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丰碑课文原文 丰碑课文心得体会(优质11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丰碑课文原文篇一
小说《丰碑》是一部让我深感震撼的作品,该作品以真实、详实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创立到胜利的历程,让我了解到了中国军人的英雄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于军人的辛勤努力和高尚情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敬仰和尊重他们。
第二段:军人的辛勤努力。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种种艰辛,向读者展现了军人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他们不畏艰险,不惧疲劳,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无论是在战斗中的钢铁战车,还是冒险深入敌后的突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人们都没有怕困难的心理,只顾着拼尽全力完成任务。这种精神正是中国军人奋力拼搏的真实写照。
第三段:军人的高尚情怀。
小说中,作者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高尚情怀。从邱少云在暗处严密监视敌人,到兰锁轲无私贡献身体,再到周忠信默默付出,中国军人们的高尚情操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他们是无比坚定的信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无私,且舍己为人,坚守原则。他们的行动让我感到敬佩,也让我思考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第四段:军人的自我奉献。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军人们主动请缨冲在第一线,将自己放在最危险的位置,来获得胜利。这种自我牺牲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军人们毫不犹豫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这种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
第五段:总结。
读完《丰碑》,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军人的辛勤努力和高尚情怀。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低调付出的群体,在默默无闻的背后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中国军人的丰碑。同时,我也深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努力和奉献还远远不够,应当汲取军人们的精神力量,更加勤奋向上,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丰碑课文原文篇二
翻开语文练习册,我的目光被一篇名叫《丰碑》的文章所吸引。
文章写的是关于一位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部队在云中山里艰难地走着。当时环境恶劣,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分给了其他的战士,而自己却饱受严寒。最终,依靠在一棵树干旁牺牲了―他被飞雪覆盖了,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队袄服的分配,怎么可能活活被冻死呢?难道他不知道冷吗?难道他不知道自己拿一件棉衣穿在身上吗?身为军需处长,他时刻想到的是让战士们穿暖和,让战士们安全地过雪山,取得长征的胜利。他一心为公,一心为他人着想。他把生的机会带给战士,把死的危险留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革命前辈呀!想着,想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它是那么的感人,寄托了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他的精神犹如丰碑一样高大。我的心灵被深深的感动了。
丰碑课文原文篇三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在教学《丰碑》一课时,老师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什么高尚品质?”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空间,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又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空间,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又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又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丰碑课文原文篇四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许多新课程新教材被引入到中小学教学中。其中,作为“伟大的丰碑”九年级语文教材备受关注。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瑰宝和人文精神,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丰碑》这本课文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课文中的深刻思考所震撼。在这本教材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带我们思考生活中的伦理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特别是《羊的天空》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述一个羊妈妈对孩子的守护,以及两只小羊智慧的表现,启发我对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这些课文帮助我了解到,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应当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关爱和呵护。
其次,这本教材给了我对历史文化的新认识。在学习《红灯记》一课时,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曲艺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渊源。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四川平民百姓的生活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通过这些文字,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也进一步意识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之处。
第三,这本教材培养了我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国王与乞丐》一课时,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世俗的故事,通过比较国王和乞丐的命运,以及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唤起了我对社会不公平的思考。这让我明白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除了个体努力和天赋外,还与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公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这本教材还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欲望。在学习《谁在牵你的手》一课时,作者通过三个角色的心理独白,揭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这让我明白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样的,通过倾听他人的心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彼此。同时,我也会被激发去写作,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与读者分享。
最后,这本教材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通过学习这本课文,我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阅读文化经典,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更加坚定地走在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这本教材还开启了我的思维,将我引向了更加广阔的知识和思考的空间。
总之,通过对《丰碑》这本课文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和文化的窗户,也开启了我的思维和想象的大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以这本教材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实践其中的思想和理念,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助力。同时,我也相信这本教材将对未来的无数学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伟大里程碑。
丰碑课文原文篇五
《丰碑》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4篇选读课文,它对应于第四组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同属于“可歌可泣的事,令人震撼的情”这一主题。
从题目上来看,它跟《金色的鱼钩》、《桥》这两篇课文相似,都是用了比喻、象征手法。“丰碑”本义指高大的石碑,这里当然象征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忠于职守的高大精神。巍巍丰碑,让人心里肃然起敬。
读完《丰碑》,自然地联想到前面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革命故事。《金色的鱼钩》一文,写的是红军老班长过草地时悉心照顾三个小战士,最后牺牲的事,赞扬的是红军老班长舍己为人、忠诚革命的崇高品质;而本文写的是红军爬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因衣着单薄而冻死的事情,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利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显然是《丰碑》在前,《金色的鱼钩》在后。
作者对环境、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以读来画面感很强。读的时候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有“行军图”、“让马图”、“冻僵图”、“发怒图”、“敬礼图”等等。尤其是“冻僵图”和“敬礼图”,当我掩卷闭目,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和将军庄重的军礼总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想:这应是全文最感人的画面了!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故事的情节,去细细品味这些画面吧: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等我读到下文,明白了老战士的身份是“军需处长”的时候,我起初是吃惊,然后是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试想:作为掌管部队衣物、军粮的“军需处长”,他是最有机会第一个吃饱、穿暖的啊!可事实呢?他的棉衣呢?让我进行合理的推想吧:可能是他发现一个衣着单薄的小战士在风雪中瑟瑟发抖,于是他脱下了自己的棉衣披在小战士身上;可能是他看到担架上冻得蜷缩成一团的伤病员,于是他脱下了自己的棉衣盖在他身上;也可能是他遇到一个衣着单薄的老战士,他脱下身上的棉衣塞到他手上……那么,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出于对小战士的怜爱?是出于对伤病员的关怀?是出于对老战士的关心?还是出于职责的使然?我看,都有可能!然而,在这冰天雪地中让出棉衣,就意味着把生的希望也让给了别人啊!难道他不明白吗?当然不可能!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他比谁都清楚棉衣的重要性。想到这里,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的精神在我心里顿时高大起来!
然再细读之后,又有新的发现:那“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的神态似乎违反了常理。一个冻僵之人,他的神态应该是痛苦才对,怎么会是“镇定、安详”的呢?联系他让棉衣的行为,我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断想:他是义不容辞地让,他是毫不犹豫地让,他是无怨无悔地让!他在让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在让之后更是从容淡定地面对死亡。可以想象,他死前心如止水、无牵无挂,不然脸上不会“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但他死前真的心如止水、无牵无挂吗?一个正常的人,就算他能不惧生死,但在临死前能不想念父母,能不想念妻儿吗?一定有一种超越亲情、超越爱情的情感或精神使他轻轻提起,又轻轻放下了。或许,这是一种对战友的爱;或许,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慈悲;也或许,这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想到这里,那“镇定安详”的“塑像”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简直成了一尊宝相庄严的佛像了!
在后来的细读中,我又发现那“无法辨认他的面目”跟“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似乎是矛盾的。既然无法辨认,又何以看出呢?最后还是一个标点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那就是“安详”后面的那个冒号。原来“看”到的神态,是源于看到军需处长动作后的猜想。他死前还抽着烟,似乎没意识到死亡的来临。他真的没准备吗?当然不是,在他让出棉衣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面对老战士的牺牲,将军非常生气,这可以从“严峻”、“抽动”、“吼道”、“红着眼睛”、“发怒的豹子”、“十分可怕”、“抖动”这些词语中看出来。描写人物愤怒的情景在《桥》这一课也出现过,如老汉“揪”、“吼道”、“凶得像只豹子”。但在本文,笔墨更浓了,作者对将军愤怒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几乎达到了极致,似乎云中山都要害怕得抖三抖。将军显然是认为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职责,没有给老战士发棉衣,所以才导致老战士的牺牲。这可以从他的两次话中看出来:“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从“叫来”到“跑步过来”明显感受到将军的怒火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军需处长被叫来,说不定如发怒的豹子般的将军会把他撕成碎片。这是本文的高潮部分,连我这个读者都感到了可怕,心中还隐隐替军需处长担心起来。
可一向纪律严明的红军战士面对将军的咆哮却无动于衷。你看“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怎么回事?“没有人回答”是因为他们内心早已悲痛得无以复加?还是不忍心把这个事实告诉将军?或许都有吧!“没有人走开”是因为他们知道眼前这个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面对盛怒的将军,终于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虽说是“小声”,但在这里却无疑是一声响雷,使将军如遭电击。太出人意料了,不仅将军没想到,作为读者的我也没想到。这个被将军认为是失职,要被将军狠狠治罪的军需处长竟然就是眼前因衣服“单薄破旧”而“冻僵”的老战士。然而,读者也不会因为将军的误会对他产生不满,相反,将军的暴怒不正是他爱兵的体现吗?联系先前他让马给伤病员的行为,让我们对将军也充满了敬意。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将军愣住了”,他“愣住”,是因为他没想到这个冻死的老战士竟然是掌管衣物的军需处长。情势突然逆转,所以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个“久久”让将军想起了很多,也想明白了很多。他肯定想到是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别的战友才冻死了。他还肯定想到自己刚才对军需处长的误解。他甚至还想起了军需处长以前的种种事迹……因此,他愧疚,他感动,他悲痛,所以他“眼睛湿润了”。为了缓解心中强大的悲痛,为了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他需要“深深”吸一口气。又因为心中升腾的对军需处长的无限敬佩与失去爱将的沉痛心情,所以他是“缓缓”地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这军礼重逾千斤啊!此时,军需处长的生命已化成了一座丰碑屹立在将军的心里。这里,“久久”、“深深”、“缓缓”这些叠词的运用对渲染气氛,对表达将军震惊、愧疚、沉痛、感动、敬佩的复杂心情起了加深情感的作用。读到这里,我的心底也有一种感动、一种悲伤、一种敬佩慢慢地溢上来。此时,我就是“将军”,“将军”就是我。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预示着环境更加恶劣了。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将军的“大步走”与战士们“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以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反问。之前,在文中第二段,将军还担忧“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为何在环境更加恶劣的情况下,他们反而坚定了信心呢?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舍己利人的精神与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鼓舞了将士们。将军的“大步走”,是因为看到了这支队伍的希望。战士们的脚步“坚定”,是因为军需处长的牺牲鞭策了他们。在“坚定”前面加了“沉重”,写得真实,可见作者用词的谨慎与准确。因为“沉重”既有战士们失去军需处长的内心沉重,也有因身体疲惫而显脚步沉重的意思。“无数”则告诉我们受鼓舞的人数之多。这就是“丰碑”的强大精神推动力。军需处长用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在上至将军,下至士兵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使将士们都受到了鼓舞。其实,在长征中,又岂止是这一座丰碑?回顾一个个长征故事,都有军需处长的影子在里面。正是在这一座座丰碑的指引和鼓舞下,红军最终战胜了艰难险阻,直至长征的胜利。因此,课文最后一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就暗示着长征胜利与丰碑的因果关系。这里,作者用了反问句来加强语势,表达了对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的强烈肯定。同时,照应前文第二段的“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字面上看,是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丰碑。这是暗喻,从外形上来形容的。但军需处长坐着的身体又何以谈得上“丰”呢?真正“丰”起来的是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的精神,那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晶莹”似乎是说覆盖在身上的雪圣洁剔透,其实是暗指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如白雪般高尚圣洁。
读罢全文,我不禁泪流满面。这篇课文为什么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呢?我深深地思考着。细细想来,要说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共14个自然段,作者却只在第7和第13两个自然段轻描淡写地写了一下军需处长冻僵的形象。相反,作者却浓墨重彩地侧面描写了将军。这不是弄反了吗?细想之下,其实不然。军需处长被冻僵了,他已无法说话,作者用精练的语言来描写他神态衣着是比较恰当的,让读者产生了无尽的想象。而重点描写将军的暴怒,使读者的心随着将军一起对军需处长产生了强烈不满。而后,军需处长身份的揭晓出人意料,随着将军庄重的军礼,大家一下子对军需处长产生了无比的敬意与深深的感动。这里,前面将军的狂怒与后面他的默默敬礼形成了非常强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张力,深深地感染了读者。这种感觉,在读《桥》的时候也曾出现。
后来,师父在点评《丰碑》一课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这就是作者有意制造的巨大“落差”引起了我们读者强烈的震撼。这里有三个“落差”:
第一个“落差”是情感的“落差”,也是三个“落差”中最大的一个“落差”。这种巨大的情感落差集中体现在将军由生气到发怒到暴跳如雷又突然戛然而止,所以“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就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巨大意外。《丰碑》是一篇小小说,而小说最注重的是它的叙事技巧和方式。作者李本深是个中高手,他先把读者的心给吊起来,跟着将军一块生气,一块发怒,一块暴跳如雷,然后突然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就像相声里的“抖包袱”,这个时候我们感到怎样?就是震撼。为什么给人震撼,它既有形象和情景这个因素在里面,但是在这里主要靠它的叙事技巧。
第二个“落差”是期待的“落差”——“最不应该冻死的竟然冻死了!”读者会有个预期,他是军需处长,棉衣是他发的,他最有条件穿上棉衣,最有可能不被冻死,这是正常的预期。但进入小说后,“最不应该冻死的竟然冻死了”,是一个巨大的落差,这个落差同样让人震撼。冻死的难道仅仅是军需处长吗?当然不是,前文中“装备很差”已经点明,很多战士会被冻死,也是丰碑,但不是“晶莹”的丰碑。所以,他要选“最不应该被冻死的人被冻死了”,这是作者典型选材的高明处。因为军需处长被冻死了,是最震撼的。
第三个“落差”是常理的“落差”——“冻僵了,脸上的神态竟然十分镇定,十分安详!”按常理,军需处长衣着“单薄破旧”,在这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冻死了,脸上的表情应该是痛苦,是绝望才正常,而他竟然是“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这平静的表面引起读者内心多大的波澜啊!这镇定安详的神态背后折射出一个军需处长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在成全他人与保全自己的抉择中的那种淡然与坦然。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做到了也不一定有这样镇定的表情,这也是一个“落差”。
正是这三个“落差”才使这篇课文产生了那么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让我们读者有那么强的震撼!或许,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
丰碑课文原文篇六
我含着热泪再一次阅读《丰碑》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感情依旧是第一次阅读时那样的激动。我被军需处长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打动了,这篇文章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丰碑》一文讲述的是在艰难的两万五千里征中,一位军需处长为了给军队节约棉衣,被可恶的大风雪活活冻死的`感人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像那位将军一样愣住了,一位掌管全军吃穿的军需处长完全可以给自己先发棉衣。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想到得是在茫茫的冰天雪地中的前进的战友们!
由军需处长,我想到一些身居要职地位显赫的国家机关人员,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他们却敢以身试法。使国家和人民受到巨大损失。
让我们向军需处长致敬,希望社会多一些像这样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丰碑课文原文篇七
课文丰碑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的教材,涵盖了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在学习中,我对其中的文学名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在我看来,课文丰碑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我心中浮现出的一座丰碑,是功以不息的中国文学精神与智慧的象征。
二、背后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数千年来,文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文丰碑所包含的作品,就是历史长河中文学瑰宝的一部分。从《孔子》到《诗经》、《论语》、《红楼梦》,这些作品见证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变迁,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课文丰碑所选取的文学经典,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深思熟虑的。这些作品既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才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例如,在《论语》中,我们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也体味到了古代士人的风范;而《红楼梦》则以其繁复的情节和多重意境,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深邃和博大。
课文丰碑中的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给了我启发,更在思想上开拓了我的视野。例如《孔子》中的“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等思想理念,让我明白到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责任;《红楼梦》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经典语句,让我明白到生命的短暂和价值。这些深入人心的思想和哲理,让我在犹豫困惑时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激励我在学习和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
课文丰碑是一座丰富而庄严的精神丰碑。在学习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我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被文学作品所激励。课文丰碑中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学的辉煌历史,也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我不仅提高了文学素养,也培养了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课文丰碑教会了我如何思考人生、如何面对挑战,给了我深厚的精神力量。
总之,课文丰碑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的教材,它集中展示了中国文学的精髓,也激发了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在学习中,这本书不仅赋予了我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还成为我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和支撑。我将继续学习、品味、传承中国文学的精华,将课文丰碑的精神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传播尽一份力。
丰碑课文原文篇八
《丰碑》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军需处长,为了他人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自己却被埋没在无声的雪花中,变成一座晶莹的丰碑的感人故事。
《丰碑》描述了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然而严寒好似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途中将军发现行军的速度放慢了,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这时警卫过来告诉他:“前面死了一个人……”将军走到那个人面前,看到了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着树干,那么镇定,那么自然,好似一尊塑像,于是将军便叫人去喊军需处长,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他深深呼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英雄,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正是有了像军需处长这样舍己为人的优秀战士,我们才会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一座晶莹、伟大无私的丰碑。
丰碑课文原文篇九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文本分析。
《丰碑》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4篇选读课文,它对应于第四组课文——《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同属于“可歌可泣的事,令人震撼的情”这一主题。
从题目上来看,它跟《金色的鱼钩》、《桥》这两篇课文相似,都是用了比喻、象征手法。“丰碑”本义指高大的石碑,这里当然象征军需处长那种舍己利人、忠于职守的高大精神。巍巍丰碑,让人心里肃然起敬。
读完《丰碑》,自然地联想到前面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革命故事。《金色的鱼钩》一文,写的是红军老班长过草地时悉心照顾三个小战士,最后牺牲的‘事,赞扬的是红军老班长舍己为人、忠诚革命的崇高品质;而本文写的是红军爬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因衣着单薄而冻死的事情,赞扬的是军需处长舍己利人、克己奉公的崇高品质。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显然是《丰碑》在前,《金色的鱼钩》在后。
作者对环境、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以读来画面感很强。读的时候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有“行军图”、“让马图”、“冻僵图”、“发怒图”、“敬礼图”等等。尤其是“冻僵图”和“敬礼图”,当我掩卷闭目,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和将军庄重的军礼总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我想:这应是全文最感人的画面了!
碑文。
军需处长丰碑颂文:
漫漫征路,巍巍雪山,猎猎风暴,辘辘饥寒。
军需处长,管物管钱,衣物紧缺,粮秣艰难。
口粮送人,不舍己餐,寒衣送人,不留己穿。
野菜果腹,单衣御寒,冷饥罹难,无私泰然。
如此军队,如此党员,赢得日月,换了新天!
青岛刘世江。
丰碑课文原文篇十
前几天,我们学了《丰碑》一课,令我难忘。这篇文章写了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个在军队里管生活用品、物资的军需处长竟然因为没有棉衣穿而被活活冻死在高山上的故事。第一次读《丰碑》时,我没有读懂其中的道理。当我再次读《丰碑》时,却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打动。军需处长不愧拥有“丰碑”这个称号。
他是管棉衣的,他完全可以给自己发一件甚至几件棉服。可是他却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别的战士,自己却只穿了一身单衣服,为了战士们能够暖和,自己却被活活冻死。他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落泪、使我震撼。长征途中,红军历经多少磨难、艰难险阻,各种物品及其缺乏的情况下,如同军需处长一样的人很多很多,他们为了大家而不惜牺牲自己,他们为我们后代人树立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丰碑,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拿自己和军需处长相比,我感觉自己很渺小,平时什么好的东西都要属于自己,而不去分享给别人。
还不懂得关爱身边的人,任性还总是埋怨爸爸妈妈对我的严格教育。我感到非常惭愧。我已经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了,更应该懂得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就是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以后,我要知道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不自私自利、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好好做人,继承军需处长和军需处长一样的革命前辈光荣的革命气节和精神。
丰碑课文原文篇十一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有一个人被冻死了”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