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8篇)

时间: 2025-03-05 11:56:38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一

这是一个有点像“如果西恩?潘漂流记”中的故事。梭罗认为,以他的经验相结合,证明人们能够活得更简单,而且更安静,而无需放下追求物质发达的人类是高贵的优越位置。湖梭罗完成了自己的深度,“测量”,“瓦尔登湖”这天,梭罗再次成为人们礼貌出行的生活。

现代生活的人几乎任意的便利,建筑水泥高楼,水泥路,没有灰尘,而地下水污染,臭氧空洞在南极上空的天空,和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酸雨侵蚀的背面。我们征服,并在同一时刻改造自然,并给了自己种植的生态陷阱,导致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在回归自然的挫折带来的便利。当奴役我们的祖先,自然,敬畏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崇拜,也是我们的孩子和孙子,但反过来,撕裂,奴役,和自然的统治。读“瓦尔登湖”,让受污染的水安静心脏凉一点,多了几分沉稳和无忧无虑,减少冲动,其实不是时髦,而是一种必然。

看完后,我不能完全明白梭罗的行为,他的书有关的思想和行动不能去更多的认可。在夏天的夜晚多年后,我在海湾走在沙滩上,突然你应对自然公园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我意识到,梭罗和他的著作“秋登湖”与被列入的富人和隐士有巨大的相同之处。

最后,我明白了:无论多么卑微你的生活,你必须要显露在脸上,不好逃避。即使你是十分差的,而且你的生活的热爱。即使在逆境,你仍然也有快乐和幸福,骄傲的时刻。

梭罗所看见的人民,那里的生活就像是在宫殿一样,很幸福的生活,并乐意这样做平静和安宁。

《瓦尔登湖》里有一句话:“假如可以证明生活的卑微,那么就要把生活中所有卑微的地方弄明白,昭示一切人;假如生活是崇高的,那么去体验、了解它,这样在下一次远游时,把它如实记录下来。”

我觉得生活是矛盾的,它的确很卑微,但我却不知道哪些地方卑微。小时侯,生活的卑微就是困苦的家庭还有父母劳累的双肩,但这种日复一日的卑微却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儿女长成、又添了新房,这是一种崇高吧!

体验、了解崇高的生活,就必须以卑微的方式去进行,也就是说,没有卑微就没有崇高。

《瓦尔登湖》里有一句话:“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最终的归宿。”

生活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可悲的是对自己没有什么看法,就象一片树叶,任凭风将它吹向哪里,一度的我也是这样的一片树叶,孤零零随风飘落,有时我想回到温暖坚实的大地,但风却不止。越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走,越被伤害的严重。我想做一棵树,这就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宁可做树而不愿做树叶。

做为女人我如此悲伤,生活对于我是卑微的。做为妻子我是卑微的,做为母亲我也是卑微的。在家庭里、在工作单位,我就如一只卑微的蚂蚁,忙忙碌碌毫不引人注意,这就是我的生活,但蚂蚁的崇高在于,它在不停地思想、不停地做事。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二

1845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不同于中国文人宦海沉浮后的避世隐居,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梭罗与海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这一段话,恰能很好地描述他们。

我在想:如果我像梭罗一样淡泊,又有他那样的能力与天赋,像他那样真正知足,也许我就不会烦恼了吧。但我很希望能报答父母,很希望能让他们感受更好的世界,希望可以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带他们去世界各地周游。这是一个普通的子女最普通的愿望了吧。可是如果我要选择淡泊,我就没法实现这些。长大了总要面对一些东西,再加上这个世界的现实。自己的衣食住行,父母的养老,还有人生中的意外与伤病。即使父母表示不需我负担,我只需照顾好自己,可是我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我想帮助那些可怜的人,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我希望从富人那里赚钱,然后给那些穷人以帮助。

好在,在不停的游走之中,我已渐渐找到了平衡。我现在要努力学习,以后要努力工作,但这些和我追求的平静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我不想接受庸碌的生活。而我的不庸碌,则是我不要过着一生无趣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三

在最初听到《瓦尔登湖》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它是一本小说,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湖畔两年来的真实生活写照。虽然这是本纯写景的散文或者甚至可以称为随笔的书,但梭罗在两年的独居中思考了很多,并且把他的思想注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认为,梭罗便是那种值得我们敬仰的人,那种“用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的人。如果不是他骨子中的一种超脱世俗,他不会选择到瓦尔登湖过整整两年的简朴的独居生活,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孤独和朴素。他也从不追求那些享受的事物,他认为财富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但同时他又许多他写的书中告诫着人们要走出自己的路,这是他所坚持的“个人主义”。

《瓦尔登湖》中有大量唯美的景色,它们不是浓烈的色彩,不是让人窒息的美丽,而是清淡的、素雅的——正如梭罗本人那样。“文明创造了皇宫,但创造贵族和国王却没有那么容易。假如文明人的追求并不比野蛮人高尚,假如他把生命的大部分都只用于谋取基本的必需品和舒适品,那么他为什么要比野蛮人住得更好呢?“”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他认为人们的思想是匹配不上人们生活的条件的,并且有太多的人在重复着别人的生命轨迹,这也是他来到那所简陋的木屋,回归大自然的原因。

这本书如今这般受到追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明白生命不是用来谋取基本的需求的。但反观我们的周围,多少人按照自己父母给他们规划好的人生路线上一成不变地前进着,学热门的专业,毕业后做自己不喜欢但薪水高的工作,为买一辆车而没日没夜地工作着,就算买完了车,还需要有一套房,有了房,又差不多该考虑养老了……这又与梭罗所说的“野蛮人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陷入这个永无尽头的需求圈套的人,也许也厌恶着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生活,一边唾弃着这种没有高度的人生,一边又不得不迫于生存压力坐在办公桌前,然而有多少人又能拥有梭罗的勇气,主动将城市中舒适的公寓抛弃,回到那个湖边的木屋里呢?倒不是所有人都要跟梭罗选择同样的方式,只是应该自己为自己的人生思考,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被强硬地安插到一个可以赚钱的岗位上。然而又只有寥寥无几的少数做到这点。

所以无论是《瓦尔登湖》这本书或是梭罗这个人,都带给我许多思考,也让我敬佩。我不禁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过的吗?还好我发现答案是肯定的,我也很高兴我前进在自己希望的那条路上。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四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穿越天空的心灵》的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它讲述了:主人公盛欣怡妈妈病逝后,沉浸在孤独无依的恐惧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丸子军团”的几个“小丸子”成了朋友,受到“小丸子”们的影响,盛欣怡也开始接触到以前几乎都不敢碰的动漫,她迷上了宫崎骏的世界??那是让心灵飞翔在天空之城的美好和纯真,这是成长中的又一次跨越和进步。

书中提到了不少宫崎骏的作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风之谷》。故事描述了被污染的毒森林散发出阵阵毒气,为此人们不得不戴着防毒面具才能进入森林。人们认为空中的毒气源自于毒森林,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除去毒森林。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是毒森林吸收了地球上的毒气,从而净化了空气!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人类的愚蠢而感到愤怒!我想宫崎骏应该是反对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在这里告诫人们。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环保标语。可大多数人还不是随处扔垃圾,对树木乱砍乱伐!现在每年就有十六亿吨泥沙流入黄河,土地更是严重荒漠化。这些现象告诉了我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读了《穿越天空的心灵》这本书,我真的感触很深。我希望大人们能少反对看漫画,因为动漫也是一种学习!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当地球的小主人,让我们的环保方面蒸蒸日上!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五

几周以来没有动笔,让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成功为什么只是绝对的少数,原因只有一个:对梦想的绝对追求。反之被生活的苟且打败得狼狈不堪。

我自认为是毅力比较强的一个,但在小宝的啼哭声中,在堆积如山的工作面前,我所挚爱的兴趣也只能退让一边。没有完整的时间让我静下心来,更找不到灵感。看书就成了在零碎的时间里最好的填补。

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书上的序言提到: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尽管我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依旧没有读懂这本需要安静的书。就摘抄一些经典名句,不为影响你,只是证明我来过。

1、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2、我要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生活真的是需我用心去过,体会。

3、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还得面对它,继续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诅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坏。当你最富时,其实最穷。吹毛求疵之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挑三拣四。哪怕在贫穷,你都要热爱生活。即使在贫民窟或是富人区,阳光在窗户上的反射都同样闪亮,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觉得内心宁静的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宫一样,心境开朗,生活知足。在我看来,城市里的穷人通常都过着最独立的生活,也许是因为他们伟大到能毫无愧色地接受施舍。很多人是不屑于接受城市里的支援的,可是实际上他们往往采用不诚实的方式来维持生活,他们不但不超脱的,而是不光彩的,像圣贤一样把贫穷看成花园里的花草来培养吧!不要自找麻烦地寻求新花样,无论是新的朋友或衣服。温故而知新,回到旧事物里去。

用书上的最后一句话作为结束,这本书我还是要读一遍的。立此存照!

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六

这本书,我从20xx年看到了20xx年,期间几度中断,但又无法放弃。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让我看得昏昏欲睡,却又爱不释手的书。昏昏欲睡,是因为自己这学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和梭罗先生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节奏相比,确实快得多,也杂乱得多,每当有空闲翻书,已经是工作之后比较疲累之时,看着他用那么多文字描写并无太多情节的大自然场景,免不了犯困;爱不释手,是因为梭罗先生所追求的那种本真的生活态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较认同并且向往的。后半部分,我是听着龚一先生的古琴曲读完的,静下心来读,效率更高,也明显更加享受。

梭罗先生说,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这么说来,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为从小在小城市长大的人,作为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某零后”,我冬天烤着暖气、夏天吹着空调,懒得做饭就叫外卖,无聊的时候只会上网,我喝着经过几十道过滤工序的纯净水,享受着从超市买来的蜂蜜,品味着带着精致包装的零食……我从不考虑这些和大自然有什么关系。我害怕毛毛虫,讨厌牛粪的味道,我不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我没有见过小麦是如何变成面粉的,我没有砍过柴,没有挖过土豆,没有翻过蚯蚓,没有放过羊,没有喂过猪,我见到蜜蜂就躲得远远的,见到老鼠一定会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儿》才知道火龙果原来是那样长的……我必然离不开大自然,却也好像并没有和大自然有多亲近;我生在地球上,却好像并没有在地球上独自生存的能力。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个缺口。我们听了太多课,学了太多书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从真正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一个孩子要是自己开挖出铁矿石来,自己熔炼它们,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从书本上找出来,然后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个孩子则一方面在冶金学院里听讲冶炼的技术课,一方面收到他父亲给他的一把洛杰斯牌子的折刀,——试想过一个月之后,哪一个孩子进步得更快?又是哪一个孩子会给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学李浩老师在讲到他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时提到过“不作不食”这个观点。他说“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80后、90后的学生视‘张口吃饭,伸手穿衣’为天经地义,不会明白不作不食这样浅显的道理,故对不劳而获的批评也没有反思。从通过体力上的`劳作以养活生命、强身健体、躬行实践,到通过脑力上的劳作以开发心智、锤炼思维、缜密思想。劳动的好处不言而喻,劳动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这些本该是幼儿园就要知道的常识,现在则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学生补课。”

面对新闻报道不太接地气儿的现象,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也曾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强调“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美食、名誉、利益、地位、金钱……我们的生活似乎太复杂了,梭罗说“甚至连吃饭也一般只不过是吃一顿饭的比喻”。的确,是不是我们现在复杂的生活也已经是生活本来面目的一种比喻了?我们如此卖力,如此拼搏,如此奋斗,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路上有点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闭上眼睛,转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样,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认清方向,不要迷路。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七

初读《瓦尔登湖》是因为海子喜欢这本书,可是当时稚气尚存的我看不懂书中枯燥晦涩的典故。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再次捧起此书细致浏览,才略懂其中的些许真谛。

本书是一八四五到一八四七年梭罗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记录。书中将大量的人文、地理、历史以及动物学知识融入到优美的文字中,精致的语言散发着浓浓的人生哲理,让我们感受良多。

梭罗的文字如泉水般清冽,将山水与心灵契合。读他的故事时我们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仿若我们也在湖畔休憩,在田间劳作,和他一起感受那鸟语花香。

哈丁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一本圣书。

梭罗说:“不要给我爱,不要给我钱,不要给我荣誉,给我真实就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八

中学时就读过这本书,隔了20年再读一遍,自然又有新的收获。没有地方比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了,我想。天堂本来是以神话开头的,这一畔湖水却让它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于是瓦尔登湖流出的水成为字里行间不时闪现的灵光,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忍耐了一个世纪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从海明威的笔下开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确是消融在梭罗的笔迹里。《吠陀经》里说道,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

那么瓦尔登湖晶莹的湖水里反映的必将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缓缓照上我苍白却又渴望光亮的脸庞。

徐志摩曾说“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就远似一天。”于是他“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可梭罗却在闲暇之余,不忘着将林间吹入常醒的清风带回世间,他将与山水的心契与领会,与读他故事的人以心换心。他用心在讲一个故事,作为永久精神栖息的场所,在他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停留与守侯。在他的故事面前——如在澄明的瓦尔登湖面前,我们坦荡如赤子。用裸体的灵魂接受着最彻底的洗礼,我想我的脸色一定带着特殊的红润,我的嘴角一定挂着神秘的笑容,是的,我感动着,却不是受惑于寺庙残余的灵光,而是感动于它纤尘不染的低诉,感动于它虔诚中神圣的美丽。巴乌斯托夫斯基回忆自己谈到的优美的诗篇,总恨不得将书页对着阳光照一照,想察觉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而我也不止一次地想从这故事里挖掘出那常读常新的理由,以至我常常怀疑它真实的存在——这种精神是无法比拟的。

一干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只有一个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让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那就且容我在这罪恶枝桠的留白间体会人间有味,容我在这湖波光里,一如玲珑的水珠,对自然抱有一颗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梭罗说,他深信,没有人会强行去穿尺寸不适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应是最好的需求。

坐在城市的水泥房中,身边没有湖,心中有足矣。梭罗不是也离开瓦尔登湖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