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醉翁亭记原文 醉翁亭记教案(优秀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醉翁亭记原文篇一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谢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偻()朝()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原文篇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醉翁亭记原文篇三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0717——7801570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原文篇四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原文篇五
如果说《道士塔》揭示的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页悲剧的话,那么,《莫高窟》则告诉我们:尽管中国古代文明曾屡遭不幸,但我们这个民族毕竟有着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凝聚成的生命精神,孕育了它的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因此,《莫高窟》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至今仍然笑傲世界。
《莫高窟》全文四个部分。作者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尽情讴歌了伟大的敦煌艺术,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第一部分交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开凿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乐樽和尚在三危山对面筑窟造像,发誓使之成为圣地的宏愿,以及这个宏愿实施的过程。喻示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历代学者、艺人、工匠、僧人的吸收、融合、改造中,产生和形成了伟大的中国佛教艺术。
第二部分充满激情地勾勒了莫高窟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作者用艺术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莫高窟艺术傲视异邦、吐纳百代的独特魅力。
开头用外国游客呼喊“莫高、莫高”和闭馆时迟到的游客苦苦央求的情景渲染了莫高窟的魅力,接着用“呆了好几天”、“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对着这堵山坡傻想”来表达自己受到莫高窟艺术强烈震撼的情形。随后,点出莫高窟艺术的伟大而独特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由于这种历史的层累性,因而至今仍然轰传。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上述道理之后,接着用抒情的语言,简洁而明快地勾勒了遗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动的壁画,不仅仅是宗教艺术,而且是历史的画卷,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描绘了当时的现实社会,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骄奢淫逸,同时显示出我国古代彩塑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的感受。开头就说自己“第二天一早”又去莫高窟,主要是想“探寻莫高窟的底蕴”。作者指出,莫高窟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它呈现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接着,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满哲理的诗化的语言来集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伟大的莫高窟艺术是“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风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举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和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歌舞“飞天”的例子,深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这个道理,同时又照应了前文所说的莫高窟艺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表达了自己意犹未尽、无以忘怀的感情。人离开了敦煌,离开了莫高窟,但心情却无法平静。到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旅行,仍然罹莫高窟,进一步点出莫高窟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强烈的震撼。作者浮想联翩,带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日本作家写的《敦煌》,德国作家写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并非文外之笔,而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辗转反侧、难以忘情的表达,也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在“飞天的后人”生活的土地上继续吐纳“富有现代精神”艺术的期望。
拓展:
逝去的辉煌——《阳关雪》导读。
这是一篇充满历史沧桑感、民言辞自豪感和理性思辨的散文。
作者写阳关,不是一般的探幽访胜,不是单纯的咏物抒怀,而是借助阳关这一历史遗迹来折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作出的贡献,来追寻中国古代文人曾经经历过的生命体验。因此,作者笔下的阳关,已经超越了阳关本身的意义,从而进入了人生、社会和历史等更加广阔的领域之中。
我们可以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窨藏着什么法术呢?”
文章一开头,便是一段议论,指出历史上种种“怪异”但又建党的现象:当为官的文人“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他们“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以至无数的人们会在童年时代使“自选搭建”这此诗文景象,到了成年以后,又会“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什么古代文人的生命体验又会成为后代人们的生命体验呢?作者的感慨到这里戛然而止,留下的是给读者的思考和耐人寻味的话题,巧妙地承转出下文。
第二层次:从“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到第十一自然段“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作者说自己“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既是对上文“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的照应,又告诉读者“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来追寻生命体验的目的。作者接下去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沙漠边陲的一派荒凉、肃杀、空旷的景象。对莽莽沙漠和沙漠雪景描绘,既是写实的,又是深化了的。从写实的角度顺理成章的带出坟堆,由此展开了联想:“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决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简洁而形象地概括出一幕幕的历史景象,而坟堆本身,又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从中呈现出社会性、人性,作者的历史沧桑之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第十自然段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作者说“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二十五史是历代帝王修撰的所谓正史,作者这样写,既点出历代王朝醉生梦死、荒淫奢侈的生活,又衬托了前方将士艰苦守卫边疆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中华民族戍边屯垦、抗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第三层次即余下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对阳关遗址的直接凭吊。作者用寒风、苇草、群山、白雪、烽火台等物象描绘出阳关远近的荒凉之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王维的《渭城曲》,用这首千古绝唱带出“唐人风范”,尽管行路艰难,但他们不会洒泪悲叹,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可悲的是唐代前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因此,“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最后“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民族的精神疆域”和上文“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都是散文笔法,实质上,作者在这里抨击的是封建广义的保守、腐朽,帖于封建制度的禁锢,辉煌的历史只是阳光的一现,只能停滞在长久而黑暗的历代帝王的宗谱中。这一层次交织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欣慰和遗憾,透过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不时地流露出来,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篇散文激情洋溢,作者一路行吟,丰富敏锐的感受和对民族文化的炽热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醉翁亭记原文篇六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两课时。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山水乐。
四时乐。
乐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原文篇七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仁宗时,曾率兵镇守延安,抵御西夏,西夏不敢进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他做参知政事后。曾提出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择长官等十条建议,因受当时保守派的反对未被朝廷采用。庆历四年(1044)被罢参知政事,离京出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方长官。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死后,赠兵部尚书,赐谥文正。后人评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有“出可为将,入可为相”的资格能力的屈指可数,而范仲淹当之无愧。
岳阳楼,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开元四年(716),历任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大臣的张说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阳)。他在岳州西城门上修了一座城楼,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又为之改观。新楼增其旧制,楼壁上刻有《临洞庭湖》(孟浩然)、《登岳阳楼》(杜甫)等诗句。滕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滕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没辜负朋友之托,欣然动笔,写下了此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本文题目虽为“岳阳楼记”,但不是一般记叙性散文,而是一篇随情化景的写景抒情散文。因具有历史文化含义,故有学者名之日历史文化含义的散文。下面是从美学角度试对本文进行赏析。
一、景物的动态美。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的意思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绮丽。今岳阳楼主楼旁边“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之――三醉亭,据说是为神仙吕洞宾在此楼饮酒三醉之韵事而建。还有唐传奇《柳毅传》中洞庭君、龙女等人物形象,屈原的“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柳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诗句,无不给洞庭涂上了神奇而优美的色彩。而在赵宋王朝普遍患有“软骨病”的时势下。追求阳刚之气、推崇雄健之风的历史重任便自然落在范仲淹身上。范倡导对文风的改革:“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因此,《岳阳楼记》描写的景物是何等壮美。
二、语言的音乐美。
本文首段有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里所指的“赋”是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节奏、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在汉代特别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假如你读到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便会被这清新和美的`“体物的文字”所吸引。从《诗经》到曹操的乐府诗(四言体特好),再到北宋大众化读物《百家姓》、《千字文》,四言体韵文有其独特的魅力。柳宗元在《乞巧文》中赞赋体语言为“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范仲淹在本文中运用赋体语言也不足为奇了。
请读本文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其中有对偶,也有借代,可谓极有文采;与上文张衡《归田赋》中韵律基本相同,读之如闻古筝或琵琶之声。悦耳动听。从总体看,韵散结合,有松有紧,这就构成节奏感。总之,本文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让人洗耳恭听的音乐美。
三、结构的布局美。
本文全篇三百六十八字。分六段。第一段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应滕子京的嘱托,为新修岳阳楼而写记。其中一个“谪”字是关键,它贯穿全篇。第二段概述岳阳楼上远眺所见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转入登临者的览物情怀,以引起下文。岳阳楼地处交通要塞,“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设问,简捷而自然地把文路拓展开去,引出下面洋洋洒洒的文字,足见先生谋篇布局之巧妙。
第三、四段,一写迁客骚人之悲。是览物之情而忧者;二写迁客骚人之喜,是览物之情而乐者,作者用“若夫”引出景物描写,形象地描绘一个阴冷险恶的环境。如此的自然环境,我们不妨当作一种象征来看亦可。接着又用“至若”来衔接,描绘出洞庭湖与前者不同的春光明媚的动人画面。这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眼前看到的景,后写触景而生的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与上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句互相照应。并深寓着中国古代“阴阳两极”的哲学命题,形象地昭示了人类社会及人生道路阴暗与光明的矛盾发展历程。这两段不是作者对洞庭湖的客观描述,更不是个人的即景抒情,而是作者代替“迁客骚人”设想出来的主观感受,以此作为其“览物之情”必有“异”的论据。正如二吴在《古文观止》中所论:“上写悲喜二段。只是欲起古仁人一段正意。”也就是说自“霪雨霏霏”之景而生“悲”,“春和景明”之状而生“喜”,以及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构成了双重的对比。
作者在第五段中借“古仁人之心”以抒发自己的正面见解和政治抱负,总收全文。体现宋代文人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哲理思考的共性。这段是全文重点。先生掷地有声地中心论点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既是对革新派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也是他自己改革时政的决心和抱负,堪为全文警句和点睛之笔。“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结句,仍紧扣一个“谪”字,含蓄别致而一往情深。末段则交代作记的时间,让本文定格在历史长河的重要港湾之中。从“时间”起笔,到“时间”收笔,中间环环相扣,特别浓墨重彩铺写而就的第三、四段平行对比;如此首尾统一、详略分明的结构,犹如织出锦绣的梭子精致而完美。
四、情操的真诚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让我们聆听先生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忧乐俱在天下。孟子不是说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的忧乐观便由此而生发出来。但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古文观止》编者评论说:“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
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此时此刻,也许先生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四十年前在淄州澧泉寺中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那时的他不是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其志也”?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在关中亲眼目睹的病尸遍野的悲惨情景,那时的他不是慨然发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十年前他为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而大胆向仁宗进献《百官图》的场景,结果他被罢吏部员外郎。迁知饶州。那是他政治生涯中再次被贬离京了吧!
本文写后的几件事。足见先生言行一致。情操之真诚。一是他在晚年将全部积蓄购置义田,用以周济民众。二是在杭州任知州时,曾有人建议他在西湖旁造房以作日后颐养天年之用。他断然拒绝说:“西湖乃天下之西湖。我岂能与民争利,将宝地占为一家私有。我所担忧的不是日后无立足之地,而是一日去职后如何去为人”。……先生的忧患意识真让今人叹服!
孔子云:“有德心有言”。林语堂则从“德行”高度论述文章第一要义是“诚”:“必不愧有我,不愧人之见我真面目,此种文章始有性灵有骨气。”看来范先生的文章当属“有性灵有骨气”之文。
在范仲淹诞辰102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为人”作风以及他倡导的文风吧!现引录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诗句于此作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醉翁亭记原文篇八
活动课。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一、内引铺垫。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0717——7801570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欧阳修。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原文篇九
二、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四、 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
一、 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 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 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 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
一、 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 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 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 引导参与。
(一) 结合课前作业 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 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2) 听范读。
3、 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 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 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
四、 布置第二课时作业 (投影醉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