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最新爱莲说读后感(大全8篇)

时间: 2025-04-06 22:28:48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读后感篇一

提到莲花,我们马上就会吟诵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是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里的千古佳句。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并在府里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爱莲池名震遐尔。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作者先写陶渊明独爱菊花,后写自唐朝以来,大众都非常喜欢牡丹,为后面对莲花的喜爱作铺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者在这里明写莲,暗喻人。实写莲花品性,暗喻君子不为世俗所染。洁净如玉,净水濯洗,毫无媚态,卓然于天地之间。

作者以浓墨重彩描写了莲的气度和节操,其实是借莲的高洁暗喻自己要在这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既不要陶渊明的避世终老,更不要大众艳羡的富贵(牡丹),这也是他对自己做人为官的总结:即使官场黑暗,我也要像莲花一样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最后,作者对“爱”做出了评价:“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当今世上隐士者少,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而如我这般追求纯净高洁,不被世俗玷染者有几个呢?作者发出了孤掌难鸣,鲜有志同道合者的感慨。

周敦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曾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王逵拒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为官数年,一直洁身自好,清廉勤勉。莲花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正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爱莲说读后感篇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千古名句已经是家喻户晓,它一般用来比喻一些不受不良影响的,意志坚定的人。可大家又是否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呢?其实这句话出自明朝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品味这篇著作吧!

《爱莲说》的作者以莲花自喻,通过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过一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同时也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而在《爱莲说》一文中,也有许多的经典词句,它们也各有各的涵义。如“出淤泥而不染”表示高洁,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表示端庄,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表示正直,刚正;“香远益清”表示美名远播;“亭亭净植”表示高贵,廉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庄重,神圣和清高。这篇文章还以衬托的手法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其中以菊花为正托,牡丹为反托。

我对这篇文章的感觉就是:读着这篇文章时,你会被它那清新的气息所吸引。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回味无穷于它所要表达的莲花之美,当然这种美包括外在的简洁美和内在的高洁美。愿所有的人都能撇弃一切的败坏,像莲花一样高洁,清雅,端庄,正直。

爱莲说读后感篇三

《爱莲说》是一篇仅一百多字的散文。它是北宋著名的大哲学家,周颐敦的笔下之作。文章首先写“水陆草木之花”各有癖好,接着尽情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借它歌颂洁身自好的君子品质。然后将莲花、菊花和牡丹对比,以菊花隐寓隐士,莲花隐寓君子,牡丹隐寓富贵人。作者对赏菊爱莲者表示敬意,对追求富贵利禄的人厌恶。文章把人的品格寓于花卉之中,赞颂了莲花的不同于世俗,表达了作者对崇高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说到这,我想到双休日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正是我们灵城的街日,批发市场自然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和姥姥在这一天准备到丰江批发市场买一些日用品。我们走着我走着,忽然看见一个人正在偷东西,我想: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有人敢偷东西。我正想喊出来,可姥姥把我的嘴捂住,把我拉到另一个地方,训诉道:“这种事情大人都不管,你一个小孩子管什么?”“可是,如果这样的话,不就相当于包庇罪犯,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我毫不示弱。姥姥又换了种语调,说:“你懂什么,那些年轻力壮的都是畏首畏尾,像我们这种老弱病残就不要管了。”“可是……”我还想据理力争。“别说了走吧!”姥姥还没等我说完,就边说边拉我走了。事后,我向公安局门卫叔叔反映这件事情,警察叔叔对我说:“只有大家行动起来,敢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社会才会安定。小朋友,你做的对!我会向领导们反映这种情况。”听了这些话,我才松了一口气。

我多么希望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家庭。如果我周围的人都有莲花那种“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何愁社会不文明?《爱莲说》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

爱莲说读后感篇四

自从学过了《爱莲说》这篇优美的文章后,我感慨万分。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使我沉思了许久。

我渐渐地回忆起小学时期的一点一滴,那轻轻松松、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小学,只有两项需要引起重视的科目——语文和数学。每一节课,老师都讲得又慢又详细,这对于活泼聪明、善于动脑的我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但也正是以为科目的简单和我的疏松,我开始和一些成绩差、贪玩儿的同学混在了一起。久而久之,我的学习开始逐步下降,上课发言的次数也越发的少了。虽然,我早已意识到自己的下降,只是,我忘不了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在当时的我看来,玩耍就是快乐。

结果便一想而知,毕业的成绩十分不理想,我哭了,可是,这充满了失望与愧疚的泪水,却不能洗去我身上的“污泥”。我在这浑浊的泥水中奋力挣扎,试图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但我的“根”早已深深地扎入水底,无论我怎么用力,还是无济于事。

然而,就在我快要绝望之际,一场瓢泼大雨及时地洒向了这里。很快,周围那浑浊的泥水变成了一条清澈的小河,我挺起了胸;雨后,太阳出来了,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我抬起了头。

我迎来了我的中学生活。

爱莲说读后感篇五

宋朝著名的的哲学家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古代散文中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了作者坚贞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志向。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更是有口皆碑,广为传颂。黄庭坚还称周敦颐“人品甚高,兴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下文进一步提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是我们所熟悉的东晋大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文辞赋中,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他优秀的作品中隐喻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他当官还不足三月就辞官归隐。他渴望人人有个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却在百花凋谢的寒秋悄然独放,真可谓是隐逸者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只喜欢菊花,意思是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他那追逐名利的人比起来,确实应该大加赞扬。在哪社会环境下,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

然而,在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因为受到了失败挫折,被一时的黑暗笼罩着,就丧失进取斗志,幻想着有一个能避开这一切的世外桃源,把自己与世界隔绝,这是消极的做法,被动的也不现实,那五一会把自己包围在一个小圈子里,自行其乐,不参与外界活动,一个人如果这样活着,纵然饱食终日,可还有什么意义呢?隐居也许能办到,但避世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的社会,根本不同与那时的环境中。在改革的今天,怎么能遇到问题就退缩,遇到恶势力就隐而退之呢?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居是自私的。

也许有人说,隐居使自己不会与邪恶斗争人,很难想象会不会被邪恶玷污,征服。

洁身胜于隐身。我们身处在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要有顽强的进取精神,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过去和今天时代不一样,时代允许也需要我们只是邪恶,做勇敢于斗争,不怕污身,勇于洁身,有所作为的“弄潮儿”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爱莲说》?这是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的作品,他的这个作品可以说是赞美的莲花中的佼佼者了。里面更是有着千古绝句,予唯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仔细看上去只是有些古风韵味,可细细读来,思绪万千,深意更是颇多。

在没读过《爱莲说》之前,我不是一个不怎么爱花赏花的人。可以说吧,我也算是一个没有情趣的人吧,可是自从读过爱莲说之后,我对于莲花的喜爱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以前的我,真的不怎么喜欢花,我以为花都是那种娇娇弱弱的,一不小心就会把它们玩坏的那种,可后来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看过他巧妙富有韵味的句子之后,我就深深爱上了莲花不可自拔。更爱上了他所描述的,莲花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连话,她不一定是最美丽的花,但一定是最纯净优雅的花。是了,她从淤泥里面长出来,身上却没有一点淤泥,这就好比,她没有与世俗同流合污,鹤立鸡群却又高洁淡雅。让人不得不侧目,深深为莲花身上的气质所感叹。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赞美莲花的句子诗篇如此之多了,因为接触到她的人,都会被她身上的气质所深深折服。她自洁自爱,洁身自好,从不阿谀奉承权贵,正直又表里如一,不拉拢勾结,努力做好一个简单的自己,哪怕自己就身在淤泥污水之中,可却能半点不沾染世俗之气,淡泊名利,端正严肃。她的模样就像一朵高高在上的天山雪莲,美则美矣,可也正是应对了那句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让人可以好好的观赏,却不能把它摘下来在手中把玩。

爱莲说读后感篇六

读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心境蓦然开阔,做人当如白莲,“出淤泥而不染”。

大地广博,物产富饶,因此“水陆草木之花”非常多,其中“可爱者”各有千秋。文章收首句可以让人在脑海里想象出一个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景象。

文章说菊花代表不愿意和世俗同流合污,隐居避世的人,东晋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但是作者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古人有言: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作者希望成为“大隐隐于市”的人。作者把红尘俗世比作淤泥,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作者把莲花作为自己最喜爱的花。比起隐逸者,我更加欣赏周敦颐的见地。

文章说牡丹代表富贵。这个世界可以说特别现实,没有钱寸步难行,饿死都是有可能的。前几年,我在新闻里看到一个新闻说是在寒冷的冬天,几个贫穷人家的孩子被冻死在垃圾箱里。如果他们有钱,就会住在旅馆里了。还有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可见,君子品德高尚,但是没有钱也会沦落到被随意羞辱的地步。但是爱钱可以,不可沉迷。因为科举机制的存在,我猜想那时的世人多追求功名利禄,掉进了钱眼里,把牡丹当成自己最喜爱的花,放在庭院中,日日观赏,见它如见钱。也有少数清明人,独居一小院,吟月赏菊,自得其乐。作者就是其中的清明人。

前几年有个节目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些人在这样的时代还能心藏高远,让人佩服。同时他们的名字也像莲一样“香远益清”了。

作者为官清廉,襟怀淡泊,又文笔卓然,写出这样的好文章,使人敬佩。

爱莲说读后感篇七

世间花卉品种繁多,特点各异。牡丹冠绝群芳,海棠娇艳超凡,水仙雅洁清馨,可宋朝的周敦颐却独钟情于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读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后我才恍然大悟。莲花的外观、精神、修养无一不让我为之动容,无一不让我陷入无尽的感染中。

作者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借以表现出作者自身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封建统治时期,那鸣冤的鼓声不绝于耳,可那些所遇的青天大老爷们却在后堂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数着做案人送来的“白花花”的银子。当今现代,家长掀着大包小包的礼品乐滋滋地叩响老师家门的人也不在少数。

当然,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非是指像刘禹锡那样隐居山林,从此不问世事,这是断然不可取的。如果不问世事,只关心自己,确实也可称为“洁身自好”,可是换一种方式,这就成了自私只在乎自己,而不管他人死活。

“濯清涟而不妖”也并不是指整天穿着麻衣、布鞋这就叫做“不妖”,社会总在进步,人的思想也不能停滞不前,而是指莲花在清澈的水中不断洗濯、涤荡,唯恐蒙受些微不洁的心态,这便很容易使人想起莲花素净雅致,仪态庄重的本质,而并非思想的止步不前。

《爱莲说》这篇文章教会我们要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垫的恶浊世风,要做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这篇文章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宋朝著名的的哲学家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古代。

散文。

中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了作者坚贞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志向。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更是有口皆碑,广为传颂。黄庭坚还称周敦颐“人品甚高,兴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却在百花凋谢的寒秋悄然独放真可谓是隐逸者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只喜欢菊花意思是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他那追逐名利的人比起来,确实应该大加赞扬。在哪社会环境下,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

可还有什么意义呢?隐居也许能办到但避世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的社会根本不同与那时的环境中。在改革的今天怎么能遇到问题就退缩遇到恶势力就隐而退之呢?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居是自私的.

也许有人说,隐居使自己不会与邪恶斗争人,很难想象会不会被邪恶玷污,征服。

洁身胜于隐身。我们身处在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要有顽强的进取精神,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过去和今天时代不一样,时代允许也需要我们只是邪恶,做勇敢于斗争,不怕污身,勇于洁身,有所作为的“弄潮儿”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爱莲说读后感篇八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倾世之作,整篇文章通过莲花与菊花、牡丹对比,突出了莲花的清香淡雅,不愧为百花中的君子。它虽出于污浊的环境,却仍然保持着自身清香,不被淤泥所沾染;经过清洗更加美丽,但没有玫瑰般的妖娆。

莲花只是悄悄释放着自己的美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高大而挺秀。我们正是缺少这种精神,要像莲花,美丽而高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