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孔融让梨读后感(通用14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一
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了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孔融,一天爸爸妈妈分梨给孩子们吃。孔融把大梨分给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梨。爸爸问他为什么不吃大梨,孔融说:“哥哥大应该吃大梨,弟弟小我应该让着弟弟。”
同样我想到了《弟子规》的《出则弟》里面的“长者先,幼者后”,教导人们从饮食到行为举止都要敬老,讲的都是礼让的道理。
我明白了人要学会礼让,做事时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能只为了自己。
矫福依妈妈:人们千百年来传颂《孔融让梨》的故事,因为礼让给家庭带来了一团和气,其乐融融。一个人,家里礼让家人,学校里礼让同学,单位里礼让同事,社会上礼让他人,做胸襟广,度量大的人,过有意义的人生。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二
想必大家对《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不陌生吧。我虽然几年前已经听过这个故事了,可今天却把这本书翻出来,有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因为我觉得礼貌谦让是当今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现代社会,就是缺少想孔融一样谦让有礼貌的人。我和妹妹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一天爸爸从外地回来,带了一大堆礼物。我看上了琳琅满目的饰品,妹妹盯上了异常可爱的毛绒玩具。挑选一番后,我和妹妹同时发现了一盒糖果上面写着“雪&彩”。我打开盒盖,哇!40只小鸭子分别穿着海军陆军空军和冠军的衣服齐刷刷地看着我(其实是软糖啦),我顿时呆住了。一会儿我盖上了盖子,打算带走。这时妹妹一把抓住盒子说:“我要吃糖糖!”她才三岁,毕竟不是我的对手。我顺手一拉,盒子便重新回到我的手中。妹妹一看大事已败,便使出决计-闹。只见她躺在地上,四肢乱舞,像个疯子。我转身即将离去,她有使出第二计-哭。两种结合,没有人能不乖乖投降。我刚要投降,眼前忽然闪过一道白光,我立即说:“想要糖,没门!”说着就走了。这时妈妈过来了,妹妹扑来上去,告诉妈妈事情经过,妈妈火了,抢过盒子说:“谁也别想吃。”我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说难听点,我和妹妹的故事跟孔融让梨的故事有天壤之别。读完故事,我深深受到启发,觉得以后不再对妹妹。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三
这天我读了《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妈妈让他给大家分梨。孔融把大梨让给了别人,把小梨留给了自我。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拿大的,他说:我年纪小,就应吃小的。
说起《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想起了一个词谦让。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此刻,我们的生活比过去富裕了很多,但又有多少小朋友想到谦让和关心别人呢?我们的`父母给我们买了一些好吃的零食,可我们只顾自我吃,压根儿没想到和爸爸妈妈一齐分享,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懂事的,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四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看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没读懂意思。这天,我最后把这个故事深一层的意思读懂了。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在他四岁时,就已经很有教养了。一天,邻居给孔融家送来了一盘梨,孔融的兄弟姐妹们一哄而上,争抢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却站在一旁,没有去抢。那里写出了孔融很懂事,会谦让兄弟姐妹,让他们先挑选,自我才拿剩下来的吃。
父亲见到乱哄哄的场面,十分生气,让站在一旁的孔融给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两个大的分给了父亲,母亲,然后把好的依次分给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个留给自我。父亲问孔融为什么把最小的留给自我,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就应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就应让着他,所以我就挑了个最小的。”父亲很满意,还夸奖孔融谦恭礼让呢。那里,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长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为人宽厚仁慈,广交朋友,善待有学问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让梨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还为世人做出了榜样。从孔融的成长,我也懂得了小时候不但要学习文化,还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长大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材。
这一遍看完后,我懂得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学会谦让,我们之间就不会产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社会和谐,我们的社会就是礼貌社会;社会礼貌了,经济就会腾飞,我们的生活也就会更加完美。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五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说的是四岁半的孔融在吃梨的时候,让着他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梨。
孔融四岁半就会谦让,太了不起了!少吃一口梨,可美名扬天下,真是太划算了!
我们呢?拿个东西挑来挑去的,都挑好的。有的人就因为没有挑到好的,就和别人争,有时候还大打出手。还有的小朋友把好的拿走自己吃,剩下不好的让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吃。
我们这些“红领巾”应该让着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尤其是弟弟和妹妹,他(她)们太小了,哪怕我们不吃,也要让他(她)们吃。
我们要像孔融一样知道谦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六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了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孔融是最小的一个,在现代社会中,长辈有好的,有大的东西都会毫不犹豫的给最小的小孩子,无比溺爱他,呵护她。这也成为了现代常见堪称几乎的现象。尤其是独生子,家长团团围着一个小孩,就像一群龙守护一颗明珠一样。“孩子,巧克力吃不吃呀?”“喝水吗,换饮料吧?”“冷了吗?”让人不禁感叹道,这比慈禧还享福啊!这就导致了孩子不懂礼让。
我就是个“嫡系皇子”。因为哥哥住在姑姑家,逢年过节也很难来一趟。家里虽说这有三口人,但那两个大人无非不围这我团团转?我也要学习礼让,可去哪学呢?家里只有我一个“嫡子”啊!谦让是人和人相处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懂得谦让的人能和同伴和睦相处,能深受同伴欢迎。但是,在生活中,不少家长不懂得谦让的内在含义,喜欢无原则地要自家孩子谦让。记得有一次,我才那么小,和邻居家的小孩玩,爷爷端过来两只苹果,说给我们吃,而那两个苹果一大一小,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挑了一个又大又饱满的,而那个小孩更是被宠爱得不得了,就嚷嚷着要拿大的,我们就因为一个苹果闹得不可开交,你争我抢,后来爷爷把那个小苹果换了个大的才平息了这场无理取闹的戏码。长大后回想此事,真是有感而发!唉,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蜜罐,每个独生子都在蜜罐里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当我问爷爷为什么不锻炼我礼让的时候,爷爷满不在乎,只是抛了一句“礼让了就是懦弱的人啦,你要去争去抢啊”。可我认为,不学会礼让,而去争抢,就像后宫里的你争我斗一样,这才是懦弱的表现,这才是不懂事不听话。
现在的我们该怎么做呢?在朋友之间要互相礼让,互相谦让,不要你争我抢,闹得一团糟。人与人之间不要咄咄逼人,要你让我我让你,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自己是个“嫡系皇子”,也要像古人学会怎样礼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七
”孝顺为美“,”美“即为那个人人口中的美德。其实美德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经过一点一滴如水珠般大小的好事汇聚,才能真正铸就那美好的品德。
想必,”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早已是古今闻名的。
一天,孔融的妈妈买回了一袋梨,洗给大家吃。她把洗好的梨放在了桌子上,让家里年纪最小的孔融先挑。孔融看了看盘里的梨。先选了一个又大又黄的梨给了爸爸,又挑了一个十分香甜的‘梨给了妈妈,接着,他又拿起了其他的大梨给了哥哥们,最后才拿起最小的梨吃了起来。孔融的爸爸看见了,不禁好奇的问:”你为什么只拿了最小的梨给了自己?你是第一个拿的,完全可以拿最大最香的梨给自己吃。“孔融说:”只有把最好的给长辈,尊敬师长可是做人的道理。“孔融的爸爸听后又惊又喜。
俗话说”百德孝为先“,只有先做到孝顺师长,尊敬长辈,才可以做好其他的事。孔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因为他从小就孝顺,心中生善,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赞同。
孝也是一种美,把美传给家人,传给长辈,何乐而不为呢?
美德就像是一对长满羽毛的大翅膀,只要一根根的积攒,终会成为一个让人人钦羡的美德”天使“。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八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人物或事迹。他熏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养,它感染了多少位伟人的心灵他点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这个假期,在教师与家长的配合下,我读了许许多多的民俗精神的传统故事。其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买来了许多梨,当孔融挑梨时,他却把最小的留给了自我。父亲感到十分惊讶,孔融确认为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弟弟一齐吃才对。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意义深远。给我的感受,却十分深刻。我们也要学习孔融这样的精神,遇到事情要处处想着他人,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了一点点眼前的利益,与他人发生争执,这样一来,你损失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物质利益,可是精神品质上的“破产”,而孔融,因为具有这一良好的品质,如同挖到了金矿一般,从此便步步高升,得到了皇帝的重视。
再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是否与四岁的孔融一般呢?看,我魏了一本无缺损的书,正在和妹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呢!这本完好的书,在我们兄妹俩手中,夺过来,抢过去。突然,我趁妹妹不注意,用力一抽,书便落入我的手中。正当我洋洋得意之时,妹妹却趁机从我的怀中抢来过去。我生气了,紧紧的抓住书,用力不放。可是,只听见“咔嚓”一声,书被撕成了两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愣愣的看着书的“尸体”,再看看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让梨了,我都这么大了,还为了一本小小的书,与妹妹争夺,实在不应当。
“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期望大家像孔融一样,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到那时,争执便没有了,吵闹也消失了,人生都变得有爱了,世界变得多么和谐!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九
东汉时,有个小孩叫孔融,他四岁那年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筐梨。父亲要孔融先拿个吃,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见后奇怪地问:“你怎样不挑一个大点的哪?”孔融摇摇头说:“爹,我年纪最小,应当吃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长辈和哥哥们吃。”大人们听到这席话,都感到惊奇,纷纷称赞他,说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做人应当友爱谦让,不能太自私。
一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故事,《孔融让梨》读后感。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十分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当给他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品质,蕴藏着那种谦让的美德,孔融与童年的我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我看了看钟,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呀。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眼色,跑过来与我争吵。闻声惊动了奶奶,奶奶从一楼上来,了解了情景后,就说:“杰仔,做哥哥的让下弟弟,并且是弟弟先看的,你还能够下一楼看啊,干嘛必须要在这看。”我说:“就不!”“听话!”奶奶说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气冲冲地回房间了。晚上,趁奶奶在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摆右摆,拳打脚踢,奶奶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终奶奶也没说什么,就出去了。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人物或事迹。他熏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养,它感染了多少位伟人的心灵他点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这个假期,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我读了许许多多的民俗精神的传统故事。其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买来了许多梨,当孔融挑梨时,他却把最小的留给了自己。父亲感到十分惊讶,孔融确认为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弟弟一起吃才对。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意义深远。给我的感受,却十分深刻。我们也要学习孔融这样的精神,遇到事情要处处想着他人,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了一点点眼前的利益,与他人发生争执,这样一来,你损失的不仅是表面的物质利益,但是精神品质上的“破产”,而孔融,因为具有这一良好的品质,如同挖到了金矿一般,从此便步步高升,得到了皇帝的重视。
再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是否与四岁的孔融一般呢?看,我魏了一本无缺损的书,正在和妹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呢!这本完好的书,在我们兄妹俩手中,夺过来,抢过去。突然,我趁妹妹不注意,用力一抽,书便落入我的手中。正当我洋洋得意之时,妹妹却趁机从我的怀中抢来过去。我生气了,紧紧的抓住书,用力不放。但是,只听见“咔嚓”一声,书被撕成了两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愣愣的看着书的“尸体”,再看看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让梨了,我都这么大了,还为了一本小小的书,与妹妹争夺,实在不应该。
“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希望大家像孔融一样,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到那时,争执便没有了,吵闹也消失了,人生都变得有爱了,世界变得多么和谐!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从中知道了我们中国许多具有优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妈妈买回来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灵灵的梨,洗的干干净净后让孔融分给他的哥哥和姐妹们,而孔融却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呢?”孔融笑了笑说:“夫子说过,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大的就留给他们吃吧!”妈妈听了之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关心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孩子被父母当做心肝宝贝,十分的宠爱,所以孩子根本不知道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什么只想到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其实我也犯过这样的错。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开,“咕噜,咕噜”地把果汁全喝完了。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打开冰箱看见果汁没有了就问我,我说“全喝完了!”爸爸妈妈没说什么,但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真的很希望所用像我一样犯过这种错误的同学,都能像我一样,知错就改,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十二
读孔融让梨的故事有感相信大家都听过或看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故事中,四岁的孔融在吃梨的时候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吃,大的留给五个哥哥和一个小弟弟。爸爸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的‘回答是:哥哥比我大,所以要吃大梨。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爸爸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自私,要大方。
还告诉我们做事要先别人,后自己。俗话说“先人后己”就是这个道理。故事中,孔融的一举一动,再加上他那惊人巧妙的回答,显得他格外的懂事、礼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个故事很短,但它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描写得非常细致,好像我就是一个旁观者一样。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可见他是多么懂事啊!我们也要懂得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所以,请永远记住孔融,记住《孔融让梨》这个故事。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十三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十四
今日我阅读了孔融让梨的一则小故事,从中了解到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渊源流长,让我深受教育。想起了我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好吃的好喝的,总是抢着。等自己吃不下了,还不肯放手。从不知尊老爱幼,缺少爱心。学习上也是马马虎虎。上课总是走神,经常让老师操心,真是太不应该了。孔融小小年纪,却有如此大的‘胸襟,如此大的爱心,真是让人深受感动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民族。古人是我们的榜样我00后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必须做到尊敬老师、孝敬父母、替大人分担力所能及的事。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团结同学,爱护大自然,不随意扔垃圾,助人为乐。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对人有礼貌,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争当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
马上就要开学了,通过这则故事对新学期的憧憬。让我兴奋不已,我迫不及待的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照顾,改掉以往打打闹闹的坏毛病,争做新时代的小雷锋。