悲、可叹。
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用他充满悲哀的前半生,换来了无数的赞叹----他已经把那颗脆弱的心,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书中有一名话也可形容那时的朱元璋:不要以为弱小的人,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人,就没有尊严,弱者与强者的唯一区别,就是信念的坚定与否。我想,这就是历史想让我们学到的吧。于是,明朝出现了,让一个雄心壮志的农家孩子一手支起。
书中只写了这个吗?只告诉我们朱元璋的伟大经历吗?不,还有许多,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伟大在这里诞生、在这里展现信念。世界上首个巨型远洋船队,郑和的船队名扬世界,展现了强盛的东方帝国那无法掩盖的光辉,一艘艘般的宝船,“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的无敌舰队,七下西洋,没有战争、流血、掠夺,而是四个字:以德服人。
是的,中华民族那闪烁着光芒的品格就照向了西洋,书中说,为和平的使命,我说,为和平的信念,为了没有欺压,没有痛苦。大家都是兄弟,朋友,彼此互相尊重。我们不宣扬自己是多么高尚伟大的民族,不乱教说自己为和平而来,明朝人实在,直接带给弱国小国丰富的商品,援助品,尽着大国的风范,大国强盛再去帮助弱小,用和平架起桥梁。
这样才会有美好的世界与未来。我想,这就应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伟大信念。这样伟大的精神,再与那些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相比,先进了多少?几百年吗?几千年吗?我看连现在的某些国家,可能都无法拥有这些精神。一句话说的好,暴力不解决问题。这就是历史,伟大的历史,让你去看,去想,去赞叹,也去对比。
读《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残酷,人性的贪婪,但还让我看到了信念,忠诚,仁德,坚持。书的最后,有写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大明孤臣黄道周”的黄圣人,也有为了兑现承诺“故虽死,无憾!”的徐霞客,这些都是历史,也只表达同一个历史的主题:信念决定成功,信念成就未来。就让我们以历史为鉴,让信念带领我们去爱,去感动,去创造奇迹!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二
昨天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就看到一茶几的书,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网友牧野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的样子,他就送给我了,回到家,网也不上了,认真的拜读,还真学了不少东西。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如果是有这样的书再出版,我一定要好好学一下中国的历史,这个小伙子听说是武汉人,才27岁,在广州是一个公务员,如果有缘真想拜访他,好好向他学习,不管人家怎样向他拍砖,我在心中永远支持他,后生可畏。佩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三
今年暑假,我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俏皮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观察视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汤显祖为主角的“稀泥谢幕”最让我感慨万千。
汤显祖,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曾任南京礼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二十岁时,汤显祖就考中了举人。可惜他运气不好,遇见了张居正。之所以说他运气不好,并非张居正讨厌他,恰恰相反,张首辅很欣赏他,还让自己的儿子跟他交朋友。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汤显祖清高,瞧不起张居正,摆了谱,表示拒绝交友。跟张首辅摆谱,张首辅自然也要摆他一谱。结果可想而知,汤显祖会试时落榜了。
三年后,汤显祖再次上京赶考,张首辅依然让自己的儿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绝。张首辅又摆了他一谱,汤显祖再次“光荣落榜”。又过了三年,汤显祖又一次去赶考,这一次张居正并没有阻拦他(因为张居正此时已经死了),终于成功上榜。可由于朝廷内部争斗,汤显祖没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当了个礼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并没有磨灭汤显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礼部主事的日子里,他尽情地将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终写成了经典戏曲《牡丹亭还魂记》,后人又称《牡丹亭》。纵观他的一生,虽为官不济,却为文不朽。
汤显祖一生坎坷,却不肯低头,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回想到自己,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去游泳班学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错,但是苦于教练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术时,都没叫到我。偶尔叫到我时,该死的下课铃就响起来了。因此,我内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亲倾诉我的烦恼。“妈妈,我的游泳水平还不错,可没有机会展示,这游泳不学算了。”“赵然啊,你要记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无论在哪都能干出成绩。”听了母亲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练习游泳。终于,在一次游泳课上,我自告奋勇,把自己的游泳技术展现给大家看。结果,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连教练都夸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管时间有多久,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断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到达不了的彼岸,实现不了的梦想。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四
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致看了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主角——朱无璋。朱元璋在元朝未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那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做和尚,讨饭吃。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人物,以此借口来杀他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所以,朱元璋在这种环境下才造就得如此伟大。
这种种原因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战斗,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这三件宝结合起来,使他造就了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他从这道防线中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有重新再来的勇气;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只有在做每件事之前都能如此,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解决,达到成功。
朱无璋虽然厉害,但他在考虑子孙后代的问题上解来犯下了一个苍天大罪!他变得残暴了,他登基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辣。此外,朱元璋还对自己的官员其不信任,有许多官员被活活怨死。
应该说,朱无璋的某些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上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他的肃贪行为虽然十分可敬,但是效果不佳。他一味的猛打、猛杀使得他虽然在统治时期贪污十分少,但在他死后,明朝的贪污现象明显严重了许多。
朱元璋的精明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在这些问题上呈现出的却是一些很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习朱元璋的这种精明,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这种根本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时时刻刻都拥有这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这样我们才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五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又通读了一遍。
说来,我与这本书的缘份实在太过巧合:在大学某一天下午,想着去图书馆借本插科打诨的书来消遣无聊的晚间生活,谁知一见如故,至今无法割舍。而我的读书笔记生涯,亦从此书开始。
我还记得当年第一遍读完之后,浑身畅快淋漓,但回头想想却没记住几个人名,历史事件也忘对一干二尽。说实话,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糟蹋了这本旷世奇书。
于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我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读书指标:把《明朝那些事儿》中所有搞笑的段子全部摘抄下来。
现在想来有点贻笑大方。但的确这就是那时的.我最简单的初衷。如果大言不惭,其实那应该就是我个人的第一本读书笔记——段子集。
半年后,随着大学毕业,我来到了工作岗位。闲暇之余,我又想起了“这位老友”,当然,这次依然是带着任务去读:记人名和相关的历史事件。
这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字数太多。于是乎,我不得不开始训练起我的总结归纳能力,力图用短小精悍的语言去描述每个大人物的生平事迹。起初,对于语文不好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灾难,随着不断深入,jing发现越写越顺手,同时,我的概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随着这两次的深入阅读,我尝到了甜头。而更让我惊讶的是,我所用的方法竟然与苏轼先生所创的“八面受敌”读书之法有神似之处,虽然格局距东坡先生远矣,但这已是对我读书的最好鼓励。
在如此的激励之下,我开始了第四次的阅读,这次我把目标锁定在了——大局观。
于是乎,我再次翻开这厚重的历史,把目光从某几个人的身上转向了整个国家的格局,我紧盯书中每一处描写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的段落,反复研读,细心琢磨,力争从最高的视角去描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这次的第五遍,我没有给自己定下任何具体方向,仅仅看书而已。只是在读至某一些段落时,我会把自己置身于场景中,幻想自己会作何处置。久而久之,我的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提高,并最终形成了只属于自己的逻辑框架,这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感。
《明朝那些事儿》,它给予我的似乎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范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想对我来说,这本书做到了。
如果你要问我,以后是否还会这样深入的去读其它书,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如果你要问为什么,那我想用《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一句话回答:因为,它就在那里。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六
《明朝那些事儿》是由当年明月(网名)写的,由中国友谊公司出版。这套书共有七本,主要讲了明朝从朱元璋开始直至灭亡的故事。
详细写了各个时代官僚为了权利的斗争与阴谋,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我只要一拿起它就不想再放下,读了还想再读,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我已经对明朝历史了解得一清二楚。
我最喜欢这套书的第三本,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和最佩服的人物是王守仁。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当科状元,望子成龙,自然而然王华希望王守仁也像他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拿个功名当个官,过着安闲日子。
而王守仁却不这么想,他想学习兵法,为国效力。可他爸爸不准,必须要他考科举,要不不准他乱来。最后王守仁考上了举人,当了一个小官,可遭人陷害,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当驿丞,他在那里经受了许多苦难,最后修成了正果,创造了哲门派——心学。
这使得王守仁被人称为四大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还与孔子、孟子齐名。这一点更让我无比佩服。因为王守仁在贵州龙场的艰苦经历打动了我。当时贵州属于是荒山野岭,把官员发配到哪里纯粹是受罪,但王守仁他不放弃,在那片荒山里开拓出了新天地。
我的感受是:若是一般官员被发配到了那里,第一反应是到处找人送钱,拉关系,但愿别去那个鬼地方,而王守仁他不畏辛苦,在那里辛勤工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于是我便定下目标,向王守仁学习,学习他坚持不懈,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七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每年暑假我都会挑选一些史书来读。记得在学校的时候,班上有不少同学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在我好奇心的驱使与同学们的影响下,我也决定看看那套书。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和别的明史书一样都讲明朝历史,但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当年明月”使用了十分幽默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详细地刻画出了明朝各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并对于其中某些事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配上连贯、悬念十足的.句子,简直让人一看便停不下来。
看完这套书,我觉得明朝真是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王朝之一,从开始到结尾都充满了传奇色彩:第一任皇帝朱元璋,竟是从要饭的和尚白手起家,最终当上皇帝;我一直认为古代能造反成功的只有农民,没想到作为藩王的朱棣竟然也造反成功,还当上了明朝第二个皇帝;还有,别看英法联军对付的清军个个呆若木鸡,而在300年前的明军,却充满了神奇的军事发明,“火龙出水”、水雷、佛郎机等不知多少武器都是现代先进武器的鼻祖。明朝的皇帝中还有像朱厚照、朱厚熜等皇帝,平时竟会在宫里做木工、摆摊卖东西、炼丹修道等奇葩的事情。《明朝那些事儿》让我对中国明朝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且更加细致。
从这套书中,实在能学到太多东西。书中,于谦、王守仁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正是因为他们顾全大局,做人清廉端正,有勇有谋;朱佑樘能成为明代一大明君,因为他重用能臣,关心百姓,遵守制度;像左光斗、杨涟这样在奸臣面前宁死不屈的人,也将终究永垂不朽。他们的品行深刻地影响着我,让我明白只有像他们一样刻苦研习、勇于担当、克勤自检、廉洁奉公、忠贞爱国,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像魏忠贤、刘瑾这样的人,也会被人们记住——只不过他们是遗臭万年。明朝让我最讨厌的官,就是像魏忠贤、刘瑾、王振那样的太监,因为他们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权力极大,却占用国库资源、迫害百姓与忠臣、乱指挥军队,害国害民。
看这套书,就像眼看着一个王朝从诞生到灭亡。1368年,它能站起来,因为它有一个卓越的领袖——朱元璋;途中经历了无数风雨之后最终慢慢走向了衰亡。这并不是因为明末皇帝昏庸,而是大臣因小失大埋下了祸患的种子——那位大臣作为边疆守将,他却把不少要塞地区拱手让给了他的女婿,努尔哈赤。1644年,一代王朝因此落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八
第一部可分为三部分:明朝的诞生,开国治国,叔侄反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奋斗”。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经过许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奋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无数条生命铺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从朱元璋的一生说起吧。
朱元璋从苦难的童年——从一个放牛娃开始。长大后在饥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为僧,维持生计,却被人指谋反,无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义军对抗元朝。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 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他一直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国家,打击、杜绝 ,用残酷的刑罚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却成为历史上贪污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他的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劳心劳力,将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测——夺去兵权、斩杀许多开国功臣。但历史这个不被人力左右的编导,却让朱元璋呕心沥血铺好的路在百年内尽殆。终究,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的手上夺走了,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
接下来的这个人,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就是双面人——朱棣。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的偏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执着的信念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
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著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九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从正式开始看这本书,到今天完整将它看完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很多情节都不记清了,很多人的名字拿出来我也不知道他是谁,但是这对我而言并没有关系。
历史故事就是这样,明明你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却还是会被打动。善良、忠诚、气节、坚持、正义,无一不让人热泪盈眶。
时代的潮流不断向前,身处其中的人们被留在了原处,一个时代从出生走向灭亡,新的时代应运而生,又是一批人即将登上舞台,你站在远方,观望着河流中的人做出的反应,看到他们各种各样的情绪,你知道这些都是真的,但是你又不确定历史是不是真是如此,你思考这些人在做出这种行为的时候在想什么,但是你也没有结论,你能确定的只是你无力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走上这条路,就不能回头了”,就像人在回望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感觉有些决定其实不算正确,但是如果真的可以重新选择,结果也不会有改变,因为就只能如此了。
正经的故事结束之后,作者又讲到了徐霞客的故事,这是一个伟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与朝代兴亡基本没有关系的人物。这世上的人有千万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征途,有人想要万贯家财,有人想要建功立业,有人致力于振兴国家,有人只想安于一隅,其实并没有谁比谁高尚,只是所求不同而已。
时代的潮流不重要,他人的期望也不重要,你所想要的,正因被你期待,才有了意义。虽千万人,吾往矣,虽千山万水,吾往矣。
讲故事讲得清晰明了,非常好的一本书,每天看点儿居然也看了个把月。
作者写书,我看书,因为这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我们围在一起有了短暂的会晤。
文末作者谈到,读历史干什么呢?有人说是以史为鉴,作者以为不然。而读历史对于我来说很简单,首先,好看,当个故事看,能打发时间,也能和这些故事热热闹闹凑一起,毫不寂寞。再则,处于年轻人的迷茫阶段,从来没有如此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些外在事物,也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一无所知。这些故事里都曾是和自己一样得吃喝拉撒,能喜怒哀乐这般鲜活的人,说是以史为鉴,倒也过得去,看看这些和自己一样又不一样的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看看个人在命运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又看看个人意志选择可以是多么的强大,感慨唏嘘一番,又胡思乱想半天,但真要说,能为现实做出什么指引凭借,却是徒然。我只能说,我喜欢读这些历史故事,因为这些和现实,世界不相干的人或事里面,隐藏了现在的这个自己所存在的‘终极密码。
感谢当年明月这位历史老司机所带领的明朝穿越游。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朝堂之上,孰是孰非,时间飘过,自见分晓。
刘伯温,智谋之士,藏于民间,显在朝廷,恰逢洪武,饮病离去。
王守仁,能屈能伸,知行合一,传王学于天下。
徐阶,激流勇退是大智慧。
张居正,一鞭法和考成法,变法的勇气必将推动时代的潮流。
常遇春,骁勇善战,“杀降”未必是佳。
徐达,躬耕农亩,成名于战,病疫于战,是对勇士最好的嘉奖。
袁崇焕,一代枭雄,能孤守边关,因一视同仁(边防线和京都)而不得志。
……以史为鉴,任重而行。
从6月底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整整两个月,阅读近69个小时。
知乎上有一句话:也许你看不完一遍明史,但你却能读好几遍明朝那些事。
确实,本套书有七本,很长,但读起来很愉快,至少前六本是的。
那么,读完了有什么感受?嗯...在读这本书时,是以欢笑开端,以沉思结束的。
明朝的二百余年就在69个小时里匆匆而过,应该还是留下了点印象的。
比如说...淮右布衣朱元璋,阴险冷血陈友谅,七下西洋马三保(郑和),穷游天下徐霞客,裸奔装疯唐伯虎,知行合一王阳明,缺心眼子朱厚照,第一奸臣严惟中(严嵩),抗倭英雄戚继光,第一幕僚徐文长,本草纲目李时珍,世间再无张居正....太多太多能让人感慨钦佩、愤怒唾骂的人,上面列举的人里,我刻意忽略了明朝后期,也许是我不喜欢悲剧。
但是历史注定就是悲剧的,所以用作者的话讲,读史读多了,容易悲观。
在读这本书的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作者会怎样结尾,会怎样写一个朝代的谢幕,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落幕他一带而过,却以徐霞客的故事做了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之前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还历历在目,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安静了。
我不知道,也许确实是按照作者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心里竟然有一丝丝难过,还空落落的。7本书,我大概看了将近50个小时,用了大概2个月,现在,还真的挺舍不得的。从朱重八建国到崇祯自尽三百多年的时间,我看到了许多人,也感受到许多东西,有震撼,有敬佩,有理解,有心酸,有讨厌,有惋惜,可终归,一切已经过去。
作者一直用幽默的方式去讲述那些本不幽默的历史,看时很轻松,忍不住会嘴角上扬,但也不仅是幽默,还有思考,还有理解。真的可以说这是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人写的一本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书,然而,我们很喜欢。
历史本就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鲜活的,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真实发生过的事,真实有过的情感。在这本书里,我们能体会到,那些人的坚持,那些人的气节,那些人的努力,那些人的悲剧,但更多的,是一种力量。
最后,让我表达一下对当年明月同志的无比的崇敬,写这本书时,他可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呀,虽然现在也很年轻,不过总归一句,太牛了,佩服!顺便,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很好看,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