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手抄报内容(精选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走进鲁迅手抄报内容篇一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近日,我有幸走进了位于上海的鲁迅故居,参观了他曾生活过的地方,并阅读了他的一些手迹和珍贵的文献。这次的经历让我对鲁迅的思想和个人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思。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在鲁迅故居中,我感受到了鲁迅那种坚守初心的精神。鲁迅是一位怀有崇高理想的作家,他以笔为剑,批判时弊,大胆揭露社会动荡和人性的丑恶。在故居的陈列室里,我看到了他写作时使用的一把旧笔,以及他在墙上的手稿。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鲁迅是如何将自己的激情与思考转化为作品的力量的。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个思想者,一个为了信仰不懈奋斗的战士。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和对人类的热爱,让我深为感动。这让我明白,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用心与热情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其次,我在鲁迅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坚定的立场而著称。他通过小说和杂文,向人们展示了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他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体制下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揭示,在《阿Q正传》中对落后社会道德进行了讽刺,在《故事新编》中对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进行了感悟和疾呼。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悲剧和矛盾,也看到了鲁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无比关切。同时,他的作品也给我带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激发了我要去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平正义的决心。
此外,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鲁迅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生动鲜明的角色,他们或者是背负命运的悲剧英雄,或者是为了利益而随波逐流的一群人。他通常以负面的形象来描绘这些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和生活体验来表达对人性的无限怀疑。他对人性的抱怨、彷徨和痛苦,让我深思人类的悲欢离合和道德选择。在鲁迅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或让人感到同情,或让人愤怒,更让人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最后,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体会到他缺乏像《围城》乃至《活着》这样的积极向上的力量。鲁迅的作品通常以痛苦和绝望为主题,他主要致力于在文学上探索人性的阴暗面。他在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受尽了命运的摧残,他们时常陷入困境难以自拔,最终只能接受苦难和死亡的洗礼。鲁迅的作品给人一种消极沉重的感觉,这也许是他对社会现实的反应。然而,与此同时,我也能从中感受到对社会的无尽期待和对人性的渴望。无论鲁迅的作品如何悲观,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深思,从中得到鼓舞,唤醒我们的良心和责任感,引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综上所述,走进鲁迅故居,阅读他的作品,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悲惨和矛盾,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了解鲁迅,我明白了一个文学家不仅仅应该具有艺术创造力,更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和道义使命。鲁迅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我,让我始终关注社会问题,努力追求正义和公平,为现代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进鲁迅手抄报内容篇二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的黑暗与虚伪。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博物馆、纪念馆等等,都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个关于鲁迅的展览,通过这次参观,我对鲁迅以及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段:展览的开场令人印象深刻。
进入展览馆的一刹那,我被眼前的景象惊艳到了。高大的展示柜里,摆满了书籍和手稿,上面盖着厚重的玻璃,犹如珍宝一般。另一边的墙上,用纸黏贴成的文字和图片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静态的画卷,让人感受到了鲁迅笔下人物的生动与真实。不远处,一个座落在一片青翠中的雕像,展示着鲁迅端庄而不失凝重的形象。这个开场画面,让我对参观展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二段:作品中的哲思让人深思。
通过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我读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在展览中,鲁迅的名篇纷纷展出,我痴迷地读着《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作品,仿佛一下子就能够进入鲁迅小说里的那个世界。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都让我感觉到了社会的冷漠和残酷。鲁迅对人性的探讨,尤其是对于自卑、畏惧和无奈等复杂情感的深刻揭示,令我深思不已。
第三段:诸多思想对当代仍有启示。
尽管鲁迅的作品已经写于近一个世纪前,但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至今仍让人敬畏。鲁迅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对士人精神堕落的讽刺,背后蕴含着对人类尊严的追求和对自由平等的呼唤。正是这种追求和呼唤成为了当代社会改革进步的重要力量,鼓舞着人们继续追求公正和真理。
第四段:对鲁迅的崇拜和敬仰。
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我被鲁迅的坚持和勇气所折服。他以无畏的精神面对世态炎凉,用敢言的文字揭示社会的问题,挑战当时的权威。他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也可以用勇气改变社会的希望,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社会行动。他的才华和品格,使我愈加崇拜和敬仰。
第五段:鲁迅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作为鲁迅爱好者,我并没有止于对其作品的欣赏和崇拜,而是更加关注如何将鲁迅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鲁迅的创作是围绕社会问题的,他用犀利的笔触揭示出虚伪与黑暗,呼唤着人们的觉醒。如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思想精华,关注当代社会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和声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通过这次走进鲁迅的展览,我对鲁迅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社会的警示和关怀。鲁迅的精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能找到共鸣,让我们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和不公。只有通过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思考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走进鲁迅手抄报内容篇三
鲁迅的一生,是坚韧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他一生的著述和翻译,真是浩如烟海、洋洋大观,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鲁迅,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从小学开始就接触鲁迅的文章和各类歌颂他的诗文,但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遥远,使我们无法想象。今天学习了《鲁迅自传》,又一次更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我对鲁迅的了解才又近了些。
鲁迅,一个从深沉的黑夜里,高举熊熊火炬,勇敢的杀伐过来的战士的形象:倔强的头发,冷峻的横眉,如炬的目光,浓黑的胡须,还有那令人生敬的嵯峨的气度。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封建的思想文化,封建的道德伦理,成为几千年沉积下来的一种可怕思想,成为影响人们思想的一种可怕痼疾,而鲁迅却能在如此的环境中学习并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真谓之为我们的榜样,也正是由于鲁迅看到这种可怕思想对人的羁绊,因此才弃医从文,决心医治人们的想法,挽救落后的国家。
鲁迅一生曾经用过156个笔名,写了近千篇杂文,34篇小说,10篇散文,23篇散文诗,73首诗歌,共二百多万字;辑录、校勘古典文学作品和有关研究古典文学的著作,共约八十万字;翻译介绍外国文艺理论等作品共约三百一十万字。总共约有六百万字。
同时,鲁迅很注意哺育青年一代。在他一生中,亲自接待过约五百个青年来访,亲手拆阅过一千二百多个青年来信,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现收集到的信有一千多封,共约八十万字。假如再加上散失的二千五百多封信和他二十五年的日记,以及其他书信等。
走进鲁迅手抄报内容篇四
当我们走近伟人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是那么的渺小。
——题记。
在十一月三十日的下午,我们小荷文学社集体去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那天是星期五,车很堵,原本计划用一个小时到那,但实际时间远远不止这些。幸运的是我们终于在闭馆前赶到了那。
走进鲁迅纪念馆,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巨大的鲁迅雕像。它的表情是严肃的,却又有那么一点亲切。我们匆匆在它身前留了影,接着就上楼了。
“瞧,是《阿q正传》!”一阵欢快的叫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起头,只见电视里正播放着《阿q正传》。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鲁迅通过对贫苦、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描写与刻画,写出了国人的灵魂。他揭露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造成的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值得讽刺的是文中的那个阿q,被别人打了还说是儿子打老子,这就是众所皆知的阿q精神胜利法,多么可笑且又可悲啊!!
在往前走去,是一段有关于三味书屋的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的一个私塾,位于绍兴鲁迅故居附近,距“百草园”不远。鲁迅曾在文章里称它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说塾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也是在三味书屋中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接着我们参观了一个铁屋子。开始我并不知道这铁屋子是干什么用的,后来老师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把旧社会比喻成一个封闭的铁屋子,把无知,愚蠢的人们比作在铁屋子中熟睡的人,把正直的人比作铁屋子中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是非常痛苦的,而熟睡的人则是麻木不仁的,感觉不到死亡的逼近。如果把熟睡着的人叫醒,他们也会变得痛苦,但是同样,他们也许能找到打开铁屋子的方法。”
告别了铁屋子,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路上我们看了不少有关于鲁迅的东西,比如说鲁迅的妻子许广平,百草园等。
到了最后,我们突然看到了一个醒目的鲁迅雕像,旁边写着鲁迅1936年10月1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我们的心情一下子从轻松变得沉重了。是的,鲁迅是一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他致力中外文化交流,竭力画出国人的魂灵,是中国人的骄傲!他的死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参观鲁迅纪念馆的时间是短暂的,很快我们便走出了鲁迅纪念馆。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依依不舍的表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2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
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走进鲁迅手抄报内容篇五
鲁迅的一生,是坚韧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他一生的著述和翻译,真是浩如烟海、洋洋大观,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鲁迅,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从小学开始就接触鲁迅的文章和各类歌颂他的诗文,但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遥远,使我们无法想象。今天学习了《鲁迅自传》,又一次更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我对鲁迅的了解才又近了些。
鲁迅,一个从深沉的黑夜里,高举熊熊火炬,勇敢的杀伐过来的战士的形象:倔强的头发,冷峻的横眉,如炬的目光,浓黑的胡须,还有那令人生敬的嵯峨的气度。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封建的思想文化,封建的道德伦理,成为几千年沉积下来的一种可怕思想,成为影响人们思想的一种可怕痼疾,而鲁迅却能在如此的环境中学习并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真谓之为我们的榜样,也正是因为鲁迅看到这种可怕思想对人的羁绊,所以才弃医从文,决心医治人们的想法,挽救落后的国家。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
走进鲁迅手抄报内容篇六
说起鲁迅这个人,关于他的事迹,我想多多少少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吧。我们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鲁迅,了解他。
我看过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他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出来。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鲁迅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在这生死悠关的时刻,他抛弃了学医的梦想,踏上了革命的道路,用手中的笔跟敌人做战斗,用手中的笔挽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让人们知道祖国的荣辱兴衰。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里,鲁迅是一个乐于助人、不怕挫折、具有顽强斗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一个人,而在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直爽的人。鲁迅这个人不知道受到了多少人的爱戴与敬佩。
鲁迅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一生为我们写了那么多的作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文学写作中,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为他骄傲。
走进鲁迅手抄报内容篇七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一个神圣的名字,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威慑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他是作为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存在的。
说到鲁迅的精神,就是以笔为投枪和匕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品格,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与之相联的形象便是孤愤、激昂、单枪匹马。前面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明枪,身后是飞蝗一般放不完的冷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决心以满腔的热血浇醒世人的决心和意志的真情流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敌人坚决斗争的态度和对人民无限深情的真实写照;“读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名别离,”是鲁迅对亲情的珍爱,对残酷的斗争的最清醒的认识;“忍看同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是鲁迅面对敌人残酷杀害革命青年无比仇恨的最有力的回击……他给中国文学的大河开辟了一个新的支流,他不会因为旧物的羁绊而停止探求新事物的步伐。新文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他都站在最前面。
他独自在黑暗中摸索着,常常“碰壁”,碰扁了鼻子。他无时无刻不在探求着、实践着。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最简单的文字、感情、思想,容纳在一两千字里,像一块玲垅的瘦石,但永远新鲜,永远清晰,永远软中透硬,永远厉害而不粗鄙。中国人民虔诚地崇拜着鲁迅。因为他是在国人需要精神支柱的时候挺身而出,顶天立地地站在华夏大地上的。鲁迅先生的精神,至少让三代中国人灵魂受到洗礼。鲁迅先生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伟大,他坚强!
走进鲁迅手抄报内容篇八
打小我就从许多课本以及名著上见到您的身影,上了初中之后,对您的认识也更加的深刻。下面是我对您作品以及情感的感触,我希望您能把它读完。
您生活在一个封建制度腐朽的年代,当周围的一切压的国人喘不过气来时,您本人却站在了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你用手中的笔当作武器,讽刺封建社会中的黑暗现象。您的作品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深深刺痛着每一位读者的内心。我在您的作品中也深深的感受到您的强烈愿望—跨入新时代。
我读过您很多的文学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等。这些作品我都很喜欢,它们都充分的表现出您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厌恶。您在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麻木迂腐的孔乙己,自私刻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以及麻木不仁却又淳朴善良的闰土,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给无数读者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您倡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当时的文人志士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虽然这条路很不好走,但您仍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冒着随时会被逮捕的危险去探索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现在您的愿望也实现了,可您却没能看见,相信您在遗憾之余,也一定很欣慰吧!您放心吧,我们会替你努力去建设这个日益繁荣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