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5篇)

时间: 2025-02-24 22:28:44 

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理解、技能和态度。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组织,教师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并确保学生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

课前准备:

1、西湖风景图片。

2、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师俗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号称"人间感觉"的杭州有一处著名的景点"杭州西湖",那里风光迷人,景色神奇。古来人们一直有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炼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大家想观赏一下吗?

2、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江南山水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被认为是描写西湖的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赞美了西湖的美丽景色。

(用直观的图片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 质疑问难

1、看多媒体演示,听范读。

2、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3、指名试读。

4、读了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还想了解什么?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三、自主探究 汇报交流

1、借助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

(1)通过自学,你弄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喜欢哪句诗的描写?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丽多变的景象,以及体会把西湖比作佳人的贴切生动)

四、再读感悟 情感升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听范读,欣赏演示的景色。

3、边读边想象,体验诗人的感情。

4、试着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情感得到升华)

五、拓展练习

1、如果让你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西湖,你想怎样做?

2、出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学生自读。

(多种方式赞美西湖,体现学科整合)

六、教师总结

苏轼在这首中把西湖在不同天气里所呈现出来的美丽景色,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又贴切生动,天生丽质是她们共同的特点,比喻巧妙自然,西湖也由此而得到了"西子湖"的美称。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三、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3

课前准备:

古诗对对碰游戏:可以学着诗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去吟诵,看谁最有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配乐陆续出示不同的西湖风景图,感受美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出示罗曼罗兰的话: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指名读

(2)谈感受

师:能用你自己的话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齐读

3、师:宋代大诗人苏轼,他就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当年他游览西湖时,就被他的美所深深打动,不禁饮酒作诗,写下了这首我们很熟悉的诗。

4、出示古诗,学生跟读

5、喜欢这首诗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西湖,细细去品位这首诗,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美。

二、初读

1、自由读

师:自己先练练,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并注意诗的节奏。

2、反馈读

(1)四人开火车纠音

(预设没读好: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并注意这个词。)

(2)这首诗有两个词特别难度,再试试:“潋滟”、“浓妆淡抹”

(潋滟:回到诗句中再读读。)

(3)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

评: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4)齐读

咱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一读

3、解诗题:古诗写到这儿,现在你们知道了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吗?

(1)指名说

(2)还有呢——“饮”。饮就是喝酒呢

(3)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

1、师:有味道吗?还想读吗?那就再去读读吧。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2、把你的感受和同桌进行交流。

3、反馈:谁来把你的感受和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要想把你的话说得更好,你可以看看注释。

4、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指明说。(谁还有补充)

(1)体会得这么好,你是从诗中的哪个词体会到的?读

(2)让我们去晴天的西湖去看看吧。(出示阳光下的西湖图片)

(3)如果这时你就置身其中,你最想说什么?

(4)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自己先练练

(5)指导朗读。

师:你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了,潋滟这个词读得真好。(点:潋滟)

师:读得真好,晴天的西湖就是这么美。(点:晴)

师小结:看,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多么光彩夺目呀。

(4)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5、学习:山色空蒙雨亦晴

过渡: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天空忽然飘起了蒙蒙细雨。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你的脑海里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遐想)

(1)指名说。

(2)你讲得这么好,你是从哪个词读懂的——山色空蒙

(3)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4)这份奇妙的美只有在雨天才会出现。(看课件)

(5)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6、师引:无论是晴天的水光潋滟,还是雨中的山色空蒙,西湖就是这样的美,这美让无数人流连忘返——

齐读1、2句,引读3、4句。

7、学习3、4句

(1)同桌练练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指名读

(2)西施什么美?

(3)师补充,在人杰地灵的江浙一带,出现过像西施这样的美女(出世图)淡妆时犹如出水芙蓉,浓抹时更是风姿卓越。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让我们感受到她独特的美。正所谓——淡装浓抹总相宜。

(4)指名读3、4句

(5)那么西湖呢?(那么西湖呢?联系前两句说说看)。

指名读——齐读

8、齐读3、4句

师: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美,正如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不胜收啊!

师:西湖的这份美让苏轼陶醉其中,心驰神往。

9、齐读古诗

师:苏轼用眼睛发现了美,用心灵感受了美,更用这首流芳千古的名诗记录了美

师:这份美令古今中外多少游人为之沉醉,流连往返哪。

10、齐背古诗。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诗美美地背诵出来吧。

1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

(1)指名说

(2)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自由读,说说都是西湖什么时候的美景。

(3)指名说,读诗句。

(4)联系《饮湖上初晴后》时的西湖风光。对比彼此间的不同。

齐读古诗

评价:夏天的西湖就是这般色彩艳丽,风光无限啊。

雷雨中的西湖是这样的气势磅礴,别具风味。

(5)面对这样的西湖,诗人不禁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6)师小结: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看西湖,都有不同的景致,这些景色虽看似平常,但诗人却有心捕捉,可见——(再次出示罗曼罗兰的话)齐读

四、课堂练笔

1、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何时,无论何处,西湖的美都是那么另人惊叹。此时此刻你是否也想和诗人一样对西湖欣赏一番,抒情一番呢?那就用你最美的语言把这份感受写下来吗?

2、师小结:西湖不仅拥有迷人的风光,它还有着悠久的文化和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你想知道吗?课后去找找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5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习,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

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读得很流利!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平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