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直面苦难周国平散文(实用11篇)

时间: 2025-03-14 05:56:44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直面苦难周国平散文篇一

人生既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勇气面对。苦难有非凡的意义,生命有崛起的尊严。面对厄运,海伦·凯勒战胜了心灵的漫漫长夜,贝多芬奏响了铿锵的命运交响曲,霍金撩开了时间黑洞背后的科学奥妙。这一切都源自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它等待我的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了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虽然无法用双脚行走,但他的思想却“走”的很远。21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从“地坛”出发的一名为“写作号”的生命之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了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磨难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身体,但不能打垮人的意志;只要你找寻到抚平生命伤痕的港湾,为自己折一只摆渡生命的航船。

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桑蒂亚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马上就要天黑了。”他说。“一会儿我要看见哈瓦那的灯火了。如果我往东走的更远,我会看见从新海滩上射出来的灯光。”老渔夫一次有一次的发起挑战,超越任何艰难险阻,他是个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敬重。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勇敢顽强的以一颗自信的心去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谬误据真理只有一步之遥,失败离成功也只有一步之差。有时放弃体现的不是离成功的距离,而是意志的体现。1950年,佛洛伦斯·查德威克因成为第一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而闻名于世。两年后,她从卡德林那岛出发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滩,梦想再创造一项前无古人的记录。但是在游了漫长的16个小时之后,她放弃了。只因为她看不到海岸,其实她离成功很近,只有一公里。仅仅因为当时失去了斗志,她就放弃了一次梦想实现的机会。

苦难可以早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苦难限制了人的视野,压抑了人的个性与梦想,但卑微的人在强大的苦难前去表现了一种坚忍和顽强,表现了一种生命的倔强。唯有敢于直面人生的苦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直面苦难周国平散文篇二

著名作家张海迪在5岁时患上了脊髓病,并高位截瘫。为此,她没有机会进入校园,但她并没有因此萎靡不振,而是发奋学习,以惊人的毅力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并自学了多门外语。1983年,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xx年,她又当选中国残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她的事迹是感人的,她能忍着病痛的折磨,在生活中不断拼搏、不断进取,这源于她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源于她直面苦难的精神。

还有19世纪美国的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幼年因意外疾病而引致失明和失聪,后来经过自己的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学会了说话,开始了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凭借着他坚定的意志,在随后的几年,她写就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著作又激励了多少人珍惜生命、勇敢的面对挫折啊!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一些苦难。苦难通常会使人难过,但苦难的存在对人也是一种激励,天底下是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的。在生活中,唯有直面苦难,才能懂得人生,使自己拥有更坚定的意志,使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不退缩。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而且都牵涉到生命意义的评价”。

众所周知,幸运是人们所期待的东西,幸运使人愉悦,但事实表明,苦难也能使人坚强,对于强者,苦难往往会转变成一种幸运;对于弱者,苦难则会使其一蹶不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直面苦难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苦难的价值。苦难,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经历苦难,会使你对人生拥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见,苦难往往是经历幸福所必须的。另一方面,经历了困难的洗礼,你会变得更为自信,因为你自己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勇敢地战胜了挫折。其次,要勇于接受苦难,这就要明确苦难同时也丰富了人生阅历,提升了灵魂的高度,一个真真正正有灵魂的人是一定会接受苦难的,并在苦难中不断提升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实践证明,难并不可怕,只要你敢于直面苦难,胜利便非你莫属。

直面苦难周国平散文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的精彩片断,理清小说梗概。

2、交流《童年》一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从中受到启发,珍惜生活。

3、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通过精彩片段的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如何从作品中感悟到小主人公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经历。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作品简介】。

2、作家高尔基简介:(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前苏联社会文学的创造者。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高尔基出生在俄国中部尼日尼诺夫罗德的一个细木工家庭里,四岁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他从小就受到苦难生活的折磨,只读过两年小学,十一岁走入“人间”。在社会的底层,他当过学徒,拣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作品《童年》简介:《童年》是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童年》是第一部,最初发表于1913年,内容涵盖阿廖沙3岁至10岁(即1871—1878年)的童年生活。

了生活的信念,并培养起高尔基对文学的深厚感情。可以说,外祖母是高尔基文学生涯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年和少年的生活。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该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

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回答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的„„”于是,在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他著名的长篇小说《童年》。

【板块二:独学】。

学习方法指导:对照导学案,结合教材,组内分工完成。

1、《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

2、《童年》讲述的是()(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

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的人,经常毒打。

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对谁都很忍。

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正直的老工人(),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事情”。

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8、《童年》阅读训练。

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1)请概括选文的内容。我开始学会挣钱补贴家用,和外祖母相依为命。

(2)文中的“外祖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她对。

苦的生活。

(3)你从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什么启示?即使是在逆境里,也要坚强地面对一切挫。

折,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乐观地看待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板块三:互学】。

1、对子之间互相检查1—6题,合作探究第7—8小题。

2、群学。

(1)谈谈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

力量。

(2)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

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

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板块四:评学】。

1、看看我的精彩展示。

2、学习收获小结。

直面苦难周国平散文篇四

挫折伴随人的一生,一时的失败可能会打击到自己,并不能这样就放弃自己。我的数学能力比较好,但在计算这一方面特别弱,面对一张试卷的计算题,心中就不得安定。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参加了校方组织的数学计算竞赛,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计算竞赛需要写一张全是计算题的卷子,一眼望去,像一群黑蚂蚁。这足足有一百来题!对于计算能力较弱的我,在此时心中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对参加竞赛的决定后悔了。

正当我深感无力时,无数的神之笔已经开始飞舞,落笔之声尤为清脆,流畅。面对众神威严的场面,我的内心最终平静下来,缓慢的打开自己手中的笔,踏上了征途。

历经两个小时本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