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篇一
1.先由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学生大概提了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知其难也。
(5)何厌之有。
(6)与郑人盟。
2.老师讲翻译方法,学生根据方法与老师一起翻译。
告诉学生采取直译方法,一一对应,可以组词,组词不行就要考虑是否活用现象了。
后来学生翻译还算顺利。
3.逐段翻译。
学生在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文段,老师最后补充。
学生此环节做得比较好,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
第一课时大体如此。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篇二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语感。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内容。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1、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鉴写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探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准句子。
2、结合注释,再读全文,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字、词、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阅读相关资料。
(1)作家作品《左传》及其艺术特色。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一、新课导入。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通读课文。
范读正音,注重重点字的读音,句子的点读。
学生齐读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基础知识。
1、让学生读第一段。
明确重点字词:贰、军。
句子:以其无礼于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教师提问题。
学生回答、点评,明确重点词、句子。
3、集体朗读第三段,教师讲解,引导背诵。
实词:鄙、厌、说等略。
4、学生朗读第四段,师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
5、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增强语感,进一步熟悉课文,试着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翻译全文,归纳语言现象。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3、积累文言知识。
4、把握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篇三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探究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问题式。梳理故事情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3课时。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历史。
如果让你们依据标题写一篇文章文章,你们会写哪些内容。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是怎样展开描写。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文。
秦晋围郑。
(问:为何用“围”而不是“伐”答:“围”点出形势更加危急,一触即发)。
2、为何秦晋围郑。
表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时期形式简图。
深层: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主张师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郑国。
ppt展示秦晋围郑形势图,问:既然秦晋为盟友,但又驻军两地?
答:1、两国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间隙。
2、为下文给烛之武创造机会,夜访秦营说秦做铺垫。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对烛之武的描写内容。
1、他人举荐(佚之狐言于郑伯)。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
2、分析烛之武所说的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抱怨,不满的情绪)。
3、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正面描写。
全文中对于烛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个方面的描写(语言)。
全班齐读第三段,分析这一段烛之武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同位之间相互讨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设身处地消除戒心)。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危秦)。
(舍郑利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人无信)。
(何厌之有)。
用一个字概括这三大行为(引导学生):捧诱挑。
根本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力往)。
4、说秦结果。
秦:退兵,派兵护郑。
晋:退兵(不强大,秦郑结盟)。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再次总结烛之武形象。
大义大勇大智(全班齐读)。
探究拓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谈及国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虽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开的反思。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认识到了这位有勇有谋有义的烛之武。感受到《左传》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配套课后练习。
他人举荐(侧面描写)。
大义。
烛之武大智(正面描写)。
大勇。
1、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相对比较完整,但对于环节之间的逻辑性仍然有待调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流程之间的环环相扣。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分配要注意详略得当,尤其是教学重点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于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学难点是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说秦结果的安排稍多。
3、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语言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4、在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时,可引导学生对晋候,秦伯的动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篇四
生:烛之武。
师:姓烛名之武?
生:(有人小声)是烛武!
师:看来名字也有学问,这个“之”是为了合乎音韵美而加上去的,比如还有介之推。
师:哪位同学来翻译下课文标题?
生:略。
师:左丘失明……。
生:(少数人)厥有国语。
师:相传《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课文注释一没有指明是第一部,请大家加上。凡是第一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包括倒数第一。
生:(笑)。
师:《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生:记录“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生:外交。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解决战争比较好的手段是谈判,下面请同学来谈谈你心目中烛之武的形象和性格。
生: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
师:以事实为依据,有证据吗?
生:今老矣。
师:不错。确实年龄比较大了。不管是七十也好五十也好,总之已经步入老年。那么性格特点呢,谁来说说。
生:能干,老练。会说话。
师:从何得知?
生:在最危急的时刻佚之狐举荐了他。说明他有才干。下面的话语也表明了他是个能干的人。
师:你能读一下吗?
生读。
师:既然烛之武很能干,那么为什么在举荐之后要推辞呢?
生:因为他谦虚。
师:哦?是谦虚吗?有不同观点吗?
生:是他发在牢骚,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未得重用。
师:(转向生)你同意吗?说得非常好,请坐。
师:烛之武发牢骚的目的是什么?
生:宣泄自己的不满。
师:同时也是在教育郑伯要……人才?(我的设计是“重视”)。
生:要善用人才。
师:停顿,同学们认为重视还是善用好?
生齐:善用。
师:你们的智慧是无穷的。那我们就把这两个词语一起用进来:教育郑伯,要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生:记:教育郑伯,要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师略停,叫起一位古文非常优秀的学生,孙宇,给你一分钟时间,如果烛之武是个大包大揽的人,那么在这里他会怎么说,写一下。
一段时间后,生起身读自己的创作。
师:为什么要吝惜掌声呢?(生鼓掌)。
师:郑伯在这时候表现得也合乎一个君主应有的.胸怀和风范,请问他是怎么回答烛之武的牢骚的?(教师翻译句子)。
师:那么,当时是什么样的国际背景,需要郑伯总统去找烛之武退秦师?
生:“晋军函陵,秦军锬稀保。
师:大兵压境,郑国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们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可以说大兵压境,的确危急。
师:西游记的歌词唱的好:敢问路在何方?
生:路在脚下。
师:请问烛之武是从哪条路出城的?
生:缒而出。
师:而在这里是表示修饰,缒是出的方式,用绳子吊着出城。
生记录:表示修饰,用绳子吊着出城。
师:烛老先生是“美特斯邦威--。
生大笑:不走寻常路。”
师:确实很有能耐,表明了烛之武的能干。不过据说烛老先生是坐在竹筐里吊下去的。
生笑。
生:他口才很好。
生茫然。
师:如果秦伯和晋候是比亲兄弟还亲的搭档呢?
生若有所悟。
生:他们不信任对方。
师:请你用个成语来修饰你的词语。
生苦思。
师:赵本山的小品说一个广下面一个木念什么?
生齐:床。
师:两个木……。
生:双人床(笑)。
师:现在就要单人床就够了,好,床,和床有关的一个成语。
生:同床异梦。
师:很好,还有貌合神离,狼狈为奸。
生:秦晋貌合神离,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怀鬼胎。
生:(笑)不是。
师:所以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让烛之武钻了空子。
师(笑):杜牧的《阿旁宫赋》中曾经说过:“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而本文是“退秦师者,秦也,非烛之武也”!看来外在原因才是主要原因。那他是通过什么手段退的秦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公元前630年烛之武经典语录。
余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篇五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
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
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
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内容:a、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b、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地位: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并完成课后第一题:
重、难点句子解释: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
小结:
布置作业: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
请学生思考课后练习一:
明确:1、2、3、4小题的答案分别在一、二、三、四段中。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四段:晋师撤离。
人物形象:
问: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烛之武)。
问: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他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
长期得不到重用;
发牢骚,真实的存在;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
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
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写作特色:
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波澜起伏:
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五:字词。
总结。
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古今异义: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项活动的主人。
夫人:古,(fu),那人;今,妻子。
一词多义:
军:名,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量词;动,驻扎。
其:代,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那”,“那些”;连,“如果”,“假使”;句中语气词,表祈使语气;形容词词头,无义。
焉:代,相当于“之”,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兼词,“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副,相当于“乃”、“则”、“就”;语气词;形、副词词尾,……的样子。
六、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
《课课练》。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篇六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1.点拨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如早春的惊雷,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敏捷有力。这四层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秦晋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三年之后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
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篇七
【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设计理念】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理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学情分析】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教材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借助《高中语文词语手册》,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
把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加以归纳,再次落实教学目标a。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免费篇八
通过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烛之武辞令之妙,让学生感悟他语言的力量及其语言背后的那颗爱国忧国之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材料拓宽写作思路。
烛之武辞令之妙,爱国之深。
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材料,学以致用,以一当十。
互动研讨。
1、学生回答。
2、老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现场,感悟烛之武辞令之妙。
把第三段还原成烛之武和秦伯的对话,走进语言现场。
烛之武:“郑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来干什么?”
烛之武:“为了您呀!”
秦伯:“此话怎讲?”
烛之武:“我忧心如焚,我寝食难安,因为亡郑对您不利呀!”
秦伯:“请讲。”
烛之武:“秦晋两国相距很远,晋国和郑国才是近邻,越国以鄙远,您该知道管理它的难度,实际上是增加了邻国的土地,邻之厚,是不是越发显得君之薄呀?这不会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当然不是,我该怎么做呢?”
烛之武:“存郑倒是对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郑国作为东道主,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累了可以在郑国歇歇脚,渴了可以在郑国喝口水,这样不好吗?”
秦伯:“是呀,我——”
烛之武:“您也许还记得,应该也不会忘记,晋国曾经做过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来气,背信弃义的家伙!”
烛之武:“像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家伙,又那么贪得无厌,您说,他灭郑后,能善罢甘休吗?东灭郑,西呢?西呢?该进犯秦国了吧,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吗?”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呀!否则,我还蒙在鼓里呢!来人,退兵!”
秦晋围郑为利而来,烛之武退秦为利而来,秦伯退兵为利而退,晋侯退兵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烛之武为郑而来却为秦着想,利也;存郑亡郑想的还是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说的都是利。烛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胆识,巧用一利字让郑国转危为安。
3、假设谈话方式,让学生比较。
假如烛之武一开始就挑拨离间,结果会如何?假如烛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结果又如何?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示之以弊诱之以利。
回顾过去晋不可信展望未来晋不可靠。
5、教师小结:明明为郑而来,却处处替秦着想,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也是语言产生的力量;当时机成熟时再行挑拨离间之计,更容易彰显语言的力量,退秦也更易成功。危如累卵的郑国转危为安,一场危机就这样在烛之武的三寸之舌下化解了,没有动一兵一卒,不战而屈人之兵,语言的技巧语言的魅力呀!
1、学生回答。
2、师生小结。
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审时度势辩才十足爱国忧国不计得失。
正是: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
单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国虎狼兵。
1、学生回答。
2、出示课件给学生更多运用角度。
语言的力量口才与成功。
爱国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
机遇与准备才能与机会发现人才伯乐和千里马。
选择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大我与小我。
手段与目的隐忍不发知错能改双赢。
有志不在年高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应对逆境。
3、出示例文,给学生更好的写作指导。
伯乐不来,我自荐之。
毛遂自荐说服楚王,解了邯郸之围,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邹忌主动拜见齐威王,以自身的体悟劝齐威王广开言路,使齐国不必用兵就可战胜敌国;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抓住战机一鼓作气,打败强大的齐国。此三者都是主动推销自己,展现自己的才华,利国利民利己。而郑国烛之武是三朝老臣皆不得重用,虽有满腹经纶却不懂得毛遂自荐,不懂得给自己寻找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若没有佚之狐的慧眼识英雄,恐怕要永远湮没在历史风尘中了。伯乐不来,我自荐之。只有主动推销自我,主动表现自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人生的辉煌。
机遇与成功。
当机遇没有来临时,仍要积极准备,完善自己,把自己磨砺成金子,机会一旦来临,便会闪耀于史册。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这使得他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惊人的毅力来砥砺自己,饱读经书,关心时事,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自己人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烛之武用自己毕生精力、一生的才能等待这样一个机会,当这个机会出现时,他毅然把握住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役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挥洒了精彩的一笔,还让自己成为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观之,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唯有胸中有竹才能把握机遇,创造成功。
有志不在年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烛之武就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也许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焦急地渴盼着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如果没有对国家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一个小小的“弼马温”,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怎么能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可见,即使烈士暮年,他依然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从没有放弃过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不管命运对自己如何不公,仍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本节课,我们感悟的是语言的力量,传承的是爱国精神,运用的是语言文字,学到的是说话的艺术,愿我们都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利用比干、韩愈和魏征、邹忌、触龙等相关事例,写一篇以“忠言不逆耳”为题的文章。
以退为进。
诱之以利。
挑之以史围郑晋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