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优质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一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读启发、谈话法、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亮点:
待改进之处: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二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教具:多媒体、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背景:南北朝时,政治黑暗。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隐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文体知识介绍:《与朱元思书》从应用范围和标题形式看,属于书信;从文章内容看,属于游记;从语言特点看,属于骈文。骈文主要特点:句式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则注重藻饰和用典。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读文并疏通文字:(略)[关键词会解释,重点句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结构内容的安排。
(一)问题导学:
1、文中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从哪些方面对这一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选一人朗读课文,组员边听边思考答案,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指定发言人展示小组意见,别组点评。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读第二段,体会富春江的奇丽多姿,体会多层次写景方法。
(一)问题导学:
4、由上可知,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在组长指导下探究,先各自默读独自思考,然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在组内讨论,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分组按序展示探究结果,找5个组在黑板上展示,其余在座位上完成,别组点评。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听一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探讨下边问题。
(一)问题导学:
1、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2、赏析下面两句。
(1)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听朗读探究结果,讨论形成共识。(提示:注意对两句进行比较来分析。)
(三)交流展示:
分组展示探究结果,别组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理解了文章结构内容,学会了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等写景方法,作者写作本文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六、达标检测(60分
1、填空(10分:
(1)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 之美。
(2)富春江的 水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春江的 山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题。(20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富春江水什么特点?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三
学生自主诵读课文,给生字标音,找出难点,自查教辅参考书,了解作者简介。
二、教师示范朗读。
三、请个别学生诵读,而后集体诵读课文。
四、教师提供问题或任务进行导读,点拨课文:
1、课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议论语句。
答:第一段总写奇特山水。第二段写异水。第三段写奇山。议论语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其他皆为描景句。
2、水“异”在哪里?山“奇”在哪里?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一一找出例句。
答:水“异”在水清、水急。其中,“急湍甚箭,孟浪若奔”运用对比、比喻、夸张。山“奇”在动静和谐、洗涤心灵。其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运用夸张、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对偶。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当堂笔译。教师巡视。不懂的地方,学生个别举手发问,教师个别辅导。
4、请个别学生念译文,与他人交流,师生一起点评。教师念《教参》所提供的译文,让学生比较、参考。
5、问题: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向往、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鄙弃功名利禄,厌倦官场政务。
6、教师板书(略),帮助学生逐层背诵,既省力又有条理。
7、10分钟抽查一次背诵情况,直到下课。
8、作业:
(1)明天默写,课外把课文背熟。
(2)给《五柳先生传》的生字标音,抄写注释1遍。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艺文类聚》。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二、解释加点的字。
1、风烟俱净:都消散干净。
2、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顺、随。
4、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5、一百许里:表约数,相当于左右。
6、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7、水皆缥碧:青白色。
8、直视无碍:阻碍。
9、急湍甚箭:急流的水;甚于、超过。
10、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12、负势竞上:凭借。
13、互相轩邈:轩,高,这里是向高处伸展;邈,远,这里是向远处伸展。
14、泠泠作响:形容水声的清越。
15、好鸟相鸣:互相鸣叫。
16、嘤嘤成韵:和谐声音。
17、蝉则千转不穷:表示多;穷尽。
18、鸢飞戾天者:到天上;戾,至。
19、望峰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20、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
21、窥欲忘反:流连忘返;。
22、横柯上蔽:树枝。
23、在昼犹昏:白天;好像。
24、疏条交映:互相掩映。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全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江两岸的山上,全都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6、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7、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五、简答。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沿岸的奇山异水,在对山水景物描写中表达了热爱美好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
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作者自然地流露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表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关于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时空阅读网范文逐一注音、解释。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
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思考: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深入探求: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积累:
1、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
上,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还快。省略句,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四
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1、导入新课。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4、回味迁移。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五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由赏景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培养诵读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1课时。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很多,同学们前个学期还学习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文中给大家描绘了山峰、河流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又是如何来介绍富春江的秀美景色的。
缥轩邈泠泠嘤嘤鸢戾纶柯。
1、朗读:听录音,注意停顿、语气、重音。生齐读。
2、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补充注释: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百叫无绝:断。
急湍甚箭:超过,胜过。
猛浪若奔:奔马。
泉水激石:冲击。
1、请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结构上有何特点?
3、本文主要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文,二、三段分别写异水和奇山。
3、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沿岸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可以看出。
5、语言优美,一骈为主,骈散结合,讲究声律、对仗。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背起行囊,去饱览祖国的旖旎风光。
比较《与朱元思书》与《三峡》的异同。(提示:可以从写作目的、表达方式、文章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六
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1、导入新课。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4、回味迁移。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七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文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1、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正确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一课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写山水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山水的美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不容易记住的字写在黑板上。 明确: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窥(kui)
明确:喜爱、赞美、陶醉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教师释:奔、轩、邈、东西、好鸟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请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语言,你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结构,你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分写水之美,第三段分写山之美,先总后分,脉络清晰,严谨完整。
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幻灯图片所述的场景或者自己经历的趣事。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
21与朱元思书
吴 均
异水清、急
景 天下独绝
奇山高峻、树密、景美
情 向往大自然 鄙弃功名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八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读、研讨。
教学手段: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文章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一.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十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一课时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十一
缥碧( ) 急湍( )。
轩邈( ) 泠泠作响( )。
嘤嘤成韵( )。
鸢飞戾天( )( )。
横柯上蔽( )。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天下独绝 ________。
2.猛浪若奔 ________。
3.皆生寒树 ________。
4.争高直指 ________。
三、填空。
1.本文描写的是________景,作者是___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用原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
(2)游鱼细石,________。
(3)________,泠泠作响。
(4)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
(5)________,望峰息心;
(6)经纶世务者,________。
四、简答题。
1.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
2.“直视无碍”“千百成峰”各写的是什么物?什么景?
答: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
1.独一无二。
2.奔跑的马。
3.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的树。
4.笔直地向上。
三、
1.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之景。
南朝 吴均。
2.
(1)天山共色。
(2)直视无碍。
(3)泉水激石。
(4)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
(6)窥谷忘返。
四、
1.总起 奇山异水。
2.水之清澈 山之高峻。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十二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物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以写景为主,借写景来抒发作者的人生情趣,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但对于写景的技法文章的内涵,学生不会自主分析学习鉴赏,这是学生的难点;还有朗读,学生能齐读、自由读,但不会有感情的朗读,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重视朗读训练,进一步培养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注释和资料,读准字音,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并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通过教师点拨。讨论及学生自读,试读,有感情读等方式,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次描绘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文言词汇;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次描绘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十三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
(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奔。
(4)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文档为doc格式。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十五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由赏景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培养诵读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1课时。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很多,同学们前个学期还学习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文中给大家描绘了山峰、河流的美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又是如何来介绍富春江的秀美景色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识记生字
缥 轩邈 泠泠 嘤嘤 鸢 戾 纶 柯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听录音,注意停顿、语气、重音。生齐读。
2、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补充注释: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百叫无绝:断。
急湍甚箭:超过,胜过。
猛浪若奔:奔马。
泉水激石:冲击。
四、探究学习
1、请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结构上有何特点?
3、本文主要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文,二、三段分别写异水和奇山。
3、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沿岸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可以看出。
5、语言优美,一骈为主,骈散结合,讲究声律、对仗。
五、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背起行囊,去饱览祖国的旖旎风光。
六、布置作业
比较《与朱元思书》与《三峡》的异同。(提示:可以从写作目的、表达方式、文章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水清:水皆缥碧、直视无碍
异水: 爱慕自然
奇山异水 :(总写 )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分写) 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奇山: 志趣高远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及板书篇十六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 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3、 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1、 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一课时
投影仪
1、 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 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 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 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1、 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 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 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 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 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 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1、 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
2、 积累文言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