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孙权劝学教案优缺点 孙权劝学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教案优缺点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
(五)、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师: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兴趣的人物的语言自由练读。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奇、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通过指读、齐读、对比读、师生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体会人物的语言,从而总结出人物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脱本进行人物对话,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孙权:平易近人、关心下属、王者权威、重才、善劝。
吕蒙:虚心听劝、胸怀坦荡、幽默。
鲁肃:真诚、敬才、爱才、讲礼节。
归纳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七)、吟诵课文、结束本课。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八)、作业设计。
文中有多处省略,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扩写《孙权劝学》,完善人物形象。语言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文白夹杂,字数不限。
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孙权劝学教案优缺点篇二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讲授、问题探究法。
一课时。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教案优缺点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吕蒙——。
孙权劝学教案优缺点篇四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案优缺点篇五
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
(五)、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师: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兴趣的人物的语言自由练读。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奇、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通过指读、齐读、对比读、师生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体会人物的语言,从而总结出人物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脱本进行人物对话,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孙权:平易近人、关心下属、王者权威、重才、善劝。
吕蒙:虚心听劝、胸怀坦荡、幽默。
鲁肃:真诚、敬才、爱才、讲礼节。
归纳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七)、吟诵课文、结束本课。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孙权劝学教案优缺点篇六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1课时。
孙权劝学教案优缺点篇七
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难点)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孙权:
吕蒙:
鲁肃: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一、把课文读通,读准字音。(给下列的词语注音)
卿()涉猎()邪()孰()更()遂()
二、试画出课文的停顿。
三、解释下列词语。
卿:
当涂:辞:
博士:(今义:)
乃:涉猎:
治经:见:
往事:(今义:)
非复:更:
刮目相待:
见事:及:
遂:才略:
四、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卿言多务,孰若孤
9.蒙辞以军中多务
10.蒙乃始就学
五、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说话内容语气(神态性格特征
孙权
吕蒙
鲁肃
2.学习本篇文章后,文中的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六、背诵课文,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收获、启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课后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优缺点篇八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时空阅读网范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